动态 » 国际动态

国际社会学学会(IIS)第四十届大会在德里召开

国际社会学学会(IIS)第四十届大会在德里召开

国际社会学学会(IIS)第四十届大会

本届大会主题为“西方领导权之后:社会科学与它的公众” ,2012年2月16-19日召开。于本次大会全体会议发言的学者有:Wolfgang Knöbl, Björn Wittrock, Craig Calhoun, Partha Chatterjee, Prasenjit Duara, Ashis Nandy, Mahmood Mamdani, 汪晖等

国际社会学学会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IIS

世界性社会学学术团体,国际社会学协会的团体会员。旨在团结各国社会学家,对各种社会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会址设在瑞士日内瓦。1893年由R.沃尔姆斯教授倡导在巴黎成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社会学学会。


该学会的理事会由会长、秘书长、11名理事共13人组成,任期4~6年,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会员资格限于个人,现有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名个人会员。会员所属的国家和地区有亚洲的以色列、日本、黎巴嫩、土耳其;非洲的加纳;欧洲的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挪威、西班牙、瑞士、南斯拉夫;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和美国。


国际社会学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大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共举行过13届大会,讨论的重大课题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斗争、社会团结、战争与和平的社会学及社会学的预见等。从1950年 9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14届大会到1979年在乌普萨拉召开的第26届大会,所讨论的问题侧重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并逐步重视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讨论。1963年在阿根廷科尔多瓦举行的第20届大会着重讨论的是"工业发达社会的社会学"。1974年 3月25~30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24届大会有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人参加,讨论的主题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学问题及其趋势"。国际社会学学会大会讨论的课题包括工业发达社会的社会结构、人口与移民、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性、都市化、家庭、政治、法律、经济变化,社会学理论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实际问题的意义,以及这些国家的农村经济改革等问题,还就各种文化的相互交流、各种社会制度的社会发展道路、各国的社会学发展等问题交换意见或开展专题讨论。学会的重要出版物有《国际社会学评论》(法文,每年3期)、《国际社会学学会会议录》。国际社会学学会成立近百年来,对社会学学术交流、社会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届大会已是第40届,在德里召开,主题为“西方领导权之后:社会科学与它的公众” After Western Hegemony: Social Science and its Publics,于本次大会全体会议发言的学者有:Wolfgang Knöbl, Björn Wittrock, Craig Calhoun, Partha Chatterjee, Prasenjit Duara, Ashis Nandy, Mahmood Mamdani, 汪晖等

IIS 40th World Congress, Delhi, 16-19 February, 2012 Plenary sessions

国际社会学学会(IIS)第四十届大会全体会议日程安排(最新,可能有变动)

 

Thursday, 16 Feb

13:00 - 14:30

Reconfigurations of Social Theory (Presidential session)

Wolfgang Knöbl, Björn Wittrock

 

Friday, 17 Feb 

09:00 - 10:30 Rethinking Global Power/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Craig Calhoun, Partha Chatterjee, Prasenjit Duara

10:50 - 12:20 Indian Categories of Thought

 Veena Das, Sudipta Kaviraj

13:00 - 14:30 Rethinking Hegemony

Shahid Amin, Mahmood Mamdani

 

Saturday, 18 Feb

09:00 - 10:30 Transformations of World Religions

Said Arjomand, José Casanova, T.N. Madan

10:50 - 12:20 The Future of Secularisms

Rajeev Bhargava, John Bowen, Ashis Nandy

13:00 - 14:30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Pratap Bhanu Mehta, Leonardo Morlino

 

Sunday, 19 Feb 

09:00 - 10:30 The Future of Cities  

Ash Amin, Xuefei Ren, Saskia Sassen

10:50 - 12:20 The Future of Social Movements

Wang Hui, Ranabir Samaddar, Michel Wieviorka

 

About the 40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

The theme of the 40th World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Sociology is:

After Western Hegemony: Social Science and its Publics

The last decade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ew century have witnessed world historical developments that point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what might be called the colonization of minds and cultures. Ideas and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modern West have been critiqued for long, viewed with suspicion, and rejected, rightly or wrongly, in the past. But never before has the impact of this critique been profound enough to launch a transformation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imaginary of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A new historical dynamics appears to have been set in motion and a space has emerged for new cultural and civilizational encounters. This may entail greatly increased potentials for equality between human being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world but perhaps also the emergence of new structures and spaces of hegemony.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of the hegemony of mainstream Western intellectual traditions may therefore be the right moment to reflect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o this transformation. How have the social sciences shown an awareness of adaptation to these world historical changes? Is social science still shot through with assumptions of Western modernities? To what extent, if any, may such assumptions still be justified and to what extent are they amenable to rethinking and rearticulation and to what extent will they have to be discarded? 

