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聂华苓:踽踽独行陈映真

我在台湾从没见过陈映真。l960年,只有23岁的陈映真,在《笔汇》发表一连串小说。那年正是《自由中国》事件发生,我和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没有读到陈映真的小说,也没有见到陈映真,很遗憾。更何况当年他一定是个俊美的男子。l964年,我到爱荷华以后,才读到他的小说,隐约感到他的忧郁、激情和孤独。在台湾戒严时代,作家的倾向,尽可能不触及社会现实。陈映真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不局限于乡土,不卖弄现代,而是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人性,用艺术的手法,挖掘社会现实,表达他的思想,而他的激进思想,是当时的权力统治者要封闭铲除的。

我在台湾从没见过陈映真。l960年,只有23岁的陈映真,在《笔汇》发表一连串小说。那年正是《自由中国》事件发生,我和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没有读到陈映真的小说,也没有见到陈映真,很遗憾。更何况当年他一定是个俊美的男子。l964年,我到爱荷华以后,才读到他的小说,隐约感到他的忧郁、激情和孤独。在台湾戒严时代,作家的倾向,尽可能不触及社会现实。陈映真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不局限于乡土,不卖弄现代,而是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人性,用艺术的手法,挖掘社会现实,表达他的思想,而他的激进思想,是当时的权力统治者要封闭铲除的。


陈映真是思想型的小说家。他的思想可以从他小小的年纪追溯起。他十岁那年,目睹台湾“二·二八”事变,看见被人打在地上呻吟、鞋袜沾着血迹的外省人,听着大人神色恐惧地谈论国民党军队扬威台北。上小学五年级时,老师在半夜里被军用吉普车押走,住在他家后院的兄妹俩也被人押走。他读初中时,眼看着宪兵在火车站贴出的告示: “……加入朱毛匪帮……验明正身,发交宪兵第四团,明典正法。”读初中时在父亲的书房发现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启发他对文学的思想的探索。他也读契诃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毕竟没有鲁迅的《呐喊》那么亲切。上大学时,在台北旧书店搜寻鲁迅、巴金、茅盾、老舍那些作家的作品,甚至找到《联共党史》,斯诺的《中国的红星》、《马列选集》这些没人敢碰的禁书。1959年,他开始写小说了,在尉天骢主编的《笔汇》上发表。从此他没停笔,用他冷峻而又丰润的笔,写出大量精致、理性、批判性的作品,同时,他的左倾思想渴求实践,和几个年轻人组织读书会,这和台湾的现实是绝对对立的。


1968年,我和Paul邀请陈映真到爱荷华来,同时接受邀请的,还有捷克剧作家后来成为总统的哈维尔(Vaclav Havel)。两人都缺席了。陈映真被捕入狱,哈维尔在苏联坦克车进入布拉格时,逃入地下。












陈映真



我和Paul决定为陈映真辩护。明知那是枉然,早在1960年的雷案即是一例。但我们要对陈映真的被捕表示抗议,提醒当局尊重法治,唯一的办法,是在台湾找律师为陈映真辩护。没人敢接这件案子。终于找到一位在台的美国商务律师,当然,他要预付律师费。Paul找到一笔钱,电汇给律师,但给那个隐而不见的最高权威扣下了。陈映真由军法审判判刑十年。1975年,蒋介石去世百日忌的特赦,提早三年获释。他一出狱,就给我和Paul写了信。他在给我的另一信中说:


……在主观的愿望上,我希望能以写小说终此一生,虽然有许多困难——诸如自己才能的,经济的,环境的限制——但我相信我会努力地走完这条路,不是对于自己有什么自信,而是除此之外,我已一无所能,一无所有。


我看不出在一定的未来时间我能有机会到您那儿去。我倒觉得去不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怎样同自己的民族和历史合一,作为反映我们民族和历史的一个卑微的器皿……


1979年9月4日早上,美国诗人辛普森来我家吃早点,在门口按铃,厨房的电话同时响了。


陈映真又被捕了!家也抄了,父亲的家也抄了,岳母家也抄了。带走了几箱书。他坐了八年牢,42岁了,再坐牢,这一辈子就完了!我们实在不懂。他上次出狱以后,没有任何越轨的行动和言论。他结了婚,办了个小印刷厂。他忙着养三家人!父母,养父母,岳家。朋友八月间回台湾看到他,脸色苍白,提着一个公文包赶计程车,忙得不得了。我们实在不懂,好好一个人,为什么不让他过点自由的日子......


