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阅读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6 7 8 (9) 10 11 12 ... 205 »
文章
  1. 朱苏力:自然法、家庭伦理和女权主义
    法律 2011/03/13 | 阅读: 4621
    西方学者对这部文学经典有很多法理学的或有法理学意义的解释,在当代中国比较有影响的大致有三种。
  2. 叶蕤:共和国还是帝国?--对"道恩斯诉比得维尔"案的分析
    政治 法律 2013/05/23 | 阅读: 4620
    通过对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著名案例"道恩斯诉比得维尔"的分析,考察美国国家结构及宪法中的共和国传统和帝国传统。作者认为,美国是共和国与帝国的复合结构,在本土体现为以契约论为基础、边界清晰、结构相对稳定的宪政共和国,在本土以外体现为边界不清、易受历史情势影响、游离于《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之外的帝国。
  3. 陈映真:《人间杂志》—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追求和理想(访谈)
    人文 2012/05/18 | 阅读: 4615
    《夏潮》培育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向左转。之后的《人间》杂志没有什么马克思主义的词语、名词或教条,却让读者认识到的, 不是他们每天消费生活中认识到的社会,而是以另外的生活现场去认识这个社会。
  4. 戴锦华:阶级,或因父之名--谈《钢的琴》
    影视 2011/11/10 | 阅读: 4612
    讲座的标题是《阶级,或因父之名》,"因父之名"是我从刘岩教授那里选取的,他特别从主人公的父亲身份,以及主人公所富有的文化象征意味进行讨论,"因父之名"是我们一部非常著名的、表现英国爱尔兰共和军的影片片名借来的,我对它的艺术表述的再总结。会贯穿这个理论的,是阶级和因父之名的议题。
  5. 王德威:从戏曲中男扮女装看中国民族性(讲座综述)
    戏剧 2006/12/19 | 阅读: 4611
    2006年11月9日,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于北京师范大学以《粉墨中国——性别表演与国家论述》为题发表演说。王德威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鲁迅、巴金、梅兰芳等四位大师为例证,探讨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面对各种家国苦难的挑战时,如何借助性别表演或扮装的观念,来重新面对或定义中国人、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国家如何建构的种种想象或实际论述问题。
  6. 朱永嘉:为余秋雨订正一些历史事实
    历史 2012/05/21 | 阅读: 4601
    我今年八十二岁了,健康又欠佳,气短、乏力、脚肿、心衰也,故 去日苦长,来日苦短。你还年轻,还有许多事可做,丢掉包袱,轻装前进。我还希望你作文时,多找一点相关的资料,不要信手随意地写,文章的美不是建立在辞藻 上,而是建于真实及自己的真情实感之上,不要媚俗。
  7. 曹天予: 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上)
    社会 2021/04/19 | 阅读: 4580
    半个世纪以来的信息通讯技术(ICT)革命,在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促成了以创新驱动,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兴起,以及社会形态的相应变化。与这些变化有关 的理论问题十分重要。西方文化左派在批评自由主义主流解读的同时,其自身的解读实践也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同时面对资本主义自由派的攻击和西方文化左派的"超越",马克思主义的回应是把话语斗争深入到话语框架基本预设的分析。本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在一系列根本问题上,对国内学界影响深广的西方文化左派,实际上分享了自由派的预设,并为后者的话语霸权提供了学术理据和舆论铺垫。因此有必要予以反思和清理。
  8. 叶嘉莹:回忆台湾白色恐怖时代
    历史 2011/07/23 | 阅读: 4577
    教到第二年,就是1950年的夏天,6月,这个女中刚刚考过学期考试要放假了,又来了一批当地的,彰化的警察局,我先生是被左萦的海军抓走的,这是当地的彰化警察局,这一次来,就把整个我们的宿舍,校长她的那个同学,还有我都带走了还不说,这个学校里面的另外的六个老师一起抓进去了,所以你们不知道台湾属于白色恐怖,所以那时候抓了好多人。
  9. 阿玛蒂亚·森:社会发展中的和谐与不和谐——中印经验比较
    社会 医卫 2010/07/09 | 阅读: 4565
    本文是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院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 在国际社会发展联合会第15届研讨会上的演讲。文章主要提出了两点, 一是经济的繁荣在何种程度上会促进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取决于各种社会政策, 包括教育设施、医疗、社会保险、社会工作的建设, 以及全社会和全世界不同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培养; 二是社会发展中的关系必须得到经验的审查。文章对中国和印度在社会发展领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 认为中国在1979年前在社会发展上取得远比印度更好的成绩, 但是这一优势并没有很好地保持下去, 不过, 近些年中国又开始重视社会发展, 这些分析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启发意义。文章内容如下。
  10. 霍布斯鲍姆:论当前世界趋势(访谈)
