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姑丽娜尔·吾甫力:赛福鼎·艾则孜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姑丽娜尔·吾甫力:赛福鼎·艾则孜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苏图克·布格拉汗》

《苏图克·布格拉汗》汉译本附录;学术喀什
赛福鼎·艾则孜的创作历程,在20世纪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的创作始于诗歌,与许多维吾尔族现代诗人一样,在诗歌创作的同时,赛福鼎·艾则孜在戏剧、小说创作领域也有积极探索,很早就开始了小说写作的尝试。

由于历史、文化和地域诸因素对民族性格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维吾尔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维吾尔文学分为古典文学和20世纪文学两个阶段。维吾尔族古典文学以诗歌为主,包括叙事诗和抒情诗两部分,从维吾尔族最早的民间叙事长诗《乌古斯汗传》等开始,维吾尔族就开始了用诗歌记载历史、探讨人生、教育后代,所以,早期的民间口头叙事长诗不仅是维吾尔族民间口头文学的代表作,还是维吾尔族的历史、哲学、文化、民俗的宝库,起着传承文明、教育后代的重要作用,民间口头叙事长诗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建立在口头诗歌传统基础上的文人创作叙事长诗和抒情诗的发展是维吾尔文学书面文学发展的产物,也是维吾尔族在历史进程中接收多种文化的滋养的成果。抒情诗的繁荣和发展与维吾尔族族接受伊斯兰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学影响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波斯悠久的诗歌传统、丰富的诗歌和享誉世界的杰出诗人,都对热爱诗歌的维吾尔人具有无尽的魅力。在公元10世纪以后,维吾尔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将其概括为波斯-阿拉伯化,从诗歌的及其理论的关键词到诗歌的体材、题材等都大量借鉴了波斯、阿拉伯文学精华。但同时,维吾尔族的伟大诗人如玉素甫·哈孜·哈吉甫、艾里希尔·纳瓦依直至阿不都热依木·尼扎里等,都以自己杰出的诗歌创作,成为探索在继承维吾尔民族诗歌传统的同时借鉴外来影响的典范。在代代诗人的努力之下,维吾尔族诗歌传统保持长久鲜活的生命力,叙事诗与抒情诗的创作都获得极高艺术成就,杰出诗人辈出,优美的诗歌创作灿若星空。直至20世纪初,维吾尔古典文学的发展是以诗歌创作为主,一部维吾尔族古典文学是,可以称之为史歌诗。

20世纪吾尔文学是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文学。同内地多数地区和民族的情况相似,20世纪的维吾尔文学也经历了两次思想文化的大交汇和大冲撞。第一次是在20世纪初,由于地理上的毗邻关系,前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曾经在新疆地区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随之国内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之后形成的新文化运动,也渐渐冲破地方封建军阀政府和闭关自守的专制统治的樊篱,对新疆产生了持久影响,并且因后来在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革命活动而深入人心。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维吾尔文学的古典传统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产生了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跨越了古典形态,进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时期。第二次思想和文化的大交流和大冲撞,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之后,同内地同步发生的。这对维吾尔族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契机。维吾尔族当代文学在"文化大革命"的废墟上重新崛起,在历史新时期中创造了史无前例的繁荣与辉煌。

启蒙时期文学先驱的探索和努力,文学体裁的多样性发展,是现当代文学区别于古典形态的最明显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学在20世纪后半叶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文学创作者在继承民族文学传统、创作出20世纪的优秀诗歌创作的同时,开始了小说、戏剧等领域的探索,在作品中注入了对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体现出文体多元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在20世纪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创作中,依然是以诗歌创作的成就最高。

截止到新时期,维吾尔族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限于短篇小说。进入新时期,维吾尔族小说创作飞速发展,形式多样,数量剧增,质量迅速提高,成为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特色,尤其是中篇、长篇小说的创作的兴起,不仅结束了维吾尔族小说创作形式单一的窘况,而且与诗歌创作比肩发展,甚至超越了诗歌创作,成为维吾尔新时期文学的代表,这是维吾尔新时期文学最振奋人心之处。赛福鼎·艾则孜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就是新时期小说中较具探索意义,获得较高艺术成就的一部优秀作品。

