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赵刚:《终战诏书》背后的思考(节录)

赵刚:《终战诏书》背后的思考(节录)

裕仁天皇宣读败战书

《随笔》杂志2010年第6期
1945年8月15日那天日本天皇究竟说了些什么?(本文做资料用,作者观点部分未录)

一纸降书出东瀛

1945年8月15日,东京。

在接连不断空袭警报中苦苦度日的东京市民,刚刚从惶恐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就听到电台不断地反复广播:"天皇陛下将于今日正午亲自发表演说,此乃最高之恩泽,举国臣民务必届时恭听。"

尽管6天前,日本即将投降的消息就在全世界传开,但作为普通的东京市民,他们听到和看到的仍然是"皇军必胜"的神话和"东亚圣战大捷"的战报。不过,有心人也在琢磨,既然皇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捷报频传,可为什么"大捷战报"的地点却离日本本土越来越近了?

中午时分,全日本的活动都停止了。在工厂、学校、家庭和军事基地,人们聚集在喇叭和收音机旁,收听将要播出的重要广播。几天前,刚刚遭受原子弹轰炸的长崎的浦上谷地,一群人聚集在校园内的喇叭周围,四处全是成堆的烧黑的尸体。在已经变成一片废墟的广岛,残存的市民聚集在被原子弹摧毁的火车站残垣破壁外,在喇叭下默默地伫立。这是东瀛岛国第一次亲耳听到被尊为"天照大神"的天皇的声音。

听得出,就连著名的播音员和田直元也有些紧张:"本次广播极端重要,请所有的听众站起来,天皇陛下现在将要向日本民众广播谕令。我们尊重地播放天皇的声音。"

中午12时整,日本的国歌《君之代》播放起来,随后,天皇有史以来第一次向日本民众讲话。

收音机里传来了一个略微带些鼻音并有些发尖的男声:"战局未能好转,世界大势亦对我不利","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宜举国一致,子孙相传,确信神州之不灭,念任重而道远,倾全力于将来之建设,笃守道义,坚定志操,誓必发扬国体之精华,不致落后于世界之进化。尔等臣民其克体朕意。"

"玉音"播放了4分37秒。这是日本人第一次听到天皇的真声,不过天皇所用的是日文文言体,很多老百姓听不明白,于是就出现各种猜想和解释:是不是天皇要国民跟着他一起去"玉碎";皇室要给大家发储备米准备与入侵之敌决一死战;大日本帝国海军要进攻美国本土......

直到半个小时后,广播员以清晰的声音说:"天皇陛下为开万世之太平,已于昨日通知美英中苏四国,接受《波茨坦公告》。"人们才明白,日本战败了。

这天正午,在东京的金鸡学院内,学院学监、日本著名学者安冈正笃与前来参加学院下午讲座的一百余人一起收听了"玉音放送"。听着听着,安冈开始面露愠色,因为自己曾反复强调的"义命之所存"这一句不但没有被诏书中保留,反而又进一步被改成了"时运之所趋"。在外人看起来这两句话无足轻重,只是字词的修饰罢了,但安冈深谙其玄机,按照他所改"义命之所存",就表明日本结束战争是出于道义上的考虑,而现在用"时运之所趋",就等于直接承认了日本是战败而投降。

两天前的深夜,即1945年8月13日,内阁书记官长迫水久常的秘书官曾经秘密夜访安冈,将早稻田大学教授、汉学家川田瑞穗起草的诏书草稿第一稿送来进行修改。安冈后来回忆自己当时修改诏书的想法:第一,必须要选择任何国家败降时所没有用过的、可以代表日本天皇权威的辞令。第二,不能显示出日本是因战败力尽、不得已而投降的;必须说是受道义之所存、良心之至上而作的决定。败降决非基于利害得失,这是日本的皇道,日本精神的精粹。在这个思路下,安冈几乎是搜索枯肠般地字斟句酌,对诏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其中,安冈认为最得意的神来之笔有两处:其一,安冈将草稿中的"欲永远确保和平"改为"为万世开太平"。安冈精通汉语,这句话出自《张载集·张子正蒙》一书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安冈将这句话放到停战诏书中,很显然是要为日本的投降强行涂抹上一些虽败犹荣的光彩。

其二,安冈在"朕欲忍其所难忍,堪其所难堪"一句前面加上了"义命之所存"。"义命"出自《春秋左传》的"以信行义,以义成命"(《左传·成公八年》)。安冈写上这句话,则是全世界宣告日本投降并非被逼无奈,而是追求道义所然。

为此,安冈特别叮嘱负责诏书的内阁书记官长迫水,这两处是全篇诏书的点睛之笔,千万不能再改。但在内阁对安冈第一次修改过的草案进行审议时,"义命之所存"这句话引发了争论。大多数内阁成员认为,"义命"不是一个正式的词语,担心国民会听不懂。迫水想到安冈的叮嘱,便一再解释。但反对者最后拿出了词典,说词典上并没有这个词。迫水无言以对。只好任由内阁将这句话改成了"时运之所命"。

