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思想

韩立新:日本对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

韩立新:日本对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

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由德文、英文和法文写成的,因此,对MEGA(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的编辑一般都是由欧洲人做的。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工作,特别是最后几卷却主要是由日本学者完成的。那么,为什么日本学者能够实质性地参与MEGA的编辑工作?他们究竟承担了哪些工作以及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同为非印欧语系的中国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从1998年到现在,日本已有30多名专家分成六个小组或者以个人的形式参加了MEGA的编辑工作。

●负责编辑第II部门第12卷,即"恩格斯编辑原稿"编辑工作的是日本的仙台小组,他们的工作始于1998年8月。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由德文、英文和法文写成的,因此,对MEGA(Marx- Engels Gesamtausgabe),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版的编辑一般都是由欧洲人做的。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MEGA第II部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编辑工作,特别是最后几卷却主要是由日本学者完成的。那么,为什么日本学者能够实质性地参与MEGA的编辑工作?他们究竟承担了哪些工作以及他们的工作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同为非印欧语系的中国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日本学者参与MEGA的历史过程

        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后,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很快就感受到了MEGA出版事业所面临的危机,从而开始了一系列挽救MEGA的活动。1990年,他们首先邀请了包括当时的"MEGA基金会"理事马丁·洪特(Martin Hundt)在内的一些"MEGA使节"到日本,请他们介绍MEGA编辑和出版所处的危机状况,以扩大MEGA的影响及吸引日本学者的注意。1990年11月,日本以第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为核心成立了"日本支援MEGA委员会",征集到了1521名日本学者的签名,并将签名信寄给了包括当时德国总理科尔在内的相关人士和单位,表达了希望MEGA出版事业继续下去的强烈愿望。同时,他们号召日本学者自费购买MEGA,间接地支援MEGA的出版事业。据说一时之间,已出版的MEGA中有近一半卖到了日本,"日本支援MEGA委员会"的工作也因此而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
        1992年以后,随着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的成立,他们开始寻求将一部分MEGA的编辑工作拿到日本来的可能性。1994年,以大村泉等人为首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者协会"借第II部门第4卷第2分册(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手稿的第1稿)出版之际,在东京举办了第一次MEGA国际会议;1995年,他们又借纪念《资本论》第2卷出版110周年之际,在东京召开了第二次MEGA国际会议,邀请了大量掌握着MEGA编辑权的欧洲编委们前往与会。通过这两次会议,欧洲的编委们惊奇地发现,在马克思恩格斯手稿的研究上,日本居然有如此众多的高水平专家,他们不仅能够同自己对话,甚至还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就这样,日本学者一步一步地博得了MEGA编委们的信任。
        1997年3月,大村泉和宫川彰等人邀请了当时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的主任研究员瓦西娜(Ljudmila Vasina)女士到日本。瓦西娜是俄罗斯为数不多的《资本论》手稿编辑专家,负责《资本论》第2卷手稿的编辑工作。大村和宫川在瓦西娜访问期间,第一次明确地向她提出了编辑第II部门第12卷和第13卷的意向。一开始,莫斯科的编者并不愿意将自己常年辛苦的解读成果就这样交给日本学者,后经"日本MEGA编辑委员会"负责人大谷祯之介和当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理事长罗杨劝说,最终在1998年初同意了日本仙台编辑小组的要求。从此,日本MEGA编委会终于进入到了独立编辑MEGA的阶段,在MEGA编辑史上,由非印欧语系的人对之进行编辑,这还是第一次。
        从1998年到现在,日本已有30多名专家分成六个小组或者以个人的形式参加了MEGA的编辑工作。具体情况是:(1)仙台小组负责编辑第II部门第12卷和第13卷。第12卷收录了恩格斯为编辑《资本论》第2卷而制作的"编辑原稿",该卷已于2005年11月出版;第13卷收录了恩格斯1885年出版的《资本论》第2卷,该卷也已于2008年出版。(2)大谷以个人的形式负责编辑第II部门第11卷的后半部分,该部分是《资本论》第2卷马克思手稿的第5-8稿,该卷也已于2008年出版。(3)北海道小组负责编辑第IV部门第17卷,该卷收录了马克思在1863年5月至6月所做的经济学笔记。(4)东京小组负责编辑第IV部门第18卷,该卷收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64年2月至9月所做的摘录和笔记。(5)西日本小组(代表:伊藤武)负责编辑第IV部门第19卷,该卷收录了马克思在1868年9月至1869年9月所做的摘录和笔记。(6)"《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小组"负责编辑第I部门第5卷的电子版,笔者是这一小组的成员。下面,我想以仙台小组对第II部门第12卷的编辑为例,介绍一下日本编辑MEGA的特点。

