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标题顺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文章
  1. 赵刚:「新右派」出现在台湾地平线上了--评吴叡人的《贱民宣言》
    思想 2013/04/22 | 阅读: 5613
    当代新右派耽溺于一种道德美学及其某种悲怆性,以「民族」为历史主体、歌颂没有内容的但又很英雄性的「自由」、欲望「危险地活着」、把死亡美学化道德化......。一言以蔽之,将政治大美学化,在美学中寻找一种从古代奥秘地流传下来的「道德意义」。凡此,都可以在「宣言」中看到魅影流动。但吴睿人的台湾新右毕竟又是台湾所特有的,更可说是一种庸俗化的波特莱尔,为何?因为他们的美学化了的道德意义,经过检验,竟然又只是菲利斯汀的现代性叙事重播,与古典中国的战国策谋略「远交近攻」的翻版。
  2. 赵刚:争议民间东亚:侧记最近两场保钓座谈
    政治 2012/10/20 | 阅读: 2229
    赵刚教授对2012年10月6日下午台师大以最近东亚领土争议为主题的讨论会「民间东亚论坛:钓鱼台(尖阁岛)、独岛(竹岛)争议圆桌讨论」以及翌日台师大图书馆保钓民间论坛「从钓鱼台到南海:美国重返亚洲下东亚海权争议」所做记录与点评。
  3. 赵刚:哭笑不得的现代性--阅读卓别林《摩登时代》
    影视 2013/04/26 | 阅读: 3428
    在亲密关系、传统与现代体制之间,卓别林留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思考与想像空间。的确,只有在哭笑不得的状态下,反身性思考才有出头的空间。这么看来,这似乎是“摩登时代”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个价值并非如民主、自由、平等、进步、理性......等大名那般地喧赫。
  4. 赵刚:在2010台湾社会住宅论坛上的发言
    社会 2011/03/05 | 阅读: 1689
    住屋权利是包括了工作权、健康权、教育权、社会保障权……等等都可谓之「社会权」的一项,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项。对这些领域,尤其是住屋,我当然是外行。 我今天的发言与其说是针对社会住宅这一特定问题,不如说是针对更高一个抽象层次的社会权问题。 这也是我为何应邀来这个我其实完全并没有发言权的场子来说话的原因。
  5. 赵刚: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文学 思想 2012/07/01 | 阅读: 2744
    陳映真的文學不只是台灣文學與思想的資產,甚至也不只是中國文學與思想的資產,而是整個第三世界文學與思想的資產,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種具體的地方感與時間感的對真實歷史與具體問題的反思。對我而言,這也包括了兩岸一起重新閱讀魯迅以及其他的歷史中的思想,一起思索如何走出最適合自身歷史背景與社會條件的路徑。
  6. 赵园: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探寻进入社会变革时期的路径
    思想 2006/11/21 | 阅读: 1741
    赵园2004年在上海大学的讲座,谈及她从事研究中的具体策略:第一,尽可能地搜集、整理既有的思想史的架构之外的思想。第二,梳理思想的传承,同时不放过“非常异义可怪之论”。第三,同时关注不谋之合与思路多歧。最后,面对传统的命题,也要尝试着找回它的经验内容。赵园在学术著作之外写的散文也都很耐读,总是谦逊温和。

    这是一篇两年前的文章了,但是在这个数据库横行的年代,我们尤其应该向老一辈学人的治学经验学习,特意刊载。--人文与社会
  7. 赵志勇:《小社会》随想录
    戏剧 2011/08/30 | 阅读: 1594
    2011年9月10日至11日,北京朝阳文化馆TNT剧场,新版《小社会》将再次与北京观众见面。
  8. 赵敦华:为普遍主义辩护——兼评中国文化特殊主义思潮
    思想 2009/08/26 | 阅读: 2796
    特殊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有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西方民族主义国家曾把特殊主义作为对外扩张的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国家流行民族文化特殊主义的思潮,表现为文化精英的传统主义和文化复兴运动的民众动员。而中国自古不乏华夏中心论的传统,现在则有以“回归起源”为特点的民族和文化优越感。当今学术界有一些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提法,反映出各种特殊主义观点和立场。学术界不加区别地广泛使用“中国特色”的标签,隐藏着在哲学社会科学所有领域内都放弃普适性目标和标准的危险。童世骏有回应。
  9. 赵晓力:中国家庭正在走向接力模式吗?