Is ethnocentrism still inscribed in the most basic categories of social science? If so, what can be done to transform this condition? How can social science become trans-cultural or global? What, after Western hegemony, is or should b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social science? What should it be for? And for whom? What are the conditions, in particular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s, in which it best flourishes, both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achieves a form of decolonization beneficial to all? What has been and should be the ethics underlying it?

This broader context also gives us the opportunity to raise several other issues. What are the various ways in which social sciences relate to states, markets, wider public spheres and to soci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s?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forms of knowledge produced in other arenas? How are social scientific skills to be taught at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How is the birth of ideas and insights affected by the academization and professionalization of collective self-knowledge? Which factors, structural or motivational, impinge adversely on the social sciences? In which ways does the language in which social science is carried out -literally the language in which social scientists read, speak and write - affect the content of social sciences?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view.article.php?c1/204
  • 跟踪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trackback.php?204

环境社会学经典著作《水俣病》中文版由北大培文推出 重读《资本论》--以电影、艺术和戏剧解读马克思
相关文章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米西拉:中国的新左派 (缩减版)
汪晖:中央民族大学讲座与讨论纪要(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访谈)
汪晖:贾樟柯的世界与中国的大转变
毛泽东与后奥运时代的文化选择:《毛泽东》开幕座谈纪要
汪晖:秩序还是失序?--阿明与他对全球化的看法
汪晖:为未来而辩论
丁萌:汪晖华师大演讲笔记--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性
汪晖:在对话中追寻
汪晖:东方主义、民族区域自治与尊严政治--关于“西藏问题”的一点思考
汪晖:高等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附记
汪晖:让中国说话--安吉拉·帕斯古齐著《说话的中国》(TALKIN' CHINA)序言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一战”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吴铭:社会保护运动与平等政治的前景
汪晖:“90年代”的终结(《新京报》访谈)
汪晖: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关于60年来的中国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访谈)
杜赞奇:中国漫长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和全球化
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柄谷行人、汪晖: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思考全球主义--东亚共同体的可能性
汪晖:帝国的冲突,或帝国主义时代的冲突?--《帝国的话语政治》座谈会上的发言
佩里·安德森:霸权之后? ——当代世界的权力结构
汪晖: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中国崛起的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
汪晖:中国:跨体系的社会
钟彪:“学风”问题还是文字狱?--评《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魏行:媒体暴力与学术独立--关于一起媒体公共事件的备忘录
舒炜:“王彬彬式搅拌”对学术的危害
李陀:回应林毓生的公开信
李陀:致林毓生先生的一封信(完整版)
汪晖:理论、实践与历史诠释――答纽约大学研究生问
贺桂梅:作为方法与政治的整体观 ——解读汪晖的“中国问题”论
沈卫荣:也谈东方主义和“西藏问题”
就“汪晖事件”给清华大学校长的签名信
李陀:九十年代的分歧到底在哪里?
白露:时代周报专访美国莱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白露
何春蕤:我为什么参与维护汪晖权益的联署
汪晖:我从不拒绝真正的学术批判!
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学术座谈会
韩咏红:《联合早报》汪晖专访--不回应是坦荡面对学术批判
顾彬先生的逻辑与《羊城晚报》的证据--《羊城晚报》公布的所谓"汪袭网"之证据点评