陈映真的弟弟映澈讲着讲着,声音哽咽了。


我和Paul根本没吃早点。辛普森胡乱吃了一点。我们都很沉重。三个人谈了一上午,讨论如何拯救陈映真。辛普森是美国很有名望的诗人,得过普利策诗奖。我与Paul和陈映真已神交多年,但对于辛普森,陈映真就完全是个陌生人了。


第二天早上,辛普森又在我家吃早点,当天他就要回纽约。他在我家厨房连着吃了两天早点,厨房的电话响个不停,我则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电话和炉子之间跑来跑去,接电话,打电话,和美国各地的中国朋友讨论陈映真被捕的事。


我从没见过一个人家的厨房有这么多活动,这么强烈的情绪,又有这么好吃的食物。辛普森说。他面前摆着陈映真的英译小说和他的英文简历,准备带回纽约。


电话铃又响了。出来了!出来了,我哥哥出来了!


我转身对Paul和辛普森大叫:他出来了!他出来了!


映澈继续说:不是释放呀,是交保候传呀,随传随到,案子还在侦察之中。


侦查什么呢?


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陈映真被捕36个小时以后,又奇迹般地获释。他不知道为什么被捕,也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获释。他在《关于十·三事件》的文章里写他当时的心情:


……我在四日夜间九时许被送到警总军法处,开过一个谕知交保候传的庭,就由内人具保,回到家里。我立刻驶车到北投见我年迈的父母。在知道我被捕后一直出奇地安详、被一位年轻的治安人员赞誉“真有基督的生命的长者”的父亲,看见了我,才猛然拥我入怀,我泪落地跪俯在他抖颤的怀中,不知是悲戚还是再生的喜悦……


我和Paul仍坚持邀请陈映真来爱荷华。一年又一年,一直到l983年,台湾当局一再压制,我们一再努力,还有海外作家学者的声援,他终于来到爱荷华。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他和大陆作家第一次见面。那年从大陆来爱荷华的是吴祖光、茹志鹃、王安忆,还有台湾的七等生和香港的潘耀明。陈映真和他祖国的作家相聚,正是他多年想往的一天。他先一天到达,要和我一道去机场接他们。大陆的作家看见陈映真,也非常高兴。他们好像久别的家人,一见面就谈个不停,彼此好奇,彼此关怀。陈映真对他们说:你们说的话,我要记笔记的。他立刻言归正传。


那年是中国作家在爱荷华最有趣最动人的聚会。吴祖光诙谐,茹志鹃沉毅,潘耀明宽厚,王安忆敏锐,对人对事,都有她独特的见解。她最引人注意,扎两条小辫,明丽透着点儿腼腆,偶尔冒出一句一针见血的话,多带批判性的。她对新鲜事物特别有兴趣,比其他中国作家活动都多一些。七等生风流去了。其他几位常到我家来,谈笑之中皆见性情,甚至透露政治意味。所有的作家都住在五月花公寓,就在我家这小山旁边。陈映真有时趿拉着拖鞋,端着一锅红烧蹄膀上山到我家来。看着他那神欢形忘的样子,似乎从往日的崎岖回归平常了,我衷心为他高兴。


一天,吴祖光从密西西比河带回新鲜活鱼,陈映真建议蒸了下酒。潘耀明和吴祖光住在一起,他烧得一手好菜,当然是他下厨了。Paul一人留在家里,对我说:你去喝酒吧,机会难得。


鱼蒸好了,陈映真还没到。


吴祖光说:陈映真给国民党绑票绑走了。


王安忆说:我听见他在走廊吹口哨。


我们吃鱼,喝酒,不断给陈映真打电话,没人响应。鱼快吃完了,他来了。原来他在洗衣房洗完衣服,阿根廷女作家突然开门,请他进去喝杯茶。她谈到自己身世,犹太人家庭,父母从俄国去阿根廷,母亲有精神病,她精神压力很大。


原来你吹口哨,她就开门了。我说。


他笑说:她太老了。


他们到我家来看我访问五位中国作家的录像带:丁玲,茅盾,艾青,巴金,曹禺。


陈映真说:真过瘾,不必左顾右盼。


我笑说:这儿没人打小报告。


看完五位作家的访问后,他说:大陆的作家吃了那么多苦,我所吃的苦算不了什么。


在大陆作家之中,他对年轻的王安忆最关心,最好奇,也最赞赏。那时大陆作家的作品还不能在台湾发表。他在爱荷华一口气读完她送的几本集子。1984年,他将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发表在台湾的《文季》上,也许是台湾初次发表大陆作家的作品,而在那个年代的台湾,那是很大的忌讳。


他评王安忆:


