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贺雪峰:谁来养活中国

经略十七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五位院士提案谁来种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大批农村年轻人进城,田无人种,诺大中国谁来养活就成问题。但在笔者看来,以小农家庭为主的中国农业格局,既有活力,又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稳定。谁来养活中国是一个假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五位院士提案谁来种田,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人突然发现,这些年来,随着大批农村年轻人进城,中国农业在10年左右时间已变成了老人农业。老人种田,这与我们一般想象的现代农业落差太大,而且,现在进城的农村年轻人,似乎无人愿返乡种田,等到目前农村种田的中老年农民年龄更大而无法种田时,田无人种,诺大中国谁来养活就成问题。

因此,有各种各样的补救方案出来,一是推动资本下乡,二是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三是培训青年农民。等等。总之,社会舆论几乎一律地同意,谁来养活中国是个迫切的现实问题,农村空心化和老人农业无法解决中国粮食生产问题,当前中国农业政策已经到了必须有一个大转变的时期了。

但在笔者看来,以上担忧缺少对当前中国农业形势的正确分析和判断,尤其是未能理解中国农民家庭经营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中国目前经济结构的独特优势。

当前中国农民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年轻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在家务农,一个农民家庭,因为同时有务工和务农的两笔收入,而可以温饱之余,还有闲钱置办奢侈品。尤其重要的是,中老年人进城务工,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务农却是正好。这些中老年农民种田的粮食亩产都是高产。正是凭借这些中老年农民务农,中国粮食实现了“八连增”。中老年人在家务农,不仅有农业收入,而且生活在祖祖辈辈而来的熟人社会中,有自己的农家小院,进退有据、生活从容。且正是因为中老年人在家务农,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才安心在外务工,务工有收入,可以奢侈一点,没有收入也不要紧。在城市务工,就当进城旅游了。

农村年轻人进城碰运气。运气好,他们可以获得稳定就业和高收入,从而可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体面的一员。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年轻时容易找到就业机会,随着年龄增长,他们逐步失去在城市就业的优势,逐步丧失融入城市的信心。与其艰难地漂在城市,不如回到农村种田去。农民年轻时一定要进城碰运气,进城二十年,发现在城市体面生活下来很艰难,甚至遍体鳞伤时,返乡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了。

40岁或45岁返乡。且从开始返乡到最后完全回到村庄,是一个过程。回来了又出去,出去又回来,经过几年甚至10年,终于回来了,回到有农家小院、有熟人关系、有田可种的家乡。落叶归了根。

40岁或50岁开始种田,在当前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电力化、化肥化、农药化的背景下,即使没有种过田,学会种田并非难事。而只要外出务工人员在年老时有一半甚至1/3返乡,这些返乡的40岁或50岁的进过城的农民,就可以在很短时间成为熟练农民,他们耕种土地,生产粮食,养活自己,也养活中国。要知道,即使1/3的进城务工年轻人最终返乡,也是数以亿计的劳动人口,一直至65岁,他们都完全可以是最好的农业劳动力,且他们种田的粮食亩产,一定会远高于公司化规模经营的粮食亩产,因为农业是天然适合家庭经营的产业。

年轻人进城不愿返乡,因为他们还有在城市打拼的年龄资本,且的确有融入城市体面生活的机会。但所有人都知道,进城农民不可能全都成功融入城市,进城失败的农民回到农村是一个比漂在城市好得多的选择。

当前中国农业,最重要的还是粮食产业,中国土地的70%用来种植粮食,中国70%以上农民从事粮食种植。

粮食是大宗农产品,是国家的战略物资,是耐储存的产品。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小,即粮食生产多了不好办,生产少了也不好办。一年生产粮食多了,可以储存起来,年年超产,无处储存,就很麻烦。粮食生产少了,没有粮吃,靠进口,中国13亿人口,哪里可以进口这么多粮食?