第II部门第12卷的编辑

        按照恩格斯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的说明,马克思为撰写《资本论》第2卷共留下了八份手稿。恩格斯首先从这些手稿中选取一部分,将其制作成一个用于编辑的手稿。这部手稿不同于1885年他为出版《资本论》第2卷而提出的印刷用原稿,而是介于马克思原始手稿和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2卷之间的一部编辑文本。
        负责编辑这部"恩格斯编辑原稿"的是日本的仙台小组。他们的工作始于1998年8月,由于是第一次编辑马克思恩格斯的手稿,缺乏经验,再加上理念和想法的不同,他们在编辑过程中同欧洲的MEGA编委们发生过两次大的争执。第一次是同罗尔夫·赫克尔(Rolf Hecker)的论战:为了帮助仙台小组的编辑工作,赫克尔作为柏林科学院的代表1998年就到了日本,他到日本后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将第12、13卷合并,换句话说,就是要取消单独出版"恩格斯编辑原稿"的计划。为此,日本学者制作了很多"恩格斯编辑原稿"与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2卷之间的差异一览表,证明了独立出版第II部门第12卷的价值。仙台小组的学者们最后说服了赫克尔和MEGA编委会,从而维持了原来的编辑计划。从后来出版的第12卷来看,这完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第二次争执是在要不要制作一个马克思原始手稿和恩格斯"编辑原稿"之间的"出入一览"的问题上,他们与欧洲的MEGA编委之间发生了分歧。由于恩格斯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改动非常多,为了能够向世人揭示这一事实,仙台小组向柏林的MEGA编委会提出要在第12卷的《附属材料》卷中增加"构成比较"、"出处一览"和"出入一览"三个附录。前两项很快就得到了柏林的赞同,但是最后一项即"出入一览"却遭到了激烈的反对,理由是超过了MEGA《编辑大纲》的要求,工作量过大且与其他刊有《资本论》第3卷手稿的卷次缺少统一性。但是,仙台小组证明了"出入一览"对于揭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异同即所谓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的意义,最终获得了MEGA编委会的同意。
        这也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决定。因为,根据这个一览表,读者可以发现恩格斯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删减和增补以及对定式和术语等的变更超过5000多处。这些变更显然要比恩格斯本人在《资本论》第2卷序言中所承认的变更多得多,而且有些变更未必像他所说的那样,"只是形式上的改动",实际上涉及对《资本论》内容的理解。正是由于这一"出入一览",结果使第II部门第12卷的《附属材料》卷(计1329页)比《正文》卷(计483页)的篇幅还要大,其分量大约是《正文》卷的2.8倍,这在已出版的整个MEGA卷次中是罕见的。
         2004年8月,仙台小组终于将编好的定稿交给了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秘书长诺伊豪斯(Manfred Neuhaus),并按程序开始接受MEGA专家的鉴阅。负责鉴阅的阿姆斯特丹大学政治学教授米歇尔·克莱科特(Michael R. Kr?覿tke)撰写了长达10万言的审查报告,对仙台小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本卷在整个第II部门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即它是对这部以唯一完美的形式遗留下来的手稿的公开发表,它的发表可以弥补研究史上的空白。MEGA第II部门第12卷的完成和公开发表对于国际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5年11月,这部由仙台小组历经八年之艰辛而独立完成的MEGA终于问世。
        总之,通过对MEGA的编辑,日本学者不仅获得了宝贵的手稿影印件和解读文本,而且还培养出了一批掌握MEGA编辑知识的文献学专家,从而打破了欧洲在马克思恩格斯文献学方面的垄断权,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197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974

王明珂:新奴隶制时代 王东宾:呵护全球互联网公共性
相关文章
郝先中:日本废除汉医与中国近代医学
葛兆光:清代中叶朝鲜、日本与中国的陌生感
白永瑞:东亚历史教科书和历史教育
施咏:评《琉球御座乐与中国音乐》
章开沅:《日本右翼与日本社会》序
赵军:色厉内荏的“街宣车”
人文与社会:日本右翼教科书问题关键词
郑萍:日本奇特的合作组织:山岸会
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新书发布会暨媒体见面会记录
鸠山由纪夫:《日本的新道路》
宫秀川:自民党为何下台
张承志:赤军的女儿
毛尖: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王汎森:戊戌前后思想资源的变化:以日本因素为例
杨曾文:杨文会的日本真宗观--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30周年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
大江健三郎:来自“晚期工作”的现场
关于大江访台的几篇报道
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小森阳一:日本学者的现代中国认识——访谈录
戴东阳:甲申事变前后黎庶昌的琉球策略
石之瑜:回到亚洲?——日本认识中国崛起的思想基础
闻黎明:西南联大的日本研究――以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认识与主张为中心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
袁成毅: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量化"问题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张承志:四十七士
戴锦华、汪晖谈《南京!南京!》——写在《金陵十三钗》公映前
詹明信:马克思和蒙太奇(中英文)
孙歌:中国经验与日本战后思想建设
韩立新:日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研究——兼论《大纲》研究对“日本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意义
柄谷行人:双重的颠倒——马克思关于“未来”的认识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