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的政治学研究课是和石田教授还有几名日本的研究生共同进行,主要探讨的是日本的政党政治以及统治构造问题。前期讨论民主与政党政治,用的是先后在庆应、东大毕业学习现在北海道大学任教的吉田彻老师写的《两党制批判论--另一个民主主义》。这本书读后感想颇多,既有需要批评探讨的地方,也有许多发人深省之处。
这些日子正好赶上日本政局乱象丛生,被有的媒体称为"战国时代"的重现。石田教授本人也在课上多有自嘲的说"现在恐怕不是两党制的到来的问题了,而是面临着原子化政党格局形成的问题了。"石田教授本人还是偏向于民主党的新政,希望日本能通过实现政权更替完善自己的民主制度。但现实让他也颇有些失望,他课上跟我们讲,当初积极推动政治改革的也是北海道大学的教授、现在日本政治学会会长的山口二郎(还有两位是原东大校长,现在日本政治学界领袖佐佐木毅、和学界中坚饭尾润)就说,现在的政权更替是以最令人失望的形式出现的。
而恰恰在课上读的这本书,就是直接针对日本目前要形成的所谓两党制而写的。在书中,作者指出,小选区制与两党制只是英美两国在各自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社会结构与组织原理,并不是通过人为的"政治工学"制造出来的。贸然在日本要想实现两党制必然会付出巨大代价,也必定不可能获得成功。现实是,两大党制在西方也并不被认为是一种好的民主制度。书中强调,在两大党制下整个社会被割裂成两大集团,加大了共同体内部的对立,同时忽视了众多的不属于两大集团的边缘群体,由此出现了大量的无党派层,现在日本几乎达到50%,他们的利益也几乎完全无法被上层政治吸纳。更主要的是小选区制更是人为的制造多数、制造民意。就像这次日本大选,民主党以47%的选票赢得了74%的席位,用流行的话来讲,这是典型的"被代表、被民主"。而要知道,47%并不是所有选民众的47%,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多,而这还是在政权更替的大风潮中的投票率。而在各主要发达国家中一般的投票率也就是在40%至60%之间。而两大党的最大问题在于,两党尖锐对立,通过选举之后又是胜者通吃,因此会全面的更改前任政权的政策,典型的就是80年代里根、撒切尔获胜后一改福利国家面貌全面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后患。而整个国家也就在两大势力交替中左右摇摆,广大国民也就被这些政治势力玩于手掌之中,因此无党派层才会越来越多。
而在冷战之中,各政党间还可以通过宣传各自的意识形态来获取选民支持。但冷战结束的今天,宣传意识形态已经无法赢得选民了。那么各政党本应该通过宣传各自的政策主张来赢得选举,但现实是各国的政党并不是通过政策来赢得选民,更多是靠"实现政权更替"这样的口号,靠推出人气高的候选人来争取选民,也就是政治的"剧场化"、即所谓的"剧场政治"。这种当代民主制的堕落,包括日本,在欧美都多多少少出现了这种情况,也被许多西方学者指出,比如RichardS. Katz、PeterMair、MarkBlyth,他们指出,现代西方政党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议员,政治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利益集团,他们不再是国民的代表,而是为了保住地位、利益,表面相互斗争暗地相互串通的一个特殊群体。政治已经不是韦伯所说的作为职业而出现的了而是仅仅作为一份工作。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剧场政治"的现象呢?在课上大家进行了讨论。我主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从思考政治的思维、思想或是说从政治哲学看这个问题也许更为明显。剧场政治正是"市场政治"这种政治观的必然结果。什么是市场政治呢,那就是熊彼特曾经提出的看待现代民主的一个视角,简单地说,民主就是选举,而选举就是像是在市场中一样,由选民来想选择企业、商品那样选择政党,选择政治家,西方民主就这样与市场经济成为一个完美组合,而这种观点也广为接受,包括许多中国的学者也经常引用。但毕竟熊彼特还是一位经济学者,我不得不说,用经济的方法看政治,那就必然会将政治矮小化,甚至给政治带来巨大隐患。当然我并不否认这个视角作为一个简单的模型的意义,但关键是一旦,这样一个模型被大众所潜移默化的接受,被政治家当成是民主的实质,那会给现实政治带来巨大影响。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我列举了几条原因,说明了政治不能用市场的视角来看。
第一, 从价值规范意义上讲,"市场政治"把在自由民主主义下的国民与政治家之间的"本人--代理人"关系矮小化,政治家与国民的关系变为了"商家与顾客"的关系。这样一来,国民作为国家主人的主体地位丧失,成为了被动选择的消费者,完全丧失了创制政策的主动性,而政治家、政党(在市场中的企业)则成为政治这个市场的主体。这就直接导致政治家、政党的政治责任心下降,必然形成政治家、政党为主的封闭的利益集团。
第二, 政党如果成了企业,也就是政党的企业化,这必然导致本来就已经存在的政党的自我利益(选举获胜、党内政治家的利益、政党与社会利益集团的勾结等)与国家利益、国民利益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升级。政党也就会更堂而皇之的不顾国民利益或假借国民利益而谋取一党之私利。
