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思想

思想

« 1 (2) 3 4 5 ... 14 »
文章
  1. 高毅哲:汪晖:思想无疆
    2013/10/22
    如汪晖自己所言:"中国是一个独特的、伟大的文明国家,有着自身的文化和学术传统。尽管中国的社会科学还不那么发达,但社会实践却是极为丰富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巨变提供出创造性的解释,那么,这不仅是对中国研究的贡献,更是对整个人类知识的贡献。"
  2. 刘小枫: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
    2013/09/24
    从世界历史来看,改制共和的问题非常复杂,即便要思考这个问题也非常艰难。媒体人喜欢用未经审视的"普世价值"口号唤醒人民,由于一些博士或教授也成了媒体人,这类似是而非的口号也笼罩着我们的大学课堂。在座各位谁都不会否认,大学与传媒不同,大学要讲究学理地思考。
  3. 林书扬:审视近年来的台湾时代意识流--评陈昭瑛、陈映真、陈芳明的「本土化」之争
    2013/07/20
    对陈昭瑛陈映真陈芳明三位的文章展开评析,作者意在指出本土化运动急速台独化的基本因素--台湾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体的完成和巩固,政法系统及其他一切社会配件的全面化深化,来做为现阶段台独意识的主要根据。
  4. 夏寒:"国父"何以成为问题?
    2013/07/18
    刘小枫关于宪政的对话注定会成为一个事件。他的言论也注定会震惊几乎所有的自由主义者,因为在他们那里,他作为一个文化基督徒的圣像突然间崩塌了。与其说在评价刘小枫的问题上针锋相对,不如说是在评价毛的问题划为了森严壁垒的两个阵营。
  5. 汪晖:中国、新的平等观与世界--Gabriele Battaglia对话汪晖
    2013/07/08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有一场关于平等的危机,但是怎么去界定它?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陷入危机,一些人由此攻击"平等"问题,通过提出一种新自由主义的方案:私有化,产权问题等等,将矛头指向国有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平等观,即所谓"机会均等",随之而来的是法律建构。但它的结果却是将一个不公平的过程合法化了。
  6. 朱双一:真假本土化之争--一九九五年台湾文坛的一场论战
    2013/07/05
    在这场论争中,反「台独」论述往往着重从历史事实立论,做到有理有据,如陈映真挖掘和引用目前尚为人们所忽略的、一九四七年谢雪红等台籍共产党人在香港发表反美帝、反讬管、反台独宣言的重要史实,有力驳斥了对手的谬论。相反,独派论述方面却热中于套用西方理论,似乎更兴趣于自我理论系统的自圆其说而与现实有隔
  7.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
    2013/05/27
    陈映真访谈:「只要努力,穷人照样出人头地」,这样的道德,是实际上存在着社会差别的社会中流行的。在个別案例中,它有真实性。但從政治经济学上看,就不是那么乐观了。但这样的「道德」,正是鼓舞着人背弃自己的出身。
  8. 陈映真:向内战・冷战意识形态挑战
--七○年代文学论争在台湾文艺思潮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2013/05/17
    二十年后回顾,特别在八○年代以降台湾文学批评和台湾文学论的豹变条件下,七○年代的文学论争-包括七二年以迄七四年的现代主义论争-在台湾战后文艺思想史上,显示了划期性的意义。
  9. 邱士杰:从中国革命风暴而来--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2013/05/16
    「社会性质」问题是一个有浓厚马克思主义色彩、并透过共产国际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传统。陈映真于90年代放下小说创作之后,在大陆、韩国,以及台湾不同世代所提出的「社会性质」论(或论争)的基础上,形成他自己的「社会性质」论。陈映真在80年代即面对的分离主义问题(分离主义的论述以及分离主义的成因),是考察陈映真转入「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媒介;而本文所研究的陈映真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以「社会性质」论为媒介的马克思主义观。
  10. 赵刚:两岸与第三世界--陈映真的历史视野
    2013/05/04
    展现在白永瑞与陈映真的「对话」中的困难,虽然形式上可以是一个极简单的数字问题:两岸是一,还是二?但在两者之间所高度张力拉扯、挣扎、压抑,但却又经常缺乏适切言语表达的,似乎是很多非常复杂的因素,其中至少包括了区域间的历史情仇恩怨、当代地缘政治权力丛结的制约、对自身民族国家在区域与世界的位置自觉与抱负,以及和那与包括「民族主义」、「现代文明」等西方支配话语的批判性距离。
