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21 22 23 (24) 25 26 27 ... 205 »
文章
  1. 任继愈:谈王叔岷
    人文 2009/07/13 | 阅读: 1673 | 评论: 1
    王叔岷号慕庐,四川简阳人。193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63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1973年,自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
  2. 任继愈:西南联大课余学术报告会
    人文 2009/07/13 | 阅读: 1670 | 评论: 1
    西南联大的学术讲坛,也吸引了外省学者的兴趣。
  3. 任继愈: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 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
    思想 宗教 2009/07/13 | 阅读: 4695 | 评论: 1
    司马迁的《史记》把老子与韩非合在一起,写成《老子韩非列传》。古人曾指责司马迁分类不当,认为老子不应与韩非摆在一起,其实两家有相融相通处,《史记》的安排并不能算错,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4. 任继愈:阿育王对佛教的支持和佛崇拜的发展
    宗教 2009/07/13 | 阅读: 1846 | 评论: 1
    《中国佛教史》选读
  5. 任继愈:谈学术文章的写作
    人文 2009/07/13 | 阅读: 2018 | 评论: 1
    学术文章风格因人而异,好比人的性格不能强求一律。所谓“文如其人”,即指文章风格,也指人的品格。写文章离不开技巧,要有基本训练。
  6. 卢辅圣:笔墨不是中国画的底线--浅议中国画的“边界”
    艺术 2009/07/11 | 阅读: 1534 | 评论: 1
    “中国画”一词是国际化语境下的产物,假如没有国际化语境,也就没有“中国画”这个概念,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我们自己也没有把这种绘画形态称为“中国画”,在古代,更多的人把它叫做“丹青”,或者直接就叫“画”。
  7. 丁玉华:上海摄影的都市语境1920-1937
    影视 2009/07/11 | 阅读: 2498 | 评论: 1
    附:郎静山年谱。

    出版于民国十九年的《现代艺术论文集》中收入了丰子恺先生《美术的照相》一文,副标题是《给自己会照相的朋友们》,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现在照相真是流行极了,我的朋友中有许多自备照相器,自己会拍照;马路上卖照相器的店到处皆有,而且一二十块就可以买一具。”
  8. 郭正林、余振:族群意识与国家认同:新疆维汉关系问卷分析
    社会 2009/07/11 | 阅读: 3413 | 评论: 1
    2001年5月-2002年5月,由香港浸会大学余振教授主持的“新疆民族团结研究”课题组奔赴北疆和南疆,对382名维/汉族群被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文即是问卷调查的综合报告。以新疆民族团结为课题名称,在新疆的四个重要地方进行问卷调查工作,它们是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包括霍城县)、喀什市和和田市。作者提到,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得到有效问卷不足400份,但由于没有借助当地政府的协助,在如此广袤的新疆特别是遥远的南疆地区进行纯粹学术性的实地调查,其难度和艰辛是可想而之的。
  9. 杜继东:清末新疆建省研究综述
    历史 2009/07/10 | 阅读: 4209 | 评论: 1
    凤凰网历史频道新疆专题将这篇文章改名为《新疆建省始末以及其历史意义》发表,未署作者名--杜继东,未附脚注。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乌鲁木齐召开的“西部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这里附他写的会议情况报道。
  10. 姚勇:新中国开发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历史 2009/07/10 | 阅读: 2157 | 评论: 1
    新疆地区的屯田始于汉代,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更好地发展经济,保卫边疆,党中央决定于1954年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表于《中国现代史》2008年第3期)
  11. 万俊人:何处追寻美德?——重读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
