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 178 »
文章
  1. 石守谦: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
    艺术 2017/05/21 | 阅读: 3201
    本文只意在提供意识所及与研究有关的一些陷阱,给有兴趣踏入绘画史研究之林的学者参考。其中所谈不完备的各点,不见得就是研究上的禁忌,但却是最可能变成障碍的。对这些陷阱的自觉,或放是有志于绘画史研究工作者值得培养的一个条件。
  2. 于治中: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西方:一個認識論的考察
    思想 2017/05/22 | 阅读: 3668
    中國之所以需要被重新認識,事實上與另一個問題密切相關,那就是重新認識西方。換言之,重新認識中國與重新認識西方,事實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面向,二者互為前提。因為正是由於我們對西方知識的認識發生了問題,所以要重新認識中國。
  3. 夸特其罗:《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第一章(赵刚译)
    历史 2017/05/27 | 阅读: 3788
    先把时间场景倒退到南岱和(Nanterre)。一个当代寓言在此开始。
  4. 王兵、汪晖:《入选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电影》对谈全记录
    艺术 2017/05/25 | 阅读: 3290
    王兵从纪录片导演的角度直观谈及了在织里镇拍摄2年多素材时所接触的人、事、体系;汪晖从学者角度探讨了工人运动、信贷关系等一系列话题。
  5. 黄宗智:问题意识与学术研究:五十年的回顾
    思想 2017/05/25 | 阅读: 3793
    本文回顾了作者自己五十多年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与学术动力,包括其中的关键感情因素,为的是向新一代的青年学者说明自己的经历,希冀会对他们的探索起到一点作用。
  6. 李春光:寸草春晖无限情
    音乐 2017/07/01 | 阅读: 2994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立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982年六月一日。
  7. 林彦:《芳华》:社会主义"样板"的历史命运
    艺术 戏剧 影视 2017/12/23 | 阅读: 8833
    本文的删节版原载澎湃新闻,此为全文(删节部分加粗标出),并添加了注释。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8. 王晓平: "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和爱情叙事与历史健忘症,与(自我)救赎的希望--论作为"后社会主义影片"的《芳华》,及辩证法上的可能倒转
    影视 2017/12/30 | 阅读: 3518
    如果说,杰姆逊提出"历史健忘症"是指出一类西方后现代主义影片的特点,那么,我们这部电影里的"历史健忘症"所展现的"历史真实"则是一种"后革命时代"的"想象"、投射和移置,它带来的是一种"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和爱情叙事,一种片面的"后社会主义"的自我认知。这些都使得它不但为一代青年立传的意图打了折扣,而且使得它意图为三个不同时代进行刻画甚至进行一种类似"民族志"的书写、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实际上受到扭曲。
  9. 汪晖:让中国说话:安吉拉·帕斯古齐著《说话的中国》 (TALKIN'CHINA)序言
    社会 2018/04/27 | 阅读: 3449
    为纪念安吉拉·帕斯古齐而重刊。安吉拉是意大利左翼报纸《宣言》的记者,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敏锐的观察者和真诚的知识分子。多次来中国采访。她的访谈集Talkin'China于2008年由《宣言报》出版社(Roma: Manifesto libri)出版。2018年4月26日于罗马因病逝世。
  10. 杜建国:《无问西东》对清华传统的片面呈现--兼论民国精神的凋零
    影视 2018/04/29 | 阅读: 3933
    清华大学的抗日传统,并非只有以"沈光耀"为代表的"精英抗战"这一脉,还有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而又风格迥异的另外一脉。很遗憾,影片对这一脉只字不提,也正因此,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就不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清华精神或传统,而是一种片面的、不完整的清华精神或传统。
  11. 商伟: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上)
    文学 2018/04/29 | 阅读: 3908
    本文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入手,考察他对崔颢的《黄鹤楼》诗所做的不同回应,并将前后相关的一系列诗作串联起来加以解读,由此探讨唐代题写名胜的诗歌实践、与之相关的批评话语及其核心议题。李白凭藉模仿和改写来收编前作,将其编入一个它们共同从属的文字结构的网络之中。我们不仅借此反省即景诗的范式及其前提与内涵,还重温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包括模仿与创造、因循与竞争、经验与虚构,以及文字书写与物质文化,诗歌与题咏对象之间的关系。{本文分为上下篇刊载--wen.org.cn}
  12. 商伟:题写名胜:从黄鹤楼到凤凰台(下)
    文学 2018/04/30 | 阅读: 4099
