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政党在其政治成长历程中 ,大凡要经历两大难关 :一是建党的第一代魅力领袖去世以后的权力继替 ;二是由在野党升为执政党以后的调适转换。前者有可能导致党的裂变 ;后者有可能导致党的蜕变。国民党显然未能顺利通过这两大关口。孙中山去世・83・
后 ,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之间就党魁继承人问题 ,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之争。蒋介石虽然最终以军权坐大 ,但在很长时间里一直面临着党内其他势力的挑战 ,直至 1938 年其合法党魁地位才得以正式确立。另一方面 ,国民党中止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以后 ,因"违教"而导致全党意识形态陷入混乱状态。党的继承人之争与党的路线之争相互纠缠。为了与共产党划清界线 ,国民党从政纲政策到组织路线 ,均改弦易辙 ,将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中一切稍带激进和社会改革色彩的东西 ,统统视做"共党"余毒抛弃掉。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魅力荡然无存。党民关系由动员体制转变为控制体制。与此同时 ,执政以后政治权力带来的腐蚀 ,又未能有效加以防范和抑制。在裂变与蜕变交相作用下 ,执政未久的国民党即成为一个被国民厌弃的党。鉴于以往研究多关注这个时期在国民党中央发生的政局演变和派系纷争 ,因此 ,本文拟以国民党地方党部与党员为考察对象 ,探析训政初期国民党"党治"与"治党"在地方层级的运作情形。随着观察视角的下移 ,国民党过去不为人所细察的一面亦逐渐凸显出来。①・93・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
① 对清党与战前国民党组织的相关研究 ,可参阅以下论著 :黄金麟《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台北)《新史学》第 11 卷第 1 期 ,2000 年 3 月 ;〔美〕易劳逸著、陈谦平等译《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2 年版 ;齐锡生《国民党的性质》,《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 26 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久保亨《南京政府成立期の中国国民党 ---1929 年の三全大会を中心に》,《研究》第31 卷第 1 号 ,1984 年 4 月 ;土田哲夫《中国国民党党员构成的特征和变化》,"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南京 ,2000 年 9 月。
一、清党对国民党的影响
1927 年至 1928 年间 ,国民党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清党运动。在过去的国共历史书写中 ,一方颂之为"护党救国运动",一方谴之为"反革命政变"。尽管这两种认知截然有别 ,但都将目光聚焦于中共在这场运动中所受的沉重打击 ,只是一方充分肯定这种打击的"弭祸"意义 ,而另一方则谴责这种打击的"罪不可赦"。而两方都甚少关注这场运动对国民党自身的直接影响。实际上 ,国民党在清党过程中的自我创伤几乎不亚于共产党所受的打击。张国焘回忆"四一二"政变前后的国共历史时 ,曾深有感触地说 :"'四一二'这一幕后果的严重性 ,是无法精确估计的。即以蒋氏而论 ,他在这一幕中 ,固已获得胜利 ;但从长远来看 ,究竟是获利抑或负债 ,尚有待于历史的判断。"① 张国焘的这一段话 ,我们也许可以从比较宽泛的层面上来理解。国共合作之际 ,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党团组织活动是秘密进行的。除少数中共要人外 ,绝大多数跨党的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的身份并未公开。当蒋介石"清党"令下时 ,除少数已暴露的"共党首要分子"外 ,要从号称百万党员中分辨出谁是共产党 ,谁是"纯粹"的国民党员 ,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据张国焘回忆 ,陈立夫曾在抗战时期的一次会议上追述清党情形时谈到 ,清党时最大的困难 ,是分不清谁是共产党 ,谁又不是共产党 ,他于是想出一个办法 ,在各地召集国民党大会时 ,要左倾的站在左边 ,其余的站在右边 ,然后要他们相互打起来 ,这样站左边的受到了应得的惩罚。②・04・《近代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①② 张国焘 :《我的回忆》(二) ,第 207 页。张国焘 :《我的回忆》(二) ,东方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00 页。