    思想 2009/06/26 | 阅读: 2223 | 评论: 1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之“道德谋划”——即:凭借普遍理性的预设建立普遍规范伦理,以填补上帝退位后所留下的道德规范空缺,重建现代公共社会的伦理秩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已然失败,而重叙以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为典范的美德伦理传统,则是挽救这一道德文化失败的惟一可能的通途。不过,在确信并认可麦金太尔的上述判断之前,人们有理由至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为何追寻美德?何处追寻美德?如何追寻美德?回答这些问题正是《追寻美德》一书的基本主题。
  12. 李欧梵:福尔摩斯在中国
    文学 2009/06/19 | 阅读: 1536 | 评论: 1
    从一个模仿福尔摩斯的层次而言,我认为霍桑这个角色更近似“后殖民”理论家Homi Bhabba所谓的“模拟”(Mimiety),即被殖民者学他的主子,外表惟妙惟肖,但独缺肤色,而且也有“主体性”(Subjectivity)的问题。霍桑故作爱国,可能是矫枉过正,或者说作者故意把霍桑的“中国性”加强,以说服读者,然而他的洋化和西化的一面,则显然是福尔摩斯的翻版。正因为霍桑在造型上的混淆,所以我觉得整个效果远远比不上程小青的“伪作”《龙虎斗》。既然是假造,他可以尽量放手造得几乎以假乱真,而真正创出一个中国侦探的时候,却反而有点虚假。而且,程小青为了研究侦探学和犯罪学,上了美国函授学校,所以在小说中拼命提倡这两门新学问,反而使得情节松散,不能一气呵成。
  13. 索罗斯:言论自由,人民主权和自然资源
    经济 政治 2009/06/19 | 阅读: 1865 | 评论: 1
    开头第2页是索罗斯新书《带你走出金融危机》(The New Paradigm for Financial Market)第35页,他从“反身性”中得出了对美国“言论自由”,波普的“开放社会”的新认识。

    接下来是索罗斯另一本书《美国的霸权泡沫》中“人民主权和自然资源”和“我的概念框架”两章
  14. 西蒙•约翰逊:无声的政变
    经济 2009/06/26 | 阅读: 2179 | 评论: 1
    经济危机已经揭示了很多关于美国的令人不愉快的事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一位前首席经济学家道出了其中非常惊人的一个:金融产业已经有效捕获了美国政府,新兴市场的这种事态更加典型,这也是很多新兴市场危机的核心所在。
  15. 张世英:儒家与道德——在基本人权平等前提下容许差等之爱
    思想 2009/06/26 | 阅读: 1641 | 评论: 1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所谓“应该”之事为什么应该?或者换个专门化的术语来说,道德的根源、基础何在?这是一切伦理学中最根本的问题。表面上看,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似乎很迂腐,实际上却具有特别现实的意义。
  16. 张世英:相同·相似·相通 ——关于“共相”的本体论地位问题新论
    思想 2009/06/26 | 阅读: 1633 | 评论: 1
    关于“共相”(理念、普遍性、同一性概念)的本体论地位问题,自从柏拉图最早提出 “理念”说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争论。在传统哲学中大体上有实在论与唯名 论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概念论三种观点。
  17. 张世英:“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思想 2009/06/26 | 阅读: 1615 | 评论: 1
    本质之为共相与本质之为殊相( 使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 两者间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质”是如何由共相发展成为“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的呢? 亚里士多德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却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
  18. 杨联陞: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
    历史 2009/06/30 | 阅读: 3304 | 评论: 1
    杨的英文文章,译者佚名,其中引文都译成了白话。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国史探微》中有此文,据的是台湾联经本,该文为梁庚尧译。附《国史探微》目录与一篇1982年杨写的台湾版序,其中提到引文查找。恐非同篇,待查。
  19. 卢建平:张彭春和《世界人权宣言》
    历史 2009/06/30 | 阅读: 1697 | 评论: 1
    张彭春将儒家精神引入了《世界人权宣言》。由于他的折冲樽俎,宣言的起草才得以顺利进行而免于流产. (为网络阅读方便,附:《世界人权宣言》原文及若干相关文章)
  20. 章培恒:以“人性”修文学
    文学 2009/06/29 | 阅读: 1603 | 评论: 1
    2007年《中国文学史新著》出版后,章培恒与《文汇报》的访谈。
« 1 ... 21 22 23 (24) 25 26 27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