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视

毛尖: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说实在,如果陆川是日本人,我可以接受《南京!南京!》,但他不是,他是个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陆川 毛尖 南京 日本
作者简介: 毛尖
浙江宁波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学士、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上海都市文化,英美文学,电影史。

端午节,爸爸对Q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为什么吃粽子吗?因为要纪念屈原。屈原呀,大好人,大诗人,被坏人欺负,跳河了。然后爸爸突然补充,不过呢,屈原也不好,自杀就不对。Q宝同意,对呀,活着多好,他咬一口粽子,死了就再也不能玩了。

晚上Q宝又把粽子的故事讲给他的小朋友们听,他特别提醒,屈原傻啊,扑通,死掉了。小朋友听了一个个兴高采烈地模拟屈原投河的样子,稀里哗啦最后定论,屈原脑子有问题。

我看看Q宝爸爸,他辩解说,那有什么办法,现在小学生都自杀,得时刻教育他们热爱生命啊。我也没话说。想着屈原活到今天,生也屈辱,死也屈辱。

这 种生死两屈辱,我在看完电影《南京!南京!》后,感同身受了。妈的,南京大屠杀根本不是帝国主义的侵华战争嘛!陆大导演四两拨千斤地带着我们从哲学峰巅看 待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一方是战争,一方是人类,或具体点,日军加上中国人。所以,在一个辽阔的国际视野里,我们预设的感受应该是:像日本小军官那样,痛 恨战争。

但我痛恨陆川。这小子太肯德基了,以为标一个1937,弄两段拉贝日记,就是历史了。不过,要只是肯德基,一个鸡腿也坏不了什 么事,问题是这小子太汉奸,日本士兵都人模人样,不仅收获镜头意淫还得到音乐配合,说起来是用法西斯美学揭露战争中的人性,但造成的实际效果是赞美,与之 相配合,中国孩子简直白痴,一个以为枪声是炮仗,一个逃命途中吹蒲公英玩。

不过,如果只是汉奸,陆川的危害也大不到哪儿去。抗战中,我 们除掉了多少汉奸。不,他不光是汉奸,还是个人道主义者。就像姜老师可以站在崇高的位置请"你们"中的一百个女士去当慰安妇,最后又可以用英语请求日本小 军官的成全,人道主义者陆川在南京大屠杀七十年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安全位置,一边为唐先生洗刷了污点,一边为角川漂白了历史,而且,角川最后的台词, "活着比死更艰难"更是为所有活着的日本兵进行了哲学超度,可是,总要有人承担罪责或污点吧,是电影一开场就决心弃城的我军官兵?还是中途没有能力保护安 全营的纳粹好人?还是,"姜老师,救救我"这样的贪生怕死?

事实是,人道主义者陆川先生的电影,因为选择以日本兵为主要视角,只好把自 己逼到现代主义的创作路线上,而在现代主义的敌我逻辑里,主语和宾语不仅可以互换,而且可以合并。也因此,黑白影片貌似为了保护我们的眼睛不流血,但也同 时讨好了日本观众,而作者背后的美学追求也无可避免地暴露出虚伪和荒淫。

不说日本兵的身体和思乡,也不想再提结尾的日本人入城仪式。基本上,那个仪式可算中国银幕的奇耻大辱,以疑似揭露靖国神社的方式荼毒了我们的中国感情。

不 说这个。来看影片中的强奸。强奸是影片的一个重要设置,也是最能揭露日军本质的动作表达,但影片却化大力气讴歌了处男角川对百合子的感情,所以在角川的爱 情态度比照下,强奸不再是帝国主义的罪行,它成了检验好男人坏男人的表达,和影片的战争逻辑同享一个结构。只是强奸,不是帝国主义的性侵略。而令人更为不 安的是,角川在同伴的歌声中突然看到中国慰安妇的尸体,他表情惊愕,完全间离于自身的罪行,而同时,陆川给了江一燕等被肆意践踏过的身体一个相当美的镜头 (那几具女性身体,想必也是经过挑选的美丽身体)。在那一刻,我明白了陆川为什么要集合这么一批青春明星包括小品大王,因为这些人不会带来现实主义氛围。

但我们必须牢记,现代主义的镜头语言在这一刻显得极为无耻。回头来看影片的前四十分钟,抽象化的杀戮,有秩序的罪行,好像大师笔法,场 面大,又节制,但它造成的实际效果却是反现实主义和反历史的。事实上,《南京!南京!》再一次提醒我们,这样的帝国主义题材是不能用现代主义的形式来支撑 的,这也说明,在成千上万的二战电影中,以现代主义的镜头和形式去展开的,总是遭受人民的口水。

说实在,如果陆川是日本人,我可以接受《南京!南京!》,但他不是,他是个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0/1407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407

旷新年:在亚洲的天空下思想 黄宗智、尤陈俊:调解与中国法律的现代性
相关文章
郝先中:日本废除汉医与中国近代医学
葛兆光: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白永瑞:东亚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育
施咏:评《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
章开沅:《日本右翼与日本社会》序
赵军:色厉内荏的“街宣车”
人文与社会:日本右翼教科书问题关键词
郑萍:日本奇特的合作组织:山岸会
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新书发布会暨媒体见面会记录
鸠山由纪夫:《日本的新道路》
宫秀川:自民党为何下台
张承志:赤军的女儿
毛尖:例外:论小津安二郎
王汎森: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
杨曾文: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
大江健三郎:来自“晚期工作”的现场
关于大江访台的几篇报道
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小森阳一:日本学者的现代中国认识——访谈录
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石之瑜:回到亚洲?——日本认识中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韩立新:日本对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
闻黎明:西南联大的日本研究――以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认识与主张为中心
毛尖:性别政治和社会主义美学的危机——从《女篮5号》的房间说起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张承志:四十七士
毛尖:怀念侯麦
毛尖:抗战影视剧的底线
戴锦华、汪晖谈《南京!南京!》——写在《金陵十三钗》公映前
毛尖:谈国产电视剧的主旋律
司马平邦:《金陵十三钗》之圣婴情结悖论
戴锦华、王炎:再现:历史与记忆 ——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呈现(上)
毛尖:五颗星--关于《钢的琴》
孙歌:中国经验与日本战后思想建设
毛尖:这是艺术片?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