我一直对张国焘此段回忆的真实性表示怀疑。不料当陈立夫回忆录出版后 ,发现张国焘这段带有几分传奇色彩的忆述 ,竟在陈立夫的回忆录中得到了印证。陈在回忆录中写道 :"吴倚沧、我哥哥和我最关心的是如何找出谁是共产党 ,因为 ,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将他们党员名单交给我们过 ,因此 ,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分辨谁是共产党 ,谁是'纯粹'的国民党员 ......我告诉吴倚沧 ,唯一可做的就是打斗 ,因为一打了起来 ,国民党和共产党两边的人自然就会分出鸿沟来。"① 笔者并不关注打斗是否真能分出鸿沟来 ,感兴趣的只是当时两党党员的确难以分辨之情形。在蒋介石严令整肃"共党分子",而"共党分子"又难以分辨的情形下 ,注定这场声势凶猛的清党运动不可避免地将扩大化。日本东洋文库保存下来的一份清党文件中记载 ,在广州的一次清党中 ,军警将凡是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服的 ,以及头发向后梳的 ,统统予以逮捕。② 由于这场清党主要不是通过"党力"进行的政治性清党 ,而是依藉武力展开的一场血腥的武装打压 ,手握兵器的武人比文职的党人可能更暴戾 ,也更毫无节制。在上海 ,清党委员会由陈群、杨虎二人负责 ,国民党上海市党部无权过问。陈群将市党部的一名国民党"忠贞党员"张君毅捕去 ,市党部虽一再向警备司令部交涉亦无效。张君毅最终被杀害。当时在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任组织部秘书的吴开先亲历了上海清党时的纷乱情形。他事后向陈立夫言及"无辜人民之遭害者不计其数","言之至为痛心"。③南京国民党中央所定的清党目标 ,除了共产党人外 ,也兼及西・14・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①②③ 《成败之鉴 :陈立夫回忆录》,第 104 页。《国共合作清党运动及工农运动文钞》,日本东洋文库缩微胶卷。《成败之鉴 :陈立夫回忆录》,台北 ,正中书局 1994 年版 ,第 97 -98 页。
山会议派和国家主义派。① 实际上 ,受清党打击的对象 ,远远越出了这一范围。除吴开先所言的"不计其数"的"无辜人民"外 ,一大批国民党人亦在这场运动中受到整肃。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即称 :"清党运动发生以后 ,本党多数革命忠实份子却失其保障 ,随时有被土劣贪污构陷罗织之危险 ,其情形之悲惨 ,有如丧家之犬。"②"丧家之犬"形象地描述了当时一批国民党中下层党员人人自危的心态和境遇。如果说清党初期的武力滥化 ,是因为当局难以分辨打击对象不得已而为之的话 ,后续期的清党则几乎演变为一种当局失控的社会性行为。"共产分子"身份之模糊性与不易确定性 ,只会加剧这场运动的任意性和专断性。据当时报纸的密集报道 ,诬人为共 ,是最易制人于死地的"高招"。往日与人有隙者 ,诬人为共可以泄私恨 ;平常与人有利害冲突者 ,诬人为共可以除对手 ③;甚至索婚不遂 ,亦藉端诬人为共 ④。言行稍有不慎 ,"红帽子"即有可能临头。1928 年 4 月 10 日至 11 日国民党《中央日报》连载一封题为《在下层工作同志的伤心惨绝的呼声》的读者来信 ,清楚地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地方党员惶惶不安的情形 :本党不幸 ,为实际需要所迫而有清党运动之发生 ,致予贪污豪劣及投机腐化分子以乘机崛起 ,向革命势力反攻机会 ,凡属忠实同志 ,受其诬陷摧残 ,几至与共产党同归于尽 ......现在同志等均在腐化分子一网打尽之中 ,被殴辱者有之 ,被劫掠者有之 ,被杀害者有之 ,被诬告者有之 ,被缉拿者有之 ,被系狱者
①②③④ 《中央最近处分党员案》,1929 年 6 月 22 日《中央日报》。《罗贡华自述被捕的经过》,1928 年 3 月 28 日《中央日报》。《苏省党部宣传部昨发表清党二周年纪念宣传大纲》,1929 年 4 月 13 日《中央日报》。参见黄金麟《革命与反革命 ---"清党"再思考》, (台北)《新史学》第 11 卷第 1 期 ,2000 年 3 月。
有之。正是清党运动中普遍存在的投机、专断、任意、武力、强暴等 ,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 ,也对国民党自残不浅。除部分国民党青年与"共产党同归于尽"外 ,还有相当多的国民党员因清党而灰心、悲观失望 ,以至脱党。1928 年江苏省党部举办国民党员总登记时 ,"党员对党灰心 ,不来登记者占十之三四 ;存观望登记者十之四五 ;因受反宣传不登记者十之二三。"① 同样 ,广州市登记的国民党员不及全市原有党员的 10 %。广东全省申请登记者亦不过原有党员总数的 35 %。② 在汉口 ,清党前有党员 3 万多人 ,登记时仅 5000人。③ 在长沙 ,清党前号称有党员 19 万 ,清党后仅剩下"合格党员"1526 人。这 1500 多名"合格党员"中 ,"农工两界寥寥无几"。④清党前夕 ,国民党员总数号称 100 万 ,清党后 ,据 1929 年 10 月统计 ,减至 65 万。⑤减少的 30 多万党员中 ,最有可能是两部分人 :一部分是思想急进的城市青年学生党员 ;一部分是基层农工党员。前者有可能被清洗 ,后者有可能因恐慌而自动脱党。实际上 ,被清除和自动脱党者可能还不止 30 万。因为在大批农工党员脱党和左派青年被清洗的同时 ,又有数以万计的"投机分子"涌入国民党内。例如在成都 ,清党前原有党员仅 3000 余人 ,清党后申请登记者多达 1 万
