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关于大江访台的几篇报道

关于大江访台的几篇报道:「視少女如老婦」不寫黃昏戀;新作「水死」 連結兩個我;若二戰時把天皇炸死…;長子身障 他的文學從此有「光」
「視少女如老婦」不寫黃昏戀
2009/10/07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大江健三郎與莫言、朱天文,中台日三位作家昨天在中研院文哲所展開對談,妙趣橫生。莫言鼓勵七十四歲的大江學歌德跟少女談戀愛,大江則搬出太座當擋箭牌,表示他的心境是「視少女如老婦」。


朱天文指出,大江從三十歲寫「廣島札記」、「沖繩札記」,四十多年來,對於「日本戰後民主主義和憲法」這個課題始終沒鬆手。她形容大江這種「如牛頭犬般咬住了就不放的死勁,回轉來成了大江小說無可取代的力道之所在」。


莫言表示,多年前曾和大江在他的故鄉山東高密對談。大江引用「聖經約伯記」裡的:「惟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認為這是他創作小說的基本原則,「真正有遠大理想的導演和小說家,應該有這種開天闢地的勇氣。」


莫言發揮說故事的功力,為「水死」編了好幾種結局。他開大江的玩笑表示,他雖不敢祝福大江健三郎和少女譜黃昏之戀,卻建議大江可讓「水死」中的父親愛上少女。


大江的妻子是日本名導演伊丹十三的妹妹,而伊丹從高中起就是大江的摯友。大江幽默回應,年輕時伊丹跟他說,「看你的樣子肯定追不到漂亮女孩,不如我把妹妹介紹給你」。他真的就和當時十八歲的伊丹由佳里談起戀愛,最後步入結婚禮堂。「我現在遇到十八歲的少女,會瞬間閃出七十三歲老婦的樣子,因此不會考慮這樣的情節安排!」

大江健三郎:新作「水死」 連結兩個我 2009/10/07

莫言形容擁有「燦爛童心」的大江健三郎,演講時向聽眾展示他的老花眼鏡,動作逗趣。記者曾吉松/攝影

「我是經歷了兩種『時代精神』的人!」大江健三郎抬起頭,眼睛炯炯有神,「七十四年的人生中有兩個我,一個是天皇時期的我,一個是戰後民主主義的我。我決定要幫兩個『我』做一個連接!」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昨天在中研院發表專題演講「來自『晚期工作』的現場」,並與大陸作家莫言、台灣作家朱天文對談。他在演講中闡述在日本天皇思想的影響下,創作思路如何轉變,並以新作「水死」檢視思想轉變的歷程。


這五年因「沖繩札記」官司纏身的大江,每天都要閱讀兩個小時的訴訟資料。他表示,在一九四五年沖繩渡嘉敷島日本軍官強制集體死亡的現場,村民是在「天皇陛下萬歲」的呼聲中赴死,「每當我閱讀資料時,這句話一再撼動我!」


大江六歲時太平洋戰爭爆發,十歲時日本宣布戰敗。他反省自己,如果當時在沖繩,「我也是會把手榴彈朝自己引爆的少年」。「『天皇陛下萬歲!』在我人生最初十年也曾琅琅上口,至今是否仍在內心深處具控制力?」他用最後一本長篇小說「水死」檢驗自己。


大江的父親在他九歲時死於洪水之中。「水死」中,大江以父親為雛型,創造男主角長江古義人的父親。書中的父親在日本戰敗後,打算模仿神風特攻隊在飛機上裝滿炸彈撞向東京的天皇;最後卻獨自乘船出發後溺死,「水死」成為「為『時代精神』殉死」象徵。


大江透露現實中的父親,也認為戰敗的日本,如果換上一個新的天皇,就會重新強盛。


大江為「水死」準備了兩個結局,其中一個是多年以後,書中男主角爬上樹張望,打算學父親溺水而死、走向殉道之路。「我的行李箱裡只有一份原稿和一套西裝!」大江表示把未定稿帶到台北,希望藉由研討會,幫他決定書的結局。

