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阅读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3 4 5 (6) 7 8 9 ... 178 »
文章
  1. 石增礼:新学院派的崛起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4905
    从1990 年代开始,有一批年轻人游刃于高校教师和职业建筑师之间,他们一手执教鞭,一手做设计,在近十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建筑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建筑高校和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且逐步进入国际视野。对于一直缺乏流派和“明星建筑师”的中国建筑界来说,他们崛起的过程、速度和原因也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2. 萨义德:叶芝与非殖民化
    文学 2008/09/03 | 阅读: 4879
    叶芝与他的本上传统、与他的时代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以及他作为一位在民族主义汹涌澎拜的爱尔兰用英语写作的诗人这一极端复杂的环境,是紧密相连并互相作用的。
  3. 黄宗智:中国经济是怎样如此快速发展的? ——五种巧合的交汇
    经济 2015/05/28 | 阅读: 4876
    本文检视五种悖论巧合,分别关乎土地、资本、劳动力、创业人才和技术五个方面,论证其偶然的并存和交汇可以较充分地解释中国近35年来惊人的快速发展。它们同时也揭露了与其一起呈现的三大问题——极端的社会不公、压制性的官僚体制以及严峻的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
  4. 汪晖:两岸历史中的失踪者--《台共党人的悲歌》与台湾的历史记忆
    历史 文学 2014/09/16 | 阅读: 4874
    本文曾有两、三种节录稿在网络和媒体流传和转载,均非定稿或完整稿。这是定稿,发表于《文学评论》2014年5期。文章以蓝博洲所著《台共党人的悲歌》为线索,分析了中国革命与台湾现代史的关系,在内战冷战双重构造及其变动的语境中解释当代台湾的政治变动,以及围绕历史问题展开的争辩。作者重新勾勒了甲午战争以来的台湾史,并针对当代台独史观的若干观点展开分析和驳论,指出将历史文献中反复出现的有关台湾独立和自治的口号连缀为一脉相承的台独主张不过是用来掩盖或扭曲历史的方式。根本的问题是:这些自治运动及独立主张发生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何种政治目的,针对哪一个政治秩序和国际关系。
  5. 刘禾:控制论阴影下的无意识—— 对拉康、埃德加·坡和法国理论的再思考
    科技 2011/06/18 | 阅读: 4835
    王钦译,插图暂缺。“藏匿于光天化日”之下的东西——多年来遮掩了一些我们本来应该知道的事情,而这一遮掩似乎相当地不经意。事到如今,假如我们仍然不去反思美国文学批评中的那个拉康,尤其是,对美国的控制论在法国,包括也在美国所发生的那种影响,继续充耳不闻,那么拉康与坡的关系就永远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被遮蔽。
  6. 林怀民:《这些云门舞者》
    戏剧 2009/02/12 | 阅读: 4782
    台北晴天出版社二月出版了新书《这些云门舞者》,这是台湾第一部描写舞者生涯的书,收录云门舞集及云门二团共十四位舞者的故事,可以一窥舞者生活的真相,了解《九歌》《水月》《狂草》《断章》《鸟之歌》等舞作的幕后花絮,也能读到所有热爱跳舞的人內心那块美好的境地。
  7. 孔诰烽:美国的大管家?
    政治 2009/12/13 | 阅读: 4761
    中国在全球危机中的两难
  8. 曹天予: 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下)
    科技 思想 经济 2021/04/19 | 阅读: 4730
    马克思宏观视野的唯物史观与福柯微碎视野的权力观-主体建构论,孰优孰劣?马克思的辩证法(对立面经由中介的斗争和统一)与斯宾诺莎的否定中介的直接论内在论突变论,孰优孰劣?这些问题本来都相当清楚,现在却都成了问题。这本身确实是个严肃的问题,值得仔细研究。
  9. 汪晖: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中国崛起的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
    社会 2012/11/08 | 阅读: 4693
    在改革过程中,反复出现肯定改革与否定改革的讨论,这些讨论也时时涉及如何估价社会主义时期与改革时期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无论如何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困境,中国的经验都是建立在这两个传统的地基之上的。与此同时,眼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长期积累的矛盾,也提示中国不能也不应简单地回复到过去的发展模式之中
  10. 贾樟柯、陈丹青对话《小武》现场笔记(2008年11月23)
    影视 2008/11/25 | 阅读: 4690
    薠望:为咱网站做点贡献。边听边打字做的笔记,有点乱,大家包涵,好在这两位说话都比较平缓,所以大意都在了。以为是胶片,结果是放碟,原来胶片给电影局没收了。
    人文与社会:贾樟柯叙述了他创作《小武》的背景和动机,主要提到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感受,一个通过学习获得自我的过程,还有对电影中虚伪现实的愤怒。陈丹青谈了他与贾樟柯以及小武的共鸣。
  11. 任继愈: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 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思想 宗教 2009/07/13 | 阅读: 4666