①②③④⑤ 《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统计处报告第 2 类第 2 号 ---党员统计 (省市部分) 》,1930 年 ,出版地不详。《长沙市之党员统计》,1929 年 1 月 4 日《广州民国日报》。《总登记报告书》,中国国民党汉口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 1928 年编印 ,文书类第10 页。《广州市党务总报告》、《广东省党务总报告》,1929 年 3 月 25、24 日(上海)《民国日报》。《江苏省党务报告》,1929 年 3 月 21 日(上海)《民国日报》。
余人。四川全省清党后登记党员数愈 10 万 ,是清党前该省党员人数的数倍。① 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清党工作报告中亦指出 ,各县"或党员甚多而登记极少 ,或党员极少而登记太多",并称后者大半为"投机分子"。另据 1929 年(北平)《民国日报》报道 :河北"各县市指委中十分之九没入过党 ,有的是小土劣 ,有的当过税吏 ,有的曾做土匪 ,有的患神经病 ,其余确系不明白党义的盲从青年 ......这次河北党员的数量 ,竟以不过六千同志的数目而拉到二万七千之多。"②当时国民党内有人评曰 :国民党"军事上虽得胜利 ,政治上却糟得不堪 ,土豪劣绅、投机分子潜形混入本党 ,冒充党员藉词诬害忠实同志比比皆是。武汉赤化 ,固属事实 ,而宁方腐化亦无可为讳。""民众对于本党的信仰 ,在这时间 ,可算剥蚀尽净 !"③对国民党而言 ,清党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党内人才逆淘汰运动。一批对革命有信仰、有理想和有热情的党员受清洗 ,有的因致力于农工运动而被当作共产党惨遭杀害。如浙江豪绅地主"藉清党之名 ,谬指各地之宣传主张减租者为共产党员 ,向各机关告发。各机关于接受告诉之后 ,大事搜捕 ,至无辜受累者难以数计。"④ 这等于提醒那些尚留在国民党内的成员 ,不要再以激进的方法来解决社会和经济问题。另一方面 ,那些藉党为私的投机腐化分子和土豪劣绅群相涌入或原封不动地留在党内。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在清党报告中写道 :"反革命之势稍杀 ,不革命之势代兴。土豪借名清党 ,实施报复而图复燃。共党要犯逸走 ,忠实遭污 ,清浊不分 ,是非
①②③④ 洪瑞坚 :《浙江之二五减租》,正中书局 1936 年版 ,第 68 -69 页。何民魂 :《痛念与自惕》,1928 年 3 月 15 日《中央日报》。适宜 :《河北党务面面观》,1929 年 4 月 16 日(北平)《民国日报》。《四川旅京党员对于川省党政的意见》、《四川党政情形》,1928 年 3 月 2 日《中央日报》;谢作民 :《四川的现状》,《中央党务月刊》第 85 期 ,1935 年 8 月。
颠倒。意志薄弱者视革命为畏途 ,感情热烈者 ,伤本党之无望 ,而投机腐化 ,纷至沓来",从而导致"党德沦亡","党权日坠","党机毁灭","民众对党的信仰全失"。①1929 年国民党"三大"检讨清党运动的得失时亦承认 :清党的结果 ,"使本党起了一个很大的分化和损失","一般投机腐化恶化分子都纷纷混入本党"。② 经过这样一场逆淘汰 ,国民党在孙中山时代遗留下来的革命精神消失殆尽。民众对国民党的信仰一落千丈。蒋介石承认 :"清党时期 ,倏逾半年 ,共产党之逆迹固已大暴国中 ,本党之精神亦日见湮没。"③清党的另一严重后果 ,是国民党的地方组织遭到极大破坏。国共合作时期 ,国民党省以下地方党务多由共产党人"包办"。清党一起 ,国民党的地方组织首当其冲 ,很快陷入瘫痪状态。当时《中央日报》报道 :"几个月来 ,党务受了不少的摧折 ......各地的党务今日改弦 ,明日更张 ,停顿的停顿 ,攘夺的攘夺 ,完全沉入于阴晦悲观的景象中。"④ 在地方党部中 ,省市党部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清党一起 ,原由共产党人控制的一些省市党部职位也就成了国民党各派觊觎的目标。为了打倒政敌 ,各派之间互相攻击对方为共产党。昨日刚以"共产分子"罪名置对手于死地者 ,今日又可能被其他的竞争对手以同样的手段打下去。地方党部今日改组 ,明日整理 ,你争我夺 ,互相倾轧 ,弄成循环报复的局面。省市县党部委员如走马灯一般轮换。《中央日报》社评写道 :在最近的这一年中 ,纠纷闹得最多和人员变换最频繁的 ,要算是这个省党部了。例如安徽一省 ,自去年 3 月到现在 ,为
①②③④ 《一周间的大事》,1928 年 4 月 1 日《中央日报》。蒋介石 :《关于党务的提案》,1928 年 2 月 12 日《中央日报》。《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特刊》第 12 号 ,1929 年 3 月 22 日(上海)《民国日报》。《江苏省党务报告》,1929 年 3 月 21 日(上海)《民国日报》。
