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张晓波

张晓波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跟踪网址倒序

文章:21 推荐阅读:2 专题:0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1) 2 »
文章
  1. 杨远婴:北京电影(1949—1966)
    影视 2011/12/20 | 阅读: 2849
    北京电影制片厂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金字招牌”,在1949年以来的中国电影生产中曾独领风骚,它的运行方式标志了所谓社会主义电影的机制特征。本研究以文献、档案、访谈为基础,描述了其在1949—1966年间于体制构建、创作策略、类型样式、导演群落、明星制造等方面的历史过程。本研究基于片厂个案研究,是对1949后中国电影结构性变化的探讨。
  2. 刘大先:制造英雄:民国旗人对于清初历史的一种想象
    历史 2011/12/20 | 阅读: 1507
    通过《福昭创业记》这个文本,我们可以切实地感觉到一个“英雄”是如何通过话语制造出来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如何被赋予合法性,而同时对于民族身份和意识的表述与被表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3. 周舟楫:苏联解体的国内因素
    法律 2011/12/21 | 阅读: 1491
    本文仅就苏联国内宪法体制的隐忧和维系苏联统一的意识形态支柱被苏联领导人削弱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苏联这个结构特殊的国家,改旗易帜为何必然导致土崩瓦解。
  4. 刘大先:中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空间话语
    文学 2011/11/13 | 阅读: 1661
    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少数族裔多数活动在国家版图的边疆与偏僻地区,如果从这种表面的人口地形学入手,在有关少数族裔的分析性话语中,不自觉地就形成了凝聚性中心与耗散性边缘这样的二元图示。
  5. 孙力舟:苏联鼎盛时期对外政策的失误
    历史 2011/12/21 | 阅读: 1274
    苏联最终失去保持近半个世纪的世界老二地位,除了内政之外,对外政策的失误也不可忽视。二战之后,全球化与区域化是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强国在本地区的的地位,与其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国家没能当好周边区域的老大,那就很难吸引世界各国支持他当全球老大。苏联挑战老大失败和老二地位的丧失,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没能当好老大,造成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离心离德,甚至兵戎相见。
  6. 王炎:土耳其浴室的鸳鸯茶
    影视 2011/11/13 | 阅读: 1746
    奥斯曼帝国时代,浴室乃社会交往、商贾交易的沙龙,君士坦丁堡星罗棋布的浴室,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社交网络。
  7. 朱晓琦:“双头鹰”的社会主义之旅
    历史 2011/12/21 | 阅读: 1418
    作为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国家,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使得俄罗斯文化具有“双重性”,进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俄罗斯民族的性格分裂和对立,使其民族个性具备了矛盾性的特点。笔者认为,正是这种民族个性,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兴废,对俄罗斯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 刘仰:永远难忘的“民国范儿”
    历史 人文 2011/07/10 | 阅读: 1890
    “民国范儿”是美利奴精英的“范儿”,不是饿死、冻死的中国普通民众的“范儿”,所以,“民国范儿”最终只能落户于那个被美国保护的海岛。当今大陆像孔财长、孔总裁、孔院长、宋财长那样玩金融、玩经济的“民国范儿”,有多少正在茁壮成长呢?
