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时间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 205 »
文章
  1.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
    历史 2009/09/26 | 阅读: 2354
    在東亞思想史上,「中國」這個極具指標性的概念,雖然形成於古代中國,但其內涵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卻經歷轉變。「
  2. 刘小枫:海德格尔与索福克勒索的“人观”
    思想 2009/09/26 | 阅读: 2104
    海德格尔所展示的解读方式,具体体现在《形而上学导论》中对索福克勒索《安提戈涅》第一肃立歌长达十六页的解释。通过贴近文本的阅读,本文尝试搞清楚海德格尔提倡的“此在”解释学的基本方式和意图。
  3. 陈立胜:“良知”与“种子”:王阳明思想之中的植物隐喻
    思想 2009/09/26 | 阅读: 1437
    宋明儒用谷种(“心譬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也”,程子)、杏仁、桃仁(“桃杏之核,可种而生者谓之仁,言有生之意。推此,仁可见矣”,谢上蔡)、茄子粒(“看茄子内一粒是个生性”,朱子)、莲实(真德秀)来比拟仁之生理,来描摹仁体的呈现的自然与自发性,在理学话语圈中亦属尽人皆知之事实。对于此等自然活泛的运思方式,梁漱溟公曾用寥寥数笔勾勒出其农耕文明的生存根基。
  4. 刘小枫:尼采的微言大义
    思想 2009/09/25 | 阅读: 2216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后,尼采本打算写自传。“自传”就是谈论自己。如果扎拉图斯特拉的“如是说”是尼采“自言自语”,何需再写自传?写自传的愿望,表明尼采在“隐身手段”中说话感到憋气不能畅言。然而,尼采放弃了写自传,代之以《善恶的彼岸》、《道德的谱系》、《偶像的黄昏》……《敌基督者》,然后才作了自述(《瞧这个人!》),然后才“惨死在思想的十字架上”(托马斯·曼)。
  5. 徐昕:法庭上的妓女:身体、空间与正义的生产
    法律 2009/09/25 | 阅读: 3048
    以身体和空间理论为基础提炼的“人物—空间—事件”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观察特殊群体在特定场域中的特别故事,在方法论上具有一般意义。
  6. 余盛峰:与亚当·米奇尼克的梦中谈话
    思想 2009/09/25 | 阅读: 2329
    感谢黑夜让我们相遇,梦境和现实让人分不清身在何处。我们的谈话,不知什么时候也会戛然而止。
  7. 陈柏峰:代际关系变动与老年人自杀——对湖北京山农村的实证研究
    社会 2009/09/24 | 阅读: 1919
    基于2008年9月对湖北省京山县六个村的质性调研,以30年来发生的206起自杀案例为材料,文章对老年人自杀现象展开了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自杀率高得惊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高。结合转型期中国农村代际关系变动的特征,文章归纳了该地区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类型,具体分析了老年人高自杀率和高自杀比重的原因,并对老年人自杀现象的变化趋势做出了预测。(另见本站年初发的皖北李圩村调查)
  8. 周飞舟:锦标赛体制
    社会 2009/09/24 | 阅读: 1525
    本文通过对大跃进期间中央—地方关系的考察,指出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局面下,行政体制本身会内生出一种“锦标赛”的独特现象。在锦标赛中,中央会在经济上向地方政府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和促使地方政府在主要的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由于中央政府全面控制了政治、经济、思想领域,所以这种竞赛在严格的设计下展开,各级政府乃至普通民众都被动员起来,类似于竞技比赛。大跃进的实践表明,高度的集权控制既会导致竞赛的产生,又必然性地导致竞赛的失败。
  9. 王绍光:“接轨”还是“拿来”——政治学本土化的思考
    政治 2009/09/24 | 阅读: 2725
    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政治学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1880年。那一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政治学系。说起来,中国政治学起步并不晚。如果从1905年设立专门学习法律和政治的京师法政学堂算起,中国政治学也已有了近百年的历史,比美国政治学的历史只短二十几年。但令中国政治学者尴尬的是,时至今日,我们一直都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学舌。只有在50~70年代,欧美中心的政治学才在中国大陆遭到否定。但当时的态度是干脆将政治学一笔勾销。这不是本土化,而是虚无化。
  10. 张剑: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任鸿隽与中国科学社
    科技 2009/09/24 | 阅读: 1206
    任鸿隽不是在试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而是致力于科学之推展,以救国建国的先驱者。
  11. 胡志德:谈文言文衰落
    文学 2009/09/24 | 阅读: 1534
    上海书评访谈
  12. 阎鸿中:职分与制度——钱宾四与中国政治史研究
    政治 2009/09/24 | 阅读: 2094
    在近代中國學界,將中國傳統政治視為專制制度,無疑是主流意見,即使在文化保守主義者中也不例外。錢穆(1895~1990)反對此種看法,並且對政治制度研究的範圍、方法和意義提出獨特見解。
  13. 陈映真:将军族
    文学 2009/09/24 | 阅读: 2680
    短篇,1964年在台湾《现代文学》发表
  14. 陈映真:山路
    文学 2009/09/24 | 阅读: 3619
    中篇,1983年发表
  15. 丁耘:什么是罗马法?
    法律 2009/09/23 | 阅读: 1519
    简介
  16. 柯小刚:“五四”九十年古今中西学术的变迁与今日古典教育的任务
    人文 2009/09/23 | 阅读: 1559
    结合古典文化教育的任务问题,谈谈对这90年古今中西学术变迁的观察
  17. 李欧梵:陈映真和萧斯塔可维奇
    文学 音乐 2009/09/23 | 阅读: 2449
    妙的是陈映真在这篇小说中用了一个音乐典故――萧斯塔可维奇的第三交响乐,又名《五月一日》(劳动节)。
  18. 王安忆:英特纳雄耐尔
    文学 2009/09/23 | 阅读: 3873
    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王安忆与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陈映真,二十年前在美国的一场历史性聚会。由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聘请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杰出文学评审进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奖」,2003年选出第二届得奖人:小说家陈映真先生(《忠孝公园》)。联副特刊登王安忆这篇新作,向陈映真致贺,也期望年轻的作家能向戮力前行的前辈致敬。
  19. 黎湘萍:历史清理与人性反省:陈映真近作的价值——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
    文学 2009/09/22 | 阅读: 3299
    如何做人,特别是在“所多玛和峨摩拉”的时代如何坚持“乌托邦”的理想,是陈映真小说的一个潜在的主题,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他一面以批判、讽刺甚至愤怒的态度清理和反省历史,一面不无悲伤地再现“做人”这个主题。陈映真的悲伤,也就是陈映真的价值。
  20. 李云雷:陈映真的意义是属于将来的--附录: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文学 2009/09/22 | 阅读: 2369
    2009年9月18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陈映真先生创作50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附录李云雷札记一篇: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 1 ...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