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Bhagwati: 正确地理解腐败

czy
我刚从印度回来。在印度期间,我站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发表演讲的讲台上给国会议员们讲课。这个国家最近丑闻缠身,手机行业一个涉及部长级官员的巨大骗局,让一个政客敛财高达数十亿美元。

但一些议员们也惊讶地发现,原来奥巴马向他们发表演讲时使用了一台"隐形"提词机("invisible" teleprompter)。这让听众误以为他是即席演讲的,这在印度可是一项备受推崇的技巧。

我刚从印度回来。在印度期间,我站在美国总统奥巴马最近发表演讲的讲台上给国会议员们讲课。这个国家最近丑闻缠身,手机行业一个涉及部长级官员的巨大骗局,让一个政客敛财高达数十亿美元。

但一些议员们也惊讶地发现,原来奥巴马向他们发表演讲时使用了一台"隐形"提词机("invisible" teleprompter)。这让听众误以为他是即席演讲的,这在印度可是一项备受推崇的技巧。

评价腐败的跨文化差异

以上两个事件都被视为某种形式的腐败:前者跟金钱有关,后者则是一种骗术。两者在道德堕落的程度上明显是不同的。但奥巴马的事件却反映了在评价一个社会腐败程度的重要跨文化差异。

"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经常对各国的腐败程度进行排名,世界银行偶尔也会这样做,媒体则会不断引用这些数据来说明国家间的相对排名。但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影响了排名的合理性--毕竟这些排名都是根据对公众意见的调查。奥巴马的行为在美国可以说是司空见惯(虽然人们可能认为以他的滔滔雄辨,他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做)。但印度的情况不同,使用这种技巧,在印度是认为应该受到批判的。

印度无疑也跟世界其他国家一样存在腐败。但在印度文化中,人们会假设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有腐败行为,除非他能证明自己是清廉的。即便是个盲人也会告诉"透明国际"的调查员:"我亲眼看见他接受了贿赂。"一位品德无可挑剔的杰出印度官员告诉我,他母亲曾对他说:"我相信你是廉洁的,但这只是因为你是我儿子。"

因此,如果你问印度人他们的政府是否充斥着贪污腐败,他们会大声地回答:"是的!"同其他比较注重实际证据的国家相比,这种反应扭曲了印度的全球排名。

谁是"权贵"?谁为"朋友"?

另外一种类似的偏差,是出自偶尔会产生的一种倾向,即认为其他国家的政治庇荫情况比自己国内的更为严重。比如,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了把矛头一致指向受影响国家的情况:认为"权贵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拖垮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换句话说,东亚领导人身边的人和捐助者都是"权贵",美国领导人身边的却都是"朋友"。

事实上,真正导致危机的很明显的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它们推动朝资本账户开放的转变,却不理解自由资本流动和自由贸易是两码事,两者的情况是不能对比的。

但在那些腐败大量明显存在的地方,人们也不能因此而认为这就是它们的文化。与此相反,这通常都是政策结下的恶果。

政策与制度如何催生腐败

印度在1950年代有一个为世界所称道的文官制度以及政治阶层。如果这在今天让人感到难以置信,这种道德沦丧可以追溯到无孔不入的"许可证统治"(permit raj)--任何进口、生产及投资行为都需要许可证,而且这个制度的规模越来越大。高级官员们很快就发现可以利用许可证来要求回报,而政客们则利用这个制度来帮助资助自己的大财主。

这个制度一生根,腐败行为也往下渗透。高级官员和政客们接受贿赂去做不该做的事,而下级官员则索取贿赂才愿意做本该做的事。除非你给他们甜头,否则政府办事处的文员就不会为你提供相关文件,或者让你获取所要的出生证或地契。

如果政策可以催生腐败的话,腐败的代价明显的也会随着特定政策而有所不同。腐败的代价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这两个地方尤其高昂,当地的政策制造了可以赚取稀缺性租金(scarcity rents)的垄断权力,这些钱之后又分配给官员的亲属。

这种"制造租金"型的腐败代价极高,并会侵蚀经济增长。相比之下,中国的腐败通常都是"利益分享"型,家庭成员都获得企业的股份,他们的收益也随着企业盈利的上升而增加--这是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腐败。

当然,长远来说,这两种腐败都会腐蚀良好管制所需的尊重和信任,并因此损害经济增长。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没有责任去正确的定义腐败--并认识到在理解腐败时需要注意的明显及重要文化差异。

 

作者Jagdish Bhagwati是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与法学教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高级研究员。

英文原题:Getting Corruption Right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2305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305

许宝强:告别犬儒的文化政治-从中学通识的设计和教学看教改的局限和希望 甘阳:2010年十二月北大演讲综述(北大批评理论中心主办)
相关文章
谭中:北大外院讲演综述(共三讲)
朱苏力:中国司法的规律
高全喜:如何看待美国这个事物?——美国金融危机、英美宪政主义及其中国视角
克鲁格曼:为反对而反对的恶意政治
谭中:从海外看建国六十年历程
李实:三十年来中国收入差距变迁
索罗斯:未来的路
汪晖:琉球与区域秩序的两次巨变
孔诰烽:美国的大管家?
张宇燕、高程:精英主导、集团政治与美国行为
陶短房:美为何在也门重举"全球反恐"大旗
阿什瓦尼•塞思:中国和印度:不同绩效的制度根源
综合:博帕尔事件
黄平:研究美国需要历史社会学的眼光
吴晓黎:种姓、阶级与地位——以南印喀拉拉邦为例
柯堤:九十年代以前美国农产品价格--收入支持计划的主要措施
郭懋安:美国工会状况及其复兴战略
阿玛蒂亚·森: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中印经验比较
孙歌:内在于冲绳的东亚战后史
罗慕士:揭露美国谎言的美国人
王绍光:美中央情报局及其文化冷战
印度艺术品市场遭遇赝品困扰
谢钢、王宏纬、程瑞声、俞邃等:中印会再打一仗吗?中印建交60周年纪实
乔姆斯基:“阿拉伯世界失火了”--论埃及危机
詹姆斯•波利提:美国债务违约不再遥远
林志远:美国量化货币政策的影响
约书亚·库切拉:印度在中亚的软实力
罗伊:资本主义如何毁了印度?
郝时远:巴西印度能为中国民族事务提供什么"经验"?--评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说之四
赵秉志:高官腐败犯罪与异地审判
杜海姆:软弱的印度精英阶层
法莱罗:印度强奸案难以启齿的事实
欧树军:治理腐败的三重视角
叶柏川: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