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时间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23 24 25 (26) 27 28 29 ... 33 »
文章
  1. 乔姆斯基:美国民主新浪潮受到压制
    政治 2012/06/14 | 阅读: 2336
    这是一场危机,几乎全球都陷入停滞。欧美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缓慢,贫富差距明显,这种变化给生产和金融化带来冲击。美国和欧洲正在用不同方式自杀。原题: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前局势,中文为摘要,附英文全文
  2. 胡鞍钢: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
    社会 2012/06/16 | 阅读: 2048
    中国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巨著。
  3. 王晓明:文化不能被钱牵着鼻子走
    人文 2012/06/18 | 阅读: 1957
    要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支配性文化,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以及在这个经济影响下形成的日常生活对人的影响。 文化要大发展要大繁荣,关键一条,是必须打破现今这种实质上是一切向钱看的"支配性文化",至少要打破它对社会的支配地位。
  4. 欧树军:理解现实政治世界中的中国体制
    政治 2012/06/19 | 阅读: 1747
    体制是我们每时每刻都要立足于上的地板,不要把它想象成天花板,尤其是不能把它想象成别人家的天花板。把一切归结为体制,导致我们方寸大乱、进退失据,失去了本该具备的体制自信和体制自觉,我们也就彻底忘记了1300年前柳宗元的忠告:秦之失,在政不在制。
  5. 彼得拉斯:欧洲和美国工人阶级:右派、左派和中间派
    政治 2012/06/22 | 阅读: 1637
    欧洲和美国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引起了工人阶级和中产阶级截然迥异的社会政治反应。南欧形成分化的局面。北欧工人阶级相对稳定、富足,但是对种族主义、反移民、伊斯兰恐惧症政党的支持与日俱增。美国不像南欧一样存在左翼街头政治,其工人阶级只是消极地拒绝或否认国会和白宫的强硬右派政策。
  6. 李陀:诺贝尔奖评价中充满种族歧视
    文学 2012/06/23 | 阅读: 2562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每个屌丝的内心是多么的复杂,多么难过。当他们带着微笑说"我就是屌丝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什么?就像美国人说我是个loser,这话不是很容易出口的。但在生活的压力之下,他居然就说出口了,他的内心一定有一场精神战争
  7. 何炳棣:中国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
    历史 2012/06/25 | 阅读: 1908
    笔者认为,从献公起秦国开始转弱为强,主要应该归功于墨者的帮助。
  8. 田雷:美国宪法(学)这十年——9·11事件与美国宪法理论的转向
    政治 法律 2012/06/29 | 阅读: 2126
    出路在何方?人类在21世纪有没有可能形成一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宪法秩序?
  9. 裘锡圭:缅怀张政烺先生
    书评 2012/06/29 | 阅读: 1891
    张政烺先生是我见过的最纯粹的学者。张先生不但朴实无华、和蔼可亲,而且最具有"以学术为天下公器"的真正学者精神。
  10. 汪晖:墓园·颠倒
    文学 2012/06/29 | 阅读: 3485
    2012年5月28日自纽约飞抵瑞典,入住乌普萨拉(Uppsala)瑞典高等研究院(SCAS)。研究院的主体部分是一所十八世纪的晚期建筑,即林奈宫(Linneanum),坐落在植物园内。我的寓所在植物园外的墓园一侧。5月29日,临窗而坐,眺望墓园,时差之中,恍若守墓人,随手涂鸦,录随感二则,其一题为《墓园·颠倒》。
  11. 孟繁华:乡村文明的崩溃与“50后”的终结
    文学 2012/06/30 | 阅读: 2138
    当下中国文学状况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现实原因,是乡村文明的崩溃和新文明的崛起导致的必然结果。乡村中国的“空心化”和文明的全面沦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那些长期以乡村生活为创作对象的50后作家基本还固守过去乡村文明的经验。
  12. 郑鸿生: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重試論台灣戰後新生代的自我實現
    戏剧 音乐 2012/06/30 | 阅读: 4144
    台灣的六十年代是接受國民政府普及教育的戰後新生代成長期,是歷經肅殺1950年代之後的文藝復甦與思想解放期,又逢全球性青年造反運動--促成戰後新生代在六十年代開始深具時代意義的世代自我實現,在各面向影響此後三、四十年的台灣。
  13. 赵刚: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
    文学 思想 2012/07/01 | 阅读: 2731
    陳映真的文學不只是台灣文學與思想的資產,甚至也不只是中國文學與思想的資產,而是整個第三世界文學與思想的資產,因為它是建立在一種具體的地方感與時間感的對真實歷史與具體問題的反思。對我而言,這也包括了兩岸一起重新閱讀魯迅以及其他的歷史中的思想,一起思索如何走出最適合自身歷史背景與社會條件的路徑。
  14. 孟晖:皂纱遮面的北宋名臣
    历史 艺术 2012/07/03 | 阅读: 1912
    大约因为长安城中皆是土道,扬尘严重,自中唐起,京城的士大夫便形成了一道规矩:只要出门,即使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在城中四处来往,一律须戴席帽。士大夫都要带"幞头",再于其上加席帽,等于戴了双重的帽具,于是出现了"重戴"这一叫法。
  15. 符鹏:为何要读柄谷行人
    书评 2012/07/06 | 阅读: 2455
    尽管柄谷行人早已不满足《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的文学史批判,但并没有直接在文学与历史事实之间寻求新的关联,而是同样借助了政治这一结构性的中介环节。
  16. 曾雄生:杂种:农业生物多样性与中国农业的发展
    科技 经济 2012/07/08 | 阅读: 2353
    农业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国农业得以维持几千年而不衰,并且成功地支持了由人口不断增长引起的对农产品不断扩大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传统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在为人类提供营养的同时,还满足了人类生产和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这也不是用现代"产量"的概念所能够衡量的。
  17. 贺雪峰:谁来养活中国
    经济 2012/07/09 | 阅读: 1974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五位院士提案谁来种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大批农村年轻人进城,田无人种,诺大中国谁来养活就成问题。但在笔者看来,以小农家庭为主的中国农业格局,既有活力,又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稳定。谁来养活中国是一个假问题。
  18. 陆建德:谈乔治·奥威尔
    文学 2012/07/14 | 阅读: 2039
    米兰·昆德拉特别不喜欢《1984》,他把它和卡夫卡的《审判》相比。卡夫卡在寓言式作品里经常会有很多向人性打开的窗户。奥威尔则把复杂的生活减缩到一个政治的层面,唯政治的层面。因此《1984》是"伪装成小说的政治思想",它不能照亮"社会学与政治学都无法进入的神秘之地"。小说自身成了极权精神和宣传。
  19. Alain Badiou: a life in writing
    人文 2012/07/15 | 阅读: 1723
    Love and politics are the two great figures of social engagement. Politics is enthusiasm with a collective; with love, two people. So love is the minimal form of communism.
  20. 柄谷行人:关于7月1日"反对野田政权游行"的声明(起草)
    科技 社会 2012/07/16 | 阅读: 2250
    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在完成必要检查后于2012年7月1日晚重新启动了大饭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因此数以万计示威者6月29日在日本首都东京市中心首相官邸前集会抗议。该声明由柄谷行人起草。
« 1 ... 23 24 25 (26) 27 28 29 ... 33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