期不过一年 ,省党部已经变更五六次 ;浙江一省也变更三四次 ;此外如湖北、湖南、江西各省也常有变更省党部的事情 ;而且每更换一次人员 ,就发生一次纠纷。人选愈趋愈下 ,党的威信亦因此发生动摇。弊害最大的 ,就是因为省党部变更频繁 ,互相争夺 ,演成甲兴乙起 ,丙去丁来的局面 ,致使"党内无派"的理想不能实现。①由于各省党部纠纷不止 ,直到南京政权建立以后的第 6 个年头 ,全国建立正式省党部的省份还不到 40 % ,多数省区长期处于混乱失序之中。② 这一点 ,从战前省党部名称的不断变更亦反映出来 ,如救党委员会、整理委员会、改组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维持委员会、筹备委员会、临时委员会、特别委员会、执监委员会等 ,频繁改换。蒋介石对此曾深有感慨地说 :"中下级党部本为本党的基础 ......而今则朝易其人 ,暮更其名","互相抵拒破坏 ,使党外民众见之目眩 ,党内同志闻之痛心 !"③清党以前 ,国民党将自身组织的涣散归咎于共产党在国民党内分化所致 ,孰料清党以后 ,纠纷有增无减。"在未分共以前的计划 ,只想把党的精神、党的组织权力作一整个的振刷运动。谁知分共以后 ,党的纠纷更多 ,党的威信尤见低落。""自从清党以后 ......党的组织反日益涣散 ,党员不受党的支配 ,不受纪律的制裁 ......因之党的组织乃愈来愈涣散而几乎看不见党的整个行动和整个意志的表现。""清党以后 ,共产党固然清了出去 ,但是党的纪律也似乎・64・《近代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①②③ 蒋介石 :《关于党务的提案》,1928 年 2 月 12 日《中央日报》。《民国二十三年中国国民党年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 ,第(丙) 233 -241 页。雪崖 :《省党部的地位问题》,1928 年 3 月 30 日《中央日报》。
Page 10 |
清除了。"①与省党部相比 ,县以下基层组织和党员受到清党运动的冲击似乎更大。国共合作时期 ,国民党员多不愿下基层 ,基层组织多由共产党人主持。清党后 ,形势发生逆转 ,除极少数地方的县以下基层组织仍掌握在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手中外 ②,多数县以下基层组织成为土豪劣绅的天下。特别是两湖地区一大批曾被大革命洪流迎头痛击的土豪劣绅藉清党之机 ,沉渣泛起 ,乘机侵夺国民党基层党权。国民党在大城市主要依靠军队清党 ,而在省城以下的广大乡村社会 ,土豪劣绅自发成为清党的主力。清党为土豪劣绅提供了恢复其旧有权势地位并进而侵夺国民党党权的一次良机。《中央日报》社论写道 :"清党达到我们目的了 ,但苏皖闽浙各地 ,土豪劣绅也乘时蠢起 ,捏词诬告本党青年忠实同志为 C. P. ,从事农工运动者为共党 ......忠实同志致遭残杀的到处皆是 ,信仰不坚被金钱软化堕落的更多。"③ 在湖南一些地方 ,自国民党宣布清党后 ,"土劣猖獗 ,变本加厉 ,百倍从前。凡曾在外游历 ,或曾加入本党 ,及此时留学在外者 ,无论是否纯洁 ,均以共党目之 ,或没收其财・74・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①②③ 何民魂 :《痛念与自惕》,1928 年 3 月 15 日《中央日报》。在少数地方 ,因国民党清党未能彻底 ,基层组织在 1927 年 4 月以后的数年间仍为共产党人所掌握。如江苏启东县、福建莆田县、河南濮阳县、内黄县、河北蠡县等。见沈轶公等《忆两次国共合作中的国民党启东县党部》(《启东文史选辑》第 3 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启东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1985 年编印) ;吴国钧《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莆田中共党员延期退出国民党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1993 年第 3 期) ;谭世平等《中国国民党内黄县地方组织及其活动》(《安阳文史资料》第 3 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安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年编印) ;刘宪曾《回忆蠡县的国民党》(《蠡县文史资料》第 2 辑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蠡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1987 年编印) 。张楚珩 :《国民党与党员》,《三民半月刊》创刊号 ,1928 年 9 月 1 日 ;《中央训练部开始办公》、《沪市执委会第 6 次纪念周》,1928 年 4 月 17 日、1929 年 4 月 10 日《中央日报》。
Page 11 |
产 ,或捉拿其家属。"① 在四川 ,清党前各地办党人员大多为"共党少年";清党后 ,国民党四川省党部委派各县的团总或团练局长去填充"共党少年"被清洗后所留下的空缺。这些团总和团练局长均为土豪劣绅。他们"打着清共招牌 ,乘机混迹党部 ,陷害忠实同志 ,收买流氓地痞 ,实行招募党员 ,以造势力。"② 在广东 ,"各县市党部自清党后 ,差不多都被不明党义党纪的腐化分子所包办 ,而且他们极尽其毒辣阴狠 ,排除异己的能事去诬陷忠实同志 ,弄到各县市执委几乎多于党员 ,如革命空气非常紧张的琼崖等处的县市党部 ,听说只剩下了寥寥无几的党员。不消说 ,党务亦陷入停顿的现象了。"③ 在江苏 ,"从清党后 ,八九个月来党的工作 ,差不多仅有很少数的健全下级党部 ,仅见到很少数的忠实而努力的同志 ,民众对党的信仰很微细 ,党领导民众的能力薄弱 ,甚至离开民众 ,甚至为民众厌弃 ,甚至做出危害民众的情事 ......有的是以藉办党以渔利 ,有的是以藉办党去争权利 ,去拉地位 ,甚至去勾结官吏 ,包揽词讼 ,欺侮民众 ,一般人批评党部几几乎变成衙门 ,热心的革命党员几几乎都变成新的土豪和新的劣绅。"④ 土豪劣绅的重新崛起 ,并对国民党基层党权的侵夺 ,使一个曾以"扶助农工"为职志的国民党迅速向一个新的军绅政权蜕变。