  9. 朱琳: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历史 2011/12/21 | 阅读: 2198
    威胁?双赢?——关于俄罗斯远东中国移民问题的思考 朱琳冷战的终结为中苏关系划上了句点,同时也为新的中俄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十几年来,从1991年中俄两国“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1994年两国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到1996年 “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再到普京时代《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中俄合作的内容不断充实、双边关系日趋紧密。然而,两国关系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特别是围绕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而产生的“中国扩张论”,对双边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那么,中国移民是否对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构成了威胁?为什么远东“中国扩张论”会在俄罗斯出现呢?中外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少数俄罗斯学者、政界人士和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的“扩张”确实存在:俄著名人口学家然娜•扎伊翁奇科夫斯卡娅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50年俄罗斯的华人人口将达到700万到1000万,对俄罗斯联邦和地方官员构成重大的社会、边境和政治挑战;远东边防军区司令A•戈利巴赫将军也认为,“中国并不想着意隐瞒在向俄罗斯进行渐进式移民中谋取国家利益的意图,通过牺牲远东俄罗斯来扩张自己的领土是中国的长远战略目的。”与此相对,更多的俄罗斯学者和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并没有进行“扩张”的意图。俄罗斯远东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所所长谢尔盖•拉林教授、中国学者徐葵等人都认为,人口多与扩张之间并无自然联系,“人口扩张”的前提是错误的;冯绍雷、相兰欣等人进一步分析了这种观点产生的根源,指出所谓中国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悄悄地扩张”是与中俄总体力量对比变化直接有关的;还有一些学者则从政治、经济、文明冲突等多个角度探究了这一现象的成因。客观来看,认真分析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消除“中国扩张论”的影响,将对中俄关系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国移民问题”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俄罗斯社会对此又有着怎样的认知,哪些因素决定了他们的认知呢?一、俄罗斯远东的中国移民与“中国扩张论”1、缘起远东地区是俄罗斯面积最大、资源极其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经济地区,不论是沙俄时期还是苏联与俄罗斯独立执政时期,都十分重视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强调俄罗斯的强大有赖于这一地区,是建立未来强大国家的基础之所在。与此同时,尽管历史上中央政府曾经几次向远东地区组织移民,但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远东地区劳动力短缺、劳动力价格偏高的状况仍旧没有得到改变。早在19世纪70年代中叶,就已经有中国人在远东从事黄金开采了,他们是向远东提供劳务的最早的中国人。此后,在远东的一些基础设施和军用设施如碉堡、兵营、海参崴军港、乌苏里斯克铁路等的建设中也纷纷出现了中国劳工。到1910年,在远东常住的中国人约为15万,占远东总人口的12%以上。斯大林时期,中国劳工和企业主在远东的劳动和经营活动受到苏联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而全面终止。直到苏联解体以后,随着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俄两国边境易货贸易空前活跃,远东中国移民潮开始出现。2、内容随着远东地区的中国劳工、移民的增多,各方对此的争论也愈演愈烈,到1992年,“中国扩张论”的观点逐渐浮出水面。“中国扩张论”认为:在中国政府的帮助下,中国向俄罗斯远东的非法迁移已经对俄民族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伴随着中国移民而来的商品攻势严重阻碍着俄罗斯东部地方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假冒伪劣商品更是在远东攫取了大量外汇;更加危险的是,这些移民的活动为未来中国进攻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从总体上看,“中国扩张论”所涉及的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移民问题本身,包括了“人口扩张论”、“经济扩张论”、“军事威胁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3、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1992年中期至1995年,在俄《消息报》、《共青团真理报》、《太平洋之星报》、《文学报》、《符拉迪沃斯托克报》等重要媒体中发表的有关“中国扩张”问题的文章、报道不下百篇。2001年7月16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后,“中国扩张论”并未烟消云散,反而出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俄罗斯的大众信息媒体采用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信息手段,对该“理论”进行了大肆渲染,甚至有人声称“俄罗斯远东地区将是中俄发生冲突的焦点”。在中俄两国4300公里的边界线中,远东地区与黑龙江省、吉林省的边界线占3/4以上。