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阅读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 33 »
文章
  1. 昝涛: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结语
    书评 2012/02/07 | 阅读: 2078
    《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一书的《结语》
  2. 王颋:“天魔”舞的传播及渊源
    宗教 戏剧 2006/11/17 | 阅读: 2080
    “天魔”舞蹈的内容,从“天魔”诱惑佛祖或菩萨未能得逞的佛教传说敷衍而来。元代的舞蹈“十六天魔”可能是元的亡国之君顺帝根据被禁的同题杂剧而改编成的艳舞,与西番僧所传的秘密宗纠缠在一起。大致说来虽然这个舞蹈中既有诱惑,也有道法,依照史料,顺帝的侧重在前者。“天魔舞”在明代被视为元代淫靡亡国之象征,但在民间改编后仍有上演,甚至传播很广,杨维桢诗句中也提到了天魔舞。这篇考据文章的作者为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
  3. 张夏准:韩国悲剧为削减福利的欧洲敲响警钟
    经济 2012/10/16 | 阅读: 2085
    近期对32个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国民价值观调查发现,韩国国民不幸福感仅次于匈牙利国民位列第二。更糟糕的是,首尔延世大学对23个经合组织成员国调查显示,韩国儿童是发达国家儿童中感到最不幸福的。2009年,韩国在世界自杀排名表中荣登榜首,以每100,000人28.4的自杀率远远甩开日本(19.7每100,000人)。
  4. 陈文茜:战慄的孩子
    音乐 2009/12/03 | 阅读: 2086
    他整形后肤色比黑白混血的奥巴马白一点,比奥巴马大三岁,却早出道三十年。这早出道的整整三十年,决定麦可杰克逊从高峰跌落谷底,既精彩又危险的一生。 创作天分始於童年 猝死,或许对与我同年的杰克逊是最好的结局。持续不了的高潮人生提早结束;庞大的天文五亿美元债务就此勾销;最后一场音乐演唱会也不用再举行了。他太早经历盛况,以致长大不了,也活不下去。杰克逊无预警死亡,固然颤栗了许多随著他音乐长大的人们;但这几年,他不是被控「狎童」,就是被迫出售梦幻庄园;2003年起已无新音乐作品。往事既不堪回首,人生又何必持续下去? 杰克逊最著名的作品回想起来都像他的人生回忆录,《危险之旅》(Dangerous)、《早逝》(Gone Too Soon),《黑或白》(Black or White),《战栗》(Thriller),《跳舞机》(Dancing Machine)……。其中《黑或白》,开创了MTV史上观看次数最多的音乐影视带,片长10分钟。故事中一个小孩与父亲对抗,爸爸喝斥孩子「把音量关小一点」,小孩子干脆拿了巨大的音箱,客厅一放,音量调最大;巨大的音波把父亲一轰冲上天,冲破屋顶、穿越天空,最终落地非洲。杰克逊玩耍他的美籍非洲裔背景,把90年代初期刚冒出芽的「Interculturalism」(跨文化)玩到极致。美国音乐史上,每次总有一些不幸,黑人音乐才出头。Armstrong原只是为黑人送葬时的吹奏手;艾灵顿公爵是大萧条后小罗斯福新政的意外结果。 杰克逊天才般的音乐背景,来自於他不幸的童年。他们一家兄弟姊妹共9人,加父母11人,只住一厅二房。父亲从小打骂,不过10岁不到,兄弟5人组成的「Jackson 5」已在美国中西部巡回演唱。1969年他才11岁,已是父亲的最大摇钱树,签约摩城唱片公司;1978年杰克逊20岁,王牌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帮杰克逊打造《墙外》、《战栗》与《飙》。从此没有童年的杰克逊进入了巨星生涯,他24岁已成「音乐史上最畅销的唱片歌手」、「超越猫王」、「专辑连37周冠军」、「史上最伟大的黑人歌手」。不幸的童年挡不住他的音乐天才,集作曲、作词、MV制作、舞蹈、演唱、乐器演奏於一身;他把黑人的蓝调与白人的摇滚、男性的高亢与女性的柔美、成人的嗓音与婴儿般牙牙语音融合在一块儿。舞蹈动作猥亵,双脚却如月球漫步般优雅迷人,他像一只美国黑白熔炉、新旧世代交替中诞生的怪物,瞬间征服了全美国;10年后美国人终究容不下一个怪物,开始遗弃他、贬抑他。 灵魂始终孤独受伤 最终,上帝救走了他。杰克逊的死,我最想听到奥巴马的吊言。他比奥巴马更像黑人社区的小孩,没有完整的教育,没有呵护的家庭。打骂之间也就相依为命,人生纵使出现奇遇,也难以为继。奥巴马在杰克逊出道后三十年,才登上美国政坛核心;这三十年间美国黑人当选过纽约市长、洛杉矶市长、路易斯安纳州长……最终总统。 我从杰克逊的身上看到一个不幸的黑人小孩;无论多么成名,灵魂始终孤独受伤。愿他在上帝的怀里,终得安息。
  5. 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建筑 2012/05/29 | 阅读: 2087
    中国金石书画素得士大夫之重视。各朝代对它们的爱护欣赏,并不在于文章诗词之下,实为吾国文化精神悠久不断之原因。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
  6. 王绍光: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医卫 2006/11/24 | 阅读: 2088
