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 205 »
文章
  1. 戴锦华、王炎:由政治影片透视美国政治文化走向
    影视 2013/04/28 | 阅读: 4098
    我认同"好莱坞建构美国"这个说法。对美国内部,它是整合移民/殖民者认同的极为有效的方式;对于外部、整个世界,它用来建构美国的形象,传播关于美国的想象和美国的核心价值。作为一个移民/殖民国家,没有比美国这个国家更适用于"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概念了。是美国电影塑造了"美国人"的自我想象和关于美国人的想象;是电影将不同族裔、来自不同国家、有巨大内部差异的移民社会,整合为"美国人"。
  2. 赵刚: 为什么要读陈映真?--《橙红的早星》自序
    文学 2013/05/04 | 阅读: 2250
    这篇「代序」,一方面是向读者您交代我何以认为陈映真文学是重要的一个自白,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封向公众提出的意欲强烈的阅读邀约信。……其他文字也许会为人遗忘,也许。但是,我们也都别忘了,陈映真的文学将永远留存在这个世界,恰恰也是因为它是一列满载的火车。
  3. 路況:野月满庭隅--试论陈庭诗抽象艺术的时代文化意义
    艺术 2013/05/02 | 阅读: 1654
    陈庭诗是台湾抽象艺术之先驱旗手。其生平事件有两个特异点:自幼失聪;因政治因素而从左翼写实版画转向抽象版画。本文企图探讨陈之「失聪听障状态」与其「抽象艺术创作」之内在关联与时代文化意义。我们发现它反显出康定斯基的《点线面》所描述的「内在沉默」,它已非「技法」问题,而是抽象艺术之「心法」
  4. 陈映真、黎湘萍:谈台湾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问题
    文学 2013/05/04 | 阅读: 2443
    相对于Postmodernism那种历史虚无观点,我们所强调的了解历史,并不是要你知道某年某年发生什么事情。我们所谓的历史就是每个民族自己的议题...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一个思想家,一定要继承你自己的议题加以发展,这才是重要的
  5. 朱永嘉:五一劳动节随感
    思想 2013/05/02 | 阅读: 2061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示威,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事态扩大,引发了干草市场暴乱。1889年第二国际决定把5月1日作为“国际劳动节”。
  6. 朱金春、王丽娜:从“多元一体格局”到“跨体系社会” ——民族研究的区域视角与超民族视野
    社会 2013/05/03 | 阅读: 2065
    近代以来的民族研究主要是在民族主义知识框架下展开的。在民族研究中,民族被放置于主体性地位,因而无法在更为广阔的视野内呈现民族社会复杂多样的关系。因此,需要在研究方法与知识视野上有所突破。通过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和"跨体系社会"理论的评述,本文认为,在民族研究中,区域视角与超民族视野更能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关系。
  7. 《经略》第26期目录与刊首语
    期刊专递 2013/05/03 | 阅读: 1580
    【专题】新集体主义村庄
  8. 郭俊野:"华西村模式":争论与未来
    社会 2013/05/03 | 阅读: 2122
    作为"集体所有制"和"共同富裕"的典型,华西村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在近期其"灵魂人物"吴仁宝去世后,更引发各界对于其未来发展的担忧。"华西村模式"包含哪些特征?外界关于华西村的讨论围绕着哪些问题展开?以及在新任掌舵者"真正掌权"之后,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
  9. 老田:从吴仁宝看华西村的毛式管理结构
    社会 2013/05/03 | 阅读: 1920
    在华西村里,这个熟人社会的人际网络的实际存在,至少对政治和经济的分化构成一个有力的限制,以吴仁宝为代表的干部群体主动认同于自己的社区,而不是借助上级政府的权威强硬地实现改制把绝大多数利益归于自己,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社区成员对于他们的认同,从而减少了管理的阻力和援引强硬手段的必要
  10. 吕正惠:放在序言位置的书评——《橙红的早星》序
    文学 2013/05/04 | 阅读: 2093
    在《求索》之后,赵刚即将出版他的第二本论陈映真的专着《橙红的早星》。将这两本书合读,就可以看出赵刚对陈映真研究的巨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以后任何人想研究陈映真,都必需以这两本书为基础
  11. 陈光兴: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
