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王绍光:中国特色也是一种普世价值

观察者网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一书试图用中国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决策过程。作者认为,在中国体制有问题时就要讲,但同时中国体制好的地方也得讲透。有优势不去利用认识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自废武功的局面出现,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2013年8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主办的"中国制度书系出版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的多位著名学者在会上畅所欲言,纵论中国制度书系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讲座教授、清华大学长江讲座教授王绍光与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樊鹏合著的《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一书是中国制度书系中的一本,此前作者授权观察者网独家刊发本书部分章节。

研讨会上,王绍光教授作了发言,指出中国特色就是普世价值的一种。王绍光表示,过去无论中外,研究中国政治时,都过多采用西方概念,《中国式共识型决策》一书试图用中国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决策过程。他认为,在中国体制有问题时就要讲,但同时中国体制好的地方也得讲透。有优势不去利用认识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自废武功的局面出现,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以下为发言全文:

中国特色是普世价值的一种

王绍光:非常感谢人民大学出版社。我有三点看法,第一点看法就是中国特色就是普世价值,这句话怎么讲呢?我年轻的时候,相信某一种东西就是普世价值,而不是所有的东西合在一起是普世价值。

我小时候的普世价值是什么呢?就是武汉的热干面。我小时候在武汉长大,当时我的想象就是热干面全世界都在吃。结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我到北京来串联,做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后,就想吃热干面,到了北京满地找就是找不着。那个时候西单的一个面馆里,问来问去,北京的炸酱面、山东的打卤面......什么面都有,就是没有热干面,这给我一个巨大的打击,就是热干面不是普世价值。现在在北京也有热干面了,有些是方便包装的。

现在国内很多人说的普世价值,实际上就是方便面包装的西方的东西,他们把这些东西看成了普世价值。因为不能总去武汉,有时我也买这样的热干面,这样的方便包装的普世价值有时我也用,不是不用。正好前两天,和一个朋友聊到武汉热干面,他说你给我钱,我都不吃,太难吃啦,太干了咽不下去,我这个普世价值,人家还不认。

所以什么叫普世价值?你可以把它提升到"大家都吃面"这个层面,这是普世价值,但是吃什么面,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再上升,所有人都要吃东西,这是普世价值。我们中国人要治理国家,美国要治理国家,其他国家都要治理国家,这是普世的,但是怎么去做,可能就需要各种各样的解决方式。

英文中有一个词叫monoculture,就是一个地方都种一样的东西。现在这种种植方式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批评,它违反了自然规律,造成了极大的环境和生物灾难。在政治社会里,也不能有monoculture,中国在政治上的做法也是普世价值中的一种,这个千万不能忽略。

研究中国要从中国视角开始

第二点就是要从中国的视角研究中国。在现在的中国政治研究领域,一讲到中国的政治决策,都会用到美国人的一个所谓的模式,叫碎片化权威主义(Fragmented Authoritarianism),这是由两位美国教授,李侃如(Kenneth G. Leiberthal)和奥森伯格(Michel Oskenberg)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他们当时用中国水电部的决策方式来研究中国的决策方式。

西方现在很多年轻学者都不知道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中国的很多学者更不知道。通过梳理这个词的来龙去脉,我们发现西方人的那个角度可能是有问题的,他哪怕是好意,恐怕还是有问题的。

首先看威权主义,或者权威主义,以前西方描述中国用的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他们之所以改用这个词,是因为他们分析了水电部的决策过程,发现很难说这是极权主义,不是说某一个领导拍板儿就能给压下去,所以就叫威权主义,这是西方看东方往前进了一步。

再看碎片化,什么意思呢?他们看到水电部在决策过程中,要和很多部门打架、磨合,他们就用了碎片化。他们这个词实际上源自于美国,美国的政治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碎片化的。很多人不了解这个词的起源,一些国内学者就以为这个词是中国决策的特色。

近些年,西方将西方政治中的碎片化现象理论化了,在决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否决点(veto points),否决点意味着在一个点上只要有一个人否决,就过不了。美国的决策都要通过国会,国会里要通过委员会,委员会里要通过小组会。一个小组委员会否决一个议案,这个议案就死掉了,美国在决策过程中的否决点太多,而有些国家就可以少一点。

回过头来看,我和樊鹏在这本书中研究医改过程时,就试图用中国的视角来看中国的决策过程。这本书里有一个暗含的对话对象,就是西方的分析框架。我并是说它是不对,我们觉得它是不够的。