……作为一个年轻一代的作家,她的焦点和情感,毋宁是明显地集中在年轻一代的遭遇和感受上。她在作品中所透露的批判,虽然没有大陆年轻一代哲学家的深刻,但她所提起的质疑,却有王安忆的认真和诚实,感人至深。


那年秋天,Paul患后脑炎,感染细菌,多次去医院检查,终至动手术开刀,映真和我以及家人一同照顾他,和我患难与共。在医院等待室,我和他有谈不完的话,谈的多半是当时台湾的情况。


你是个宗教家庭,怎么对左倾思想有兴趣?我问。


我爸爸从小就教我们,我们是中国人,所以从小我们就认为中国在那边,那儿才是我们的国家。父亲有鲁迅的书,中日对照。我拿来看,也不太懂。后来读中学,看书有些懂了。读大学时候,我在旧书摊找到一些抗战时期的书,和鲁迅的书正好配合。我的求知欲特别强,找很多书来看。那时日本外务部有预备外交官到台北来学中文。他们那时就准备以后对付共产党呀。他有许多关于共产党的书。他说我可以去看,他还把钥匙给我,我可以随时去看书。后来,他要走了,对他的下一任说:这个年轻人不错,书可以尽量给他看。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对我影响很大。“文化大革命”发生了,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影响,到处是学生运动。我在牢里,有共产思想的人,有两派:一派赞成苏联式共产,另一派赞成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制度。


你们在牢里可以谈共产主义吗?


在放风的时候谈嘛。反正已经进去了,还怕什么?哎呀,那时我真佩服“文化大革命”呀!


我1978年、l980年去大陆,才知道千千万万人受到伤害。


那时不懂嘛!我们有个读书会。我弟弟老六,那时候读中学,他也受了影响,他把我油印的文字拿去印了,分给他的朋友看,他有另一帮年轻人。我完全不知道,他不让我知道。后来,我被抓,他也被抓了。我先在警总,后来在台东的监狱,最后三年在绿岛。一出狱就打开收音机,蒙在被子里听,刚好是国际歌,我眼泪直流。


你第二次被捕,到底为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放我,也不知道。我一进去,就要我填一种表,那种表是判刑以后才填的。


我笑说:你对坐牢可是很有经验了。


我第二次一进去,就叫我填表,我心想:完了。第二天,他们把皮带那些东西还给我,我还以为他们要把我带到别的地方去。直到我太太、岳母来保我,我才相信,他们真是放我了。


1983年陈映真在爱荷华,他父母在美国奥玛哈女儿家。11月中旬,二老和女儿、女婿以及两个外孙女,带了一桌酒席,特来爱荷华和我们聚会。陈伯父见到Paul,两人相拥流泪。他们邀请了所有的中国作家到我家,还有韩国诗人汉学家许世旭。陈伯父和吴祖光拥抱,也是泪汪汪的。


陈伯父在饭桌上起立讲话,声音哽咽:十几年以前,映真出事,亲戚朋友全不来了。那是我家最黑暗的时期。那时候,一个美国人,一个中国人,素不相识,却给我们很大的支持,这是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的。我们家一向是向着大陆的,今天可以和大陆的作家们在一起,这也是因为他们两位的关系。我也要特别谢谢他们。


Paul接着说:世界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今晚是我们在爱荷华最动人的一晚。


陈映真在《现代主义底再开发》一文中写过:


一个思想家,不一定是个文艺家。然而,一个文艺家,尤其是伟大的文艺家,一定是个思想家。而且,千万注意:这思想,一定不是那种天马行空不知所至的玄学,而是具有人底体温的,对于人生、社会抱着一定的爱情、忧愁、愤怒、同情等等思索的人底思索者,然后他才可能是一个拥抱一切的良善与罪恶的文艺家。


陈映真就是具有人的体温、人的骨头、人的勇气的文艺家,一直在他称为“台湾当代历史的后街”中独行,即令现在,在21世纪的今天他仍然是寂寞的,焦虑的,在另一条后街中踽踽独行。


(摘自《三生影像》,三联书店2008年6月版,定价:49.00元)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1325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325

