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 205 »
文章
  1. 夏明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
    社会 2012/05/12 | 阅读: 1554
    在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以人文社会科学为职志的历史学家们迄今不曾"扮演较重要的角色"。如何借鉴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更深入地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将是未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2. Subramanian:《大预测》--前言
    经济 2012/05/14 | 阅读: 1278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Arvind Subramanian的新书,该书认为中国经济实力将很快让美国黯然失色——比人们预期的要快。
  3. 闻翔、周潇: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 一个批判性的述评
    社会 2012/05/13 | 阅读: 2716
    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生产过程作为“形塑工人阶级的关键场域”,重返"生产的隐秘之处",将被遮蔽了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场景暴露在研究者的视野之下,自然也是劳工研究的题中之意。
  4. 莫罕、奥兰德:反思左翼、进步、全球化等概念(上)
    思想 政治 2012/05/13 | 阅读: 2611
    新当选法国总统Hollande与法国哲学家Morin对话。自密特朗于1981年当选以来,社会党睽违政权已久,左翼的声音相对消沉。欧兰德带领左翼重新取得执政权,究竟他本人有哪些新的理念或作为是可以被期待的?本篇访谈完成于总统大选第一轮和第二轮投票之间
  5. 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历史 书评 2012/05/13 | 阅读: 2545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出版。她也写了钱学森的传记,The Thread of the Silkworm。 2004年,张纯如自杀。她的母亲张盈盈用6年写成英文回忆录,2012年译成中文《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此为该书中译本节选及序言前言
  6. 郑洞天:最好的方式是用多民族人民的生活表现真实的中国
    影视 2012/05/13 | 阅读: 1360
    民族电影的概念是什么?可以说,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之外的所有各国的电影都可以统称为民族电影。因为美国电影独占了全世界市场的70%左右,它完成的娱乐部分、商品流通部分的功能,应该说没有人可以替代。剩下其他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作者拍的电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娱乐性的产品,但是实际上它更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各国电影工作者能做的事情:完成电影更崇高的目标。
  7. 潘毅、许怡:垄断资本与中国工人
    经济 2012/05/12 | 阅读: 2133
    近段时间以来,警惕跨国资本,加大劳工保护的呼声渐涨,人们开始更多地反思资本的破坏面,希冀在更好地利用它的同时,减少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作者以富士康为例,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当前的这种新型跨国资本正在生成一种“逐底竞争”的全球工厂体制和一种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并对这种体制和模式的运行逻辑给予了细致入微的解读
  8. 刘志扬:神圣与内在的洁净——以藏族农民为中心的洁净观念的文化诠释
    社会 2009/07/11 | 阅读: 1783
    本文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对藏族的洁净观念进行了初步的文化解读,认为宗教的神圣原则和内外有别的原则是藏族社会,特别是藏族农村社会具有普遍性的关于洁净的两个基本原则,藏族洁净观念的这两个原则在他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由此可以衍生到藏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藏族社会与文化。
  9. 李德英、高松:地震灾害与社会反应——以1933年四川叠溪地震为中心的考察
    历史 2012/05/12 | 阅读: 1899
    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10. 刘曦林:桃花依旧笑春风--关于中国现代的花鸟画