对国民党中央而言 ,土豪劣绅和投机腐化分子对基层党权的侵夺 ,显然非其发动清党的初衷。1927 年 5 月 5 日胡汉民所提出的清党原则中 ,即声称"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投机分子、反动分子・84・《近代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①②③④ 《江苏党务整理先声》,1928 年 2 月 4 日《中央日报》。《一月来的广东》,1928 年 4 月 7 日《中央日报》。《四川旅京党员对于川省党政的意见》、《四川党政情形》,1928 年 3 月 2 日《中央日报》;谢作民 :《四川的现状》,《中央党务月刊》第 85 期 ,1935 年 8 月。《湘指委会防止土劣压迫青年》、《反动势力压迫下的湖南石门县》,1928 年 5 月 27日、6 月 15 日《中央日报》。
Page 12 |
及一切腐化、恶化分子 ,前经混进本党者 ,一律清除。"① 按照胡汉民的设想 ,清党有两大目标 :一是要清除共产党 ;二是要清除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和投机分子。胡汉民称前者为"恶化",称后者为"腐化"。然而清党的结果 ,却是"恶化"已清 ,"腐化"代兴。国民党清党反共和建国统一这两个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南京政权建立后 ,蒋介石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党权付托不到相当的人"。因为共产党被清除后 ,国民党内"明了党义而能专心于党务者极少"。蒋介石指责说 :清党后 ,"各级党部的职员大部未曾受过训练 ,不明白党 ,不明白社会、国家、世界大势",党员"犹之乌合之众"。② 当时各省市党部给中央的报告中 ,也大呼党务人才奇缺。如在河南 ,"前省党部为共产党徒把持 ,自从新筹备后 ,党务人才几无法取求"③。在地方党权托付无人的情况下 ,国民党中央惟有听任土豪劣绅和投机腐化分子侵夺和分掠地方权力资源 ,在地方社会藉党为恶。另一方面 ,蒋介石鉴于清党后国民党"党力"的严重虚脱和裂变涣散 ,更进而倚赖其武力的支撑 ,将军事力量直接转化为政治和社会的组织力量。二、战前国民党的组织规模与组织基础一般而言 ,一个政党执掌全国政权后 ,出于维持其政权统治的需要 ,以及执政党拥有丰厚的政治资源所具有的吸引力 ,其组织规模会呈现出急速膨胀的势头 ,以至于不得不采取某些措施来适度
①②③ 《河南省党务概况》,1928 年 3 月 15 日《中央日报》。蒋介石 :《整理党务计划案》,1928 年 2 月 12 日《中央日报》。蒋永敬编 :《胡汉民先生年谱》,台北 ,国民党中央党史会 1978 年版 ,第 394 页。
抑制其增长。① 而 1927 年执政以后的国民党 ,其情形却是另一番景象。北伐时期 ,国民党的组织规模曾经历了一个急速扩充的过程。在 1924 年春至 1927 年春的 3 年间 ,国民党党员人数大约增长了5 倍 ,即由不到 20 万 ,增至 100 万 ,其中国内普通党员约 60 万。经过清党 ,据 1929 年 10 月的统计 ,国民党员总数减至 65 万余人 ,其中国内普通党员不足 27 万(见表 1) 。国民党执政后 ,其组织发展呈现出一个畸形的走势 ,即军人党员迅速膨胀 ,而普通党员缓慢增长。1929 年 10 月至 1937 年 1月 ,国民党军人党员由 30 万增至 101 万。北伐战争初期(1926 年10 月) ,军人党员仅占国民党党员总数的 4%,至 1937 年 1 月 ,这一比例上升到 61 %。也就是说 ,在抗战前夕 ,几乎 3 名国民党党员中 ,就有 2 名是军人。军人党员的膨胀 ,显示出战前国民党组织的军事化倾向。蒋介石非常重视在军队中发展党员。蒋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增大军人党员在国民党党员中的比例 ,以军队的严密组织来改造国民党的松弛散漫。在蒋介石看来 ,古今中外最合理最严密的组织莫过于军事组织。蒋设想 ,要让涣散的党机器如军事组织一样严密有序 ,让每一个党员像士兵一样服从指挥。当军人党员占国民党党员总
① 俄共从 1917 年 10 月取得政权后 ,到 1922 年底 ,5 年间经历了两个迅速发展阶段和两次收缩。1919 年时 ,党员人数为 15 万 ,到 1921 年 3 月增至 75 万。中共执掌全国政权后 ,其组织规模的增长势头更猛。1949 年 10 月 ,中共党员多达 44818万 ,到 1956 年 9 月"八大"召开时增至 1073 万。1957 年以后中共宣布暂停吸收新党员 ,但据 1958 年的统计 ,党员人数又增至 1245 万。见〔英〕伦纳德・夏皮罗著、徐葵等译《一个英国学者笔下的苏共党史》(东方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260 页) ,及刘华峰、王雨亭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 ,第390、474、507 页) 。
数 60 %以上时 ,蒋的"军队党化"和"党军队化"的设想似乎初步实现。然而 ,数逾百万的军队党员并不是基于对党的意识形态的真正信仰 ,而仅在形式上履行一道集体登记入党的简单手续而已。这种有名无实的膨胀数字 ,无论是对党的组织力量 ,还是对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 ,都毫无意义 ,以至于考察国民党的组织规模时 ,完全可以将其军队党员剔除在外。
