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文学

« 1 ... 12 13 14 (15) 16 17 18 ... 23 »
文章
  1. 北岛:缺席与出发——获奖感言
    2009/10/07
    1972 年年初,我把剛完成的《你好,百花山》一詩初稿拿給父親看,沒想到他責令我馬上燒掉,其中一句「綠色的陽光在縫隙裏流竄」把他嚇壞了。
  2. 朱伟:张承志记
    2009/10/01
    在中国新时期文学史中,张承志无疑极鲜明地扮演了属于自己的角色。
  3. 胡志德:谈文言文衰落
    2009/09/24
    上海书评访谈
  4. 陈映真:将军族
    2009/09/24
    短篇,1964年在台湾《现代文学》发表
  5. 陈映真:山路
    2009/09/24
    中篇,1983年发表
  6. 李欧梵:陈映真和萧斯塔可维奇
    2009/09/23
    妙的是陈映真在这篇小说中用了一个音乐典故――萧斯塔可维奇的第三交响乐,又名《五月一日》(劳动节)。
  7. 王安忆:英特纳雄耐尔
    2009/09/23
    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王安忆与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奖得主陈映真,二十年前在美国的一场历史性聚会。由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聘请台湾、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杰出文学评审进行的「世界华文文学奖」,2003年选出第二届得奖人:小说家陈映真先生(《忠孝公园》)。联副特刊登王安忆这篇新作,向陈映真致贺,也期望年轻的作家能向戮力前行的前辈致敬。
  8. 黎湘萍:历史清理与人性反省:陈映真近作的价值——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
    2009/09/22
    如何做人,特别是在“所多玛和峨摩拉”的时代如何坚持“乌托邦”的理想,是陈映真小说的一个潜在的主题,从《归乡》、《夜雾》到《忠孝公园》,他一面以批判、讽刺甚至愤怒的态度清理和反省历史,一面不无悲伤地再现“做人”这个主题。陈映真的悲伤,也就是陈映真的价值。
  9. 李云雷:陈映真的意义是属于将来的--附录: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2009/09/22
    2009年9月18日,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陈映真先生创作50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附录李云雷札记一篇:从排斥到认同——大陆作家对陈映真20年的“接受史”
  10. 陈映真:对我而言的“第三世界”
    2009/09/21
    理论的思维令人疲乏。事实上,我对“第三世界”的难忘的体会,不是读理论出来的,而是源自几次具体的感性经验。
  11. 刘皓明:从好言到好智:德国的语文学传统
    2009/09/19
    本文中将使用的“语文学”一词是对西文philologia的并不理想的翻译。
  12. 阿来:《格萨尔王传》为什么是活史诗
    2009/09/18
    智慧花蕊,层层秀丽,少年多英俊,观察诸法,如钩牵引,扣入美女心,彻见法性,明镜自观,变化千戏景,作者为谁,乃五髻者,严饰住喉门。
  13. 孟繁华:当代文学--农村与乡土的两次历史演变
    2009/09/18
    60年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农村或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文学创作资源和叙述对象。因此,对农村或乡村中国的文学叙述,就形成了60年来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学。
  14. 冯象:读注
    2009/09/18
    有一天,我的洋教女从她的神话书上抬起头来,指着我看的书问:这是什么?
  15. 马建东:王梵志诗的底层生活经验
    2009/09/17
    本文通过对现存敦煌文献中王梵志诗的研读,认为王梵志诗作的独特意义之一,在其对底层生活经验的深刻揭示。细读今存全部王梵志诗作,可以发现,构成这种经验的,除了人们略有了解的经济生活的贫困,还有社会负担的沉重、社会公正的匮乏,以及生命意义的模糊。
  16. 李云雷:我们如何叙述农村--关于新乡土小说的三个问题
    2009/09/17
    “乡土文学”的说法最早来自鲁迅先生,1935年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蹇先艾叙述过贵州,斐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之方面来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
  17. 韩少功:寻根群体的条件
    2009/09/17
    什么是“寻根”?寻什么“根”?怎样去“寻”?你寻到了什么?……问题一旦笼统和通俗到这个地步,事情就不好谈。二十多年前谈不清楚,二十多年后肯定还是谈不清楚。正是考虑这一点,很久以来我对这个话题能躲则躲。
  18. 祁志祥: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系统整体观
    2009/09/16
    中国古代关于美本质的普遍看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的互补系统,以味为美、以意为美、以道为美、同构为美、以文为美,构成了中国古代美本质观的整体特色。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观本同而末异,如儒家认为自然比德为美、以情为美、以和为美、以“合目的”的形式为美,道家以无、妙、淡、柔、自然、生气和适性为美,佛家以涅槃 、寂灭、死亡以及涅槃 的象征——圆相、光明为美,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美论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美感论集中论述了审美的特征和方法。审美特征论涉及美感的愉悦性、直觉性、客观性、主观性、真实性。审美方法论强调咀嚼回味、以我观物、虚静纳物,与中国古代的美本质论遥相呼应。
  19. 杨义:清学“三弊”(访谈)
    2009/09/16
    计亚男、柳霞访问。杨义谈到,清人弱点起码有三条,可以概括为清学“三弊”。 第一,是不敢讲民族问题,第二,是民间问题,第三,是清代只有金石之学而没有考古之学。
  20. 伊格尔顿:皮里阳秋——T.S.爱略特的《标准》
    2009/09/15
    1921年爱略特陷于神经崩溃的时候,关于资助他提议的刊物的商业谈判被迫暂停;康复期间他写了《荒原》。尽管他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婚姻不幸有关,它也同时反映了战后的文化危机。那时19世纪的学说--浪漫派的人文主义,自由派的个人主义,社会进步的梦想--仿佛都未能从战争中幸存;而爱略特和他欧洲的现代主义同侪一样,因精神幻灭而颓丧。重要的是,这也提出了在丧失了养育他们的遗产之后如何写作的问题。--译文不太清通,可看。
« 1 ... 12 13 14 (15) 16 17 18 ... 23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