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 178 »
文章
  1. 梅洛-庞蒂的一份未刊稿:他本人作品的内容介绍
    艺术 2007/01/30 | 阅读: 1454 | 评论: 1
    本文译自英译本的《知觉的首要地位》(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年。英译者为Arleen B.Dallery。我们同时参照了梅氏的有关法文著作。——中译者
    张尧均 杨大春 原注
  2.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摘要)
    音乐 2007/01/30 | 阅读: 1756 | 评论: 1
    “2001年第7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音乐学”条目开篇中对音乐学性质给予了新的界定,提出音乐学研究不仅针对音乐自身而且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音乐人的行为。而且,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已经从对音乐作为产品而转向为关注包括作曲家、表演者和音乐消费者在内的音乐活动的过程。音乐学的这种新趋势在极大的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其他文化研究的影响下所发生的。”
  3. 鲁能700亿国资被“私分”案情
    法律 2007/02/01 | 阅读: 2939 | 评论: 1
    “这一案子的‘曝光’不亚于当年的‘银广夏案’。同时,鲁能案与当初的‘金元帝国’案都发生在电力领域,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巧合。由于电力行业拥有超额垄断利润,但公司治理也非常欠缺,导致职工持股具备非常好的效益,却乏人监管。”
  4. 顾彬:误解的重要性:重新思考中西相遇
    社会 2007/02/04 | 阅读: 1428 | 评论: 1
    "反欧洲中心主义,是一张能走遍天下的通票。这是一个印度教授的看法。她在美国讲学,报酬丰厚;开讲之先,喜欢说,作为一个女人和印度人,她不得不屈居卑位。正是欧洲人,严格地说,是白肤色的欧洲男子,才是后殖民主义和女权主义的靶子。并非每一个欧洲国家都有一个殖民主义的过去,一个像德国这样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把殖民地丢了,却总是为自己短暂的殖民活动赔不是。尽管这是事实,但德国也得赔不是。在当前的后殖民话语中,欧洲早先对帝国主义的批评之声,似乎全然被忘却了。不仅如此,今天的白肤色的欧洲男子,仍然被人视为他(老)祖父的思想的支持者。当然,今天他不再凭借武力来折磨欧洲之外的人了,现在据说是他的脑袋理解不了亚洲和非洲的文化,因为他的头脑被认为浸透了后殖民的思维方式。"
  5. 赖声川:赖声川说赖声川
    戏剧 2007/02/04 | 阅读: 2038 | 评论: 1
    赖声川,1954年出生在美国,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戏剧博士,现任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他29岁开始剧场创作,至今编导舞台剧27部、电视影集300集,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
  6. 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
    环保 2007/02/05 | 阅读: 1558 | 评论: 1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2007年1月发布《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该指数是由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是国内首个环保指数。此次“民生指数2006”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调查对象覆盖中国7个地区、28个城市,样本量包括4482名普通居民。
  7. 林少阳:未竞的白话文:围绕着“音”而展开的汉语新诗史
    文学 2007/02/17 | 阅读: 1517 | 评论: 1
    “本文拟提出一种方法论视角,以考察围绕广义的“音”而展开的汉语新诗反省史,并由此探讨汉语新诗书写体的演变。这一问题又与以下意图有关:提供另外一种审视新诗史的可能,进而提供一种审视现代汉语书写体演变的可能,最后为反思我们的现代性提供一种语言和文学的视角。”
  8. 周保平:从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信仰习俗
    艺术 2007/02/11 | 阅读: 2054 | 评论: 1
    “汉画像石是汉代中下层人群的遗存,它反映的是民间、民俗的东西。既然这样,我们则可通过它,对汉代民俗中的信仰民俗作一探讨。”
  9. 塔赫尔 ·默罕默德:第三世界国家的宗教法规--亚非范例
    法律 宗教 2007/02/20 | 阅读: 1814 | 评论: 1
    最近一批世界著名的信息机构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居住在地球上的60亿人口中,绝大多数人都以信仰为准绳或笃信宗教。在这些人中,从地区来看,非洲最为突出,91%的非洲人都信仰宗教,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中东。从国家来看,菲律宾和印度占据了首要位置,在这两个国家中,按照宗教信仰要求生活的人分别占各国人口总数的90%和87%。
  10. 殷力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
    建筑 2007/02/20 | 阅读: 3452 | 评论: 1
    “应建立一个本民族的建筑学,借鉴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回顾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先贤们的学术生涯,他们不仅仅是建筑历史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先驱。他们把古代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大视野,确立了整旧如旧、整体性保护历史面貌等文物工作原则,更留下了一个严谨的治学方法,即:“不避艰辛的田野调查、耐心细致的文献考据、跨越学科界限的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具备前瞻性的逻辑演绎”。展望未来,这一学术传统是建筑历史学界、文物界后辈学人仍需奉为圭臬的。”
  11. 桑兵: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孙中山对新文化派的回应
    历史 2007/02/22 | 阅读: 2718 | 评论: 1
    “追究孙中山的回应对象,可以了解世界主义在近代中国发生发展的渊源脉络,尤其是对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国思想界各派受此影响的实际状况,有所把握。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知识人在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缠绕之间所做的两难选择,更对今日平衡民族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矛盾有所借鉴。”
  12. 美学者乔姆斯基答人物周刊问
    社会 2007/02/22 | 阅读: 3415 | 评论: 1
    美学者乔姆斯基答人物周刊问,共三个部分
  13. 俞孔坚: 谁在“糟蹋”中国的城市?
