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默罕默德·哈桑:如何分辨「好阿拉伯人」与「坏阿拉伯人」

《立报》《新国际》编辑部
在利比亚战火蔓延之际,《新国际》特别翻译比利时合作媒体「调查行动」(Ivesstig'Action)网络的这篇访谈稿。本文受访者莫哈梅德.哈珊(Mohamed Hassan)生于非洲衣索比亚,是当今国际知名的阿拉伯世界地缘政治专家。

作者Mohamed Hassen; 林深靖译

编按

自从2011年2月以来,源自利比亚东部的反抗军与强人格达费上校的忠诚部队冲突四起。在突尼西亚的班阿里和埃及的穆巴拉克两位独裁者被迫下台之后,格达费是否也将步上同样的命运?目前发生在利比亚的事件,是否就是突尼西亚和埃及人民抗争的翻版?如何理解格达费的奇诡行径以及他在政治上的转变?为何以美、英、法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要对利比亚开战?如何解释或分辨「好阿拉伯人」与「坏阿拉伯人」之间的差异?

在利比亚战火蔓延之际,《新国际》特别翻译比利时合作媒体「调查行动」(Ivesstig'Action)网络的这篇访谈稿。本文受访者莫哈梅德.哈珊(Mohamed Hassan)生于非洲衣索比亚,是当今国际知名的阿拉伯世界地缘政治专家。他在1970年代即即活跃于衣索比亚社会主义革命的学生阵线,1990年代之间曾以外交官身分派驻华盛顿、北京和布鲁塞尔。他的著作主要集中在处理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运动的问题。

问:继突尼西亚和埃及之后,阿拉伯世界的革命是否同样会发生在利比亚?

答:目前发生在利比亚的状况有点不同。在突尼西亚和埃及,人民的自由受到剥夺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真正促使年轻人走上街头反抗的,是贫困落后的社会条件。这两个国家的人民几乎看不到未来。

在利比亚,格达费政权的确有贪渎的状况,垄断国家大部份的财富,对于人民的抗争也常施以严酷镇压。不过,利比亚的社会条件比起邻国要好多了。利比亚平均寿命比起非洲其他国家都要来得高,医疗和教育体系都很上轨道。它也是非洲最早根除疟疾的国家之一。即使其财富的分配还是相当不平等,但是国民平均所得达到1万1千美元,是阿拉伯世界中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你在利比亚找不到导致类似突尼西亚和埃及人民起义的客观条件。

坟场的和平

问:那么,如何解释利比亚正在发生的状况?

答:要了解当下的事件,必须回归到历史的脉络。利比亚曾经是奥图曼帝国的一个行省。 1830年,法国拿下了阿尔及利亚,而同样受制于奥图曼帝国的埃及,其埃及总督莫哈梅德.阿里(Mohamed Ali)则采取越来越为独立的政策。奥图曼当局担心从此丧失整个地区的控制权,于是派军进入利比亚。

那个时代,瑟努西斯教派(Senoussis)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这个教派由一个名叫萨义德.莫罕米德(Sayid Mohammed)的阿尔及利亚人创立,他在游学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后,来到突尼西亚和利比亚宣讲他独特的伊斯兰教义。 19世纪初期,瑟努西斯教派信众越来越多,但由于他在宣教中批评奥图曼的权威教派,并不受当局欢迎。于是他迁往埃及和麦加地区发展。但后来他还是决定潜回利比亚,在东部的席雷奈格(Cyrénaïque)地区生根,建立地盘。

他的教派在这个地区发展很快。他在那儿征税、调解部落间的纷争,深入到民间的生活。后来,甚至拥有自己的军队,为商旅篷车提供保镳护卫的服务。最后,瑟努西斯教派其实就变成席雷奈格的地方政府,其影响力甚至远达查德北部。不过,欧洲殖民强权很快就大举进入非洲,将南撒哈拉的部分与大陆切割。这当然很不利于瑟努西斯教派的发展,而义大利的入侵利比亚也撼动了这个教派原有的霸权地位。

问:关于殖民罪行,义大利曾经在2008年给付利比亚一笔补偿金。当时的殖民政权真的那么恐怖吗?或者是因为义大利总理贝鲁斯柯尼另有盘算,想要讨好格达费以便签订利润更为庞大的商贸协议?