可以说,在中国与俄罗斯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中,俄远东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扩张论”的出现,无疑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二、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移民问题的认知那么,在俄罗斯,联邦政府、远东地方当局、俄罗斯普通民众分别是怎样看待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的呢?通过对三者态度的剖析,笔者认为俄罗斯社会对中国移民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看是负面的。1、俄罗斯联邦政府的认知由于受到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俄罗斯联邦政府在处理同中国关系的相关问题时,更多地是从全球国际关系格局、地区力量平衡的大局触犯,强调中俄合作的深远的政治战略意义。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自然也被纳入了这一认知和思考的框架。为此,俄罗斯外交部第一亚洲司司长叶夫根尼•阿法纳西耶夫明确表示,俄罗斯媒体上关于“中国的潜在威胁”、“中国向西伯利亚移民”等论调与现实没有任何联系,“因为我们的不幸主要是由我们当地自身的无组织性,甚至是无序性造成的。‘强大的中国’是我们长久的朋友。”针对“中国扩张论”等反华言论,普京总统给予了相当严厉的驳斥,他强调“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战略已经有了。不久前签署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两国合作的坚实基础”。2010年,在俄罗斯召开、由俄罗斯、德国、美国、中国等来自欧洲、北美、亚洲15国的专家学者参加的会议上,针对一些学者在会上再次提出的“中国移民威胁论”,普京劝告有关人士不要以此来吓唬俄罗斯,强调了中俄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从总体上看,俄罗斯联邦政府认为,中国在远东地区的移民确实产生了一些问题,但是相对于俄中双边关系正常发展的大局来说,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只是属于地区性的问题与摩擦,需要在目前的外交政策框架下妥善地进行处理,不足以也不应该影响到俄中战略伙伴关系的良性发展。因此,联邦政府对地方政府采取了安抚性的政策,希望地方当局能够寻找到解决摩擦的合理途径。2、远东地方政府的认知与莫斯科对中俄伙伴关系的解读不同,远东地区的领导人将中国视为短期的主要竞争者和长期的潜在威胁。十几年来,中俄边境两侧综合国力的此消彼长以及所谓的“中国长期以来对远东领土的要求”,激起了远东地区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对“中国经济扩张”的恐惧心理。尽管截至2000年,常住远东的中国人达到25万人,仅占这一地区人口的3.3%——从绝对数目上并不对俄罗斯民族的安全构成威胁,但是近年来中国移民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了远东地方当局的紧迫感,受到地缘经济压力的影响,他们对相关的信息相当敏感,对当地的中国移民产生了高度的戒备和防范心理。3、俄罗斯普通民众的认知与远东地方政府对中国移民问题的态度相比,俄罗斯普通民众的认知稍显积极,但是从总体上看仍旧不容乐观。据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人对中国人印象的调查显示,尽管中国人被认为是“勤劳”和“有进取心、精明强干”的,但是从1992年到1998年的几年间,认为中国人“好斗”和“比较狡猾”的比例却在上升。2002年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工作人员再次在远东进行了民意调查,当问及“你怎样理解中国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存在”时,有38%的俄罗斯人选择“这是俄联邦领土中国化的目的明确的政策表现”、有30%选择“这是中国人为寻找工作和金钱的个人创意”、有19%选择“对中国当局来说这能解决过剩人口的问题”;在调查表所列的“你最喜欢的国家”中,只有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中国”。从调查数据来看,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俄罗斯民众存在着一定的戒备心理;在潜意识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当地中国移民数量的增加是有意为之的。由此可见,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普通民众来说,尽管他们对中国移民的认知不似地方政府那样充满敌意,对于中国人的认知却也是更多地倾向于负面,这就为“中国扩张论”的滋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联邦政府从两国发展的大局出发,对“中国扩张论”持反对态度;远东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将中国视为短期内的主要竞争者和长期的潜在威胁,成为“中国扩张论”的推动力量之一;远东地区的普通民众出于对外来人口的戒备心理,很容易受到“中国扩张论”的影响并支持这一论点。三、“中国扩张论”形成的原因那么,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是否对俄罗斯民族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中国扩张论”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对中俄两国关系的历史考察,笔者认为当前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并未对俄罗斯民族构成现实威胁,这一论调是历史包袱、经济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中国移民并未对俄罗斯民族安全构成现实威胁首先,如前所述,2000年远东人口为720万,而常住的中国人约有25万,只占远东人口的3.3%。