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标题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 178 »
文章
  1. 陈志强:科索沃民族问题的历史分析
    历史 2012/05/07 | 阅读: 1416
    科索沃是巴尔干半岛自我分裂的缩影。直到13世纪初,拜占廷帝国通过传播东正教信仰和拜占廷文化力图统一巴尔干半岛的努力是成功的,但是1204年西欧十字军骑士对君士坦丁堡的占领中止了这个刚刚完成但还有待发展巩固的过程。此后出现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只是强化了地区内的对立因素,特别是在巴尔干半岛民族解放斗争中激发起来的民族意识使该地区内部冲突更加激烈,彻底丧失了自我整合的能力。
  2. 陈彦:文化批判与文化自觉 ――《反思欧洲》中文本序
    政治 2011/08/09 | 阅读: 1633
    莫兰认为,欧洲的概念自十八世纪以来渐渐普遍,其背景是民族主权的喧啸,是战争与法权的对峙,是权力的竞争及其均衡。欧洲自身滋生冲突同时也产生对冲突的制衡,战争使欧洲无法形成统一霸权,造就了欧洲多中心的格局。欧洲本身其实就是一个二元冲突的实体:欧洲尊重法,但也崇扬力;欧洲发明了民主,但也推广了压迫;欧洲发扬了理性,但欧洲也是神话的天下。
  3. 陈建华:张爱玲与塞尚
    艺术 2014/03/04 | 阅读: 2170
    她在谈画时为何对塞尚(Paul Cezanne, 1839一1906)青睐有加?他的画怎会唤醒她的"苍凉"之感?对她"参差的对照"的写作方式有何关联?再进一步,在中国被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搅得眼花缭乱、吊诡变幻的1940年代,凸现了怎样一种张氏的独特取舍?
  4. 陈建华: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
    文学 戏剧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2012
    苏力先生《窦娥的悲剧》一文有两个明显的错误:因为不明白版本的流变与元杂剧传播中的变异,错把“世代累积型”作品完全当作了关汉卿的作品,并借以回归历史语境、回到作者,而事实上回到作者已不可能。此外,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加之缺乏正确的文学解读方法,整个论述都建立在错误的视角之上,其阐释过程和所得结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5. 陈建华:“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
    文学 2009/03/13 | 阅读: 2697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 1929 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 (1927) 和《子夜》 (1931) 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 " 时代女性 " 仍是小说的主角,但 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在表现都市生活方面则不够广阔、深刻, " 现实主义 " 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成熟。但本文试图从长篇小说这一类型同现代中国历史展开的内在动力的角度来揭示《虹》的重要性。
  6. 陈广恩:“泛滥赏赐”与元代社会
    历史 2012/07/08 | 阅读: 1901
    "泛滥赏赐"是元代社会的一大特色,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对元代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元朝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但终元一代也未能克治这一元代“财政上的癌症”。
  7. 陈平:资本主义的空想与现实——评皮克提新书《21世纪的资本》
    经济 2014/05/29 | 阅读: 2744
    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kety)《21世纪的资本》英译本出版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三篇书评,称该书引发的是"皮克提恐慌"。皮克提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间接涉及中国国内关于坚持中国道路还是仿效美英模式的争论,值得中国学人和领导者认真思考。
  8. 陈师曾:《中国绘画史》第三编第二章:清朝之绘画
    艺术 2009/04/08 | 阅读: 2103
    经典选读。
  9. 陈寅恪: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
    宗教 2010/11/15 | 阅读: 2278
    世人或谓宗教与政治不同物,是以二者不可参互合论。然自来史实所昭示,宗教与政治终不能无所关涉。
  10.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思想 2009/03/13 | 阅读: 3878
    两篇,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11. 陈家琪:普世价值与当代中国
    政治 思想 2009/02/17 | 阅读: 1576
    作者分析了普世价值的形成,认为西方文化几个方面的特殊性并不具有着普世性的价值,谈及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谈普世价值的原因。
  12. 陈大康:晚清小说与白话地位的提升
    文学 2012/05/07 | 阅读: 2527
    甲午战败与庚子国变后,白话运动渐起。梁启超认识到开启民智须借助于白话小说,而白话地位提高"必自小说家成之"。但倡导"小说界革命"时,他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却未论及于此。白话推广遭遇到阻力,连热心白话者也艰于白话写作。市场力量的介入,增强了白话的声势,但又维持了它与文言相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才被打破。
  13. 陈多友:《天皇的玉音放送》译后记
    政治 2009/07/22 | 阅读: 2150
    "天皇制"概念是个现代产物,它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日本马克思主义者。它与江户时代以前的“天皇制”截然不同。按照日语习惯应该表述为“近代天皇制”。它指的是成立于明治维新之后,经大日本帝国宪法以法律方式予以确立的绝对主义性质的政权机构。其实质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皇总揽统治权,而其直属的文武官僚具体行使天皇的权力。
  14. 陈多友、小森阳一:大众媒体墙与心脑控制
    政治 科技 环保 2009/08/11 | 阅读: 2087
    对通过资本、权力的介入而进入流通的所有的言论,对资本、权力衍生出的语言表达去表示怀疑,用自己的力量去进行分析,并且把这个分析的原理理论化,我想,这是生活在21 世纪的我们今后生存下去的能量,是可以驾驭语言的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每天一定要会见电视记者,乐此不疲地接受他们的采访,而且他的发言一定只使用用时仅15秒钟左右的语句,换言之,他使用了类似广告的手法表述自己,并有效地利用此种手法来控制国民大众。
  15. 陈国战:"新穷人"的消费美学与身份焦虑
    书评 社会 2012/04/18 | 阅读: 2286
    所谓"新穷人",挣钱不少,但花得更多,为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和时尚的消费品而不惜将自己沦为"穷人",是消费社会最称职、最卖力的成员。由于"新穷人"的身份认同基础由生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且越来越把个人身份等同于自我呈现于他人的形象,所以,他们的身份焦虑也就必然滋生出对消费的过旺需求,以及对自我形象的过度关注。
  16. 陈嘉映:语言转向之后
    人文 2011/03/04 | 阅读: 1289
    “语言转向”的核心意义在于坚持哲学之为概念考察,以抵抗把哲学转变为伪实证科学的倾向。然而,这一努力被广泛理解为应将哲学问题视作语言问题,引使人们把哲学混淆于语言学和语义学。本文通过明确哲学的反身性质,划清哲学和语言学、语义学的界限。
  17. 陈嘉映、汪丁丁:常识与科学
    思想 科技 2008/09/02 | 阅读: 1833
    当科学和主义挂钩,很多问题就产生了。
  18. 陈哲:刮起[土风]保[大树]
    音乐 环保 2008/03/20 | 阅读: 1639
    普米族村庄玉狮场,这里有上千年的大树,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土风计划”普米族传承小组追求的是“活化传承”,他们是农民,从山里来,还要回山里去。陈哲从喧嚷的流行乐坛走向了寂寞的民间。他的经历和思考或许告诉我们:文化传承、环境保护与乡村建设是怎样的密不可分,荣辱与共。
  19. 陈君石: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和常见误区
    法律 医卫 2011/09/19 | 阅读: 1723
    为什么老百姓感到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20. 陈双印、张郁萍:唐王朝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太原佛教发展原因初探
    宗教 2009/03/21 | 阅读: 1381
    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传世佛教文献记载以及后人研究成果,从四个方面论证了唐王朝以及五代后梁、后唐时期太原佛教兴盛的原因,并指出探讨这一时期太原佛教情况,对于研究唐五代太原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宗教、交通以及对外交往等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