答:义大利的殖民政策的确相当酷残。 20世纪初,有一个法西斯团体开始发动宣传,主张在黑色大陆上应该积极建立白人的至高优先权。尤其是义大利于1896年的阿杜亚(Adoua)战役受挫于衣索比亚部队之后,重建白人霸权的欲望大张,认为文明大国的荣誉已被野蛮人玷污,必须要用鲜血来清洗。法西斯的宣传认定利比亚是一个野蛮国家,其居民是落后的游牧民族,然则,其风景又仿如明信片那么漂亮,是一个很适合义大利人攻占的美好领地。

义大利入侵利比亚引发土耳其的不满,两国于1911年开战。这是一场非常血腥的战争,最后是义大利于翌年大获全胜。不过义大利也只能控制地中海沿岸的黎波里的地区,其他地方的反抗依然不断,尤其是席雷奈格这个地区。瑟努西斯教派在这里支持一支由阿尔默克塔(Omar Al-Mokhtar)领导的游击部队,这个游击队藏身山里,十分厉害。尽管义大利军队的装备和人马都占了优势,却还是常常被游击队突击,损失重大。

然则,到了1930年代,墨索里尼在义大利当家,他采取极端政策根除抵抗,在利比亚的镇压变得十分凶暴,其中一个大屠夫就是葛拉季安尼将军(Rodolf Graziani)。他曾经写道:「义大利士兵深信他们背负着一个文明而高贵的使命,他们必须不计代价完成这个使命……如果利比亚人不肯认命,不接受上天的安排,那么,我们义大利人就必须持续作战,也许必须将利比亚人民完全消灭才能够取得和平,坟场的和平……」

2008年贝鲁斯柯尼总理为这些殖民罪行补偿利比亚。这当然是经过算计的策略:贝鲁斯柯尼想要讨好格达费以便寻求进一步的经济合作。不管怎样,利比亚人民的确深受殖民之害,即使要说是族群灭绝也不为过。

国王就是傀儡

问:利比亚后来是如何独立的?

答:当义大利殖民者镇压席雷奈格地区的反抗时,瑟努西斯教派的领导人伊德里斯(Idrss)逃亡到埃及,在埃及和英国当局谈判。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的殖民帝国一个个瓦解,而利比亚也在1951年独立。在英国的支持之下,伊德里斯取得政权。然而,利比亚有一部分中产阶级人士受到源自开罗的阿拉伯民族主义影响,希望利比亚能够并入埃及,成就一个北非大国。可是,西方帝国主义强权不愿意看到发展出一个阿拉伯大国,他们选择支持利比亚独立并扶植伊德里斯做为傀儡。

问:那么,伊德里斯国王完全符合他们的期待吗?

答:完全符合。独立之后,组成利比亚的3个地区──的黎波里(Tripolitaine)、斐栈(Fezzan)和席雷奈格( Cyrénaïque)统合在一个联邦体制下。可是,要知道,利比亚的领土3倍于法国,由于基础建设欠缺,各个地域的界线其实很难认定,一直等到有航空器进行测量后,分界才比较明朗。 1951年独立时,利比亚人口约莫只有1百万人。 3个新近统合的地区,其历史、文化的差异相当大。这个国家也根本没有公路可以让3个地区相通互连。因此,独立初期的利比亚实质上还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根本称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国家。

问:关于这个状态,可否请你进一步说明?

答:「民族国家」是一个跟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出现紧紧扣连的概念。在欧洲中世纪期间,资产阶级希望他们的商贸活动可以扩展得越广越好,可是却被封建制度的种种限制给束缚了。每一个地方都被切割成无数的小小封建领土,商人货物的输送必须经过层层关卡,一次又一次地被扣税被剥皮。这还不包括他们必须向每一个封建领主奉献的礼品采金。所有这些路障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打通了,民族国家也从而建立起来,允许商品在一个国家之内的庞大市场自由流通。

可是利比亚是在前资本主义阶段被创建出来的。它的基础建设严重欠缺,绝大部分的人民还是过着游牧生活,根本难以管控,而社会中的分歧依然相当巨大,奴隶制度依然存在……此外,伊德里斯国王脑袋中根本没有任何国家发展计画,他完完全全依赖美国和英国的援助。

问:英国和美国为什么要支持他?为了石油吗?

答:在1951年,利比亚还没有发现石油。但是英、美在利比亚境内有军事基地,战略上控制红海和地中海。直到1954年,才有一个来自德州的大富豪韩特(Nelson Bunker Hunt)发现了利比亚的石油。当时,利比亚每桶石油的价码只有阿拉伯地区石油的3分之1,可见这个国家是如何落后。当时,可以说是非洲最最贫困的一个国家。

革命泛阿拉伯主义

问:石油毕竟带来了庞大收入,这些钱是怎么使用的?

答:伊德里斯国王和他的集团,瑟努西斯教派核心人士靠着石油发家致富。他们也把一部分的石油收入分给其他部落的头人,以缓和彼此的紧张关系。一小部分菁英靠着石油买卖也积累了一些财富,基础建设开始有了一些投入,不过主要都集中在地中海沿岸,这是和外界做生意最受瞩目的地带。但是利比亚内地乡野地区还是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无数的穷人来到城市求生,集聚在都会边缘的贫民窟。这样的景况持续到1969年,3名军官起来推翻了国王,其中一人就是格达费。

问:为何革命来自于军队中的军官?