表 1 战前国民党党员人数统计
年 月国内普通党员人数军队党员人数海外党员人数总 计
1926 1104256122158997455544656
192714约 60 万约 100 万
192813约 22 万
1929 11026633830756879873653779
192911227602840235684333762717
1930 11027445243394284759793152
1931 11130335345972394852857928
1932 112358351658530986911115572
1933 1123940867963521046601295098
1934 1104356188689391043101408867
1935 194680149996851068461574545
1936 1549895610029381082281610122
1937 1152697710130191104281650424
资料来源 : (1)《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 ---组织工作》,台北 ,中国国民党党史会1993 年版 ,上册第 85、89、101、106、160、176、280、311、329、367、410 -411、536 -537、570 -571 页 ;下册第 55、93 页。(2) 杨幼炯 :《中国政党史》,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7年版 ,第 192 -194 页。(3)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15・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
大会会议史料》上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6 年版 ,第 214、255 页。(4)《民国二十三年中国国民党年鉴》,第(乙) 19 页。(5) 陈希豪 :《过去三十五年中之中国国民党》,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9 年版 ,第 147 -149 页。(6)《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统计处报告第 2类第 2 号 ---党员统计(省市部分) 》,1930 年版 ,出版地不详。注 :国内普通党员含各省市党部和铁路、公路、海员、工厂、学校等党部所属党员 ;1930 -1937 各年度统计数内 ,含预备党员人数。真正能代表国民党组织规模的 ,是普通党员的数量。1927 年4 月国民党国内普通党员约 60 万。经过一场清党运动后 ,到 1928年 3 月 ,国内普通党员减至 22 万人。其后国民党普通党员人数缓慢回升。到 1937 年 1 月 ,国内普通党员增至 52 万多人 ,其中预备党员近 16 万 ,正式党员约 36 万。①10 年间仅增加了 30 万普通党员 ,尚未恢复到 1927 年"四一二"政变前的规模。江苏、上海、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长江中下游省市是战前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地区。而这些省区的国民党党员人数在战前几乎处于停滞甚至负增长状态。江苏、上海、湖北、湖南等省市 1936年底的党员人数仅及该省清党前党员人数的半数左右。如湖北省1927 年 1 月全省党员总数为 31990 人 ,而 1936 年底的统计为17233 人 ;广东 1927 年 5 月全省党员总数为 236605 人 ,而 1936年底的统计为 80254 人。②如果进一步考察国民党党员与全国人口的比例 ,则可更加清楚地显示战前国民党组织力量的弱小。以 1935 年为例 ,是年国民党党员与全国人口的比例 ,约为 1∶300。若将有名无实的军队党员和海外党员排除在外 ,则这一比例为 1∶990 ,远低于同时期苏・25・《近代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①② 1927 年湖北、广东的党员数 ,分别见《党务消息》,1927 年 1 月 10 日《汉口民国日报》;陈季博《一年来广东之党务》,1929 年 1 月 1 日《广州民国日报》。1936 年的党员数 ,见表 3《战前国民党员的地域分布》。《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 ---组织工作》(下) ,第 93 页。
联、意大利等一党制国家中党员与人口的比例。做为一个执政党 ,战前国民党的组织规模实在太小。表 2 国民党等政党党员与全国人口的比例年 度政 党 名 称党员与人口比例1935中国国民党(含军队和海外党员)1∶3001935中国国民党(不含军队和海外党员)1∶9901934意大利法西斯党1∶251934苏联共产党1∶651958中国共产党1∶52 资料来源 : (1) 1935 年中国人口数引自《申报年鉴》(民国 24 年) ,上海申报馆 ,第B -89 页 ;1935 年国民党党员人数引自《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 ---组织工作》(上) ,第 570 -571 页。(2) 1934 年意、苏两党党员与人口比例引自鲁学瀛《论党政关系》(《行政研究》第 2 卷第 6 期 ,1937 年 6 月) 。(3) 1958 年中共党员与人口比例引自刘华峰、王雨亭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第 507 页。