与20世纪初远东常住的中国人占远东总人口的12%相比,现在所占的比例要小得多;其次,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间,在俄罗斯从境外吸收的移民中,98.5%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土库曼斯坦等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中国移民在俄罗斯所接收的移民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这些国家,而且绝大部分中国移民都能够遵守当地的法律、条例,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然而,在有关20世纪初在俄中国劳工的历史记录中,“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没有出现;在如今的现实中,“哈萨克扩张论”、“乌克兰扩张论”、“乌兹别克扩张论”也没有随着这些国家向俄罗斯远东地区移民数量的迅速增长而出现。如果数量庞大的哈萨克人、乌克兰人、乌兹别克人尚且没有对俄罗斯构成威胁,有什么理由说中国移民威胁了俄罗斯民族的安全呢?2、“中国扩张论”的成因正如沃尔弗斯(Around Wolfers)所言:“安全,在客观的意义上,表明对所获得价值不存在威胁;在主观的意义上,表明不存在这样的价值会受到攻击的恐惧。”可以说,安全既是一种客观态势,也是人们的感觉和认知。从客观上看,中国移民确实不能构成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民众的外来攻击或侵犯。但从主观上看,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远东地区中国移民的增多,一少部分俄罗斯人的确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更多地源自一种心理状态,源自观察者自身的主观认知。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一部分俄罗斯人的认知,从而导致了“中国扩张论”的形成呢? (1)历史包袱历史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但历史也可以是沉重的负担,它会使人们简单机械地将现实与历史相比,结果就会完全错误的认识现实。在中俄两国的关系发展中,就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历史包袱。历史上,成吉思汗率领他的铁骑西征欧洲期间,曾经大规模地进入俄罗斯,席卷了俄罗斯的亚欧两部。这次军事意义上的“进入”,给俄罗斯民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现代俄语至今还留有著名的民谚“不速之客比鞑靼人更可怕”。可见,蒙古人的骁勇暴虐,已经成为俄罗斯人历史记忆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如果说几百年前的历史尚不足以构成“中国扩张论”的土壤,那么近代以来、特别是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则对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认知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首先,文化大革命和珍宝岛流血冲突后,前苏联方面开展了反华宣传,将中国人描绘成狡猾、不诚实、绝对服从上司的命令、历史上就对俄罗斯人恨之入骨的形象。直到今天,这些有关中国人的负面宣传报道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评价;其次,19世纪俄罗斯曾经通过签订《瑷珲条约》、《北京条约》、蚕食等方式在中国东北和西北侵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直到2004年普京总统访华并签署《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议》,中俄两国的边界问题才最终得到了彻底的解决。尽管如此,很多俄罗斯的史学家和政治分析家仍旧对毛泽东曾经说过的俄罗斯帝国在19世纪夺取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难以忘怀,始终存在着一种担心,即中国可能通过除武力以外的其他手段最终夺回这些领土。这些历史经历令一些俄罗斯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对中国人的防范和戒备心理,在与中国的合作中抱有一种敏感、复杂的心态。当发现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逐渐增多时,记忆促使他们不自觉地将现实与历史经验相联系,从而将这种现象视为有组织、有预谋的行动(2)经济因素俄罗斯自1990年以来经济陷入严重的危机,综合国力大大下降。尽管近些年经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其进一步的发展仍旧困难重重。相形之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趋势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在比邻而居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更加明显:远东地区在俄罗斯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受害尤深,经济和社会破坏状态比欧洲部分更甚、人口由于向俄罗斯欧洲地区回流和出生率下降而减少,远东地区的地位空前虚弱;黑龙江、吉林等省份则随在老工业基地复兴的浪潮中迎来了新的春天。对于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一少部分俄罗斯人变得特别敏感,对中国的发展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关注,担心中国经济势力占领俄罗斯市场、并对当地的经济造成冲击。正是在历史包袱、经济因素等多个因素的影响下,“中国扩张论”的论调才得以产生、发展并且不断扩散。四、俄罗斯远东地区——中俄关系发展的“双刃剑”尽管中俄两国关系未来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进一步促进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却能够对两国克服负面因素的影响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双赢”的实现。