第三, 现实中选民的选择也绝对不是市场中的商品选择。其一,无论是什么多党制,选择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而且是非常有限的,市场中什么时候会出现过只有个位数或两位数的商品可供选择的现象?其二,选择的对象是组合构成的,不是单一对象。比如有的选民可能认同自民党的经济政策,但倾向于民主党的外交政策,喜欢公明党的环境政策,支持社民党、共产党的劳工政策,但选举只能选某个党或某个(些)候选人,你叫他怎么选?而各政党,就像上次日本大选中,各政党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策力,都打出了厚厚的政权公约,别说选民没时间看,就是看了也会由于上面的原因几乎无法选择。而经过选举上台的政党(其实只是获得投票选民的30%-40%左右的支持)却认为自己获得民意支持,而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政权公约施政,可一旦开始却发现许多政策并不令国民所接受,因为这个民意完全是通过选举人为制造出来的。为什么每个政权上台时支持率显得很高,而好景不长几乎过不了半年就骤降,原因就在于此。西方的选民对于"被代表"已经显得很疲劳了。
第四, 选举不是市场,民主也不是市场的原因还在于刚才提到的投票率问题。世界上哪有这样的消费者,他的生活是靠另外一些消费者的行为所决定所改变的呢?没去投票的50%左右的选民,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要让另外50%人的投票所决定呢?而经过选举的政党,为什么就能堂堂正正认为自己是受到国民的委托而施政的呢?并且由于前面所讲述的原因,其政策主张必然无法满足选民的要求,因此选民也就逐渐远离政治,不相信任何政党了。据日本几大媒体调查,日本选民对政治的不信任度高达70%--80%之间,这也其实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第五, 这种市场的视角,完全忽视了政党在选举中的能动作用,简单的认为选举的结果是选民意志的体现。而现实中的政党,或通过与支持团体、利益集团的交涉勾结直接控制大量选民,或是通过利益诱导收买大量选民,或是通过媒体宣传、鼓动"引导、吸引"大量选民,而选民为了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快感又不得不在有限的选择中,在受到大量"干扰"的过程中作出艰难的抉择。而在市场中恐怕除了广告还很少有能如此控制消费者的商家吧。
第六, 最后,政策也绝对不是商品。买了东西不好可以不要,政策可以么?政策绝对不是一改就完事那么简单。一项政策一旦实施,它的影响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影响的人群又是国民全体。世界上哪有这样的商品呢?政策,尤其是那些被组合在一起成为政权公约的政策是那么轻松就能够选择的么?
正因为以上的原因,在现实中选民不可能通过选举来选择政策,政治家也没有真正想过把选举搞成那么高尚的政策选择集会,而摆在政治家面前的能够吸引选民的方法则只剩一个现实的选择,那就是"剧场化"。通过煽动性的口号,通过明星式的包装,商业式的运作,热热闹闹的搞一场选举祭,然后实现上台执政的目的。
我最后讲,现在西方民主或是具体说日本民主制度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怎么改革选举制度,设计什么政党体制的问题,而是从事政治的人,政治家们的政治精神、政治哲学问题。这个问题已经被佐佐木毅教授提出,不管他的观点如何,问题意识我认为是十分准确的。在这种"市场政治"观指导下,必然形成"剧场政治",国民必然对政治高度不信,政党的支持率也必然会越来越低,而一些心急如焚的政客们也就必然会离党另立山头,一些地方政客也必然会趁乱出来组建政党欲演出一段"乱世出英雄"的好戏。政治的乱象也绝对无法收拾。另外我还稍微涉及到了英国将要举行的大选,这次大选的特点就是"脱两党制化"明显,这也给追求两党制的日本一大打击。但我并不看好英国的选举,现在英国选民对于保守、工党两党失望情绪较高,但小选区制必然有利于大党,如果仍然是两大党中的一党执政,国民对于现有制度的不满必然爆发,如果自由民主党上台,它本身又没有执政经验,能够带领英国走出一条新路的可能性极低,这样国民的过高期望必然又会变成失望。最后得出哪个政党都没有希望的结论,国民的政治不信任感必然更加膨胀。
那么到底怎么摆脱现在这种"剧场政治"的困境呢?大家也还是比较赞同书中提到的一种选择既"熟议民主"。也就是政权机关与民众就具体的每项政策通过充分的讨论,协商,最大限度的照顾到社会的每个群体,实现政治本应有的政治统合功能。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国内的"网络问政"等形式,这就是探索新型民主道路的一个有益尝试,不是搞什么热热闹闹的选举(当然选举本身仍有其代表选择的意义),而是通过日常的国家立法、行政机关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共同协商法律、政策的制定,推动国家的发展。这也是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国家今后面临的课题,但很遗憾习惯于选举的这些国家,网络更多的用于如何为选举服务而不是如何沟通政权机关和民众,这也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就在我们讨论的这些日子中,国内网络上又流传着一些关于民主的议论,其中有些让人看了真的觉得十分幼稚好笑。当然了镜中花、水中月怎么都是美的,可是现在却不是 "只缘身在此山中"了,在山中的人最清楚问题在什么地方,而且已经是烦恼的要命了。我想作为担负中国命运的一代人,应带更加冷静、更加理性、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中国,认识外国、认识西方。中国的路只能自己走,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之路,如果把人家的残次品、废品捡回来自己再用,那中国人是不是也太惨点儿了?
参考文献
吉田徹 『二大政党制批判論--もうひとつのデモクラシー』光文社新書 2009
佐々木毅 『政治の精神』 岩波新書 2009
中国人民大学日语系硕士研究生何鹏举
2010年4月26日于京都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226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