    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与韩非合在一起,写成《老子韩非列传》。古人曾指责司马迁分类不当,认为老子不应与韩非摆在一起,其实两家有相融相通处,《史记》的安排并不能算错,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12. 朱苏力:从药家鑫案看刑罚的殃及效果和罪责自负
    法律 2013/07/12 | 阅读: 4627
    在某些特殊的刑案量刑中,作为刑事政策追求和制度考量,在制定法框架内,在社会公众认可的"公正"前提下,刑事司法应尽力降低公正惩罚可能给无辜者带来的重大乃至灾难性的影响;本文仅关注这种"殃及效果"。
  13. 谷留锋:《非常自述——一位乡镇党委书记的梦与痛》第一章全文与结束语
    社会 2009/04/09 | 阅读: 4625
    结束语和第一章全文,第一章从基层干部的角度谈农民上访的一些具体案例。作者评语:“在我处理上访案件的过程中,有些感受可能是一直处于上级机关的人无法体会到的。对于基层干部,尤其是乡村干部来说,处理上访问题真是多方受气,难上加难。上级领导都会从维护群众利益角度上,给上访群众讲些‘官话’,让群众高兴,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往往不实用。在批评乡镇干部时,却可以直言其素质差、工作水平低等等。但是,如果准许基层干部质问上级领导的话,基层干部就会问:上级领导敢对群众提出的具体问题,直接明确表态,错了由他负责?上级机关让基层处理群众反映问题时,能为基层创造多少条件?领导除了会说‘我不管你怎么办,必须把问题给解决了’之类的话外,敢不敢说一句‘有什么困难我去协调处理’的话?基层干部在处理信访中的难处,真是一言难尽。”
  14. 杨孟衡等:山西赛社乐户、阴阳师、厨户传记
    戏剧 2009/07/05 | 阅读: 4623
    这一部类以传主姓名开目的传记(含最后的一篇附录:《访老艺人崔路则》)总共涉及有姓名的人数239人,其中乐户艺人占九成以上。传记篇目计二十有三,除张振南老先生外,传主属乐户者十五,堪舆家五,厨师二。这三种人是举办迎神赛社不可或缺的主体,故上党地区曾流传口谚云:“办赛看三行,忘八、厨子、鬼阴阳。”
  15. 戴锦华:阶级,或因父之名--谈《钢的琴》
    影视 2011/11/10 | 阅读: 4591
    讲座的标题是《阶级,或因父之名》,"因父之名"是我从刘岩教授那里选取的,他特别从主人公的父亲身份,以及主人公所富有的文化象征意味进行讨论,"因父之名"是我们一部非常著名的、表现英国爱尔兰共和军的影片片名借来的,我对它的艺术表述的再总结。会贯穿这个理论的,是阶级和因父之名的议题。
  16. 商伟:一阴一阳之谓道:《才子牡丹亭》的评注话语及其颠覆性
    戏剧 文学 2015/03/15 | 阅读: 4586
    程琼和吴震生的《才子》一书出现在清雍正时期,是一件很可注意的事件,这表明晚明的依照情色叙述来诠释英雄传奇的潮流到十八世纪上半叶仍然余波荡漾。事实上,《才子》一书多次征引王阳明、王畿和三袁,它的情色诠释是以王学为其内在动力和思想资源的,也标志着王学的逻辑极致。
  17. 叶蕤:共和国还是帝国?--对"道恩斯诉比得维尔"案的分析
    政治 法律 2013/05/23 | 阅读: 4576
    通过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著名案例"道恩斯诉比得维尔"的分析,考察美国国家结构及宪法中的共和国传统和帝国传统。作者认为,美国是共和国与帝国的复合结构,在本土体现为以契约论为基础、边界清晰、结构相对稳定的宪政共和国,在本土以外体现为边界不清、易受历史情势影响、游离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之外的帝国。
  18.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政治 法律 2012/10/22 | 阅读: 4571
    1994年的中国分税制改革,前所未有地重新配置了共和国的财政权力,可以说是中国宪法实践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转型。而围绕分税制改革及其实效、历时三十余年、今天仍在持续的社会大辩论,也表明有必要从静态宪法观转向动态宪法观,把宪政视为不断自我修补、永远臻于完善的动态过程
  19. 黄宗智:改革中的国家体制:经济奇迹和社会危机的同一根源
    经济 社会 政治 2009/05/20 | 阅读: 4570
    改革三十年来中国国家在旧体制和市场化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国家体制,它既是中国三十年来经济发展“奇迹”的能动主体,也是同时期凸现的社会和环境危机的主要根源。它既可能凝固为一个僵化的体制,也可能是一个仍然在“转型”中的体制。本文先讨论此体制和发展与危机之间的关联,再讨论其在运作中所显示的一些特点,最后提出对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20. 阿玛蒂亚·森: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中印经验比较
    社会 医卫 2010/07/09 | 阅读: 4549
    本文是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 在国际社会发展联合会第15届研讨会上的演讲。文章主要提出了两点, 一是经济的繁荣在何种程度上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取决于各种社会政策, 包括教育设施、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工作的建设, 以及全社会和全世界不同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培养; 二是社会发展中的关系必须得到经验的审查。文章对中国和印度在社会发展领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 认为中国在1979年前在社会发展上取得远比印度更好的成绩, 但是这一优势并没有很好地保持下去, 不过, 近些年中国又开始重视社会发展, 这些分析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发意义。文章内容如下。
« 1 ... 3 4 5 (6) 7 8 9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