若二戰時把天皇炸死…
2009/10/06
【聯合晚報╱記者林進修╱台北報導】

「如果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神風特攻隊把載滿炸戰的飛機往東飛,飛到東京上空,把天皇炸死,日本會不會往更強盛的方向發展╱」大江健三郎今天在與小說家朱天文對談時,首度透過最新小說「水死」的情節,表達他對日本天皇制度的深沈看法。

大江健三郎說,「水死」是他現在正在寫的一本小說,小說意象群的背後,有一個是艾略特的名詩「荒原」,詩中的敘事者歷經漫長痛苦的旅行。他這本小說中的父親角色就是如此,對日本天皇有著強烈的愛恨情仇,常常想著如果要死,到底要「赴死」的死╱或是「被殺」的死╱

小說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45年,當時不少神風特攻隊員從九州起飛,直往美國戰艦撞去,為國殉死。小說中的父親角色於是突發奇想,如果飛機往東方一直飛去,就會到達東京,只要往皇宮的防空洞撞去,也許會把天皇撞死,戰後的日本也許會不一樣。

然而,小說中的父親最後卻選擇駕船出海,不知所終。參與對談的大陸小說家莫言建議大江健三郎,是不是可以把結局改一下╱比如讓父親航海到美國,或是到中國,最後再白髮蒼蒼地回到故鄉,劃下不一樣的句點。

大江回應,他這本小說「水死」分三個章節,至今仍反覆修改,尚未定稿。這次他首度來台參加研討會,除了一套西裝外,行李裡面放的就是這些文稿,而這兩天他也一直在決定如何定稿。他笑著說,也許朱天文和莫言的建議會帶給他啟發,如果真是這樣,「今天在座的所有人,都將是這本小說的見證者。」

大江訪台/長子身障 他的文學從此有「光」
2009/10/06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


大江健三郎曾說,若不是生了大江光(右),可能會成為與現在全然不同的作家。圖/聯經提供

一九六三年,大江健三郎長子大江光誕生。這個先天頭部長瘤、術後智力損傷,後來成為知名作曲家的孩子,改變了大江健三郎的文學生命,幾乎出現在他每本作品。大江健三郎曾說,若不是大江光,他可能成為完全不同的作家。


在「大江健三郎作家自語」中,大江健三郎自承,從大江光出生起,他便思考如何在黑漆漆的世界尋找光亮,認為大江光的問題便是人類的問題,並進一步往社會、政治方面思考。這也是他為何替大江光取名「光」。


大江光因腦部受創,到四、五歲都不會說話,卻從三歲起就表現對音樂的敏感,七歲念特教班後,更與同樣怕噪音的朋友,手拉著手躲在角落聽音樂廣播,很少說話的兩人,常提到的字眼竟是巴赫、莫札特。


大江光的外婆曾因心疼愛孫,想接大江光和她一起住森林木屋,學作木工終老,大江光也同意,但後來未成行。數十年後,大江健三郎感嘆,當年若真的送大江光去作木工,大江光也許永遠無法展現音樂長才。


大江光的存在對大江健三郎影響甚鉅,包括獲谷崎潤一郎大獎的「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曾為妻舅伊丹十三拍成電影的「靜靜的生活」、廣受台灣教育工作者喜愛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等諸多名作,都以大江光為主軸。


大江光曾發行多本樂譜及專輯,「大江光二度」還曾獲日本唱片大賞。許多作品甚富紀念意義,包括為大江健三郎寫的詩譜曲、為父親好友名指揮小澤征爾六十大壽所寫的大提琴與鋼琴曲「對話」、獻給父親七十大壽的小奏鳴曲。其中「對話」曾由大提琴巨擘羅斯托波維奇、鋼琴女王阿格麗希現場演奏,非常動人。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1675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675