    社会 2012/01/09 | 阅读: 2458
    费孝通的理论,虽然和"五四"以来对婚姻的浪漫主义想象格格不入,却符合儒家对婚姻功能的理解:"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10. 赵晓力:批评官员到底是什么问题
    书评 2012/04/02 | 阅读: 2342
    名记者安东尼·刘易斯的《不得立法》一书翻成中文的时候,书名被改成了《批评官员的尺度》...关于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著作,不论是通俗的还是理论的,翻译成中文的时候,书名被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11. 赵毅衡:CONTESTING CONFUCIUS 争夺孔子
    书评 2007/04/12 | 阅读: 3103
    这是赵毅衡最近的一篇书评,谈法国汉学家Jean-François Billeter(中文名:毕来德)的书作,书名为 Contre François Jullien,《 反对佛朗索瓦·于连》。于连也叫朱利安,哲学兼汉学家,现任教于巴黎第七大学,当代思潮研究中心(Centre de la pensée contemporaine)主任、葛兰言研究中心(Centre Marcel-Granet)主任。高等师范学院毕业(1972-1977),曾于北京和上海大学(1975-1977)留学、资历丰厚,著作等身,是在西方普及中国哲学的重要角色。 毕来德的书中提出了对于连把中国哲学思想作为优越于西方的本质他者的批评。赵对于两者争论的主要观点是“于连把中国哲学非政治化,毕莱德把中国哲学政治化,恐怕都是基于普世化的西方原则。毕莱德的立足点是现代自由主义立场,这是近现代欧洲的产物,很难说是希腊思想。但是问题并不在于中国思想究竟是特殊的还是普世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两者兼有。问题在于:一再向中国人重复,说中国文化曾经是今日依然是如此绝妙,可以治疗西方患上的的要命疾病,这种说法对中国人没有好处。这种说法对伏尔泰时代的欧洲有用,可能对于连的欧洲也有用,只是对于中国无益。”原载《新左翼评论》第44期 New Left Review 44, March-April 2007,中英文。最近增加中文稿,为赵毅衡本人译稿。
  12. 赵鼎新:评王绍光《民主四讲》
    书评 2009/02/03 | 阅读: 3577
    。《民主四讲》为中国读书阶层提供了一部了解西方民主的高质量入门教材,它走出了八十年代来盛行的“民主是个好东西”式的思维方式,表明了中国知识分子正在走出急功近利的启蒙而趋于成熟,这对今后中国政治的良性发展是一件好事情。
  13. 辛德勇:黄永年先生教我读书买书
    人文 2013/04/10 | 阅读: 2528
    我指着一部凌家或是闵家的朱墨套印本询问先生说,这书刻得很漂亮,我是不是可以买一部留下把玩?先生断然批评说:"辛德勇,你是念书人。过去正经念书人的书架上,要是摆上这样的套印本,是很为人不耻的。"显而易见,先生购买收藏古籍,纯粹是念书人的路数
  14. 迈克尔·赫勒(Michael Heller):《困局经济学》选读--前言和第一章“反公地悲剧”
    经济 2010/11/25 | 阅读: 2466
    《困局经济学》的前言和第一章。1998年,迈克尔·赫勒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反公地悲剧:从马克思到市场转型中的产权》一文,正式从学术的视角和高度提出了“反公地悲剧”的理论模型。他认为,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之前创造的“公地悲剧”虽然很好地说明了公共资源被过度利用的恶果——哈丁在《公共悲剧》中写道:“在一个信奉任意享用公有资源的社会,人人都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毁灭是其必然的命运。任意享用公有资源会带来毁灭。”但哈丁却忽视了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或称“使用不足”)的可能性,而这所导致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收益减少的情况更是严重。于是,便发生了“反公地悲剧”。
  15. 邓力群:初到新疆的历程
    历史 2012/09/08 | 阅读: 2979
    从所历所为讲述新疆和平解放过程
  16. 邓英淘等:外资在做什么、想什么
    经济 2012/03/12 | 阅读: 2374
    08年12月10日于上海,课题组邓英淘、姚钢、张怡方与全球五百强之一的亚太区某部门主管座谈。
  17.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上)
    历史 2012/10/30 | 阅读: 3303
    1991年摄的相片中,林サン与作家陈映真先生头绑布条、并肩而行。在长长的行列里,两人手里都擎着一面工运战旗。画面如此粗犷、肌理壮阔,而又富于战斗力,令人难以忘怀。此时的林桑约六十五岁;距他出狱的一九八四年,仅是第七个寒暑。
  18. 邱士杰:「他终于全都是革命」:记林书扬先生(下)
    历史 2012/10/30 | 阅读: 1989
    在纪念小林多喜二的论文中,林サン写道:「衷心希望多喜二的任一篇作品都能发出光,使得旁徨无依,昏头转向的日本国民,即多喜二拼着一身刮,护卫下来的被虐的一团,学着仰望天际一丝光!想着多喜二告诉他们的,那丝光是解放的曙光,而毅然前行不辍!」
  19. 邱士杰:从中国革命风暴而来--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思想 文学 2013/05/16 | 阅读: 3711
    「社会性质」问题是一个有浓厚马克思主义色彩、并透过共产国际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传统。陈映真于90年代放下小说创作之后,在大陆、韩国,以及台湾不同世代所提出的「社会性质」论(或论争)的基础上,形成他自己的「社会性质」论。陈映真在80年代即面对的分离主义问题(分离主义的论述以及分离主义的成因),是考察陈映真转入「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媒介;而本文所研究的陈映真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以「社会性质」论为媒介的马克思主义观。
  20. 邱士杰:有政治視野,才有跨地域統一戰線: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無政府主義活動素描
    历史 2012/10/08 | 阅读: 2546
    日据下的一九二○年代是台湾唯一有无政府主义活动的时代。无政府主义运动还是留下重要遗产,而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共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政治视野,一个把全人类的社会变革当成自己任务的视野,从而使跨地域连带与各地域事务的介入成为可能。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