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阅读倒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 22 »
文章
  1. 汪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人文主义
    人文 2007/03/10 | 阅读: 6033
    英文文章,找不到中文版。
  2. 薄小莹:百封书信背后的历史真相:再读父亲薄一波
    历史 2012/03/18 | 阅读: 5962
    山西新军与牺盟会在抗战中的作用,薄一波与牺盟会的联系,文革中因此被迫害,单独关押8年、妻子迫害致死、3子关押5年,平反后关注烈士遗属,亲自阅览大量老战士来信
  3. 郑鸿生:台湾人如何再作中国人--超克分断体制下的身份难题
    政治 2009/09/01 | 阅读: 5806
    今天在台湾,「中国人」身分充满争议。
  4. 赵刚:「新右派」出现在台湾地平线上了--评吴叡人的《贱民宣言》
    思想 2013/04/22 | 阅读: 5596
    当代新右派耽溺于一种道德美学及其某种悲怆性,以「民族」为历史主体、歌颂没有内容的但又很英雄性的「自由」、欲望「危险地活着」、把死亡美学化道德化......。一言以蔽之,将政治大美学化,在美学中寻找一种从古代奥秘地流传下来的「道德意义」。凡此,都可以在「宣言」中看到魅影流动。但吴睿人的台湾新右毕竟又是台湾所特有的,更可说是一种庸俗化的波特莱尔,为何?因为他们的美学化了的道德意义,经过检验,竟然又只是菲利斯汀的现代性叙事重播,与古典中国的战国策谋略「远交近攻」的翻版。
  5. 西方传统中的人文主义
    人文 2006/10/24 | 阅读: 5451
    追溯西方传统中的"humanism"这个概念的历史变化。这个概念早期在西塞罗的文本中就出现了,但是在使用中,它的内涵和实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Humanism曾被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乃至“人道主义”,译法以及在中文中的用法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6. 韩少功:《山南水北》选读:《青龙偃月刀》、《空山》
    文学 2006/11/17 | 阅读: 5432
    《山南水北》韩少功著 作家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定价26.00元。一共99篇,选两则先睹为快,要看其他的篇章请去书店购买。这两篇文字都平淡清朗,却暗含着浓重的乡村情思。在清新的乡村和荒野空气里,我们可以看到年轻人的离开,庸俗时尚的侵略,田园的荒芜,老人晚景的凄凉。
    以前人眼睛被飞虫迷了,就进理发店,剃头师父随手用青龙偃月刀一画,眼里一凉,虫子就出来了。当然了,只是听说而已,咱没轮上那年月。--人文与社会
  7. 汪晖:"我有自己的名字"--吕途著《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序言
    社会 2012/04/25 | 阅读: 5404
    "新工人"与"新穷人"同是资本主义经济从工业经济向金融资本、从实物经济向虚拟经济过渡中的产物,共同构成了"穷人"概念的两面:前者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产物,后者则是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伴生物。新工人群体在政治领域的沉默状态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8. 黄仁宇: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几点看法
    历史 2013/02/19 | 阅读: 5387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不久,沿海各处相继失陷,我即立意去从军。当时我未满20岁,符合传统所谓"弱冠",只凭这一股稚气,满以为前方战事失利大抵都由于旧式将领以下军官畏死塞责。若有如我辈者一下决心,口至身随,有进无退,必能挽回颓势。与我一同应考的军校同学,很少例外,都有此愚志。
  9. 黄宗智:重庆:“第三只手”推动的公平发展?