比如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开门"与"磨合",这是中国人的概念。开门这个词我们经常用,我们年轻上学时,叫开门办学,开门就是把门打开,这个词是可以和西方对上话的。西方有个词叫参与,我们把西方的政治参与变成了开门的一部分,政治参与,就是说我在决策的时候,你可以闯进来。但中国的开门还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请进来,一个是走出去。用开门就要比用参与的幅度要大,更灵活。

参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哪个社会集团的参与能力比较强,它对政策的影响力就比较大。但在各国真正能够闯进决策圈、影响决策者的,往往是社会势力比较强的利益集团。在美国尤其如此,华盛顿的K街上,满街都是游说团体,他们代表的都是强势的利益集团。

而走出去和请进来,就有可能顾及弱势群体,顾及那些不太容易发声的群体。把闯进来、请进来还有走出去融合在一起的开门方式肯定要比参与的方式要好,当然也要比关门的方式好。

另一方面,我们讲"磨合",这也是个中国词,磨合本来是机械学用语,西方在社会决策过程中很少用到这个词,但在中国,不管在公司层面还是更大的层面,几乎每一个决策过程中都能看到大量的磨合,有些能磨得合,有些不见得磨得合。开门和磨合,这个两个关键的概念都是用中国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的事务。

体制劣势和优势都要认识,以免被忽悠

第三点,就是不要自废武功。这三本书出来后,我们听到一种批评说,知识分子要批判,不要唱赞歌。这句话非常对,但他们狭隘地理解了"批判"这个词,好像批判就只能看到黑暗面,只能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这就叫批判,而批判本来的含义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认为是这样,我就这么说,这才是真正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在中国体制有问题时就要讲,我和胡鞍钢老师在过去20多年中,讲了大量的问题,财税问题、不平等问题等等,但同时中国的体制也有好的地方,也得讲透,因为你不讲透的话,有些优势你就认识不到,听别人忽悠,你就把它当劣势给丢掉了。我们都知道中国有运十的案例,三十多年前,中国的大飞机制造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结果被人忽悠忽悠,大飞机项目下马了,到现在才重新开始。所以你有优势不去利用认识的话,就有可能导致自废武功的局面出现,到时后悔都来不及。

我们这些书就是希望也能把中国体制中的优势点出来,使得我们不会被别人忽悠,自废武功。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

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397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972

现代自觉与文化重构--《弥散与生成》国际研讨会发言辑要(上) 石之瑜:台灣的埃及啟示錄
相关文章
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30年人文社科话语:中国的文明责任
王绍光:财政没有透明就不是民主
王绍光、潘维:2008--思想解放与中国复兴
王绍光:政策导向与医疗体制改革的互动
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赵鼎新:评王绍光《民主四讲》
王绍光:打开政治学研究的空间
陈家琪:普世价值与当代中国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
王绍光:两个时期不能被隔断
王绍光: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个纲,纲举目张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现代民主制度的反思
赵汀阳:中国应比西方有更大胸怀
王绍光:“公民社会”袪魅
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
黄宗智:中国改革往何处去?中西方学者对话(二):导论
王绍光:“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
王绍光:谈民主和“选主”
杜赞奇:中国漫长的二十世纪的历史和全球化
王绍光:谣言止于......?--凯斯.桑斯坦《谣言》序
王绍光:重庆经验与中国社会主义3.0版本
王绍光:美中央情报局及其文化冷战
王绍光:大转型-中国的双向运动
王绍光:重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对“新自由主义”的重庆反思
王绍光、樊鹏:政策研究群体与政策制定——以新医改为例
王绍光、夏瑛:再分配与不平等--香港案例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王绍光:“王道政治”是个好东西?——评“儒家宪政”
王绍光:共同富裕与国民幸福
王绍光:民主为什么是个好东西
王绍光:中式政道思维还是西式政体思维?
汉森:混合宪制vs.三权分立:现代民主的君主制与贵族制特征
王绍光:民主:独轮车还是四轮驱动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
王绍光:抽选、代表、民主--关于民主运作形式的反思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前言
王绍光:失而复得的民主利器:抽选
王绍光:要瘦身,不要虚胖;要先锋队,不要精英党
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参与模式:群众路线
佩蒂特:代表:回应与标示
辛特默:随机遴选、共和自治与商议民主
扎卡拉斯:抽签与民主代表:一个温和建议
费雷约翰:公民大会模式
开放时代:70年代中国
王绍光:大豆的故事--资本如何危及人类安全
王绍光: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
王绍光:代表型民主与代议型民主
王绍光、欧树军:从避免"最坏政体"到探寻"最佳政道":国家能力与政治转型研究二十年--对谈《中国国家能力报告》发表二十周年
黄棘:"20世纪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欧树军:反思民主,探寻民主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