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出版动态

"纪念《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暨《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纪念《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暨《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纪念《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暨《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学术研讨会"

2013年6月29日下午2:00-7:00,由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的"纪念《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暨《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一层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

"纪念《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暨《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3年6月29日下午2:00-7:00,由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举办的"纪念《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暨《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一层学术报告厅顺利召开。三十余位学者及《文化纵横》、《清华管理评论》、新浪历史等杂志媒体的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王绍光、胡鞍钢教授于1993年发表的《中国国家能力报告》,主张加强中国国家能力建设,对于中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产生重大影响。此次学术研讨会是在过往2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国家能力建设的得失,完善国家能力研究的理论范式。研讨会分为三个环节,分别为:国家能力研究与当代中国;国家能力研究与西方政治学;中国国家基本制度研究。

 

在有关"国家能力研究与当代中国"第一场主题研讨中,总主持人强世功教授介绍了《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的两个重要背景,即冷战结束后的政治转型潮与"国家与社会"理论范式的传播。正是基于对上述背景的反思,《报告》提出"国家能力"概念,要求"建立强有力的民主国家"。《报告》作者香港中文大学王绍光教授回忆过往20年的学术历程,无论是国家能力还是民主理念研究,其实都是在与撒切尔夫人的"别无出路"以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进行对话。代表《报告》作者胡鞍钢教授发言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鄢一龙,总结过往20年中国的国家能力发展成果与国家能力学术理论研究,提出基于中国实践的学术理论研究才具有生命力,为人类的思想发展提供更加美好的方向。

 

《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讲师欧树军博士认为上述理论研究体现了文化与制度上的自觉。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甘阳由此反思,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更讲"自觉"而非"规范"。关键可能在于能否自觉到什么问题对于中国最重要,而不是跟着西方学术做枝节问题、二流问题。如果中国的社会科学对于中国的人文传统和历史都不知道,不植根于中国,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只能是梦。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教授指出,《报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成为观察历史的窗口。在这个变革的时代,理论只有根植于实践才能做出学术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史卫民研究员以其参与的中国公民政治认知实证调查为例,指出中国学术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中国,中国研究的前提是要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宋磊教授则从中国的政策变迁研究出发,提出许多具体问题:国家能力有没有上限?国家能力在不同发展阶段有没有不同需要?政府制度创新多、企业制度创新少的原因何在?国家主义为什么没有压倒自由主义?宋磊还提出,产品质量认证不宜和其他国家认证混和。《文化纵横》杂志社杨平社长则用现实的历史进程印证了《报告》的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张广生副教授主持了第二场主题研讨,总括发言"国家能力研究与西方政治学的关系",认为学者可以从西方政治学的背景反思《报告》与《基础》两书的学术贡献。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许振洲教授提出一个理论疑惑,过去20年国家变迁并没有明确的有感召力的意识形态支持、也没有强有力的民族主义贯彻,中国的国家能力能够提升就变得难以理解。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增定教授则借用"广泛的民主,公平的自由,有力的国家"三个方向来概括王绍光的理论思想,对坊间一些相互矛盾的解读做出回应。清华大学法学院赵晓力副教授则认为《基础》一书应当继续对西方学界的"基础权力与专制权力"的学术范式进行反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旭副教授从福柯的治理术理论出发,认为《基础》通过"认证"将国家带入研究领域,其实是一种政治哲学的创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谢茂松试图将《报告》置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传统中进行审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丁凡指出,当下政治学研究中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分裂,应当克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王利反思分税制以来的20年,对国家能力进行批判性反思,并提出应正视三个不平衡:维稳体制成本与收益不平衡、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平衡、中西部后发优势与后发危机不平衡。

 

在最后的"中国国家基本制度研究"主题研讨中,法学界学者从法学角度丰富了国家能力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支振峰副研究员强调了中国法治转型过程中的国家能力要素。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龑副教授则点出中国国家能力中缺乏立法能力和司法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师尤陈俊从法制史的角度对于《基础》一书中古代中国的认证提出质疑。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师刘晗认为《基础》一书应当进一步界定国家基础能力的边界,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田雷副教授从美国宪法的研究中提出国家能力建设是国家政治与宪法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他与会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鹏副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张翔、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蒋璐、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樊鹏、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贾晋京、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部副主任赵亚赟、《文化纵横》执行副主编陶庆梅、《清华管理评论》高级编辑肖自强、新浪历史频道主编张晓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学术编辑赵丽,也纷纷从文学、政治学、历史学、公共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视角出发,从戏剧研究、媒体管理、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监管、信用体系建设等更为具体的议题切入,探讨了《报告》、《基础》的理论贡献与不足。其中肖自强批评《基础》公共政策学的色彩大于政治学色彩,"认证政治学"更应重点处理难以认证、不可认证、认证模糊甚至抗拒认证的对象。

