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标题顺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9 10 11 (12) 13 14 15 ... 22 »
文章
  1.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与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访谈)
    政治 2007/01/02 | 阅读: 16185
    汪晖在近期《新左翼评论》发表了“去政治化的政治:从东方到西方”,注释中说明更完整的文本将发表于Intra-Asia Cultural Studies, 但我们没有找到相应的中文本。这里转发一份2004年的访谈,其中也提及“去政治化的政治”,共三页。发表在《新左翼评论》的英文版,论述更加周详,本站在英文分站提供, 地址为:http://en.humanities.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1/p0 --人文与社会
  2. 汪晖:世界政治制度中“代表性”的缺失(访谈)
    思想 2012/08/23 | 阅读: 3457
    汪晖教授应托马斯·迈耶尔教授的邀请为《新社会》杂志做了一次访谈,讨论演讲中涉及的一些问题。本文是访谈的翻译稿,汪晖教授本人对译稿进行了核对和修改。
  3. 汪晖:两种"新穷人"及其未来
    社会 2012/04/19 | 阅读: 5040
    由于"新穷人"常常拥有较高的文化、教育和技术水平,他们对于世界的想象与消费社会的运动密切相关。新产业工人的身份地位能否产生类似于19-20世纪工人阶级的政治自觉,至今仍然是一个争论中的问题,但广本汽车公司的罢工、富士康工人的自杀,还有许许多多新工人阶级的斗争显露着这个群体在改变自己命运的斗争中正在探索着自己的身份定位和政治诉求。
  4. 汪晖:中国、新的平等观与世界--Gabriele Battaglia对话汪晖
    思想 2013/07/08 | 阅读: 3241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有一场关于平等的危机,但是怎么去界定它?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陷入危机,一些人由此攻击"平等"问题,通过提出一种新自由主义的方案:私有化,产权问题等等,将矛头指向国有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平等观,即所谓"机会均等",随之而来的是法律建构。但它的结果却是将一个不公平的过程合法化了。
  5. 汪晖:中国道路的独特性与普遍性
    社会 2013/01/24 | 阅读: 4090
    从机会平等、分配的正义和结果的平等、能力的平等、多样性的平等、国际主义的平等这五个平等为取向,对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形成一种综合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政治体制。我认为这就是人民自我管理和直接参政的社会主义民主。
  6. 汪晖:中央民族大学讲座与讨论纪要(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
    社会 2006/11/26 | 阅读: 11861
    [原刊按语摘要]2006年9月28日,文化人类学席明纳(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办)邀请汪晖做了题为“如何诠释中国及其现代”的讲座。讲座及对话全文录音整理,包括主持人的开场白、主讲人讲座及开放式讨论三大部分。
  7. 汪晖:亚洲想象的政治
    社会 2012/09/16 | 阅读: 8247
    亚洲问题不仅是亚洲的问题,而且是"世界历史"的问题。对"亚洲历史"的再思考既是对19世纪欧洲"世界历史"的重构,也是突破21世纪"新帝国"秩序及其逻辑的尝试。
  8. 汪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人文主义
    人文 2007/03/10 | 阅读: 6039
    英文文章,找不到中文版。
  9. 汪晖:再问“什么的平等”?(上)
    思想 2011/10/28 | 阅读: 2757
    当代政治危机的核心是与政治体制相应的社会形式发生了解体。政治合法性的危机主要来源于政治体制的代表性断裂,即政治形式与社会形式的脱节。在讨论"代表性断裂"这一政治危机及其诸特征之前,有必要分析这一"脱节"或"断裂"在两种社会体制中是如何构成的。
  10. 汪晖:凤凰如何涅槃?--关于徐冰的《凤凰》
    艺术 2012/01/17 | 阅读: 3443
    正如革命、政治、反叛、持(吃)不同政见都可以作为商标为艺术作品的价格添砖加瓦,突破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的边界也同样成为艺术市场的流行理念。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徐冰突出了艺术的形式感,以一种区分的或保留艺术与生活的边界的方式呈现生活的样态。在一个劳动被彻底地"去主体化"的世界里,"生活世界"的去政治化必须以艺术的自主性加以改变。因此,重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变成了艺术介入生活的前提。
  11. 汪晖:发言节选(修订稿)--“现代性”与“自主性”—“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录要(节选三)
    艺术 2013/02/02 | 阅读: 2190
    在这本书里,"大众主义"突出到这么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大众主义在现代历史上、在现代艺术当中的重要性,除了跟现代革命动员有关,同时又跟现代工业、整个现代进程发生关联。在中国"大众主义"的凸显和其他地区同样也有不同,这是我们在所谓"遭遇西方"之后中国特殊的历史定位有关的。