表 3 战前国民党员的地域分布
年月人数地区192611019281121929110193211119341111936112广 州123817575102773333017699广 东 1569155591662775882138720280254广 西 1283947094719956719195福 建3500360075698223605214488湖 南344001378420958162442108721327汉 口15005610510410033094571湖 北300001492016080161851223617233江 西17001086920881165131541020746安 徽10187119619715776211902・35・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
年月人数地区192611019281121929110193211119341111936112上 海226662036234569157187712南 京32255106556314471105149485江 苏32001468315508128041347317233浙 江32231214312530230502279130385河 南21478020806062462471627277北京(平)400018431770140021892285天 津789772116113891450河 北53001712817128120731232512488山 东450051067129723378877445山 西3200661680478976陕 西217977107613677221甘 肃513263835763146867211953宁 夏3061153青 海2838382580四 川8000369817719144云 南5097702112667725贵 州4000451802281894915辽 宁385105216756818吉 林315468739黑龙江340225365绥 远360016641787167540244079察哈尔32002008963332631771996热 河1120506新 疆内 蒙2109247 资料来源 : (1)《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 ---组织工作》上册 ,第 79 -81、101 -・45・《近代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
104、122 -124、362 -366、436 -437 页附表、506 -507 页附表、558 页附表、608 页附表 ;下册 ,第 78 页附表、112 页附表。(2)《民国十八年中国国民党年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党史史料编纂委员会编印 ,第 739 页。注 :1932 -1936 年各省党员人数含预备党员人数 ;1936 年辽宁项下的人数为东北三省总数。北伐时期 ,国民党的地域基础主要是两广 ,其次是两湖。据1926 年 10 月统计 ,两广 (含广州) 党员占国民党党员总数的近70 % ,两湖(含汉口) 约占 15 %。这与当时国民党的控制地域和军事政治进程基本上是吻合的。国民党执掌全国政权后 ,其统治中心由珠江流域移到了长江下游地区。党员的地域布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战前党员的地域分布与南京政权的地域基础并不完全吻合。据 1935 年 8 月的资料显示 ,江浙两省(含上海、南京) 党员占 1618%,湖南、湖北 (含汉口) 、江西、安徽、河南、福建 6 省党员合计占 2716%,两广 (含广州) 党员占 3111%,其他省区共占2515 %。据此观之 ,战前南京政权之核心的江浙两省 (含上海、南京) ,其党员所占的比例相当低。即使再加上南京中央还有相当控制力的湘鄂赣皖豫闽等 6 省 ,其党员人数合计亦未过国民党党员总额的半数。另一方面 ,战前与南京中央分庭抗礼的两广 ,其党员人数虽较北伐时期大减 ,但仍占国民党党员总数近 1/ 3。战前国民党显然是一个组织基础非常脆弱的执政党。国民党执政后 ,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急剧扩张其党势的高潮 ?1929 年以前 ,国民党忙于清共和举办党员总登记 ,在此期间 ,为了防止"反动分子"和"投机分子"混入党内 ,基本上停止吸收党员。1929 年 1 月国民党"三大"决定实行预备党员制。"三大"修订的《中国国民党总章》规定 ,年龄在 16 岁以上 ,由两名党员介绍 ,经区分部党员大会通过 ,并经区党部考查及县市党部核准 ,方得为预备党员 ;预备党员受党的训练 1 年以上 ,年龄在 20 岁以上者 ,由