当岛国的军民真正听明白了天皇的讲话之后,数百万日本人为之哭泣,他们的眼泪充满了悲痛、耻辱和欣慰,他们为失去的大日本帝国的荣誉而感到悲痛和耻辱,他们为不再经受长期的痛苦而感到欣慰。在东京,成百上千万人拥挤在皇宫前,向天皇鞠躬。东京各处不时传来凌乱的枪声,右翼军官们纷纷拔枪自杀。在日本的其他地方,许多不知道天皇讲话的人误认为,是日本已赢得战争,因而战争结束了。

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在他的自传中记载了这个不寻常的日子:"1945年8月15日,为了听天皇诏书的广播,我被叫到制片厂。那时我在路上看到的情景是永远难忘的。

"去的时候,从祖师谷到砧制片厂的路上,商店街的情况真有一亿人宁为玉碎的准备一般,非常紧张。有的老板拿出日本刀来,拔出刀鞘,目不转睛地看着那刀身。

"我早就料到,这是战争结束的宣言。看到眼前这种情景我就想到,日本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当时居住在东京的木村良平也回忆道:虽然我们都不太清楚《波茨坦公告》的具体内容,但这一刻大家知道,日本真的已经战败了。抽泣声、嚎啕声、呼天抢地的撞击声迅即在东京,在日本列岛,在日本所占领的亚洲各地响起。

耐人寻味的细节

作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家及战败国的德国与日本,在战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对给全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的反省和态度,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立场。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天皇的玉音放送》的作者小森阳一说:"不是将每年的'8月15日'作为战败之日,而是作为'终战纪念日'进行表象,这是日本主流媒体的实际状况。我对此怀有强烈的抵触感。""为了揭穿昭和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所进行的对历史的歪曲,我所以撰写了《天皇的玉音放送》这本书。那不仅是对'8月15日'之前的历史的歪曲,也在日本战后史当中造成了歪曲。因此我重视'8月15日'这个日子。"

就是这本《天皇的玉音放送》在日本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这本书中小森教授不仅将战争罪责直指天皇本身,而且揭露了日本社会在右倾化。

通观裕仁的《终战诏书》,在815个字中根本就看不见"投降"二字,也没有承认过日本"战败"。对于日本法西斯发动侵略战争诏书中也是百般狡辩,说什么战争是为了日本的"自存"和东亚的"安宁",日本仍旧以反抗欧洲白人统治,"解放东亚"的救世主自居。并且,裕仁在诏书中所说的战争是指自1941年开始的"已阅四载"的与英美之间的战争,而对侵略中国的行径根本就不置一词。对世界各国反抗日本法西斯的行为甚至用了"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的字眼儿。

强盗杀人,自己喊冤,就此而论,不难看出日本国民性格中幽暗的一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国家和民族无比崇敬和崇拜,对不如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傲慢和轻视。日本政府与国民普遍认为自己是被美国打败的,他们服膺山姆大叔,而对中国、韩国及亚洲各国,他们根本就没有言败。既然如此,日本政府也很难心甘情愿地主动对二战中的罪行向亚洲国家和人民谢罪,并更不用说主动承担由罪责而支付的经济赔偿,例如对中韩两国慰安妇的赔偿。

1945年8月14日,日本各大媒体都是在午夜接到裕仁的《终战诏书》的,第二天,几乎是不约而同各报都将"投降"说成"终战"。《每日新闻》的标题是"圣断:大东亚战争终结;颁布收拾时局诏书";《读卖报知》则更加厚颜无耻,竟然以"为万世开太平"为题,声称"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是自卫自存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东亚的解放和十亿民众的福祉"。

其实,无论作何种推脱与狡辩,日本战败并接受无条件投降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何谓无条件投降?无条件投降是指战败国向战胜国不附带保留条件的投降。它意味着战胜国主要受舆论与文明的约束,战败国则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即一切都应遵从战胜国的指示和命令。无条件投降的主要特征:一是不谈判,战胜国只向战败国传达单边的迫降要求和投降的具体事宜,如时间、地点等。二是不承认,战胜国不承认战败国原政府、原政治团体、原领导人有任何政治权力。从战败国投降签字到与战胜国建立正常关系之前,战败国政府的职能由战胜国驻军首脑机构行使。

准确地说,日本投降的正式时间是中国重庆时间8月15日早晨7点,比日本天皇裕仁宣布诏书要早6个小时。这是根据1945年8月10日上午7时30分,全世界听到日本新外相重光葵在日本电台发布的消息后,中美英苏四国政府磋商约定的《四国公告》中规定的时间,即于8月15日早晨7时正(重庆时间),从四国首都重庆、华盛顿、伦敦、莫斯科,用汉语、英语、俄语,向敌我双方海陆空军队,播发内容一致的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的《中央社讯》曾有明确记载:"日本正式投降的消息,系15日晨5时1刻由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用无线电打字机通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及我外交部吴次长国桢,约定于华盛顿时间14日下午7时即重庆夏季时间15日晨7时同时公布。"

