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书评

书评

更多...
文章
  1. 郑戈: 达玛什卡的比较司法制度研究--代译序
    2015/09/02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再版序言
  2. 潘维:《大道之行》序言
    2015/03/15
    本书是京沪五位青年学者--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的思想结晶,也是策划编辑王海龙的成功。五位学者秉承了中式民本主义而非西式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为解决新问题而不断调整政策,在政策调整中走向进步和文明。
  3. 陈锡文:中国农业发展转型需要新理念——写在《论大国农业转型》出版之际
    2015/02/05
    中国农业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面临着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的压力。二是面临着农业生产成本上升的挑战。三是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面临新挑战。四是农业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当前的农业生产方式,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前所未有。五是农业科技实力不强。六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比较低,还面临着很多现实的困难和问题。
  4. 符鹏:阶级想象的危机与底层话语的困境--重读小说《那儿》
    2014/10/27
    底层话语早已被研究者视为当代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观念视野,但深究起来,这种话语乃是一个并未被充分理论化的概念系统。事实上,这种话语实践的困境早就潜藏在其文学起源--小说《那儿》之中。在这篇小说中,曹征路无力对工人阶级底层化的命运做出真正的历史分析,缺乏节制的现实愤怒和偏于一隅的历史判断,都限制了他对于主人公反抗意识的构造,劳动尊严的呈现以及身份政治的透视,由此陷入阶级想象的危机之中。而要再造底层话语的阶级意识,就必须重新审视底层在市场社会中特定的身心状态,并由此回到当代社会主义实践转折的历史脉络,寻求重塑其理论想象的话语空间。
  5. 李谷悦:"游牧帝国"?海外中国边疆史研究的新尝试--评巴菲尔德《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2014/10/13
    美国人类学学者巴菲尔德的《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于1989年出版。他结合人类学考察成果,提出一种"游牧帝国"的理论和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关系的全新解释模式--"两极世界"模式。他的观点对于中国边疆史研究和游牧文明史研究的视域具有一定的拓宽意义,但其在史料使用、理论建构等方面仍有不足,需客观辩证的思考与再探讨。
  6. 陆建德:伏尔泰的椰子——兼评普世理想
    2014/10/01
    评伊恩•布鲁马《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热》(1999)一书
  7. 苗永姝、解慧:整理、收集与传承 ——就《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对话中央编译出版社文库编辑中心主任苗永姝
    2014/09/15
    《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是近年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成果的系列丛书。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央编译局陆续编译出版了大量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为了满足当前学界的需要,让这些宝贵的研究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料》丛书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精选,分为"经典著作研究""基本理论研究""版本和传播、编译以及生平事业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四个部分重新编辑出版。
  8. 汪榮祖:蕭著《中國鄉村》中譯本弁言
    2014/08/20
    《蕭公權全集》至今尚未能出全,主要原因之一是有好幾部由英文所寫的著作有待中譯,中國鄉村一書卷帙尤其龐大,其中引用官書、方志、族譜、筆記等資料無數,所引原文必須尋找原書還原,不僅費時,而且時有踏破鐵鞋無覓處的無奈,可說工程浩大。
  9. 刘禾:“思想像罪犯一样,无孔不入”
    2014/08/13
    关于新书《六个字母的解法》访谈:“剑桥左翼科学家在知识趣味上常不拘一格,他们有点像二十世纪的文艺复兴人。”
  10. 章永乐:马基雅维利式民主还是 麦考米克式民主"?--评麦考米克著《马基雅维利式民主》
    2014/07/24
    麦考米克的《马基雅维利式民主》是一本既深刻又片面的书,而且恰恰因为片面,才达到了深刻。其深刻之处在于,通过解释马基雅维利,麦考米克对选举民主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建构出一个有助于平民制约本国经济精英的政治控制力的制度模型,而这在全球范围内贫富分化都在加剧的今天,变得尤其具有时代针对性。然而,认为马基雅维利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模型的原作者,则面临着许多文本解释上的困难。
  11. 赵鼎新: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
    2014/07/17
    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革命后,民族国家迅速成为欧洲各国国家发展的普遍形态。为什么不同时期主导欧洲政治的国家会有如此的变化?为什么18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均向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蒂利的《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1990),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
  12. 陆云:从学术攻击到"暴力学术"--杨奎松两批汪晖的案例分析
    2014/02/26
    在社会意见剧烈分化、媒体热衷于介入学术判断的今天,保持学术批评的基本品格,对于学术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包含政治辩论的学术讨论,如果能够坚持基本的学术伦理和规范,可以为充满冲突的社会提供理性对话的榜样。在那些包含政治批判的学术批评中,能否坚持基本的学术伦理,是对批评者的重要考验。
  13. 南水:"党史专家"的满腔质疑却变成对方的脚注--关于杨奎松《也谈"去政治化"问题 》的几点看法
    2014/01/20
    书评首先应准确概括原作大意,然后对之评析,指出优点和不足。书评引文应当完整准确,不可截词造句、歪曲原文。南水的文章指出了一些杨奎松教授评论中的基本问题。因《东方早报·上海书评》无意刊发对杨教授文章的评论,本站在此转发。
  14. 宝音:蒙古文古籍整理与研究综述
    2014/01/16
    蒙古文字与蒙古文古籍文献的形成和发展,蒙古文古籍文献的收藏情况及研究利用情况
  15. 季剑青:令人失望的“学术批评” ——评杨奎松《以论带史的尴尬》
    2013/12/31
    杨奎松先生对汪晖文章的批评,主要集中在"有关中共历史的叙述与论说"上面,细读汪文就会发现,这一部分即文中的"作为政治范畴的人民战争"一节,只占全文的十分之一的篇幅。汪晖这一部分的论述,主要是对"人民战争"这一概念重新作出理论和政治的分析,为全文的阐释提供基本的概念框架。这就决定了汪晖对"人民战争"出现和形成的历史叙述必然是粗线条的,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历史背景,汪晖的主旨并不在此,而在于通过对"人民战争"概念的重新解释,激活其内在包含的政治能量。
更多...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