赛福鼎·艾则孜的创作历程,在20世纪文学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他的创作始于诗歌,他继承维吾尔族优秀的诗歌创作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维吾尔古典格律诗如双行诗(格则勒)、柔巴依(四行诗)以及叙事长诗等,但同时,他在苏联留学期间受苏联无产阶级革命诗人的影响,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时期受中国诗歌传统影响特别是毛泽东诗歌的影响,他创作了许多自由诗、仿汉族传统格律诗等,这些都使他的诗歌不仅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还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豪迈的气概。与许多维吾尔族现代诗人一样,在诗歌创作的同时,赛福鼎·艾则孜在戏剧、小说创作领域也有积极探索,很早就开始了小说写作的尝试。20世纪40年代的诸如《孤儿托乎提》、《光荣的牺牲》等短篇小说创作,成为维吾尔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尝试之作。同样在40年代,他创作了《九一八》、《光辉的胜利》等宣传抗日爱国话剧,并亲自组织演出活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摸索,他终于在80年代完成了音乐历史剧《阿曼尼莎汗》(1982)和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1987)。音乐历史剧《阿曼尼莎汗》以维吾尔12木卡姆先驱、叶尔羌汗国王妃阿曼尼莎汗的生平为主,塑造了维吾尔族女性历史人物形象。作品发表后获得广泛关注,多次在舞台上演,后被搬上银幕。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在诗歌、戏剧、小说领域的成功探索所留下的轨迹,恰好可以印证20世纪维吾尔文学发展的过程。他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的发表,不仅在他个人的创作历程中具有代表性意义,而且在20世纪维吾尔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上所述,维吾尔族长篇小说创作的繁荣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特征就在于历史题材的开拓,许多作家如阿不都热依木·吾提库尔创作了反映行将近代历史广阔画面的《足迹》,《苏醒了的大地》,其后,相继出现了《被遗忘的人们》(艾海提·吐尔迪)、《复仇》(卡哈尔·吉利力,)、《伊犁河的波涛》(阿不都热合曼·卡哈尔)、《不可磨灭的足迹》(阿依夏木·艾合买提)、《黑夜闪电》(艾拜都拉·易卜拉欣)、《漩涡浪花》(阿布拉、塔里甫)等一批历史题材的小说,集中反映新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相对而言,反映维吾尔族中世纪生活和历史的作品尚未出现,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在这个意义上,赛福鼎·艾则孜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对历史题材的开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成功。赛福鼎·艾则孜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在维吾尔当代小说创作中的重要意义首先就体现在题材的开拓意义。小说在1987年发表之后,在维吾尔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至1999年已三次再版,其间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2年在土耳其出版。

苏图克·布格拉汗是维吾尔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与他有直接关系。由于年代的久远和材料的缺乏,加之创作者的知识和经验积累较为缺乏,反映中世纪维吾尔族生活的文学创作一直是一个难点也是空白点;少数民族历史题材的小说、尤其是涉及宗教领域题材的小说在80年代还是一个禁区,这也是造成维吾尔族历史题材的小说尤其是反映中世纪历史题材的小说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在认真研究维吾尔族历史、文化、语言等多方面材料的基础上,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维吾尔族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的关键性人物,为当代维吾尔族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这部作品的突破性意义和重要价值也正在于此。作者从描写喀喇汗王朝第三代汗王苏图克·布格拉汗如何从野心家手里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开始,直至把王位传给长子巴依塔什为止,描绘了期间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艺术地再现了维吾尔族人民中世纪的生活。

喀喇汗王朝在当时的中亚地区,是一个政治、军事和经济力量占优势,文化发达,在中亚生活的诸部族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政权。当时的汗廷所在地以及巴拉沙衮等地都是中亚学术和文化繁荣的中心。这种繁荣,是同苏图克·布格拉汗的开拓分不开的。作者把反映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生平业迹作为自己长篇小说的主题,这在维吾尔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题材领域里开拓了一块新天地,是这部小说相对于其他历史题材的小说的不同之处。

这部小说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人物塑造方面。在维吾尔族新时期繁荣的历史题材小说中,赛福鼎·首次塑造了维吾尔族一代君王的形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具有开拓意义。苏图克·布格拉汗是作品的中心人物,所有情节都围绕他展开。他作为喀喇汗王朝汗王巴孜尔汗的儿子,自幼便师从父亲的忠诚辅弼巴图尔演习武艺和治国安邦之道,成为一名勇敢、无畏、稳重的汗位继承人。由于叔父奥古鲁恰克的无知无谋,使人民遭受沉重的苦难,国家面临萨曼尼王朝随时可能有的侵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苏图克被迫从奥古鲁恰克手中夺回王位。

他登基之后,宫中大事总要听取周围人甚至妇女的进谏,在统治政策上,他提出了"富足、知识、统一、自卫"等主张,为了国泰民安而竭尽努力。为了汗朝的统一和疆域完整,他对萨曼尼王朝的侵略坚决予以反击。他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大力提高臣民的文化素质,经过他及其后代的努力,喀喇汗王朝经济繁荣、交通发达,,王朝都城喀什噶尔成为天山南部重要的经济、文化的中心。他废除了奴隶主制度,使奴隶获得人身自由。他敦促官吏们减少赋税,惩办贪污,是汗朝能在不鱼肉百姓的基础上昌盛发展。他反对暴政,倡导自由和平等。