    思想 2012/10/01 | 阅读: 4549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于2010年初接受英刊《新左翼评论》(2010年1—2月号)的采访,对当前纷乱的世界进行了评论,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提出了建言。
  11. 杨念群:“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历史观念的变迁
    历史 2006/12/27 | 阅读: 4543
    从近代以来各个不同阶段“危机意识”的发生状况和回应不同危机时所产生的新的历史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描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过程非常复杂,人们面对危机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也千差万别,而应对危机的方式是否就一定能以所谓“历史观”视之也是疑问,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些片段的思绪,对这些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危机意识加以辨析时,作者力图从中抽取出他认为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焦虑的共识性反应,和人们对回应这种反应时基本已形成历史行为后果的现象做出分析,试图建立起人们的“危机意识”产生与历史观念变迁的对应关系,由此发现时代跳动的脉搏与历史论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人文与社会
  12.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上)
    人文 历史 2012/02/25 | 阅读: 4542
    这是去年五月末,为了参加复旦大学谭其骧师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提供的一篇发言稿,压在箱底快一年了,现将其在博客上分上中下三次刊载,供大家评说。(附《中国历史地图集》体例与序言)
  13. 就“汪晖事件”给清华大学校长的签名信
    社会 2010/07/10 | 阅读: 4539
    从2010年3月中、下旬开始,围绕汪晖的早期著作《反抗绝望》一书,《南方周末》和《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和访谈。网络媒体上的激烈争论更是十分罕见。从四月开始,有人向国外翻译、评论和出版过汪晖著作的译者、评论者、刊物和出版社广泛寄送匿名信,一些与汪晖合作过的学者和学术机构也成为这些匿名信的目标。
  14. 王安忆: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访谈)
    文学 2008/10/02 | 阅读: 4517
    女作家王安忆是五十年代生人,在八十年代即已成名。1983年,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这次访美对她冲击很大,回来之后,她的小说风格和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写出《小鲍庄》等小说,我们来看看她对这段奇异的充满变数的历史是怎么说的。
  15.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历史 2013/01/29 | 阅读: 4514
    我们是如何处理历史上的中国这个问题呢?我们是拿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具体说,就是从18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个时期的中国版图作为我们历史时期的中国的范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包括边区各族所共同缔造的,不能把历史上的中国同中原王朝等同起来。
  16. 曹征路、严海蓉:反思不是妖魔化:和曹征路谈《民主课》
    文学 2011/11/26 | 阅读: 4513
    深圳,2011年10月
  17. 冯象:法学的历史批判--答《北大法律评论》
    法律 2012/10/04 | 阅读: 4506
    如果没有充分自由的思想争鸣,特别是尖锐的批评意见,革命就极易受腐蚀,胜利会走向失败。千千万万的接班人,不可能是任何权威的"驯服工具",而只能经由对革命的不断反省、触痛、批判而争鸣来培育。这争鸣的制度性保障,便是民主。
  18. 萧武:警惕某些钉子户与媒体垄断正义--理解拆迁
    法律 2011/01/26 | 阅读: 4502
    拆迁是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前提,又能让拆迁户拿到补偿,这本来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是好事。政府与拆迁户的最佳选择,就是在博弈的基础上达成共赢,但是,当前另一种趋势却愈演愈烈:某些媒体刻意贬低政府,抬高钉子户,夸大政府与拆迁户的对立,结果让政府与拆迁户双输,或者让钉子户漫天要价,损害了全社会的利益,而媒体却借机成为为民请命伸张正义的意见领袖。钉子户与媒体,能永远代表正义吗?
  19. 西川访谈徐冰:有益的电脑病毒
    艺术 2008/10/02 | 阅读: 4483
    徐冰:我选择把《天书》印出来,因为印刷行为总会给人一种特别正式,官方和可信的感觉,给人一种这东西确有其事的感觉,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事情。我觉得我对这个作品越认真,这个作品就越荒诞;艺术的力度就越强,你要是随随便便做一个东西就没用。你必须做到假戏真做到让你自己都觉得确有其事。到最后,就好像一个人用了好几年,做一件什么都没说的事情。
  20. 穆尔特扎•穆塔赫里:伊斯兰教的女权
    宗教 2008/11/30 | 阅读: 4479
    暂时先收录前言。穆塔赫里Ayatollah Morteza Motahhari (1919-1979)的官方介绍在第二页。
« 1 ... 6 7 8 (9) 10 11 12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