四国公告具有最高的国际权威性,一经宣布,战火停熄,充分显示了四个大国在二战全局中的主宰地位。当年,日本报纸封锁了《四国公告》,后来,日本历史著述也回避这一重大史实,竭力宣扬裕仁天皇在终结战争时的作用。对此中国的文史学者邱维骥撰文揭露,"将8月15日东京时间中午12时(重庆时间下午1时)作为战争终结时,把已经接受中美英苏管制下的裕仁天皇,扮演成能宣布停战、缔造和平的主宰,而中美英苏反倒成了听从《诏书》的'忠良臣民',这是对历史的误读,必须纠正!"

通过这个细节,不难看出,不仅仅是日本政府,就是日本社会主流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仍旧摆出一副暧昧的姿态,缺乏深刻的反省,不愿诚恳地忏悔,只打算利用别人的宽容和好意,推卸历史和现实责任。

正如二战期间的日本老兵东史郎所言:"当今日本,'圣战'思想仍在盛行,'不是侵略,而是从白人手中解放亚细亚'的怪论愈演愈烈,对历史毫无反省之心。日本军队在中国进行长达15年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大批生灵涂炭,家破人亡。战争结束时,斯大林曾主张将日本一分为三,是蒋介石力排众议,保全了日本的完整;同样是蒋介石提出了'以德报怨,不要复仇'的主张,使在华的200多万日本士兵得以迅速回国,更不要一分钱赔偿。继而提出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的口号并实行的也是心胸宽广的中国人民。"

(下略)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398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984

叶维丽:惑中做史 亚历山大·埃特金德:自我殖民:21世纪的帝国拼图
相关文章
赵刚:和解的壁垒:评龙应台「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
赵刚:理解与和解:回应诸批评兼论「区域批判知识份子」
小森阳一:访谈
陈映真:文明和野蛮的辩证
姜尚中、小森阳一:2007年12月13日新宿纪伊国屋对谈
陈多友:《天皇的玉音放送》译后记
陈多友、小森阳一:大众媒体墙与心脑控制
赵刚:以“方法论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
小森阳一:帝国的文学/文学的帝国:夏目漱石的《文学论》
小森阳一:日本学者的现代中国认识——访谈录
佐藤忠男:论黑泽明
赵刚:“多元文化”的修辞、政治和理论
赵刚:反全球化该召唤出什么样的知识与政治──「慢社会学」的一个初步勾勒
赵刚:蚊子、细腰蜂与政治热病
赵刚:回归两宋以来本土学术的建设性批评传统
赵刚:重读陈映真
赵刚:人不好绝望,但也不可乱希望 ——读陈映真的《一绿色之候鸟》
赵刚:在2010台湾社会住宅论坛上的发言
赵刚:朝向「台社人」--回应孙歌的「如何做个台社人」
赵刚:被遗忘的爱欲生死——陈映真小说《累累》里的底层外省官士兵
小森阳一:《海边的卡夫卡》是病态小说
赵刚:解“陈”不妨从“习见之义”始
钟乔:也是革命者的铁屋──在吴耀忠回顾展的连想
吕正惠:《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推荐序--简短的推荐
赵刚: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赵刚:争议民间东亚:侧记最近两场保钓座谈
许金龙:“杀王”: 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试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追求的时代精神
赵刚:「新右派」出现在台湾地平线上了--评吴叡人的《贱民宣言》
赵刚:二评吴叡人:一个「逻辑的-理论的」批判
邱士杰:「台湾人全体的解放」?--对赵刚老师〈「新右派」出现在台湾地平线上了:评吴叡人的《贱民宣言》〉的一点补充
卡維波:在帝国/殖民/主义中的台湾史叙事--从赵刚二评吴叡人谈起
赵刚:哭笑不得的现代性--阅读卓别林《摩登时代》
赵刚: 为什么要读陈映真?--《橙红的早星》自序
吕正惠:放在序言位置的书评——《橙红的早星》序
赵刚:两岸与第三世界--陈映真的历史视野
赵刚:恐惧与混乱只有让人不得自由:评《自由人宣言》
小森阳一:《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中文版序
趙剛:思想與學運
趙剛: 思想的貧困:評龍應台評太陽花
趙剛:風雨台灣的未來:對太陽花運動的觀察與反思
赵刚:反帝,与反帝之难 ——陈映真《六月里的玫瑰花》的美与刺
刘纪蕙:与赵刚商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理念
赵刚:敬答刘纪蕙教授:台湾社会运动真的在创造新的可能性吗?
夸特其罗:《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第一章(赵刚译)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