作为战略性的大宗农产品,粮食生产的特点是国家保护价收购,小农生产粮食,基本上不存在与市场对接的困难。当前中国仍然具有很高的增产粮食的潜力。笔者在农村调研发现,农村季节性抛荒十分普遍。为什么会有季节性抛荒?因为农民可以外出务工,种粮比较收益低,农民就减少粮食生产。若粮食生产连年减少,国家提高粮食保护收购价,或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农民就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可以增产粮食。当前中国粮食生产潜力仍然很大,只要价格合理,不存在生产不出更多粮食的问题。

从事粮食生产的小农,最大困难是产中环节的协作。当前中国小农经营的格局可以称作“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过十亩”且地块分散的小农经营,如此小而分散的土地,缺少基本的生产规模,生产环节的共同事务如灌溉、植保、机耕道建设等,不可能靠单家独户来解决。取消农业税前,村社集体组织在解决农业生产共同事务中作用甚大。取消农业税,也同时取消了村社集体向农民收取共同生产费的机制,村社集体退出生产环节,农户尤其是粮农生产环节协作不起来,农业生产因此困难多多。

如何通过自上而下的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和不好办”的事情,是当前农村政策的重点。

中国农业蛋糕是相对固定的。总体来讲,当前中国的农业蛋糕是在九亿农民中分配,且农业蛋糕对九亿农民十分重要。

现在社会呼吁资本下乡发展现代农业,而资本下乡是要赚钱的,也就是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是要分享农业收益,分割农业蛋糕的。本来农业蛋糕就不大,九亿农民来分的份额就很少,现在资本加入进来分农业蛋糕,农民就更加难以从农业中获取收益了。

更诡异的是,据说农业是比较效益低的产业,资本下乡从事农业尤其是从事粮食种植,是不划算的,所以要有政府的财政补贴。政府补贴资本下乡去分农业蛋糕,去占农民既得利益,而九亿农民中,虽然现在有2亿多进城务工了,但所有人都知道,这2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的大多数不可能体面融入城市,而终究还要回到农村。

媒体报道,本届全国政协农业组65位委员,没有一个真正种田的小农,而全是农业企业家、农业官员和农业院士。这些代表资本、知识和权力的政协委员,自然要从现代农业角度讨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政府重视并推动资本下乡。但从农民的角度来讲,情况就不大一样,农民希望自己在无法稳定地在城市就业的情况下,仍然保留回乡务农的退路。正是有了可以回去的退路,他们才能忍受进城的艰难。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仍然生活在村庄这个熟人社会,他们才能安心外出务工。

而从农业本身来讲,最近几十年,中国农业实在是太成功了。粮食“八连增”是最近的例子。中国市场上,农产品价廉物美,供给充足,且中国粮食自给率极高。虽然农村出现了季节性抛荒,但这是农民对市场的自然反应,设想一下,所有抛荒土地都加足马力生产粮食,中国粮食供给就会大幅过剩,谷贱是一定要伤农的。最为重要的不是粮食的现实生产能力而是其生产潜力,当前中国九亿农民具有足够的增加粮食供给从而让13亿中国人吃饱吃好的能力,问题只是粮价还要稍高一点才行。

特别要提出来的是,中国农业的成功,还表现在不仅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而且在取消农业税前,农民还要承担沉重税费负担。相对来说,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政府投资多,市场农产品贵,且粮食自给率低。

以小农家庭为主的中国农业格局,既有活力,又适应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要稳定。谁来养活中国是一个假问题。

2012年3月22日晚

于麻城清远山庄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428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428

《经略》第17期目录 林辉煌:土地流转与乡村治理的阶层基础--以江汉平原曙光村为考察对象
相关文章
贺雪峰:“打工潮”背后的深层根源
贺雪峰:农村老年人为什么选择自杀--湖北京山农村调查随笔之二
贺雪峰:熟人社会的治理——贵州湄潭农村调查随笔之六
杨华:自杀秩序与湖北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
贺雪峰:人民公社的三大功能
贺雪峰:土地平等使用权+民主合作自治——农村发展的方向
贺雪峰:中国农村的“低消费、高福利”实践
贺雪峰:土地何以成了农民的权利问题
贺雪峰:破解土地权利的神话 ——《地权的逻辑——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向何处去》自序
贺雪峰:中国城市化之忧
胡舒立:访黄奇帆--重庆“新经济政策”
贺雪峰:土地不能私有化
贺雪峰:也说民工荒
贺雪峰:国家与农民关系的三层分析——以农民上访为问题意识之来源
贺雪峰:浪漫主义想象误导土地制度改革
贺雪峰:中国农村的代际间“剥削” ——基于河南洋河镇的调查
贺雪峰:乡村的去政治化及其后果
贺雪峰:农民如何组织起来?
贺雪峰:评点《十七省地权现状》报告
贺雪峰:如何做到耕者有其田
贺雪峰:就地权的逻辑答周其仁教授
曹天予:武汉会议印象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