 

会议最后,王绍光教授总结发言,就国家能力的概念界定、国家能力与民主的关系、国家能力的边界等问题作出回应。甘阳教授在最后的评论中重申人文学科的使命在于重建人心秩序,不宜被社会科学带着走。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view.article.php?c7/364
  • 跟踪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trackback.php?364

王绍光樊鹏著《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反抗绝望》韩文版出版,韩国两大报纸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30年人文社科话语:中国的文明责任
王绍光:财政没有透明就不是民主
王绍光、潘维:2008--思想解放与中国复兴
王绍光:政策导向与医疗体制改革的互动
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赵鼎新:评王绍光《民主四讲》
王绍光:打开政治学研究的空间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
王绍光:两个时期不能被隔断
王绍光: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个纲,纲举目张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反思
胡联合、胡鞍钢:对转型期中国犯罪实际发案情况的估测
西蒙•约翰逊:无声的政变
王绍光:“公民社会”袪魅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
新华网:在破解世界性难题中前进--新中国60年国情报告
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
黄宗智:中国改革往何处去?中西方学者对话(二):导论
王绍光:“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
胡鞍钢:60年经济发展让中国走向世界强国
王绍光:谈民主和“选主”
杜赞奇:中国漫长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和全球化
胡鞍钢:中国“四个世界”差异正在缩小
王绍光:谣言止于......?--凯斯.桑斯坦《谣言》序
王绍光:重庆经验与中国社会主义3.0版本
王绍光:美中央情报局及其文化冷战
胡鞍钢:两组路线之争:科学发展PK加快发展
王绍光: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
王绍光:重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对“新自由主义”的重庆反思
王绍光、樊鹏:政策研究群体与政策制定——以新医改为例
彼得·辛格:为什么我们必需配给医保
格雷戈里·S·保罗:社会健康与宗教信仰:富有民主国家的跨国比较
王绍光、夏瑛:再分配与不平等--香港案例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欧树军: 国家认证的历史逻辑:以中国为例
欧树军:财产认证与国家税收
欧树军:拿什么告别GDP崇拜
欧树军:统一福利身份改善再分配
欧树军:建构一张可持续的老年"安全之网"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
欧树军:中国人口红利期可能已提前结束:反思西方"三低模式"与财政风险
欧树军:中国人福祉的向上参照不是印度
欧树军:重归家庭: 福利国家的困境与社会治理新模式
欧树军:基础的基础:认证与国家基本制度建设
王绍光:共同富裕与国民幸福
张祥龙、唐文明、白钢、欧树军、杨立华、黄平: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
欧树军:嵌入、脱嵌与马太效应
王绍光:民主为什么是个好东西
王绍光:中式政道思维还是西式政体思维?
胡鞍钢: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
汉森:混合宪制vs.三权分立:现代民主的君主制与贵族制特征
欧树军:谁最应该接访
欧树军:基层政权的国家建设--评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王绍光:民主:独轮车还是四轮驱动
胡鞍钢: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
欧树军:理解现实政治世界中的中国体制
欧树军:"治理问题体制化"的思想误区
胡鞍钢:国企改革,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欧树军: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
欧树军:权利的另一个成本: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
王绍光:抽选、代表、民主--关于民主运作形式的反思
欧树军:治理腐败的三重视角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前言
王绍光:失而复得的民主利器:抽选
王绍光:要瘦身,不要虚胖;要先锋队,不要精英党
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参与模式:群众路线
欧树军:"为人民而行动":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之谜
佩蒂特:代表:回应与标示
辛特默:随机遴选、共和自治与商议民主
扎卡拉斯:抽签与民主代表:一个温和建议
费雷约翰:公民大会模式
开放时代:70年代中国
何包钢:欧树军 《国家基础能力的基础》序言
王绍光:大豆的故事--资本如何危及人类安全
欧树军:走向规管国家:中国政治的理性化(1989-2003)——读《重塑中国利维坦》
欧树军:文化内战与两极化政治
欧树军:重回世界权力中心的中国:光荣孤立为本、合作共赢为用
王绍光: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王绍光:中国特色也是一种普世价值
欧树军:监控与治理:国家认证能力辩正
王绍光: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
欧树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
王绍光、欧树军:从避免"最坏政体"到探寻"最佳政道":国家能力与政治转型研究二十年--对谈《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
潘维:《大道之行》序言
黄棘:"20世纪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欧树军:反思民主,探寻民主
胡鞍钢:毛泽东是真正的中国国情研究大师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 人文与社会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