答:在一个部族分歧如此巨大的国家,军队其实就是唯一的国家体制。要不是有军队,利比亚这个国家根本就不算存在。除此之外,伊德里斯国王所属的瑟努西斯集团也拥有他们自己的民兵。可是在国家军队,来自不同地区的年轻人可以在这里交会,认识彼此。

格达费原先是参加一个服膺纳塞主义的政治团体,可是他清楚这样一个组合并不足以推翻王朝,于是决定入伍参军。拉下伊德里斯国王的3名军官都深深受到纳塞的影响。其实纳塞本身也是以埃及军官的身分推翻法儒克(Farouk)国王。纳塞受到社会主义的启发,反对新殖民主义强权介入第三世界国家内政,主张阿拉伯世界大联合。他上台后甚至将原本被英、法控制的苏彝士运河收归国有,这个举动激怒了西方国家,导致1956年对埃及的轰炸。纳塞的「革命泛阿拉伯主义」对于利比亚有相当大的回响,尤其是在军队当中,格达费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利比亚军官1969年所发动的政变基本上就是跟随纳塞的脚步。

问:利比亚革命带来什么改变?

答:格达费当时可以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将利比亚石油交给西方财团,就如同伊德里斯国王所做的一样。那么,利比亚就可能变成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王国一样,奴隶制度继续存在,妇女被剥夺一切权利,而欧洲的那些所谓建筑大师可以前来大显身手,而天文数字般的预算则是来自阿拉伯人民口袋。或者,自主走上另一条独立于新殖民强权的道路。格达费选择了第二个选项,他将利比亚石油国有化。这当然也激怒了虎视眈眈的帝国主义者。

1950年代,在艾森豪总统时期的白宫流传着一个笑话,这个笑话到了雷根总统时期发展为货真价实的政治理论。你要如何辨别「好的阿拉伯人」和「坏的阿拉伯人」?答案是:一个好的阿拉伯人就是,美国说什么,他就做什么,于是,他会得到飞机做为回报,他可以把钱存到瑞士的银行,可以被邀请到华盛顿作客等等。艾森豪和雷根都有属于他们的好阿拉伯人,譬如,沙乌地阿拉伯和约旦的国王、科威特的亲王、伊朗王室的首脑以及摩洛哥国王等,当然,别忘了利比亚的伊德里斯国王。至于坏的阿拉伯人,是哪些呢?那些不听话的,譬如纳塞、格达费,乃至稍后的海珊……

■利比亚东部大城班加西的一处墙上,涂鸦着格达费的肖像,图摄于23日。 (图文/路透)

石油反革命

问:不过,格达费似乎不太……

答:格达费把枪口朝向群众,这当然是有争议的。不过,在沙乌地阿拉伯,在巴林,他们同样对群众开枪,而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得到西方的一切赞许。对美国来说,格达费是一个坏阿拉伯人,因为他把石油国有化,而在1969年革命之前,西方石油集团根本上是把利比亚石油视为他们的囊中物。因为有石油收入的挹注,格达费为利比亚带来了一些正面的改变,包括基础建设、教育、医疗以及妇女的生活条件等等。

问:好吧,格达费推翻了王朝,将石油国有化,反对帝国强权,也为利比亚带来正面改变。可是,在他当权40年之后,他毕竟是一个贪渎的独裁者,镇压反对的声音,并且重新开门迎接西方大财团。你要怎么解释这些转变?

答:刚开始的时候,格达费站在反对殖民强权的立场,并且慷慨支持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解放运动,我很肯定他当年的作为。不过,要说清楚的是:格达费其实是反共的。 1971年,他派人劫持了一辆载着苏丹共产党反对派人士的飞机,迫使其改变航道飞返苏丹,这些人随即被苏丹总统尼梅黎(Nimeyri)处决。

事实上,格达费从来就不是一个有广阔视野的政治家。他的革命是一场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革命,他是用国家资本主义在统治利比亚。要了解他的政权为何越走越偏,我们必须分析一些对他不利的因素,也要深入了解他个人所犯的错误。

首先,我们要知道,格达费刚接手的利比亚几乎是一无所有,这个国家十分落后,根本没有什么受过教育的群众或者强大的工人阶级来支持革命。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是属于菁英阶层,他们只会把利比亚的财富捧去奉送给新殖民强权。当然,这些人不会支持革命,他们当中有相当大部分的人干脆就离开利比亚,到国外组织反对团体。

