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李欧梵:陈映真和萧斯塔可维奇

妙的是陈映真在这篇小说中用了一个音乐典故――萧斯塔可维奇的第三交响乐,又名《五月一日》(劳动节)。
陈映真是台湾文坛少有的「知识型」和「信念型」的作家。他的知识领域不限於文学,更注重思想;他的基本信念也不限於政治,而更注重人道主义的人生意义。我和他相交多年,每次见面,都有类似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大概20多年前吧),名理论家詹明信(F. Jameson)受邀在台北的清华大学招待所演讲,我适在台北,遂前往聆听,一进会场就见到陈映真,他态度严肃,像一个大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这位马克思主义美学大师的论点,记得他事后又向我「请教」不少问题(想詹明信高徒,老友郑树森更有类似的经验),我却答不出他想要求的答案。 

 陈映真就是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不断地在知识领域中求索,也不断地「确认」他的信念,我和他的友情,既亲切又「淡如水」,见面时他很少说应酬之类的话,他的笑容是诚恳的,但说的仍然是严肃的话题:「最近美国的文学理论情况如何?」不只一次他这样问我,我也一时语塞,不知从何说起,心中甚感惭愧。有时默默无言之中我更能感受到他那颗赤诚的心。 

 陈映真却从来没有问我关於他小说写作的事,反而是我屡屡劝他多写小说,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他是台湾文学史上少数「大师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早已成了经典,我在美任教时,讲到台湾文学必用他的短篇小说:〈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系列……这些作品都有英文译文,美国学生读来也受感染。内中的那股情绪,更是陈映真所独有的,既崇高(甚至带有宗教性)又颓废(他用这种美学方式来批判台湾的「现代性」)。但英文译文无法表现他那种特殊的文体;长长的句子,略带日文语法的结构,现西洋画的意象,哲学意味的内涵――这一切早已有行家指出,学界的评论文章无数,不必我再饶舌了。 

 但为了写这篇小文,我还是把他的两本小说集――《铃璫花》和《忠孝公园》――拿来翻阅重读(多年前在香港也曾以此为题发表专题演讲),不禁感慨系之。赫然发现,原来早在20年前他写〈赵南栋〉时,已经预知我们现今所处的资本主义的「人间」境地,以及它和革命理想之间的历史吊诡。在小说中赵南栋是终生信仰社会主义的革命烈士的遗腹子,长大后却成了一个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化身,他的生活愈放荡形骸、漫无目的,也愈反照出当年受苦受难的先一代人的高贵理想和节操。 

 妙的是陈映真在这篇小说中用了一个音乐典故――萧斯塔可维奇的第三交响乐,又名《五月一日》(劳动节)。在白色恐怖监狱中的烈士们就义之前,那位Conductor竟然用竹筷指挥这首饱含普罗意识的交响曲。乐曲开始了,「竖笛流水似的独奏,彷佛一片晨曦下的田园」,情绪转向激昂,「小号的朗敞刚毅的声音,像是在满天彤旌下,工人们欢畅地歌唱,列队行进。他感到了音乐这至为精微博大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那样直接地探入人们心灵,而引起最深的战栗」。这位指挥家张锡命专注、无我地挥划著指挥棒。「一场暴风,一场海啸;一场千仞高山的崩颓;一场万骑厮杀的沙场……在他时而若猛浪,时而若震怒的指挥中轰然而来,使整个押房都肃穆地沉浸在英雄的、澎湃的交响之中。」 

 我是一个乐迷,也是一个「萧迷」,近来每次聆听这首交响曲,就不觉想起陈映真小说中的字句,於是也学著张锡命用筷子指挥起来,小说中的赵庆云落泪了,我也几乎落泪。这就是陈映真小说的魔力:他可以把这首萧氏作品中并不伟大的作品拉进小说世界中,而使得它听来崇高伟大。我曾经问过他这是哪里来的灵感?他回答说是向音乐专家请教过的。我觉得他的文学语言几乎超过原来音符的震撼,到了最后,「浑厚宽宏的合唱声,从地平线;从天际,带著大赞颂、大宣说、大希望,和大喜悦,从宇宙洪荒;从旷野和森林;从高山和平原;从黄金的收获;从遮天蔽日的旗帜,汹涌奔流,鹰飞虎跃而来。」真不得了!这简直是史诗的笔法,但内中的意象却又像是音画对位的电影蒙太奇手法,我从中感受到鲁迅散文诗〈颓败线上的颤动〉的余韵。 

 多年没有见陈映真了,希望他现在的心情不像这首乐曲,那样沉重。也希望他早日康复,不久之可以共聚一堂,谈谈萧斯塔可维奇,或文学理论。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1581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581

王安忆:英特纳雄耐尔 陈映真:将军族
相关文章
余华:肖斯塔科维奇和霍桑
韩斌: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
王安忆: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访谈)
刘继明:走近陈映真
陈映真:文明和野蛮的辩证
郑愁予:“美丽的错误”半世纪
聂华苓:踽踽独行陈映真
陈映真:倾听充满正气和洞见的声音——《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读后
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李云雷:陈映真的意义是属于将来的--附录: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黎湘萍:历史清理与人性反省:陈映真近作的价值——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
王安忆:英特纳雄耐尔
陈映真:将军族
陈映真:山路
郑鸿生:台湾思想转型的年代
陈映真:天高地厚--读高行健先生受奖辞的随想
钱理群:陈映真和“鲁迅左翼”传统
吕正惠:我的接近中国之路——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
赵刚:重读陈映真
赵刚: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读陈映真的《一绿色之候鸟》
李欧梵:张爱玲的英文问题
赵刚:被遗忘的爱欲生死——陈映真小说《累累》里的底层外省官士兵
李欧梵:邓文正《细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序
蓝博洲:谈台湾社会民主化运动
钟乔:也是革命者的铁屋──在吴耀忠回顾展的连想
陈映真:《人间杂志》—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理想(访谈)
許南村:現實主義藝術的新希望
赵刚: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上)
陳映真:《幌馬車之歌》 代序文
赵刚: 为什么要读陈映真?--《橙红的早星》自序
陈映真、黎湘萍:谈台湾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问题
吕正惠:放在序言位置的书评——《橙红的早星》序
陈光兴: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赵刚:两岸与第三世界--陈映真的历史视野
邱士杰:从中国革命风暴而来--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陈映真: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挑战
--七○年代文学论争在台湾文艺思潮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
陈映真: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
李欧梵:永远的《今天》
石家駒(陳映真):一時代思想的倒退與反動──從王拓〈鄉土文學論戰與台灣本土化運動〉的批判展開
朱双一:真假本土化之争--一九九五年台湾文坛的一场论战
陳映真:台灣的美國化改造
石家驹(陈映真):叶石涛:“面从腹背”还是机会主义?
汪晖: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
邱士杰:21世纪的20世纪台湾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再统一──汪晖老师《当代中国历史巨变中的台湾问题》读后
赵刚:反帝,与反帝之难 ——陈映真《六月里的玫瑰花》的美与刺
朱双一:"保钓"运动的台湾思想史意义
劉世鼎:「中國」如何作為方法?
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