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书评

王得后:《鲁迅大全集》存在的五大编辑问题

王得后:《鲁迅大全集》存在的五大编辑问题

鲁迅大全集

北青2012.1.5
《鲁迅大全集》的编辑出版,是鲁迅著作编辑出版史上一件大事。《大全集》"编者说明"说这是"全面完整"的鲁迅著作,却与实际不符。

《鲁迅大全集》的编辑出版(2011年9月湖北文艺出版社),是鲁迅著作编辑出版史上一件大事。它的出版,打破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垄断《鲁迅全集》出版的制度;如果今后不再出现新的垄断,这是《鲁迅全集》出版的重大进步;第一次有主编的署名也是一大进步,这标志着编辑的权利和责任明确。

然而,《大全集》"编者说明"说这是"全面完整"的鲁迅著作,却与实际不符。实际上,它的编辑至少有五个问题。

第一,体例不当,文本编辑多有失误。

《大全集》设置六个《附录》。《附录》的性质与作用没有说明。看它所附的文本,则错失严重。《附录》一,是"诗文"。将鲁迅"口授,O.V。笔写"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和鲁迅"病中答访问者,O.V。笔录"的《论现在我们的文学运动》从历次《鲁迅全集》移入。这两篇文章,鲁迅生前已经发表,并没有表示不是自己的作品;许广平先生参与编辑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时候,亲自将它编入;编辑1957年版《鲁迅全集》的时候,许先生还健在,更多的专家参加审稿,也没有把它删除。1981年及2005年版《鲁迅全集》一仍旧贯,有什么理由要编入《附录》呢?而且,编辑注释明言"本文为冯雪峰作",如果真如编者所说,为什么还要把不是鲁迅的著作编入呢?

《热风》中的《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及《四十一》《四十三》,也移入《附录》。编辑注明"实为周作人作"。真的"实"吗?既然认定"实为",为什么还要编入《附录》?所谓"附录",常识认定,是有疑问、需要辨析的文本,有待进一步考订决定文本;没有疑问,没有异议的文本,是不当模棱两可的。同时,这样编法,也有失公平。所谓"实为周作人作",不过根据周作人的说法;如果移入《附录》,应该注释的是:"据周作人说是他所作"。或者,不从《热风》中删除,可以注明"据"周作人说,是他所作云云。

鲁迅答增田涉问,有手稿,在日本出版的《师弟答问录》中,毫无疑义是鲁迅著作,《大全集》不收入"正编",却编入"附录",没有道理。

再有关于"佚文",197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发现,经过众多专家考订,特别是老一辈专家如杨霁云、唐弢诸先生的考订,在编辑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时候,有的被否定。就是《儿时》,唐先生首先编入《鲁迅全集补遗》出版的,新中国成立后各版加以否定。这次《大全集》却又编入,又不说明理由,其准确性是可议的。《夜来香》1981年版被否定;2005年版收入,没有说明理由;《大全集》照抄并不慎重。

《大全集》设置《美术编》,把鲁迅认定不是他的"译著",只是 "所印行者",也编入;却又不编入鲁迅选目、编辑、作序的《北平笺谱》,还曲为之辩解,为什么?同样是"所印行者"的,还有《铁流》,为什么又不循例编入呢?

《大全集》编辑的第二个问题,是文本选择不当。

    如鲁迅对于自己的讲演,已经做过取舍,并有说明。《大全集》不但把没有经过鲁迅审定而不取的记录稿收入书中;就是所收文本,不用朱金顺先生1979年出版的《鲁迅讲演资料钩沉》中考订翔实的文本,并用朱列出的原刊线索,加以复核,却用此后出版的《鲁迅研究资料汇编》中一篇文章中引用的资料,加以"摘录",明显不当。而且所编入的文本还有重复的现象。这是编辑图书不允许发生的现象。

《大全集》编辑的第三个问题,是在《附录六》以"同时代人回忆中鲁迅的言论"为题,收入他人回忆鲁迅对他说过什么。这是不严肃不谨慎的编法,负面影响不可低估。这是常识,也是人情之常,人的记忆是有缺陷的。时隔多年,甚至十几年,谁谁对自己说过什么话,谁也不能准确地写出来。这只能当做一种参考资料。如王世家先生所说:设置"外编",收入各种参考资料是可以的,也是需要的。有的"回忆录"中记述鲁迅对他的"谈话",多达数百字,甚至上千字,如第535-537页和第545-551有数页之多,即使今天有录音设备记录下来,整理后的"谈话",也不能保证"真实性"的准确程度。

还有许多"回忆录"中的所谓鲁迅"言论",直接取自鲁迅的文章。虽然不排斥鲁迅把文中写过的话,对当事人重述;也不能排斥鲁迅把对当事人说过的话,重新写进文章,但有些不像口语而带着浓重书面语的片段,是不太可能出现在日常谈话中的。抄几个明显的例子:

如第495页:"不满是向上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出自《六十一 不满》。第499页:"造化生人"一段,出自《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等等。

《大全集》的第四个编辑问题,是校字相当马虎。如"毫不怀着",误植为"好" 不怀着。如第21卷第285页,《史记音义》连续重排。如果逐字逐句校对,误植恐怕不止这两处吧?