大江健三郎:来自“晚期工作”的现场 李猛:马基雅维利的世界的轻与重
相关文章
大江健三郎:访华前的访谈
郝先中:日本废除汉医与中国近代医学
葛兆光: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白永瑞:东亚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育
林端:台湾的法律与社会
施咏:评《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
龚忠武:哈佛的激情岁月——夺回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权
刘继明:走近陈映真
章开沅:《日本右翼与日本社会》序
赵军:色厉内荏的“街宣车”
大江健三郎:与南京大屠杀研究专家座谈
人文与社会:日本右翼教科书问题关键词
郑萍:日本奇特的合作组织:山岸会
聂华苓:踽踽独行陈映真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朱惠足:來自帝國邊境的近代化推動者--沖繩八重山諸島與殖民地台灣統治
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新书发布会暨媒体见面会记录
鸠山由纪夫:《日本的新道路》
宫秀川:自民党为何下台
瞿宛文:台湾经济奇迹的中国背景──超克分断体制经济史的盲点
陈光兴:白乐晴的「超克“分断体制”」论──参照两韩思想两岸
郑鸿生:台湾人如何再作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下的身份难题
赵刚:以“方法论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
张承志:赤军的女儿
毛尖: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王汎森: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
朱云汉:台湾土地改革的得失
杨曾文: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
钟永丰:我的南部意识
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杨渡:我与禁书的故事
李云雷:陈映真的意义是属于将来的--附录: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黎湘萍:历史清理与人性反省:陈映真近作的价值——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
林富士: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書目(1945-2000)
黄源盛:台湾的中国法制史研究
大江健三郎:来自“晚期工作”的现场
郑鸿生:水龙头的普世象征──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现代”光环的?
杨照:读郑鸿生的《青春之歌--追忆一九八○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
郑鸿生:台湾思想转型的年代
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小森阳一:日本学者的现代中国认识——访谈录
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南方朔:“东协加一”和台湾的边缘化
刘文鹏:台湾在明清战争中的作用
石之瑜:回到亚洲?——日本认识中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王明珂:新奴隶制时代
韩立新:日本对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
闻黎明:西南联大的日本研究――以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认识与主张为中心
王治国:“双英辩”备受关注
褚静涛:美国与二二八事件
赵刚:“多元文化”的修辞、政治和理论
吕正惠:我的接近中国之路——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赵刚:蚊子、细腰蜂与政治热病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
张承志:长崎笔记
大江健三郎:面向多样性--冲绳笔记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
大江健三郎:面对巨大灾害,文学何为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张承志:四十七士
藤井省三:鲁迅文学永远活在日本人心底
大江健三郎:我们必须要表达抵抗
南方朔:台灣為何對辛亥百年冷冷淡淡?
陈文:我寫蔣介石的秘密部隊
石之瑜:卡扎菲之死与台湾的迷惘
戴锦华、汪晖谈《南京!南京!》——写在《金陵十三钗》公映前
曾健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的新魔咒──评龙应台的1949
大江健三郎:区域、全球和核问题的书写者
大江健三郎:历史重演
吕正惠:《神聖回憶:蔡翔選集》序──我們需要這樣的異質思考
曾健民:台湾“日本情结”的历史诸相——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胡起望:从日本的国会辩论看雾社起义
邱士杰:「受難‧接續‧戰鬥」——個關於中國統一與社會主義的追求者們的故事
郑鸿生: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孙歌:中国经验与日本战后思想建设
日本市民联署信:终止「领土问题」的恶性循环
邱士杰:有政治視野,才有跨地域統一戰線: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無政府主義活動素描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上)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下)
周翔: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
陈桂清:台当局南海政策的演变脉络及特点
许金龙:“杀王”: 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试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追求的时代精神
趙剛:思想與學運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不反服貿的反服貿運動」──試論三一八學運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啟示
汪晖: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
張鈞凱:對台灣而言的中國道路
陈明忠:我在台湾的左统生涯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