  12. 汪晖:墓园·颠倒
    文学 2012/06/29 | 阅读: 3488
    2012年5月28日自纽约飞抵瑞典,入住乌普萨拉(Uppsala)瑞典高等研究院(SCAS)。研究院的主体部分是一所十八世纪的晚期建筑,即林奈宫(Linneanum),坐落在植物园内。我的寓所在植物园外的墓园一侧。5月29日,临窗而坐,眺望墓园,时差之中,恍若守墓人,随手涂鸦,录随感二则,其一题为《墓园·颠倒》。
  13.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经济 2013/10/18 | 阅读: 8744
    汪晖按语:2013年10月16日,南京市长季建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这里重新刊发于2005年撰写的长篇调查报告《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和2007年撰写的补充调查。这两个报告中涉及的通裕纺织集团公司的改制及其严重问题就是在季建业担任扬州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发生的,他也是文章中涉及但在正式发表时隐去姓名的当时的扬州市领导人之一。
  14. 汪晖:贾樟柯的世界与中国的大转变
    影视 2007/02/04 | 阅读: 9929
    “相对于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贾樟柯的叙事更为冷静,道德判断通过纪实性的风格展现出来;相对于现代虚无主义的基调,贾樟柯更专注于现实变化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比如对十六年前的买卖婚姻的重访凸显了一种真实的感情,又比如说对于一个婚姻的否定产生出来的是尊严感。这些真实的、真挚的东西无法落到实处,而只能寄托在人的主观的状态之中。这种主观状态的承载者不是英雄人物,也不是知识分子,而是普通人对生活的完整性的理解。贾樟柯的电影因此有一种对于肯定性、确定性的寻求的态势,这正好与他对生活的不确定性的挖掘相辅相成。”
  15. 汪晖:重影--扬州杂忆
    文学 2013/02/14 | 阅读: 3682
    在20世纪,时代这个词神圣而又普通。我入学时18岁,而年长的同学的孩子已经十一、二岁了。干部、教师、工人、农民、职员、知青,或者还有其他的身份,在这个时刻都变成了大学生。在此后的岁月里,像这样将年龄、经历、背景如此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77级,还有78级,大学生这个词所包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任何时代所不具备的。
  16. 汪晖:面向新世界图景的文化自觉
    社会 2012/05/04 | 阅读: 1851
    2007年,我们编辑过一套"《读书》十年文选",其中一本标题是《重构我们的世界图景》,一本是《亚洲的病理》。在中国周边所处的地域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如何重构世界图景与历史图景?在我看来,这就是"文化自觉"的意识。
  17.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上)
    书评 2011/11/28 | 阅读: 1967
    本文系为章永乐著《旧邦新造:1911-1917》所写的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出),也是对2010年夏天北京大学法制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讨会上的讨论的一个回应。2011年11月26日复旦思想史研究中心“历史与政治”年会主题发言。观察者网及《社会观察》杂志独家发布。
  18.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全文)
    思想 2012/01/01 | 阅读: 3384
    本文系为章永乐著《旧邦新造:1911-1917》所写的序言
  19. 汪晖: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文学 2013/04/04 | 阅读: 6596
    他的"反抗绝望的文学"是通过对"希望的文学"的否定而确立自身的。在"胜利的哲学"蜕变为"乐观的文学"之时,"反抗绝望的文学"对"将令"的忠诚不但不会变成盲从的乐观主义,反而会从"无法全忘却"的梦中再度崛起而呐喊。我以为20世纪历史中几次对于鲁迅的重新发现就源自这一对初衷的"忠诚"。我们可以说:这是20世纪文学的自我否定,而这种自我否定正是这一革命世纪最宝贵的遗产。
  20. 汪晖:鲁迅逝世70周年: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思想 2006/10/20 | 阅读: 2249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学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至今天的中国。鲁迅始终在时代的氛围里,追踪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但他永远有一个“悖论式”的态度:他提出民主自由的同时,对民主自由提出最深的怀疑;倡导科学进步的同时,对科学进步也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他是对传统的黑暗给予最深刻揭露的人,同时他又对迷信、对很多传统的东西有很深的迷恋……鲁迅是一个对启蒙抱有深刻怀疑的启蒙者,对革命抱有深刻疑虑的“革命者”,他总是置身于时代的运动,却又对运动本身抱有怀疑。他无所不在的”疑“背后,是他的”真“。今年10月19日是他逝世70周年纪念日。
« 1 ... 9 10 11 (12) 13 14 15 ... 2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