    研究显示,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改革不但没有解决医疗费用上涨问题,反而加剧了这一问题,这又降低了最弱势人群对卫生服务的获取,导致因病致贫的情况不断发生。由于某些医院和医疗人员唯利是图,更是经常出现没钱不收治的现象。如果医疗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必然出现社会矛盾激化。--人文与社会
  7. demo:嚼烂的苹果--维基百科的危机
    科技 2006/11/15 | 阅读: 2092
    demo投了篇稿件,关于最新科技消息:维基百科可以访问了。维基模式在国外有很多争议,在国内一方面应用不是很广泛,一方面大家很相信广告,也就不太讨论。demo反对维基百科的滥用民主自由广告词,也反对web2.0。原稿地址:http://humanities.cn/modules/newbb/viewtopic.php?topic_id=33 此处文章已经由作者修改过。
  8. 张承志:为泥足者序
    宗教 2012/01/07 | 阅读: 2092
    《乃格什班底耶的源与流》 作者:冶福东/译 张承志/作序,香港伊斯兰文化协会2010-3-1出版
  9. 黄宗智:中西法律如何融合?道德、权利与实用
    法律 2011/03/29 | 阅读: 2093
    中国不一定要像西方现代法律那样,从个人权利前提出发,而是可以同时适当采用中国自己古代的和现代革 命的传统,从人际关系而不是个人本位出发,依赖道德准则和实用思维来指导法律。
  10. 布鲁斯·阿克曼:《阿克曼文集》序言
    政治 法律 2013/04/15 | 阅读: 2095
    美国当代宪法学家与政治理论家,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和耶鲁法学院,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耶鲁法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自1987年始担任耶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阿克曼教授在政治理论、美国宪政与比较宪法领域内均有卓越的原创学术贡献。
  11. 陈多友、小森阳一:大众媒体墙与心脑控制
    政治 科技 环保 2009/08/11 | 阅读: 2096
    对通过资本、权力的介入而进入流通的所有的言论,对资本、权力衍生出的语言表达去表示怀疑,用自己的力量去进行分析,并且把这个分析的原理理论化,我想,这是生活在21 世纪的我们今后生存下去的能量,是可以驾驭语言的我们力所能及的事。小泉纯一郎上台以后每天一定要会见电视记者,乐此不疲地接受他们的采访,而且他的发言一定只使用用时仅15秒钟左右的语句,换言之,他使用了类似广告的手法表述自己,并有效地利用此种手法来控制国民大众。
  12. 商伟: 对《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儒林外史研究》讨论的回应
    书评 2013/04/24 | 阅读: 2103
    我最初的动机是要走出文学,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本书恐怕主要还应该说是一部小说研究,以《儒林外史》为出发点,来探讨它如何通过叙述来参与有关儒礼的思想文化讨论,并且有哪些重要的贡献,因为这部小说本身就构成了当时思想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内在的组成部分。
  13. 雅各比:汉娜·阿伦特--名不符实
    书评 2006/12/10 | 阅读: 2105
    汉娜·阿伦特出生于100年前,她最有名的著作是《艾希曼在耶路撒冷》Eichmann in Jerusalem,另外的主要著作是《人类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集权主义的起源》。雅各比认为阿伦特作为哲学家的盛誉得益于她在世期间,美国哲学界缺乏有力的声音,并且认为阿伦特的哲学作品《人类境况》和《集权主义的起源》写得虽然气势宏大(用盖尔那的话说是卡夫卡和瓦格纳的综合体)却含混不清,而且其观点几乎全然来自海德格尔,这一点确实也是阿伦特的研究者基本认同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提出了"the banality of evil",行文则变得朴素,是阿伦特最有力的研究,但是这本文集和阿伦特其他最有价值的文章一样,是评论式的而不是哲学的。雅各比这篇质疑阿伦特哲学家声誉的文章中当然带着一些美国式的职业道德观察和两分法,但是他的评论整体上还是中肯的,事实上阿伦特本人也不把自己当作哲学家。--人文与社会

    07.3.13网上有个中文本,但译文问题比较多,所以不转载了。
  14.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
    社会 2013/02/13 | 阅读: 2108
