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跟踪网址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 178 »
文章
  1. 汪晖:两洋之间的文明--2015年6月29日喀什大学演讲
    历史 2015/10/11 | 阅读: 3761
    此全文
  2. 清园读书会:《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
    历史 2015/12/12 | 阅读: 6850
    2015年11月20日,清园读书会第三场举行。此次读书会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核心文本展开讨论,以下三篇文章系读书会三位主题发言人的文字稿。清园读书会由一群不同学科的博士生基于共同兴趣组成,旨在重读毛泽东。
  3. 姑丽娜尔·吾甫力:赛福鼎·艾则孜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文学 2016/03/13 | 阅读: 2289
    赛福鼎·艾则孜的创作历程,在20世纪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的创作始于诗歌,与许多维吾尔族现代诗人一样,在诗歌创作的同时,赛福鼎·艾则孜在戏剧、小说创作领域也有积极探索,很早就开始了小说写作的尝试。
  4. 汪曾祺:赵树理同志二三事; 才子赵树理
    文学 2017/05/20 | 阅读: 4306
    汪曾祺写赵树理的两篇文章,先后发表于1990及1997年。
  5. 《无极》不仅是个馒头
    环保 2006/10/06 | 阅读: 1033
    除了无聊以外,《无极》也有所作为,亦即--破坏环境。2006年8月,《无极》剧组被处以9万元罚款,香格里拉县分管副县长因负有领导责任被免职。处罚显然过轻。
  6. 郝先中:俞樾--第一个主张废除中医的国学大师
    医卫 2011/03/10 | 阅读: 2343
    郝先中收集了相当多关于“废除中医”论的资料。这篇文章介绍俞樾的主张。他的叙述试图解释俞樾是怎样由于长子妻女都因病辞世,长女婿病死,次子又抱病而成废人,而在老年“意气颓唐,衰病交作”的情况下,对中医失望愤怨,写下了《俞楼杂纂》中的《废医论》,后来因为自己得病不得不服药求治,又写下了《医药说》,两者观点综合,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结论,这大约也就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
  7. 吴良镛:人居环境的人文科学思考
    建筑 2007/03/12 | 阅读: 2804
    吴良镛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社会上又似乎存在一种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我们对城市化建设高潮的学术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却对建筑学缺少应有的关心和重视,肆意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对此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屡禁不止,疲于应付。"其实很多破坏难道不是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造成的吗?吴良镛教授任教的清华建筑学院也算有名,为什么清华西门内一片巨型建筑却丑陋得那么荒诞?
  8. 从英国进口垃圾问题调查
    环保 2007/01/24 | 阅读: 1725
    2007年1月,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连续报道了英国20万吨洋垃圾侵入中国污染环境的新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经过多方求证,中央电视台终于找到了洋垃圾的入侵地,这就是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一个叫作联滘的村庄。记者今天就赶到了那里。
  9. 周保平:从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信仰习俗
    艺术 2007/02/11 | 阅读: 2014
    “汉画像石是汉代中下层人群的遗存,它反映的是民间、民俗的东西。既然这样,我们则可通过它,对汉代民俗中的信仰民俗作一探讨。”
  10. 卿希泰:元代前期统治者崇道政策初探
    宗教 2007/02/26 | 阅读: 1456
    探讨元代前期统治者(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 ) 对道 教所采取政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成吉思汗起,道教就受到尊崇,而忽必烈则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崇道政策作了全面发展。从宗教政策方面,忽必烈堪称立了“一代之制”
  11. 朱东安: 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
    历史 2007/03/16 | 阅读: 1342
    这里所说的三份历史文件,主要是指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清政府发给各省督抚的关于和战问题的《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总理衙门送交各国驻华使馆的《照会》和此前一天同文馆教习丁韪良送交各国公使“核览”的《条陈》,对它们进行辨析和考察
  12. 黄平:知识分子--在漂泊中寻求归宿
    人文 2007/04/20 | 阅读: 1915
    " 由曼海姆创立的知识社会学,试图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受社会制约的现象而不只是人们智力活动的结果。同理,在研究知识分子时,也应将他们置于一定的社会体制中,并考察他们是怎样受制于这种体制、 由怎样通过创造关于人和环境的思想这种智力活动去改变这种体制并进而改变人(包括知识分子)自身的。    
    相比而言,知识分子是最不安分的。他们好象不懂得向命运低头,即使他们已被定位在社会体制的某一环节上,他们很可能仍然没有安身立命之感。在灵魂深处,他们总是漂泊的,他们在漂泊不定中不断地寻找着归宿…… "