此外,推翻伊德里斯国王的军官都深受纳塞影响,埃及和利比亚

原本是要计画要连结成战略上的伙伴关系。可是,1970年纳塞逝世,整个计划化为乌有。埃及从此变成一个反革命的国家,选择向西方靠拢。埃及新总统沙达特亲近美国,倾向自由市场经济,并与以色列结盟。 1977年,利比亚和埃及之间甚至爆发短暂冲突。想想看格达费的处境:一个曾经启发他的国家,一个他曾经要紧密连结的国家,突然之间,变成他的敌人。

另一个对利比亚革命造成不利影响的重要因素是:198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滑落。 1973年,在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爆发战争的时候,几个石油生产国决定采取禁运政策,造成油价急速攀升。此次禁运首度造成北方国家的财富往南方国家转移。可是,到了1980年代,一个由雷根总统联合沙乌地阿拉伯主导的「石油反革命」发生了,沙乌地阿拉伯大量增产,淹没了整个石油市场,导致油价急速滑落。每桶石油的价格从35美元一下子摔到了8美元。

■利比亚的Al-Sedr储油库位在拉斯拉努夫镇(Ras Lanuf)与贾瓦德镇(Bin Jawad)之间,9日被支持格达费的军队所炸毁。 (图文/路透)

问:沙乌地阿拉伯岂不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答:对于他们的经济当然不利。但是石油并不是沙乌地阿拉伯最重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它与美国的关系。因为只有美国的支持才能维系沙乌地阿拉伯王朝于不坠。

油价遽降对其他产油国而言是一场大灾难,导致债台高筑。而这一事件就发生在格达费掌权10年之后。他原本一无所有,如今可以用来进行建设的唯一财源又眼看着如同雪片在太阳下蒸发。

还要注意的是,这一波「石油反革命」也加速了苏联解体,导致它深陷于阿富汗战争而无以自拔。随着苏维埃集团的瓦解,利比亚失去了它最主要的政治支持者,在国际舞台上完全被孤立。而雷根政府把利比亚列入恐怖主义国家的黑名单,紧接着发动一系列的制裁行动,这让利比亚更加难以喘息。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5573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251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513

纽约书评:利比亚班加西 张瑜君:茉莉花革命还在蔓延──也门的反政府示威
相关文章
沙伯力、严海蓉:“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孙果清:现存古地图表明:最早了解非洲的是中国人
李安山:中国没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乔姆斯基:“阿拉伯世界失火了”--论埃及危机
萨米尔·阿明:埃及的运动(汪晖、刘健芝采访)
埃曼德·希亚姆:埃及的公民社会和新社会运动
阿扎·卡赫立尔:埃及:对社会正义和民主的要求日益高涨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的医疗外交
Tariq Ali:这是阿拉伯的1848年,但美国霸权仅微挫
齐泽克:为何惧怕阿拉伯的革命精神?
阿兰·巴迪乌:谈突尼斯、暴乱和革命--“改变世界”的意义
阿姆拉尼:为什么突尼斯?为什么埃及?
沙其:穆巴拉克之后
斯多勒:反鲁宾派的埃及劳工运动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巴里、阿布-李希:对利比亚干预的问题
哈加:利比亚的人民国家实验:卡扎菲与卢梭
纽约书评:利比亚班加西
林德:违宪和非法的利比亚之战
欧洲对利比亚干预:stratfor公司报告
薛理泰:利比亚局势令人眼花缭乱
马沙尔:关于阿拉伯的谬论与事实
阿莫斯:埃及校园仍然不平静
穆塞维尼:我所认识的卡扎菲(作者为乌干达总统)
吉迪恩•拉赫曼:利比亚将成西方干涉的绝唱
萨米尔·阿明:一个新的万隆?
巴迪乌:就利比亚问题致南希的公开信(2011.4)
张力奋:“中国不是新殖民主义”--采访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
穆罕默德·曼达尼:卡扎菲倒台对非洲意味着什么?
默罕默德·哈桑:索马里:海盗国家的真相--殖民力量怎样摧毁一个国家
石之瑜:卡扎菲之死与台湾的迷惘
马姆达尼:东方早报访谈
萨米尔·阿明:阿拉伯地区政治动荡的根源和未来
吴冰冰:中东社会五要素
孙晓兰:伊斯兰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千年之争与当前中东危局
阿萨夫: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利比亚
李安山:国际学术视野中的非洲社会科学
王筱稚、黄立志、刘海方:反思中国对非公共外交--以援外青年志愿者为个案
基辛格:中东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
Barry Sautman、严海蓉: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
埃及革命社会主义者声明:震撼世界的四天
《经略》第二十九期目录刊首语
孙力舟:从埃及二百年寻路看阿拉伯民族现代化的挫折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