    民俗学在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出现,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改变了欧洲的艺术、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是赫尔德。威尔森概述了赫尔德的思想发展历程,阐述了民俗学在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性。
  15. 高建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的复兴
    人文 2011/08/26 | 阅读: 2109
    人文学者应该坚持这样一种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去医治社会的疾病。人不仅要吃饭,也需要吃药。这个思想在以前就有了。80年代就有人提出种种思想,这些思想老是被批判,如异化的观点,人道主义的立场,我们不断地清除这些“精神污染”。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些观点用一种独特的语言说出了当时的弊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弊端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16. 路爱国:西藏农区基础教育调查报告
    社会 2009/07/26 | 阅读: 2111
    这篇调查报告讨论西藏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问题。它不是对西藏教育发展的完整描述,而只是提供了对当前西藏农村教育状况的一个观察。这份报告分析西藏农牧民对教育的实际要求,探讨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改善基础教育的途径。讨论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市场力量是否以及在什么程度上影响西藏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如何看待当地基础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什么是目前教育供需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调节教育供需关系有那些可能的选择。除了参考其他相关文献、特别是有关西藏教育的研究文献外,这篇报告主要依据 2003年 7-8 月份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所获取的材料和信息,包括当地各级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文件和资料,与政府有关各方会见和访谈得到的信息,以及访问学校、村落和农民家庭相关人员获得的信息。这次实地调查局限在西藏农区及个别半农半牧村落,纯牧区的情况暂告阙如。
  17. 格非:乡村教育:人和事
    社会 文学 2011/10/11 | 阅读: 2114
    近日各站转载一篇文章,称农村婚丧仪式中的一些现象为1999年后出现,从城市传到乡村云云。此文另有叙述。
  18.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访谈:借古开今
    艺术 2007/02/07 | 阅读: 2117
    潘公凯谈中国画,新浙派,中国美术学院与中央美术学院等等。"非艺术的爱好上潘公凯涉猎广泛,不管宏观物理学还是微观物理学,新兴的科技成就他都很感兴趣。他说,这是他的性格,从小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19. 陈传海、杨自然:1942和1943年的河南严重灾荒
    历史 2012/12/14 | 阅读: 2122
    刘震云冯小刚应读的文章:至1938年8月,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省损失折合法币为2.95亿元,1941年沙区扫荡中冈村宁次提出三光政策。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对占领区工矿商业的控制,牢牢地操纵了资源的开发,企业的生产,垄断了市城金融,随心所欲地从事掠夺和服务于侵略战争的需要。对农村的掠夺榨取,亦非常残酷:除掠夺河南占领区的农产品外并征工征兵,逃亡者充公家产。
  20.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导论
    经济 2010/10/25 | 阅读: 2130
    中国的发展方向是否将会是比较简单的资本主义模型(虽然是具有庞大人口压力以及众多贫困民众)?抑或将是一个分配比较平均的发展?或者说,中国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经历是否会和后三十年的市场改革以某种方式合并为一体,抑或是完全被抛弃?
«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 33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