  13. 于代松:水电的过度开发对川西生态环境的威胁
    环保 2008/03/17 | 阅读: 1259
    四川西部的横断山区是中国最大的天然林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的天然屏障,但在20世纪遭到滥砍滥伐的毁灭性破坏,因此面临巨大的生态灾难。1998年中国的大洪水终于使政府和社会有了一次警醒的机会,天然林禁伐、“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使长期以来急剧恶化的西部生态环境有了转机。然而,就在纠正滥伐森林错误的同时,水电大开发中不适当的开发目标和开发方式却又使这里的生态环境遇到了比以往的天然林采伐更大的威胁。
  14. 邓正来:后形而上学时代的“沟通主义法律观”
    书评 法律 2008/03/28 | 阅读: 1297
    “比利时法学家马克·范·胡克所出版的《法律的沟通之维》一书,在我看来,则是哈贝马斯法律商谈理论在法律哲学领域中的一种更为具体的运用。当然,范·胡克的法律理论也受到了法的自创生理论等论说的影响,进而以一种相当精妙的方式处理了法律和法律系统方面的一些棘手问题。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哈贝马斯在元理论层面对法律商谈理论的建构却是范·胡克理论的基础。”
  15. 陈明、周瑾:范式转换:超越中西比较——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儒者之思
    思想 2008/07/28 | 阅读: 1346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之本质的理解,决定了对克服危机方式的选择。理解为学科危机,还是意义危机,体现着问题意识的不同,层次和力度的不同。

      作为一个建制化的、拥有基本范式和经典作品的学科,“中国哲学”已走过近百年的发展之路,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也如影随形,一直讨论至今。面对危机、化解焦虑,哲学界近年来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涉及到中与西、古与今、“中国哲学”与“哲学在中国”、“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未来等问题。
  16. 艾未未大怒:我什么时候反对鸟巢了?
    建筑 2008/07/30 | 阅读: 2810
    艾未未批评中国围绕奥运的宣传炒作。于是,德新社记者问他,您是不是认为奥运体育场的艺术设计跟您对中国奥运宣传的批评相矛盾呢?艾未未勃然大怒:不可能,“我对‘鸟巢’感到自豪!”也不知道是记者的问题中文没说对呢,或是故意“挑衅”艾艺术家呢,还是艾未未的理解不对。反正问题和答复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尽管如此,德国之声还是将德新社记者这篇报导译载如下。
  17.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历史 2008/08/02 | 阅读: 3093
    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是礼俗文化,这是以礼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它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渗透中国人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权力财产的分配到日用器物的消费,几乎无所不在,就其内容来说具有等级序列、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三位一体的结构。精英文化的伦理价值观以无可匹敌的强劲的势态渗进衣食住行,肇成生活方式的意识形态化,从而使世俗生活理性化,这就是世俗理性。对此说得最坦率的是明清理学家们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命题,它要求人们以伦理之道观照日常生活;又从日常生活体体会人伦事理,这是中华文明区别其他文明的重要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近代化离不开这三位一体文化结构的解体,也离不开从生活方式上观照,服装是突出的一例。
  18. 匡鹏飞: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
    文学 宗教 2008/08/07 | 阅读: 1619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古代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双声、叠韵等语言现象,能够运用押韵来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使用了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给汉字标音,但由于受汉字这种单音节表意文字的干扰,对于语音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研究手段。然而,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改变了这一局面。
  19. 范岱年: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
    科技 2008/08/14 | 阅读: 3482
    近年来,关于唯科学主义(Scientism)或科学主义的讨论又一次在我国学术界兴起。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贬义词,是对那种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主张的一种贬称。而有意思的是,我国有一些科学主义者却把这当做一个美称来加以提倡。
  20. 朱苏力:这里没有不动产——法律移植问题的理论梳理
    法律 2008/08/30 | 阅读: 1849
    青海西南部的游牧生活特点,挑战了“不动产”这个普世概念。
« 1 (2) 3 4 5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