    经济 2012/03/19 | 阅读: 5261
    重庆的第三只手的运作的背后是有竞争机制和动力的。其兴起本身源自市场的第一只手和国家的第二只手的运作中的不足;它既挑战又借助其它两只手。在三只手并存的现实下,第三只手是要和第一、二只手竞争(以及配合)的。
  10.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
    社会 2012/04/19 | 阅读: 5020
    由于"新穷人"常常拥有较高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水平,他们对于世界的想象与消费社会的运动密切相关。新产业工人的身份地位能否产生类似于19-20世纪工人阶级的政治自觉,至今仍然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但广本汽车公司的罢工、富士康工人的自杀,还有许许多多新工人阶级的斗争显露着这个群体在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中正在探索着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政治诉求。
  11. 黄宗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术?——国内十年教学回顾
    人文 2012/01/26 | 阅读: 4979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在国内十年教学与写作的回顾与反思。首先是对当前影响最大的两大理论传统——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两大次要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和实体主义的简单讨论。重点不在学术史研究而在学术实用,从如此角度来点评四大理论传统。然后,回答文章的中心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要怎样对待理论,做什么样的学术研究?文章主要从自己的学术实践经验和总结来提出意见。
  12. 该文章内容暂时不提供,有问题请电邮联系 wen.org.cn@gmail.com 萧武:邱会作回忆录读后感
    历史 2011/08/31 | 阅读: 4946
    该文章内容暂时不提供,有问题请电邮联系 wen.org.cn@gmail.com
  13. 村田雄二郎:末代皇帝说什么语--清末的"国语"问题与单一语言制
    历史 2011/10/02 | 阅读: 4706
    本文讨论中国近代语言统一运动(国语运动)发生之前的清朝"国语"问题。加引号的"国语"指的不是一般所谓汉语,而是清朝统治阶层的原有语言满语。
  14. 朱苏力:自然法、家庭伦理和女权主义
    法律 2011/03/13 | 阅读: 4670
    西方学者对这部文学经典有很多法理学的或有法理学意义的解释,在当代中国比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三种。
  15. 陈映真:《人间杂志》—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理想(访谈)
    人文 2012/05/18 | 阅读: 4640
    《夏潮》培育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向左转。之后的《人间》杂志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词语、名词或教条,却让读者认识到的, 不是他们每天消费生活中认识到的社会,而是以另外的生活现场去认识这个社会。
  16. 朱永嘉:为余秋雨订正一些历史事实
    历史 2012/05/21 | 阅读: 4635
    我今年八十二岁了,健康又欠佳,气短、乏力、脚肿、心衰也,故 去日苦长,来日苦短。你还年轻,还有许多事可做,丢掉包袱,轻装前进。我还希望你作文时,多找一点相关的资料,不要信手随意地写,文章的美不是建立在辞藻 上,而是建于真实及自己的真情实感之上,不要媚俗。
  17. 杨念群:“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历史观念的变迁
    历史 2006/12/27 | 阅读: 4592
    从近代以来各个不同阶段“危机意识”的发生状况和回应不同危机时所产生的新的历史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描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过程非常复杂,人们面对危机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也千差万别,而应对危机的方式是否就一定能以所谓“历史观”视之也是疑问,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些片段的思绪,对这些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危机意识加以辨析时,作者力图从中抽取出他认为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焦虑的共识性反应,和人们对回应这种反应时基本已形成历史行为后果的现象做出分析,试图建立起人们的“危机意识”产生与历史观念变迁的对应关系,由此发现时代跳动的脉搏与历史论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人文与社会
  18.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上)
    人文 历史 2012/02/25 | 阅读: 4573
    这是去年五月末,为了参加复旦大学谭其骧师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供的一篇发言稿,压在箱底快一年了,现将其在博客上分上中下三次刊载,供大家评说。(附《中国历史地图集》体例与序言)
  19.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历史 2013/01/29 | 阅读: 4540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
  20. 冯象:法学的历史批判--答《北大法律评论》
    法律 2012/10/04 | 阅读: 4536
    如果没有充分自由的思想争鸣,特别是尖锐的批评意见,革命就极易受腐蚀,胜利会走向失败。千千万万的接班人,不可能是任何权威的"驯服工具",而只能经由对革命的不断反省、触痛、批判而争鸣来培育。这争鸣的制度性保障,便是民主。
« 1 (2) 3 4 5 ... 2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