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斯蒂格利茨:就业问题将长期困扰美国

ft, czy
危机之前的泡沫掩盖了美国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与富有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将更多预算花在了消费上。因此,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有利于收入最高群体的再分配模式----收入最高的1%​人群占全国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将造成总需求疲弱。
作者简介: 斯蒂格利茨
约瑟夫·尤金·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Joe" Stiglitz,1943年2月9日-),美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员。他于1979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John Bates Clark Medal),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斯蒂格利茨曾担任世界银行资深副总裁与首席经济师,提出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他还曾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职。

鉴于自2007年12月经济开始陷入低迷以来屡次出现的"绿芽"​,人们对于经济终于开始复苏的说法可能存有一些疑虑,​这是可以理解的。在我看来,关键在于这对政策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财政保守主义者提出的削减预算要求不必那么紧​张了?或者意味着美联储(Fed)应该开始更多地关注通胀,​并开始考虑加息?即便这不是许多迅速变黄的萌芽之一,​美国经济要回归充分就业状态,几乎肯定需要更多的刺激。

看看美国就业市场现状,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论。​这里一片惨淡。在最新的美国就业报告中,​达到工作年龄且有工作的美国成年人的比例仅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仅达到58.6%,​这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低迷以来未曾见过的水平。​仍有2300万美国人希望找到一份全职工作而不得。就业缺口--​--跟上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数所需的新增就业数量----​为1500万。就业状况尚未恢复到2008年12月的水平。​男性就业率仍低于2007年2月的水平,同时,​工作年龄人口大幅增加。

让我们假设就业创造继续保持在每月新增22.​5万个工作机会的水平。​这仅比为每月平均新增劳动力提供就业所需的数量高出约10万个。​按照这一速度,美国需要150个月才能实现充分就业,​也就是13年,到2025年左右。独立的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Budget Office)比较乐观,该机构预测,​美国将在2018年之前回归充分就业状态。

劳动力增速一般为每年1%左右,生产率增速大约为2%至3%,​因此产出增速需要持续超过4%,才能使失业率降低。​没有人认为这种速度的增长会持续很长时间,​从而让美国经济很快回归充分就业状态。一旦去杠杆化过程结束,经济可能会回归"正常"增速;​但降低失业率需要经济增速长时间超出正常水平。然而,"​缺失的需求"(缺失是与2007年相比)​的三个要素让这一点成为不可能:当时家庭储蓄率为零,​这是因为收入最高的20%的美国人将收入的15%存入银行,​而余下的80%人群,支出与收入的比例达到了异常的110%。

即使是在去杠杆化结束和金融体系被完全修复后,​储蓄率也不会恢复到以前的水平。我们也不应指望美国消费者的"​回归",实际上,他们回归才让人担忧,​因为这既说明了他们的理性问题,​也说明了金融体系为这种挥霍行为提供了方便。在此次危机之前,在全部投资中,40%流入房地产市场。​我们遭遇了房产泡沫,这造成了产能过剩。​丧失抵押赎回权的比例之高和房价处于低位,​都反映出了房地产行业的持续疲弱。

最后,美国的州和地方政府受到制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必须平衡预算。它们严重依赖于房地产税,​因此收入和支出都大幅减少。​这就是为何现在公职人员数量要比危机之前少100万的原因。​总体而言,政府目前是顺周期的,而不是逆周期的。

危机之前的泡沫掩盖了美国经济中的根本性问题。与富有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将更多预算花在了消费上。因此,在没有泡沫的情况下,​有利于收入最高群体的再分配模式----收入最高的1%​人群占全国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将造成总需求疲弱。

另外,就像"大萧条"​是美国经济从农业向制造业过渡过程中的一部分一样,"大衰退"​是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过程的一部分。​生产率的增长再加上不断变化的相对优势,​让制造业就业下滑变得不可避免。​市场无法独力应对如此剧烈的经济变革。不幸的是,面对这些根本性的结构问题,美国几乎无所作为。​实际上,此次经济低迷在很多方面加剧了美国的不平等状况。​在此期间薪资涨幅未能跟上通胀的增速。

如今,美国经济面临着三大风险。首先,​由于实行过度紧缩政策和欧元危机,​欧洲可能会陷入更为严重的低迷。其次,人们可能出现自满情绪,​认为经济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将迅速复苏。​尽管每次低迷都会结束,但这不会让人感到安慰。第三,​我们可能承认失业率超过7%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卡桑德拉式预言"最终错误的话,刺激力度可以减小。​但如果我的预测正确的话,而我们采取的措施过少,​那么我们将后悔终生。

本文作者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教授 译者/梁艳裳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180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180

冯象:知识产权的终结 《今天》飘风特辑目录
相关文章
斯蒂格利茨:如何防范下一个华尔街危机(译文完成)
克鲁格曼:奥巴马议程(译文完成)
CCTV:金融海啸 警惕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王小强、梁晓: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历史终结,怎么终结?(上篇)
罗伯特•布伦纳:生产过剩而非金融崩溃才是危机的核心
刘世定:危机传导的社会机制
西蒙•约翰逊:无声的政变
乔万尼·阿里吉访谈:金融扩张必导致终极危机
克鲁格曼:躲避绝境
崔之元:重庆之行颠覆弗格森“中美国”论
黄宗智: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再思考
杨鹏飞:金融危机下工会的抉择
郎咸平:中国楼市的疯狂急涨
高全喜:如何看待美国这个事物?——美国金融危机、英美宪政主义及其中国视角
朱云汉:大转折——从金融危机谈四重历史新趋势的叠加
雅诺什·科尔奈:软预算约束综合征与全球金融危机--一位东欧经济学家的警告
阿玛蒂亚·森:危机之后的资本主义
迈克尔·哈德森:冰岛的债务偿还限制将会扩散
约翰·加普:应该允许高盛破产
崔之元:国进民退在全世界普遍出现,国资增值可以普遍降低税收--藏富于民
孔诰烽:美国的大管家?
王康、周馨怡、熊敏、李关云、花馨:高盛的国家生意:希腊与中国
斯蒂格利茨:Freefall (第一章节选)
斯蒂格利茨:人民币升值或将加剧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演讲实录)
汪晖:自主与开放的辩证法--中国崛起的经验及其面临的挑战
郭树清:征收房产税非常必要
郭树清:告别狭义的经济改革
崔之元: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与当前金融危机(访谈)
斯蒂格利茨:新版《大转型》序言
《金融时报》: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贷款超过世界银行
崔之元:陈元,格林斯潘,渝富模式
詹姆斯•波利提:美国债务违约不再遥远
斯蒂格利茨:1%有,1%治,1%享
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斯蒂格利茨: 911的代价
张夏准:美国经济再度动荡,韩国呢?
拉詹:《断层线》中译本序言
崔之元:中国崛起的经济、政治与文化(访谈)
郑永年:当代资本主义面临两大结构性矛盾
李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自序--从打扑克说起
大卫·哈维、张敦福:危机传播如击鼓传花
霍布斯鲍姆:论当前世界趋势(访谈)
斯蒂格利茨: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作出全球性反应——对话
斯蒂格利茨: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序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发表者 树状展开
人文与类文
发表日期: 03月26日 14:03  更新: 04月12日 19:56
新会员
注册日期: 03月26日
来自:
发表总数: 2
 评论: 斯蒂格利茨:就业问题将长期困扰美国
不能唯就业而就业!就业问题不是工作问题,而是生活没有按照自然发展规律,人人都在自然发展规律中搞社会开发建设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按照自然发展规律而建设社会,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人人都可以健康发展了。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