  11. 朱永嘉:五一劳动节随感
    2013/05/02
    1886年5月1日,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在美国举行了约35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示威,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事态扩大,引发了干草市场暴乱。1889年第二国际决定把5月1日作为“国际劳动节”。
  12. 胡清雅:吴叡人〈贱民宣言〉批判的一点补充
    2013/04/24
    〈贱民宣言〉看似以「弱小民族」作为立场,矛盾地既批判、又捍卫「民族」的「自决权」,其中的吊诡之处,是铲除了历史过程中的整个列宁的「民族自决」范畴与其历史意义,以及台湾反殖民运动当中的具体实践。应该说,〈贱民宣言〉既恨又爱、既撇嘴又想要的「民族自决」(以及与其共构的整套文明社会进步观的欺罔性)正是威尔逊原则在21世纪的具体实现。
  13. 卡維波:在帝国/殖民/主义中的台湾史叙事--从赵刚二评吴叡人谈起
    2013/04/24
    将大陆人民不同时期的迁徙、垦殖台湾等等(以上我含混地谈明清时期,但是应做进一步区分)都称为「殖民」,暗示均为殖民主义或帝国主义的作为,由此对映出从来不能自主决定命运的台湾人主体,显然是很凭空的一种虚构。
  14. 邱士杰:「台湾人全体的解放」?--对赵刚老师〈「新右派」出现在台湾地平线上了:评吴叡人的《贱民宣言》〉的一点补充
    2013/04/23
    吴叡人的叙述策略不但解消掉二十年代台湾左翼运动的整体面貌,还解消掉了台湾左翼运动反对用「民族」解消「阶级」的种种努力。或许吴叡人的民族主义真的也具有跨国界的想像力,但我更相信是跨国界到安保条约所系起的日本与美国,以及一切美军基地。
  15. 赵刚:二评吴叡人:一个「逻辑的-理论的」批判
    2013/04/22
    作为一个传统政体的帝国如清朝,如何能和现代的帝国主义的民族国家如日本,鸡兔同笼,均谓之「帝国」呢?在日本的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意识型态、民族国家体系,以及以现代合理性为基础的高度治理能力......之下的殖民,和在颓败的古老帝国的清朝统而不治之下,在人口巨幅成长之下,在耕地极度不足之下,而进行的维生的、「自发性」的流亡与迁徙的民众行动,可以并为一谈吗?
  16. 赵刚:「新右派」出现在台湾地平线上了--评吴叡人的《贱民宣言》
    2013/04/22
    当代新右派耽溺于一种道德美学及其某种悲怆性,以「民族」为历史主体、歌颂没有内容的但又很英雄性的「自由」、欲望「危险地活着」、把死亡美学化道德化......。一言以蔽之,将政治大美学化,在美学中寻找一种从古代奥秘地流传下来的「道德意义」。凡此,都可以在「宣言」中看到魅影流动。但吴睿人的台湾新右毕竟又是台湾所特有的,更可说是一种庸俗化的波特莱尔,为何?因为他们的美学化了的道德意义,经过检验,竟然又只是菲利斯汀的现代性叙事重播,与古典中国的战国策谋略「远交近攻」的翻版。
  17. 吴飞:罗马陷落与基督教历史观
    2013/04/19
    公元410年8月24日,西哥特首领阿拉利克(Alaricus)率军攻克罗马城,焚烧掳掠三天后扬长而去。此事震动了整个罗马帝国,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成为奥古斯丁写作《上帝之城》的直接原因。
  18. 林深靖: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毛泽东主义
    2013/03/08
    巴迪乌认为,我们目前所生存的时代,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之下,资本主义却更野蛮、更粗暴,竞争更为惨酷,整体世局反而更像是19世纪的样貌。也因此,在19世纪涌现的共产主义假设,乃至巴黎公社的经验,都为我们留下丰厚的历史资源,留下强大的思想武器。
  19. 米诺罗: 非欧洲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可能更具有相关性(译文)
    2013/03/01
    中英文。杜克大学杰出教授、全球研究与人文学科中心主任Mignolo从去殖民角度批评欧洲中心的哲学思想,认为对许多人来说,汪晖等非西方思想家可能比齐泽克等欧洲哲学家更具有相关性,并赞扬万隆会议能与西方中心模式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脱钩
  20. 迈克尔·桑德尔:重建非市场价值观--南风窗专访
    2013/02/28
    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我们都有充分的理由去认真思考"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的差别。每个社会都应该对纯粹市场逻辑所带来的危害有所回应。
« 1 (2) 3 4 5 ... 14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