    李白凭藉模仿和改写来收编前作,将其编入一个它们共同从属的文字结构的网络之中。这一网络具有自我衍生与自我再生产的机制和潜力,既可能导致重复模仿,也可能产生像李白回应《黄鹤楼》诗这样的精彩系列。自李白以下,诗人对此做出了各自的回应,包括他们自诩的“江山含变态,一上一回新”和“缺席写作”的方式。从他们的回应中,我们读到了不同的答案,也可以看到中国诗歌古典主义范式的基本属性,它的所为与不为,潜力与极致。具体来说,我们不仅借此反省即景诗的范式及其前提与内涵,还重温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问题,包括模仿与创造、因循与竞争、经验与虚构,以及文字书写与物质文化,诗歌与题咏对象之间的关系。
  13. 侯翰如、汪晖等:黄永砯“蛇杖II”展览研讨会记录稿节录
    艺术 2019/10/20 | 阅读: 3066
    2019年10月20日,中国当代艺术家黄永砯因病在法国巴黎逝世,享年65岁。2015年9月26日,蛇杖Ⅱ黄永砯国际巡回展于北京红砖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罗马21世纪当代艺术国立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侯瀚如策划,清华大学教授汪晖、古根海姆博物馆东亚艺术策展人孟璐等参与研讨会
  14. 汪晖对话傅高义:历史视角下的毛泽东与邓小平时代
    社会 2020/12/22 | 阅读: 7053
    2014年9月4日下午,一中一西两位著名学者,在清华大学展开了对话,讨论"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变革",他们是汪晖教授与傅高义教授。 对于总结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历史经验,汪晖教授与傅高义教授都可谓最具宏观视角的学者。虽然二人也因此成为争议人物,但必须承认,目前在前三十年与后三十年的关系、如何处理毛泽东时代的重要遗产、当前改革开放的结构性问题为何等问题上,他们依然是最具深刻洞见的学者。二人虽对当下中国的发展情况都以乐观为主,但在具体历史问题的评价上,依然有诸多交锋。
  15. 时卫干:外资角色再审视
    经济 2006/10/01 | 阅读: 1429 | 评论: 1
    此文立场观点与《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相同,介绍分析了一些《报告》发表后出台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的内容,并列举一些外资并购案例。这篇文章是本站编辑的专题:“外资在中国”的一部分。
  16. 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
    经济 2006/10/01 | 阅读: 1942 | 评论: 1
    从资料看,很多论文从2000年起就开始提出中国产业被乌外资控制的现象和危害,但是最近直到商务部2006年6月发布了《中国产业外资控制报告》,检讨数年来吸引外资投入中国的成效,这个问题才引起了更多的关心。作为引资的主要政府部门,商务部这份报告“倾向于认为中国产业已为外资控制,充满经济安全的忧虑”。惊人的数据是: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每个产业中,排名前5 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 21 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引进外资在中国很多城市都是一个建设发展的重要手段,地方政府更是希望依仗外资获得体面的政绩。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国内产业对外资的依赖,甚至引起行业萎缩和国家安全隐患。这篇文章是本站编辑的专题:外资在中国的一部分。
  17. 佚名:新扫荡与反扫荡
    经济 2006/10/01 | 阅读: 1766 | 评论: 1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外资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外资在中国的无限膨胀,外资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也慢慢在中国浮现。21世纪在中国出现了外资扫荡型收购。这种扫荡比较隐蔽,普通百姓未必会有所觉察,但其危害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18. 盛广耀:防沙治沙典型重新沙化的背后
    环保 2007/03/13 | 阅读: 1019 | 评论: 1
    2007年一月26日,今年全国第一场沙尘暴在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省民勤县发生。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接地带,该地区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据武威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6年民勤县共出现沙尘暴14次,比常年偏少12次,这个数字看来似乎还算体面,但却没有说明次数降低的沙尘暴实际的超强度。而据民勤治沙站资料,2001-2006年,尚未治理的风沙口流沙向绿洲前又移动了15-40米。
  19. 开源运动的“中国特色”
    科技 2006/10/05 | 阅读: 1355 | 评论: 1
    "开源软件的定义中除了要公开源代码外,开源软件与商业软件最大的区别在于免费自由重复散布 和 允许修改及衍生软件。在国内由于盗版的盛行,微软的程序占主流,开源软件的使用和开发并不普及。"
  20. 汪丁丁:网络技术与人文精神
    科技 2007/02/25 | 阅读: 1350 | 评论: 1
    这篇文章写于8年前,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在网络泡沫时代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机遇的憧憬和欣喜。于今已是2007年,泡沫早就破灭干涸,当下对网络文化的探讨则更多倾向于分析网络提供的民主自由的假象、网络开放性背后的垄断行为、以及网络作为传播谣言的媒介功能等等。这篇文章很好地留存了蔓延于20世纪末的对于网络的乐观看法,可作科技史材料--人社
« 1 ...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