《大全集》的第五个编辑问题,是"贪大求全,华而不实"。《大全集》编辑《美术编》,收录鲁迅自制文集封面,手绘图画,"印行"的画册。 "印行"的书籍,是不能当作印行者的创作的。鲁迅也从未将它当作自己的创作。在1932年自编的《鲁迅译著书目》中,明确把它们排除在"著作"之外。他明确写道: "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者","所纂辑者","所编辑者","所选定,校字者","所校订,校字者","所校订者"和"所印行者"。

《学术编》收入鲁迅辑校古籍手稿,1935年或次年,鲁迅有拟定的"三十年书目"两种,第一种《说林偶得》有《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第二种相同。《鲁迅辑校古籍手稿》已经影印出版的有六函四十九册。还有一函因缺少资金未印。林辰先生整理的《鲁迅辑录古籍丛编》四卷,都大大多于鲁迅自己准备编入文集的。按鲁迅的意见就必须选择。如果要"全面完整",那么《大全集》所缺就很多。尤其是《鲁迅辑校石刻手稿》,已经影印出版三函十八册,还有多达五六千页的石刻拓片正在整理,又有影印出版的《鲁迅藏南阳汉画像》和《鲁迅藏山东汉画像》两种。怎么办?

最后想说一句:《鲁迅手稿全集》1981年已经影印出版,这是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大全集》不收,实在非常可惜的。

三十年代鲁迅的手稿,仰仗许先生的悉心保存,几乎全部存世,数量相当大,曾经影印出版多种版本的《鲁迅手稿选集》,1981年更出版了六函《鲁迅手稿全集》,第一第二是"文稿",第三第四是"书信",第五第六是"日记"。1986年开始,又影印出版了六函《鲁迅辑校古籍手稿》,三函《鲁迅辑校石刻手稿》,都是非常宝贵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化遗产。特别是现在不仅"80后"、"90后"的青年作家用电脑写作,而且老作家大多数也放弃手写而改用电脑书写,或许这标志着汉字书写时代的逐渐退出历史。如果诚心诚意编辑出版"大"全集,"手稿篇"是不能或缺的。

《大全集》的创意,希望编辑出版一部"全面完整"的鲁迅作品全集,无论如何,是好的,可贵的,有益的;编者也花了许多宝贵的光阴,特别是《学术篇》中的石刻部分,对每一篇原石出自何地,做了说明,功夫很深。但目前的成书,问题比较多,也大多是比较严重的。如果想到鲁迅对于自己著作的态度,以及对于编辑书籍的态度,我是失望的。我希望有志者,有力者,在整理完成鲁迅作品之后,能够另起炉灶,再编辑出版一部名副其实的《鲁迅全集》。不必标榜什么"大",不同《全集》之间,向来有区别的办法。

(本文作者: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3610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610

陈三平:从阿塞拜疆到敦煌--祆教研究札记 莫砺鋒:从唐诗文献中的宋诗谈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学问题
相关文章
大江健三郎:访华前的访谈
张承志:《致先生书》
毛泽东论鲁迅
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
刘家鸣:鲁迅在流言伤害中挺立不屈
王晓明:就鲁迅答《南方都市报》问
王德威:从戏曲中男扮女装看中国民族性(讲座综述)
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
钟乔:绝望,与绝望中的抵抗--在剧场中援引鲁迅
蔡登山:真实与被扭曲的心灵--《顾颉刚日记》读后
章培恒: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
章培恒:《书城》访谈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孙郁:在鲁迅的暗区里
李云雷:我们如何叙述农村--关于新乡土小说的三个问题
吴飞:弑与孝
王得后:《废名集》的编纂
马昌仪:从越地山海经图谈到民间文化的保护
顾钧:普实克与鲁迅
藤井省三:太宰治的《惜别》与竹内好的《鲁迅》
丸山昇:通过鲁迅的眼睛回顾20 世纪的“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
陈丹青:笑谈大先生
钱理群:陈映真和“鲁迅左翼”传统
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孙郁:《序》
孙郁:张中行--在周氏兄弟之间
陈丹青:鲁迅与艺术
吕正惠:魯迅的成就
朱永嘉:海婴走了,我想念他
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
陆建德:走出狂人的铁屋
王风:2010年3月北京珂勒惠支展介绍
鲁迅:写于深夜里
黄乔生:姓名:凯绥·珂勒惠支,性别:女......--为《佐喜真美术馆藏凯绥·珂勒惠支原作展》而作
藤井省三:鲁迅文学永远活在日本人心底
孙郁:鲁迅对汉语的贡献
沙飞:文选
肖伊绯:《清平山堂话本》的发现与研究
刘禾: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
戴燕:鲁迅的药与酒及魏晋风度
刘运峰:《北平笺谱》和《北京笺谱》区别何在
谭桂林:评汪晖近期的鲁迅思想研究
胡志德:重新思考中国近代"文"的简单化
孙郁:精神栖息地的寻找——访谈
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
王锡荣:鲁迅的气质与珂勒惠支相契
赵晓力:祥林嫂的问题--答曾亦曾夫子
姑丽娜尔.吾甫力:鲁迅与20世纪维吾尔族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