陶鲁笳:建国关于建立农村合作社的高层争论 贺雪峰:农村老年人为什么选择自杀--湖北京山农村调查随笔之二
相关文章
王德威:从戏曲中男扮女装看中国民族性(讲座综述)
林端:台湾的法律与社会
龚忠武:哈佛的激情岁月——夺回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权
王安忆: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访谈)
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
刘继明:走近陈映真
陈映真:文明和野蛮的辩证
郑愁予:“美丽的错误”半世纪
朱惠足:來自帝國邊境的近代化推動者--沖繩八重山諸島與殖民地台灣統治
瞿宛文:台湾经济奇迹的中国背景──超克分断体制经济史的盲点
陈光兴:白乐晴的「超克“分断体制”」论──参照两韩思想两岸
郑鸿生:台湾人如何再作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下的身份难题
赵刚:以“方法论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
朱云汉:台湾土地改革的得失
钟永丰:我的南部意识
陈映真:倾听充满正气和洞见的声音——《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读后
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杨渡:我与禁书的故事
李云雷:陈映真的意义是属于将来的--附录: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黎湘萍:历史清理与人性反省:陈映真近作的价值——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
王安忆:英特纳雄耐尔
李欧梵:陈映真和萧斯塔可维奇
陈映真:将军族
陈映真:山路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
林富士:臺灣地區的道教研究書目(1945-2000)
黄源盛:台湾的中国法制史研究
关于大江访台的几篇报道
郑鸿生:水龙头的普世象征──国民党是如何失去“现代”光环的?
杨照:读郑鸿生的《青春之歌--追忆一九八○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
郑鸿生:台湾思想转型的年代
南方朔:“东协加一”和台湾的边缘化
刘文鹏:台湾在明清战争中的作用
陈映真:天高地厚--读高行健先生受奖辞的随想
王明珂:新奴隶制时代
王安忆:隔断与打通
王治国:“双英辩”备受关注
褚静涛:美国与二二八事件
赵刚:“多元文化”的修辞、政治和理论
钱理群:陈映真和“鲁迅左翼”传统
吕正惠:我的接近中国之路——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赵刚:蚊子、细腰蜂与政治热病
王安忆:生命的原动力
赵刚:重读陈映真
赵刚: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读陈映真的《一绿色之候鸟》
王安忆:谈史铁生--精诚石开,他活在暗处还是有光处
傅谨:《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
赵刚:被遗忘的爱欲生死——陈映真小说《累累》里的底层外省官士兵
万黛、万昭: 珍爱与痛惜--纪念父亲曹禺百年诞辰
蓝博洲:谈台湾社会民主化运动
南方朔:台灣為何對辛亥百年冷冷淡淡?
陈文:我寫蔣介石的秘密部隊
石之瑜:卡扎菲之死与台湾的迷惘
曾健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的新魔咒──评龙应台的1949
葛涛:巴金谈电影剧本《鲁迅传》佚文考释
钟乔:也是革命者的铁屋──在吴耀忠回顾展的连想
刘岩:价值生产与再造穷人--以工人阶级的身份变迁为线索
吕正惠:《神聖回憶:蔡翔選集》序──我們需要這樣的異質思考
曾健民:台湾“日本情结”的历史诸相——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胡起望:从日本的国会辩论看雾社起义
邱士杰:「受難‧接續‧戰鬥」——個關於中國統一與社會主義的追求者們的故事
陈映真:《人间杂志》—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理想(访谈)
薛毅:革命与启蒙——读王安忆《启蒙时代》
許南村:現實主義藝術的新希望
郑鸿生: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赵刚: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邱士杰:有政治視野,才有跨地域統一戰線: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無政府主義活動素描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上)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下)
周翔:当代台湾原住民作家的身份认同
陈桂清:台当局南海政策的演变脉络及特点
陳映真:《幌馬車之歌》 代序文
赵刚: 为什么要读陈映真?--《橙红的早星》自序
陈映真、黎湘萍:谈台湾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问题
吕正惠:放在序言位置的书评——《橙红的早星》序
陈光兴: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赵刚:两岸与第三世界--陈映真的历史视野
邱士杰:从中国革命风暴而来--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陈映真: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挑战
--七○年代文学论争在台湾文艺思潮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
陈映真: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
石家駒(陳映真):一時代思想的倒退與反動──從王拓〈鄉土文學論戰與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批判展開
朱双一:真假本土化之争--一九九五年台湾文坛的一场论战
陳映真:台灣的美國化改造
石家驹(陈映真):叶石涛:“面从腹背”还是机会主义?
趙剛:思想與學運
台灣社會科學研究會:「不反服貿的反服貿運動」──試論三一八學運的性質及其可能的啟示
汪晖: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
邱士杰:21世纪的20世纪台湾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再统一──汪晖老师《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读后
赵刚:反帝,与反帝之难 ——陈映真《六月里的玫瑰花》的美与刺
朱双一:"保钓"运动的台湾思想史意义
張鈞凱:對台灣而言的中國道路
劉世鼎:「中國」如何作為方法?
陈明忠:我在台湾的左统生涯
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