苏图克并非喀喇汗王朝的一位普通的君王,而是对维吾尔族历史文化进程起过决定作用的历史人物。他首先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改革家,是奴隶制度的埋葬者,同时也是一位信仰的改革者。他在喀喇汗朝内第一个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广建礼拜寺和经学堂,为伊斯兰教的传播开辟道路,促进了维吾尔人的信仰更新。他还是一位文化改革家,是使当时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维吾尔人中广泛传播并由此产生了自己的新的历史文化形态的开拓者。他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军事统帅、爱国者、热爱民族和追求进步的英雄人物。作者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把苏图克作为历史英雄人物加以歌颂,却并没有把它塑造为超越时代、超越地域、没有任何思想局限的"神化"人物。苏图克作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有他的局限性和弱点,作者通过一系列反映阶级利益的尖锐冲突的情节真实地刻画了苏图克性格中的两面性,例如,在对待奴隶、对待土地分配、对待穷人们的起义等问题上,苏图克都表现了恐惧人民群众的力量、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动摇、犹豫以及妥协、调和的企图。表现在人物性格中的这一特点,加强了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感,使这个人物显得丰满而生动。这是这个苏图克·布格拉汗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期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这部作品的成功还表现在其语言特色。

一部用现代维吾尔语创作的表现中世纪历史生活的长篇历史小说,既要写得明晰易懂,又要符合时代生活和历史人物的实际,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作者为此下了很大功夫。他在小说序言中指出:"创作这部小说遇到的又一问题是语言。经过多方考虑,对作者的叙述部分大多采用现代维吾尔语,而诗歌、民谣、寓言、谚语等则保持当时的语言特征,但又使现代人也能理解,对费解之处作了注释,注意尽量不使用波斯、阿拉伯语,一些专有名词、官名和其他职务名称、地名采用古维吾尔语,并尽量作注释。另一方面,由于注重这部小说的历史特征,故在一些语言的处理上并没有完全服从于现代维吾尔语的一些特点.。如:我没有用"布格拉汗的军队",而是用了"布格拉汗";没有用"王子、公主"而使用"汗子、汗女";不用"汗妃"而用"特尔肯"......等等。即使如此,语言问题也并不一定就解决好了......"作者对语言的处理,建立在他对维吾尔族语言、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基础上,这就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具有百科全书式意义。同时,作者精深的诗歌造诣,使他能在作品中展示大量中世纪维吾尔族诗歌、民谣,使读者在回味历史、了解中世纪维吾尔文化的同时,还能感受维吾尔族传统诗歌的魅力,从中得到无尽的艺术享受。

在指出小说所取得的成就及在维吾尔新时期小说史上的作用和意义的同时,有必要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

维吾尔族皈依伊斯兰教并将其定为国教,始于苏图克·布格拉汗,这是历史事实。但小说没能揭示维吾尔族改变宗教信仰这一重要变革的深入而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这一历史性转变,在作品中只作了简单的、篇幅短小的叙述,即作者将这一转变单纯归结为苏图克·布格拉汗与传教者-萨曼尼人艾布·纳斯尔数次个人之间的交往的结果,而以苏图克·布格拉汗颁布诏令而完成。而实际上,一个民族放弃原有的宗教转而信仰另一个宗教,绝非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兴趣或愿望、依靠简单的行政命令或诏书就能实现的。这同该民族人民的生活状况、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作用才能发生。作者没有在作品中揭示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没有揭示出作为维吾尔族由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前提条件的社会心理根源。在表现苏图克的人文主义特征时,作者似乎忘记了他是那个时代的帝王、统治阶级的代表使这个人物有其特定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作者为表现他的改革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使这一人物表现出过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这必然会削弱苏图克这一想象的历史真实性。

作为新时期的一部探索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取得的开拓性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是值得研究者深思的。长篇历史小说的研究在维吾尔文学研究领域还没有全面展开,还缺乏具体深入的个案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以此对赛福鼎·艾则孜的长篇历史小说《苏图克·布格拉汗》以及维吾尔族新时期历史小说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赛福鼎·艾则孜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曾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期间对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做出过重要贡献;他还长期担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要领导工作,为新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甚或说平的提高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曾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新疆军区第一政委、新疆军区党委第一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自治区革委会主任,被新疆各族人民亲切地称为"四个第一"。他在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毛泽东主席曾称他为:"新疆的领袖人物"、江泽民主席给与他高度评价:"赛老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的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坚决、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坚定的政治立场。"他去世后,党和政府给与他高度评价:"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具有卓越的组领导才能,他一生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谦逊克己、节操高尚。"他是维吾尔族人民优秀的儿子,是维吾尔族的骄傲。此时,正值他百年诞辰,2015年,这部作品的汉译本发表也可表达我们对赛老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424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4249

石岸书:在孔子故里建基督教堂,有什么问题? 吕正惠:台湾志士,再不回忆就晚了——《陈明忠回忆录》序
相关文章
汪晖:两洋之间的文明--2015年6月29日喀什大学演讲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