区党部考查合格 ,经县市党部审查及省党部核准 ,方得为正式党员。① 这是国民党自 1924 年"一大"实行直接吸收制以来 ,在党员吸纳机制上的一大调整。预备党员制度从 1929 年底开始在部分省市实施 ,最初国民党中央规定各省征收预备党员有一定的期限 ,一般为 2 -5 个月 ,并非随时征收。②从 1932 年下半年起 ,国民党中央要求各地党部开始大规模征求党员 ,改定期征求为随时征求。同时鉴于预备党员制有可能使一部分人因感到手续不便而不愿入党 ,又先后颁布了《免除预备党员程序办法》和《特许入党办法》,规定一部分人可以不经过预备党员程序而直接加入国民党。特许入党和免除预备程序的对象 ,最初限定为"对党国有特殊贡献或劳绩者"和原为国民党员而未履行总登记者。其后特许入党和免除预备程序的对象日趋宽泛 ,乃至免除预备程序直接入党的人数 ,与经由预备程序转为党员的人数 ,几乎不相上下。预备党员制度于 1938 年废止 ,前后实行不到 10 年的时间。这一制度仿自俄共 ,但与俄共相比 ,国民党的入党条件仍甚宽松。如俄共针对不同阶级的入党对象 ,规定不同的入党介绍人和预备训练期。而战前国民党的预备党员制仅在入党程序上多一道手续而已。按理 ,作为一个掌控丰富政治资源的执政党 ,在入党限制不严的情况下 ,其组织规模会急速膨胀。而战前国民党除有名无实的军人党员与年俱增外 ,普通党员规模一直处于低幅滞长状态。・65・《近代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①② 《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中央党务月刊》(三届三中全会特号) ,1930年 3 月。荣孟源主编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 ,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 年版 ,第 663 页。
1932 年以后 ,国民党中央一再训令各省市党部加大征求力度 ,并按各省市人口和环境 ,规定应征党员数量指标 ,严饬各地方党部加紧努力不得怠忽。尽管所定指标不高 ,但各省市均未能按期如数完成中央下达的征求任务。如规定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河北、南京、上海、北平等省市各应征 3 万人 ,河南、陕西各应征 2 万人 ,山东应征 4 万人 ,天津应征 216 万人。但直至 1936 年底 ,上述各省市均未完成指标。① 上海市党部为了广征党员 ,曾发表"告同志同胞书",内称 :"以本市而论 ,人口三百万中 ,党员仅一万余人 ,约占全市人口三百分之一。以此少数之党员 ,领导漫无组织之群众 ,完成其偌大之使命 ,虽纵有三头六臂 ,恐亦难以奏效。事理至明 ,无庸讳言 ! 且新陈代谢 ,庶万物能生灭不息 ,此项公律亦可适用于党之组织 ,若听任老分子之日渐淘汰 ,而无新分子加以补充 ,则数十年后党将不党 ,遑论事业 ,遑论革命 ......经本会规定 ,每一同志须于本年九月以前 ,负责介绍新党员三人 ,以符三万人之预定数。望我同志即在本人之事业中、交游中、团体中、机关中、家庭中、亲友中 ,多方物色优秀分子 ,竭诚揽其加入本党。"② 从这些广告式的话语中 ,不难觉察当时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中 ,市民群众加入国民党的热情也不高 ,以至于市党部为了完成征求指标而不得不采取某些类似摊派的措施。战前国民党员数量的低幅增长 ,至少与两个因素紧密相关 :一是党组织松弛涣散 ,二是党与民众相疏离。由于党组织涣散无力 ,便不能有效地通过各级组织管道 ,自下而上大规模地吸纳新生力量。如 1936 年国民党中央在给地方党部的训令中指出 :"各地党・75・清党以后国民党的组织蜕变①② 《上海特别市党部为征求党员告同志同胞书》,引自郑祖安《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政府横向关系初探》,《学术月刊》1994 年第 3 期。《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 ---组织工作》上册 ,第 468 页。
部办理党员之征求与晋升手续诸多迟缓 ,往往申请入党经年 ,尚未领得预备党证 ,或预备期满已久 ,尚未晋为正式党员 ......向地方申请入党者积年累月 ,尚不能得一预备党证。"① 而党与民众相疏离 ,则民众对党失去信仰 ,党对民众失去吸引力。党的组织来源因之枯竭。战前国民党的地方党组织建设滞后于地方政权的建设。直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的第 6 个年头 ,仍只有不到 40 %的省份建立了正式的省党部 ,不到 17 %的县成立了正式的县党部。即使在国民党党务基础较好的长江中下游省份 ,县党部亦未能普遍建立。据 1933 年底的统计 ,江、浙、湘、鄂 4 省分别只有 73 %、69 %、54 %、42 %的县正式成立了县级党部。② 县以下农村基层社会则几乎不见党组织和党员的踪影。如 1931 年程天放在考察河南省国民党党务后指出 :"河南全省党员总数 ,在 1928 年总登记时只有8000 人 ,经过 18、19 两年的变乱 ,淘汰了许多 ,现在只有 6000 余人 ......党员不但数量少 ,并且往往集中在县城内 ,有许多县分 ,乡村里面一个党员都没有。"③ 这种情形不独河南一省为然。从各省市国民党党员与人口比例观之 ,除南京、汉口、上海、北平、广东、浙江等省市低于 1∶1000 外 ,江西、广西、福建、山西、河南、湖南、湖北等省都在 1∶1000 以上 ,江苏、河北、四川、安徽等省则在 1∶2000以上 ,山东、陕西等省则平均 5000 -9000 人中才有一名国民党员。这些为数不多的党员主要集中于城市 ,"只能在城市的上层可以看到 ,农村中是很难找到党的势力的微弱影响";"不但在农民中很难找到党员 ,并且在一切农民运动负责人员中 ,在地方自治工作人员
①②③ 程天放 :《河南省之党务》,《中央党务月刊》第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