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倒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6 7 8 ... 104 »
文章
  1. 德沃金:我们的法官必须成为哲学家吗?他们能成为哲学家吗?
    法律 2009/09/11 | 阅读: 1579 | 评论: 1
    本文题目就表明了一种两难选择。在法官的寻常工作过程中,他们需要对很多问题作出决断,而这些问题至少从表面上来看也是一个重大哲学著作的主题。
  2. 德里达:马克思和儿子们
    思想 2009/09/11 | 阅读: 2699 | 评论: 1
    德里达回应左翼知识分子对他《马克思的幽灵》一书的批评,语调尖锐甚至刻薄。译文不顺,不容易看,没找到英文本。
  3. 杨耕:解读《马克思的幽灵》
    思想 2009/09/11 | 阅读: 2642 | 评论: 1
    德里达是如何维护“马克思的幽灵”的;德里达为什么从解构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4. 卞毓麟:阿西莫夫又来了
    科技 2009/09/15 | 阅读: 1368 | 评论: 1
    有多少外国作家,其作品之中译本竟达近百种之多?须知:这并非百篇文章,而是近百种书;亦非一书多译,而是上百本不同的书!笔者寡闻,如斯者仅知一人:艾萨克·阿西莫夫。
  5. 柴剑虹:敦煌文物流散的是与非
    艺术 2009/09/17 | 阅读: 1824 | 评论: 1
    剖析藏经洞发现后清朝各级官员的反应,以及斯坦因与王道士交易的史实,指出斯坦因并非敦煌学研究的创始人,敦煌文物的所有权属于敦煌。
  6. 胡志德:谈文言文衰落
    文学 2009/09/24 | 阅读: 1536 | 评论: 1
    上海书评访谈
  7. 朱元曙:章门“五王”轶事
    历史 2009/03/23 | 阅读: 1596 | 评论: 1
    作者为朱希祖孙,根据此文,周作人《知堂回想录》中暗示的黄侃朱希祖不合,孙希扬因范文澜嫁祸而被北大开除一说似不为真。--人文与社会
  8. 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
    文学 2009/09/17 | 阅读: 1506 | 评论: 1
    什么是“寻根”?寻什么“根”?怎样去“寻”?你寻到了什么?……问题一旦笼统和通俗到这个地步,事情就不好谈。二十多年前谈不清楚,二十多年后肯定还是谈不清楚。正是考虑这一点,很久以来我对这个话题能躲则躲。
  9. 雷蒙·威廉斯:意识形态
    人文 2009/09/17 | 阅读: 2028 | 评论: 1
    “意识形态”概念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创,但今天仍然被视作是它的专有名词。但显而易见的是,无论如何,它都是所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特别是有关文学及观念的思想的重要概念。对这一概念,我们必须在所有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区分出三种常见的含义。
  10.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
    文学 2009/09/16 | 阅读: 1340 | 评论: 1
    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为美,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气和适性为美,佛家以涅槃 、寂灭、死亡以及涅槃 的象征——圆相、光明为美,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美感论集中论述了审美的特征和方法。审美特征论涉及美感的愉悦性、直觉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性。审美方法论强调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与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论遥相呼应。
  11. 杨义:清学“三弊”(访谈)
    文学 2009/09/16 | 阅读: 1288 | 评论: 1
    计亚男、柳霞访问。杨义谈到,清人弱点起码有三条,可以概括为清学“三弊”。 第一,是不敢讲民族问题,第二,是民间问题,第三,是清代只有金石之学而没有考古之学。
  12. 范文澜:从烦恼到快乐
    历史 2009/03/23 | 阅读: 1517 | 评论: 1
    我不愿回忆过去,因为过去没有什么值得留恋。
  13. 闻黎明:战时中国知识精英对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思考——以昆明知识界为中心
    历史 2009/09/16 | 阅读: 1745 | 评论: 1
    本文以战时昆明地区学术、教育、舆论界对战后处置日本问题的若干认识为例,以期展示重建中日关系及建立国际永久和平秩序上的一些思考轨迹。
  14. 劳埃德:牛津象牙塔尖中梦想的更好世界
    书评 2009/09/16 | 阅读: 1182 | 评论: 1
    在以赛亚·柏林后接任牛津大学经济学系主任G.A.Cohen生前最后一本著作《何不实行社会主义?》的书评。该书认为弱肉强食是目前社会的特征,希望用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形式取而代之。书评作者劳埃德悲观地认为柯亨的想法超乎现实,他为了实现平等而要求人们拥有的道德,自治和品行是不可能实现的。
  15. 范文澜:《经学讲演录》
    历史 2009/03/23 | 阅读: 20790 | 评论: 1
    范文澜《经学讲演录》共4页,每页一讲。
  16. 尤陈俊:“新法律史”如何可能——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新动向及其启示
    法律 2009/09/16 | 阅读: 1629 | 评论: 1
    19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法律史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进展,先前论著中某些关于传统中国法律的旧见陈说,均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反思和批判。而引领此一学术风潮的代表,正是以黄宗智教授为核心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中国法律史研究群,他们的研究共同体现了“新法律史”的特征:在“历史感”的观照之下,连接经验(广泛利用极富学术价值的诉讼档案)与理论(从优秀社会科学理论中汲取灵感并与之真正对话),提炼自己具有启发性的新的中层概念。对于中国学者而言,“新法律史”所体现的学术取向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启示,不仅包括提醒我们注重对诉讼档案的充分运用,以及吸收优秀的社会科学成果,还包括借历史之光洞见现实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中国法律史研究虚学化的困境。
  17. 黄宗智:中国改革往何处去?中西方学者对话(二):导论
    社会 2009/09/16 | 阅读: 1947 | 评论: 1
    题记:此“对话”辑与 “Whither Chinese Reforms? Dialogues among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II” (Modern China, v. 35, no. 4, July 2009) 同时发表。
  18. 郑杭生、李路路、李迎生等:社会发展与变革的“中国模式”
    社会 2009/09/15 | 阅读: 1624 | 评论: 1
    “中国社会发展模式与创新理论”笔谈会观点摘编

  19. 瞿宛文: “西方”经济学在东亚
    经济 2009/09/13 | 阅读: 1618 | 评论: 1
    后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和现代化,无可避免必须向西方学习现代经济学,但学习绩效如何?
  20. 尹中余:应当重视发展职工持股
    经济 2009/09/13 | 阅读: 1557 | 评论: 1
    如果政府主管部门一开始就能够让职工参与企业改制方案的制定,并让职工一并持有部分股权,那么全体职工一定会积极参与企业的改制,企业的主人翁意识将被再次激发起来,通钢集团或许早已溢在一派喜庆气氛中。
« 1 2 3 4 (5) 6 7 8 ... 10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