对于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来说,俄罗斯远东地区仍旧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围绕着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很多问题,“中国扩张论”的继续扩散也可能对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更加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措施得当,远东地区也可能成为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助推器”。首先,正如一些学者所言,远东有四大特点:一是大,其面积为621.59万平方公里,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区;二是人口少,目前只有720万,是全俄人口密度最低的经济区;三是地处偏僻,离欧洲中心地区有近万公里之遥;四是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采掘业和国防工业为主,农业、轻工业落后,粮食和日用工业品部分需要进口。受到这些特点的影响,远东地区必须通过与周边国家进行经济合作,才能走上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周边的中、日、韩等亚洲国家中,中国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远东地区与中国贸易的发展、人员往来的增加,将有效地促进双方的优势互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其次,通过打工、求学、跨国婚姻等方式,促进双方的人员往来,将对减轻中俄关系发展中的历史包袱、加强相互了解产生积极推动作用。以远东地区为基础,双边经济的发展、认知的改善也必将对中俄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的意义。对于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来说,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认识、合理处理该地区的中国移民问题、消除“中国扩张论”的负面影响将对促进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意义,达到“双赢”的目的。当然,它的实现需要中俄两国长期的共同努力。
  10. 梁治平:礼法之争:清末修律的敏感论题
    法律 2011/07/11 | 阅读: 1548
    中国历代刑律,自汉唐而后,无不以礼教为其核心。正因为如此,围绕清末修律产生的争论中,礼教存废以及礼法关系,就成为最重大、也最敏感的论题。
  11. 马修•康提内蒂:美国混乱的根源
    政治 2011/12/22 | 阅读: 1600
    《广告克星》的编辑卡勒•拉森“占领华尔街”的呼吁今年九月得到了积极响应。从那时起,到占领者的帐篷城市一游并评头论足,就成了记者、博主和拍客的人生典礼。
  12. 沟口雄三:辛亥革命新论
    历史 2011/07/11 | 阅读: 1752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鼓吹“乡治”,极大地拓展了作为“地方公论”产物的“乡里空间”范围,并由县延伸至省一级,直接促进了“一省之力”的成熟和独立,最终形成了辛亥革命以各省独立获得成功这一独特形态。这种视角有别于传统的现代性坐标,可以使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更全面的把握。
  13. 周保松:行于所当行:我的哲学之路
    思想 2012/03/28 | 阅读: 2627
    这个世界,有好的观念,也有疯狂邪恶的观念。观念的力量,来自观念本身,因此观念只能被观念击倒,而不能被武力征服。哲学家的任务,是要善用一己所学,严格检视观念的合理性,努力捍卫人的自由和尊严。 伯林这番说话,对我影响深远,并在无数黯淡的日子,支撑我对哲学的追求。
  14. 丁耘:哲学研究与古今中西问题——我的复旦之路
    人文 2011/10/24 | 阅读: 1750
    作为一名人文学人,从18岁进入复旦求学之后的一些经验教训。希望我的总结、反思和前瞻。对各位同仁,特别是正踏上求学之路的同学们,有所助益。
  15. 萧武:从准噶尔历史看朝贡体系
    历史 2011/10/24 | 阅读: 1931
    理解今天的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形成,其关键在于准噶尔。准噶尔的兴衰与西北中俄边界的形成关系重大。
  16. 李陀专访:继续重写文学史
    文学 人文 2011/10/30 | 阅读: 2651
    今年五月,《今天》“重写文学史”的栏目精选《昨天的故事——关于重写文学史》简体字版终于出版,这比繁体字版晚了整整四年——四年中,这部书稿辗转了三个出版社,最终在三联书店落地——是不是“重写文学史”的话题大家都已感到了隔膜?
  17. 孙歌:横向思考的东亚图景
    思想 2011/11/01 | 阅读: 1698
    文借助于白乐晴与白永瑞有关韩国思想状况和东亚视角的讨论,尝试推进如下理论课题:东亚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涵盖了具体的地域,作为一个认识论概念,却涵盖了某些新的视角。
  18. 王炎:伊斯坦布尔一日
    人文 历史 2011/11/11 | 阅读: 1980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亚洲大陆上天各一边的两个古老国家,现代进程曾戏剧性地交集,又淡然擦肩而过,形同陌路,记忆失落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
  19. 刘大先:少数族裔文学翻译的权力与政治
    文学 2011/11/18 | 阅读: 1635
    中国古代族群而论,少数族裔文学与主体族裔文学之间的互译由来已久,从周代开始,从口译到笔译,从宗教经典翻译到科技文献,虽然史书记载并不详尽,但一直是草蛇灰线、不绝如缕。
  20. 刘大先:王家卫与新美学趣味的歧途
    影视 2011/11/26 | 阅读: 1963
    从19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王家卫电影无疑成为华语电影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世纪之交中国都市文化转型的风向标。某种意义上,王家卫电影在无意中充当了“一片”历史的代言人,让人得以窥见一种新的文化感受方式如何不动声色地占据了中国文化市场的一席之地,进而让人省醒文化格局变迁与整个社会体制割舍不掉的牵连。
(1) 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