陈青:从法律角度看汪晖事件
“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 学术座谈会
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汪晖:亚洲想象的政治
汪晖:“代表性的断裂”:反思未来民主的进程
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
汪晖:《世界历史中的中国:文革、琉球、西藏》序言
萨米尔·阿明:埃及的运动(汪晖、刘健芝采访)
柄谷行人:普遍与特殊——两个交叉的观点
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汪晖:中国“新自由主义”的历史根源--再论当代中国大陆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
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黄怒波:卓奥友营地读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
穆罕默德·曼达尼:卡扎菲倒台对非洲意味着什么?
汪晖:留作绝唱的纪念--闻韶著《我守着最小的世界》 序言
王炎:为什么“拯救达尔富尔”——非政府组织与政治共同体
汪晖:再问“什么的平等”?(上)
戴锦华、汪晖谈《南京!南京!》——写在《金陵十三钗》公映前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上)
汪晖:齐物平等与跨体系社会--再问“什么的平等”(全文)
加布里尔与汪晖:金融危机时代的民主和正义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全文)
汪晖:凤凰如何涅槃?--关于徐冰的《凤凰》
汪晖:上升期的矛盾、体系性危机与变革方向——汪晖教授访谈
季剑青:民族主义能否成为我们的思想资源?--读汪晖《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外二篇)》
汪晖、戈泽帕特:“如今没人再提社会民主”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
汪晖:"我有自己的名字"--吕途著《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序言
克鲁格、汪晖:反媒体撕开了媒体那厚重的窗帘(对话)
汪晖:面向新世界图景的文化自觉
汪晖:20世纪充满悲剧,也留下遗产
汪晖:墓园·颠倒
汪晖:世界政治制度中“代表性”的缺失(访谈)
谭桂林:评汪晖近期的鲁迅思想研究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
汪晖:发言节选(修订稿)--“现代性”与“自主性”—“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录要(节选三)
汪晖:"后政党政治"与代表性危机
汪晖:重影--扬州杂忆
米诺罗: 非欧洲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可能更具有相关性(译文)
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朱金春、王丽娜:从“多元一体格局”到“跨体系社会” ——民族研究的区域视角与超民族视野
汪晖、贝淡宁:城市何以安顿我们?
汪晖:中国、新的平等观与世界--Gabriele Battaglia对话汪晖
现代自觉与文化重构--《弥散与生成》国际研讨会发言辑要(上)
高毅哲:汪晖:思想无疆
汪晖:公理、时势与越界的知识--在帕西欧利奖(2013 Luca Pacioli Prize)颁奖仪式上的演讲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汪晖对话马哈茂德·马姆达尼
王维佳:汪晖为什么那么重要
季剑青:令人失望的“学术批评” ——评杨奎松《以论带史的尴尬》
汪晖:从当代变迁中重新思考改革--关于政党国家化与市场决定作用的一点思考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南水:"党史专家"的满腔质疑却变成对方的脚注--关于杨奎松《也谈"去政治化"问题 》的几点看法
高默波:《高家村》中文版自序
陆云:从学术攻击到"暴力学术"--杨奎松两批汪晖的案例分析
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汪晖对话前西德总理施密特
汪晖:代表性断裂与"后政党政治"
黄宗智:《中国政治体系正当性基础的来源与走向:中西方学者对话(七)》导言
汪晖、罗岗、鲁明军:跨界对谈:历史、革命与当代青年的思想构成
汪晖:新批判精神--与《新左翼评论》佩里·安德森对谈
汪晖: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台共党人的悲歌》与台湾的历史记忆
汪晖:大陆-海洋与亚洲的区域化——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汪晖教授访谈(吴铭)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阶级政治的衰落、再形成与新穷人的尊严政治
汪晖: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
邱士杰:21世纪的20世纪台湾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再统一──汪晖老师《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读后
汪晖:金沙江之子——追忆萧亮中
黄棘:"20世纪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汪晖:两洋之间的文明--2015年6月29日喀什大学演讲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林峻煒:內在視野與現代性批判:試探汪暉之中國思想論
文佳筠:五年来中美两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比(2010-2015)
汪晖:《世界工厂》作为一种社会研究和实践的剧场
汪晖:"毛主义运动"的幽灵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汪晖:代表性断裂与"后政党政治"
王兵、汪晖:《入选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电影》对谈全记录
汪晖:让中国说话:安吉拉·帕斯古齐著《说话的中国》 (TALKIN'CHINA)序言
侯翰如、汪晖等:黄永砯“蛇杖II”展览研讨会记录稿节录
汪晖对话傅高义:历史视角下的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 人文与社会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