    建筑 2007/02/24 | 阅读: 2062 | 评论: 1
    “从100米高空拍下杭州,只见毫无规划、杂乱的建筑,水泥丛林,到处都是覆盖物,看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哪里能看出是杭州?哪里还像人间天堂,简直像地狱!”
  14. 王铭铭: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
    社会 2007/02/26 | 阅读: 2627 | 评论: 1
    齐美尔说: “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 因为他(它) 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 因而与我们之间, 没有远近之分,“无所谓远近”。齐美尔笔下的流动人, 原型虽是商人, 但概念实指知识分子, 特别是指知识分子那一漂泊的特征。

    从“陌生人”的客观性与自由感来看, 人类学家不是知识分子的特殊群体, 而无非是他们的一员。人类学家须如同其他知识分子那样, 成为流动人, 拥有能力来摆脱定式与偏见, 自远而近, 来“鸟瞰”社会的内在关系。人类学家之所以热衷于到远方去从事所谓“田野工作”, 恰是因为他们要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社会的“远方之见”, 使自身通过摆脱固定的关系, 来“鸟瞰”这些内在与他们自身的关系。
  15. 农村养老中的家庭代际关系和妇女角色的变化
    社会 2007/02/25 | 阅读: 1604 | 评论: 1
    2006年11月,“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问题”课题组走访了浙江、湖南、河北的10多个村庄,此为调查研究报告。
  16. 陈昕、黄平: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社会的出现
    社会 2007/02/25 | 阅读: 2100 | 评论: 1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17. 卿希泰:元代前期统治者崇道政策初探
    宗教 2007/02/26 | 阅读: 1487 | 评论: 1
    探讨元代前期统治者(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 ) 对道 教所采取政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成吉思汗起,道教就受到尊崇,而忽必烈则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崇道政策作了全面发展。从宗教政策方面,忽必烈堪称立了“一代之制”
  18. 夏明方: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中国农村市场——以华北为中心
    经济 2007/02/27 | 阅读: 1594 | 评论: 1
    迄今为止,有关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演变的型式问题,依然是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十多年前曾被黄宗智痛加针砭的“商品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化”这一被规范信念和理论框架,至少在中国国内的经济史学界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与此同时,还增加了一条新的规范信念,这就是“市场等于而且仅仅等于专业化和分工”。
  19. 汪朝光:检查、控制与导向――上海市电影检查委员会研究
    影视 2007/02/28 | 阅读: 2255 | 评论: 1
    “上海是民国年间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与进出口之中心,在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由自愿而强制、由个例而普遍、由民间而官方、由地方而中央的发展进程中,国民党主政上海之初实行的电影检查制度,扮演了承先启后、承上启下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0. 钟大丰: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
    戏剧 2007/03/01 | 阅读: 2609 | 评论: 1
    “中国拍摄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个世纪之初的1905年。这一年北京的一所照相馆为一个著名的京剧演员拍摄了一段他极受欢迎的演出的片段。至于电影的放映更是早在1896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直到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电影才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商业娱乐媒介。电影在中国的真正流行是和清王朝的解体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分不开的。”
« 1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