    艺术 2009/07/11 | 阅读: 1567
    明清二季,文人花鸟画成为主潮,院体画、工丽派走向式微。文人画重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弱化了造型的写实性、精微性及色彩的丰富性,强化了艺术的主观性、表现性、抽象性、书写性、随机性,强化了文思和多样艺术的综合性,强化了水墨语汇的纯正性,使花鸟画艺术发生了重大突破。20世纪的花鸟画所面临的正是这种总体的情势。从就近的传统而言,20世纪的花鸟画更多地受到了18、19世纪画风的直接启示,并受到20世纪大文化背景的促迫,在美学品格上发生了诸多变异。
  11. 焦长权: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基于鄂中G镇农民农田水利上访行为的分析
    法律 社会 2012/05/10 | 阅读: 2165
    本文从农田水利上访行为中农民的国家观念角度切入,发现在农民针对农田水利问题的上访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一种"求援"国家的行为而很少具有"抗争性",而农民在农田水利问题上的国家观念正是农民采取这种"求援"于国家的上访行为的心理文化机制,从而进一步阐明了农民上访行为中的非政治化特征。
  12. 朱永嘉:关于宣室的两个故事
    政治 2009/07/13 | 阅读: 2473
    唐代有名的诗人李商隐,写了一首诗,题为《贾生》,其诗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隐含对汉文帝的讽刺。表面上求贤,实际上只是求神问仙。其实李商隐有一点错怪了……
  13. 吕正惠:韩愈《师说》在文化史上的意义
    人文 2012/05/09 | 阅读: 2504
    韩愈作《师说》,与《原道》、“文以明道说”一道,解构了以士族门阀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体系,构建起一套新兴庶族地主据以安身立命的世界观,并对北宋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4. 曾健民:台湾“日本情结”的历史诸相——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社会 2012/05/10 | 阅读: 2763
    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地方有像台湾这么浓厚又复杂的日本情结,即使与台湾同样曾受过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也没有。这么独特的“台湾日本情结”,当然与台日间的百年历史有密切的关系,然而,台湾的战后政治经济史才是真正形塑“日本情结”的基本力量。
  15. 蓝博洲:雾社抗暴——民族解放运动中,原汉联盟的历史起点
    历史 2012/05/10 | 阅读: 1934
    蓝博洲在戴国辉等人关于事件的研究的基础上,以汉族系台湾进步知识分子及同时期大陆舆论围绕“雾社事件”的讨论为历史起点,梳理了二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台湾原住民与汉族在反帝反体制运动中的结盟路线。作者认为,只有原住民与扬弃大汉沙文主义的进步汉人,互相提携,共同为追求一个公平、合理、正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台湾原住民的阶级与民族解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16. 戴國輝:霧社起義與中國革命
    历史 2012/05/12 | 阅读: 2133
    三十年代初,正值世界經濟大恐慌谷底,日本資本主義體制根本地動搖,殖民統治體系也無可避免地遭到必然的衝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與階級鬥爭相應地聲勢高漲。剛好在這時候爆發的「霧社蜂起事件」,很明顯地具有「殖民統治下的民族壓迫與勞力剝削問題」的性質。
  17. 胡起望:从日本的国会辩论看雾社起义
    历史 2012/05/11 | 阅读: 2544
    雾社起义"的爆发,在统治者方面,也引起了一片混乱,“总督府想化小处理,目的在缩小责任范围。而军部想扩大处理,目的在于增兵台湾,""据云已有增设两个师团的具体计划,为准备将来的日美战争,应付对立的菲律宾作谁备。"
  18. 杨念群:革命叙述与文化想象
    书评 2012/05/11 | 阅读: 1987
    蔡翔曾希望文学研究更多地与政治史、思想史形成对话格局,此意甚佳。但也须认识到,“革命想象”与“革命历史”的自身演进过程之间仍充满着差异性,需仔细加以甄别。
  19. 高彦颐:“天足”:一个崭新的基督教范畴
    宗教 历史 2012/05/15 | 阅读: 2236
    选自《缠足》;依循基督教义的逻辑与修辞,定罪缠足的审判,指向三个层面:缠足是狂妄的文化设计、缠足有违父母的慈爱之心,以及,缠足对上帝所垂爱的男性构成一种性威胁。1895-1898年间出现了许多反缠足团体,它们成为反缠足运动中最多人研究的环节。
  20. 向达:唐代俗讲考
    宗教 2009/07/13 | 阅读: 3143
    本文初稿曾刊《燕京学报》第十六期。其后获见英法所藏若干新材料,用将旧稿整理重写一过。一九四○年五月向达谨记于昆明。
« 1 ...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