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经济

更多...
文章
  1. 曹天予: ICT革命与非物质劳动--当代社会形态话语斗争的主战场(下)
    2021/04/19
    马克思宏观视野的唯物史观与福柯微碎视野的权力观-主体建构论,孰优孰劣?马克思的辩证法(对立面经由中介的斗争和统一)与斯宾诺莎的否定中介的直接论内在论突变论,孰优孰劣?这些问题本来都相当清楚,现在却都成了问题。这本身确实是个严肃的问题,值得仔细研究。
  2. 邱士杰: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明清史迴響──從吳承明及其論述先行者談起
    2015/11/05
    近三十年來,「中國」「姓資」與否的問題,往往成為台灣爭論兩岸前途的論據之一。彷彿「不姓資」(或「姓社」)就有利於論證統一,「姓資」則有利於論證獨立;「統/獨/左/右」各派都是如此。至於判斷「姓資」與否的標準,則又不斷重複中國社會性質等三次論戰以來以各種資本主義現象的存在為判準的邏輯。本文希望通過重新疏理這段從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期的討論史,抉出歷史上另一種探討中國「姓資」與否的思考進路。為今日或將來的討論提供一些討論資源。
  3. 杜建国:国企改革依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2015/06/18
    正是由于虽然中国决策者在经济理论方面依旧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没有形成或掌握新的经济理论体系,但是他们也并没有轻率地将国企私有化(另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经历持续两年的严重下滑后,中国决策者再次将"稳增长"确定为首要经济目标),没有人为地制造高强度的"结构调整的阵痛"--即休克疗法的另一种说法有,因此,中国经济今天才没有陷入崩溃。
  4. 黄宗智:中国经济是怎样如此快速发展的? ——五种巧合的交汇
    2015/05/28
    本文检视五种悖论巧合,分别关乎土地、资本、劳动力、创业人才和技术五个方面,论证其偶然的并存和交汇可以较充分地解释中国近35年来惊人的快速发展。它们同时也揭露了与其一起呈现的三大问题——极端的社会不公、压制性的官僚体制以及严峻的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
  5. 卢荻:中国经济变革前瞻--"新常态",还是"黄金时代模式"?
    2014/10/31
    作者引言:

    10月25-26日在开封,在河南大学参加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下面是我的讲稿,是从发言时用的演示文档简单整理出来的,删去了里面的统计图表。不约而同,会议上不少发言都论及所谓"新常态",正反映出中国的政-学界的担忧以至焦虑,被国际主流建制和舆论(或者说是国际和国内的利益相关者合谋合力)牵着走;不过,那些发言大都聚焦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简单数字,少有讨论到背后的决策导向,更不用说系统论述变革前景。
  6. 欧树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
    2014/10/27
    中国与世界的未来,将取决于中国与西方世界谁能协调好经济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的关系,取决于自由主义治理的合理性和社会主义治理的合理性之间的融通,取决于"为市场而治理"和"因为市场而治理"之间的平衡。
  7. 赵晓力:外嫁女、村规民约与社会主义传统
    2014/10/05
    在"外嫁女"问题上,我们看到,正是男女平等的话语、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以及妇联组织这些富有社会主义特色的传统,在维护着少数和弱者的权益。在改革开放以来,许多社会主义传统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但起码对于"外嫁女"来说,这些传统仍然--虽然是孱弱地--保护着她们。
  8. 黄宗智、龚为纲、高原:"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
    2014/10/01
    “项目制”理论本身也许无可厚非,但它显然需要其它的制度配套和较崇高的价值取向方才可能展示其所可能起的“现代化”和“合理化”作用。从更长远的视野来考虑,其中的关键也许是,理论中的受惠者是否真正能够成为实际运作中的主体。
  9. 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2014/09/24
    欧美新一代学者( 即所谓" 加州学派 ")认为欧亚文明的发展始终处于同一步调 , 中国直到 18 世纪仍与西方一样具有产生工业资本主义的可能 , 而工业资本主义率先发生在英格兰具有非常大 的偶然性。其实,虽然早先的欧洲中心论 ( 即,文艺复兴后的西方世界充满活力,而非西方地区则落后或停滞不前的论点 ) 是完全错误的,但" 加州学派 "的观点也有失偏颇。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
    2014/08/27
    李扬:全球金融危机进入第二阶段;张平: 金融扩张难以对冲"结构性"减速;王国刚: 经济运行资金面总体充裕;李雪松: 近半省区下调投资目标"多年罕见";裴长洪:上海自贸区亟待研究十个问题;张平:金融扩张难以对冲"结构性"减速;黄速建:部分行业存在极高准入壁垒;李周:高度重视农业"三非"问题
  11. 曹天予:武汉会议印象
    2014/08/13
    上个月(7月5-7日)贺雪峰教授主持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讨论1949年以后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海内外二十几位学者到会宣读了论文,全面检查公社化运动的起因和经验教训,并探讨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演变而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组织形式及其历史定位。
  12. 丹尼·罗德里克:《资本在二十一世纪》和时代精神
    2014/06/06
    或许这本书的成功来源于时代精神。即使全球金融危机刚结束时有人能够整理出同样的观点和论据,我们也很难相信同样的观点在5到10年前会有今天这样的影响力。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平等状况愈演愈烈引发的担忧一直在美国积聚。
  13. 陈平:资本主义的空想与现实——评皮克提新书《21世纪的资本》
    2014/05/29
    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kety)《21世纪的资本》英译本出版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三篇书评,称该书引发的是"皮克提恐慌"。皮克提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间接涉及中国国内关于坚持中国道路还是仿效美英模式的争论,值得中国学人和领导者认真思考。
  14. 黄宗智: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
    2014/03/27
    中共中央于2013年年初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之后全国讨论沸沸扬扬,其中的主流意见特别强调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提倡土地的大量流转,以为借此可以同时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其所用的口号"家庭农场"是来自美国的修辞,背后是对美国农业的想象。本文论证,这是个不符合世界农业经济史所展示的农业现代化经济逻辑的设想,它错误地试图硬套"地多人少"的美国模式于"人多地少"的中国,错误地使用来自机器时代的经济学于农业,亟需改正。
  15. 王东宾: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的法律风险
    2014/03/25
    山东枣庄发生的土地流转大户跑路事件,却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的风险结构,应依据有关政策法规,进一步厘清其中的法律关系和权利内涵,在以金融创新促进规模经营的同时,更加注重流转农户的权利与权益,真正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公平促进效率。
更多...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