    文学 2013/05/04 | 阅读: 3161
    希望台湾批判的学术思想界能够认识自身的第三世界历史属性,期许中国大陆知识界不要丢弃第三世界的属性与思想资源,要保留第三世界想像的香火,扩大我们极为狭窄的知识对象,使得他者与自我能够更为开放、多元。
  12. 赵刚:两岸与第三世界--陈映真的历史视野
    思想 2013/05/04 | 阅读: 2575
    展现在白永瑞与陈映真的「对话」中的困难,虽然形式上可以是一个极简单的数字问题:两岸是一,还是二?但在两者之间所高度张力拉扯、挣扎、压抑,但却又经常缺乏适切言语表达的,似乎是很多非常复杂的因素,其中至少包括了区域间的历史情仇恩怨、当代地缘政治权力丛结的制约、对自身民族国家在区域与世界的位置自觉与抱负,以及和那与包括「民族主义」、「现代文明」等西方支配话语的批判性距离。
  13. 谭中:谭中教授口述历史访谈(上)
    社会 2013/05/06 | 阅读: 2716
    谭中不但是"Chindia/中印大同"的象征符号,而且是有血有肉的中印文明结晶,很少看到像他的文章那样把中印文化有机地结合。他是有"现代玄奘"美称的已故学者谭云山长子及事业继承者,从他们的活动中可见谭氏父子两代毕生为增进中印友好与了解的孤军奋战。
  14. 谭中:谭中教授口述历史访谈(中)
    社会 2013/05/06 | 阅读: 2251
    一个外交官是代表一个政府,因此应该要有一定的政治水平。中国的外交官,在中国一言堂,坚持口径一致的情况下,只能够念熟一套固定的语言,即使是当大使的人也不能改变,因此水平不够。但印度大使就不是,他们甚至水平会比总理还要好,因为他们是像中国过去那样的拔尖的"进士"。
  15. 谭中:谭中教授口述历史访谈(下)
    社会 2013/05/06 | 阅读: 2270
    从过去讲起,在印度也好,在西方国家也好,要了解中国,都有一道障碍,这障碍就是语文,语文的障碍。哥伦比亚大学胡昌度教授说,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本来很难找到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国要透彻了解中国就得靠懂中文的知识分子,中国留学生都吃香了。他们不管是反共还是亲共都从心里喊"毛主席万岁"
  16. Barry Sautman、严海蓉: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
    社会 2013/05/05 | 阅读: 2541
    共得出三条结论:首先,非洲人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并不像西方媒体理解的那样负面,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多变且复杂的。其次,西方媒体一向认为只有非洲统治精英对中非联系持积极态度,而这与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符。 第三,在对构成受访者认知差异的众多因素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相比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受访者的国别才是产生认知差异的主导因素。
  17. 王炎:阅读城市空间--曼哈顿景观与文化身份
    社会 2013/05/06 | 阅读: 2730
    书写景观的文化变迁才是索尔的意义,但不该如此抽象谈问题,索尔最反对从理论范式做逻辑推演,认为是空中楼阁,过眼烟云,唯有事实本身才持久切实。我们不如放下理论,走进城市,做一手观察,切身感受地理空间表达的人情物理。
  18. 马修·古德温:英国、伊斯兰和世代斗争
    社会 宗教 2013/05/07 | 阅读: 2279
    最新人口普查数据在英国媒体和各界人士中引发了许多争论。焦点是伦敦一些地区在经历何种程度的"白人大迁移",即是否应该担忧8%人口不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的现象。除此,英国穆斯林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英国社会中伊斯兰势力不断壮大的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
  19. 赵刚:恐惧与混乱只有让人不得自由:评《自由人宣言》
    社会 2013/05/06 | 阅读: 2176
    《自由人宣言》并不是一篇自由主义宣言(即,只论普世价值不谈统独不谈认同);它表面上是,但实际上它仍然是在统独与国家认同的原地打转,继续呢喃。这样的一种表里不一,使人恐惧。另一个重要的沈默不语是关于美国的。
  20. 朱永嘉:刘邦与知识分子群体
    历史 2013/05/08 | 阅读: 2527
    在中国历史上,凡属分裂鼎足时期,都曾出现过这种状况,在这个纷争的过程中,谁能集中知识分子的智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谁往往就会是最终的胜利者。在这个问题上项羽不如刘邦
« 1 ...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