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科技

王东宾:根、天皇与互联网

1998年之前,互联网的根一直是美国政府直接控制,2009年9月初步进入全球共同治理时代。但其治理仍然有很多问题,美国政府仍然有很多特权。一定意义上,互联网的"天皇"--根,仍然处于美国的实质且有效控制之下。

网络空间中,代码就是法律[1],则TCP/IP协议[2]就是宪法,决定了互联网的基础架构。这部"宪法"赋予了根(Root)作为互联网架构中最高权威的地位。TCP/IP架构下,互联网的核心基础资源是域名和IP地址[3],全球"互通互联"要求域名与IP在全球范围内的绝对唯一性,并实现域名与IP之间的解析,根据缪勒的定义,根即这组功能[4],并通过根服务器予以技术实现。根据另一种定义,根是"域阶(domain hierarchy)顶层的未命名空间(unnamed space)"[5]。两种定义间并不冲突,前者强调功能,后者强调架构。

 

图1 域名层级结构

互联网的域名层级中,根之下是顶级域名(TLDs),如".com"、".net"、".org"、".edu"等等,此外还有240多个国家与地区顶级域名(如".cn"、".us"、".jp"等)。再往下是二级域名、三级域名······。图1以重庆大学的域名www.cqu.edu.cn为例说明域名层级结构。".cn"是顶级域名,".edu"是二级域名,"cqu"是三级域名。在这里,"cqu"具有了个性化内涵,指称重庆大学,是有限自由可创造部分,所谓注册域名的实质是指向这部分,这部分以上的高阶域名只能"选择"不能"创造"。域名与IP地址之间实现匹配解析,是根的核心功能;现实中重名之人(同名同姓)非常多,而在网络空间中,必须保证域名的绝对唯一性,这决定了根的终极权威地位。

若进一步与人类命名习惯对比,容易发现,把根称为未命名空间(unnamed space),并不十分准确。以www.cqu.edu.cn为例,与人类名字类比,可把"cqu"看做是名(Surname)--个性化部分,".cn"是姓(Family name)--家族指称。对互联网域名体系而言,根的名字就是"根(Root)",十三个根服务器是A根至M根(Root A, Root B, Root C, ······, Root M),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姓"。因此,更严格意义上,根应是未命姓空间(Un-family-named Space),并非未命名空间(Unnamed Space)。

这一"吹毛求疵"的细致区分极其重要。如此区分之后,容易发现帮助我们理解根的最恰当的例子是天皇。在日本,天皇是没有姓的,作为"赐民以姓的高高在上之人",本身超越了姓氏的存在[6],过去天皇是最高位的权威,是"现世神"、"现人神"、"现御神",等同于天。从天皇来看互联网的根,可以类推,根是没有"姓"的,作为互联网域阶的最高位,是"赐网以域名"的最高权威,本身超越了域名这一存在。故而,根是互联网的终极权威。

互联网是分布式架构,高度分散化、去中心化,互通互联,不因一点或局部影响整体。唯一的例外是根,根是位居互联网架构顶端的唯一集中点[7]。这一点是最高权威,也是互联网最脆弱的一点,一旦根被破坏了,互联网将随之走向衰竭并最终崩溃。

反过来,从根来看天皇,我们亦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社会,尤其是二战后天皇人格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冲击。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投降。不仅仅是投降本身,天皇的可"接触"性[8]--绝大多数日本民众第一次听到了天皇的声音,"对于那些听到'玉音放送'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令人震撼的经历,一个毫无心理准备的晴天霹雳"[9],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诺贝尔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1945年时只有10岁,他的回忆是:

"大人们围坐在他们的广播便哽咽哭泣。孩子们则聚在满地灰尘的路上窃窃私语,感到困惑迷茫。当我们发现天皇只是用和任何成人都毫无差别的声音说话时,我们感到极度的困惑不解和失望。我们都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我们都听到了他的声音。当时我的一个小伙伴甚至还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他的声音。他那时只有12岁,穿着一条又破又脏的短裤,却可以模仿天皇的声音说话。我们都围着他,笑得不可开交。片刻之后,我们又开始害怕起来,大家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我们实在难以置信,这样一个权力无边的威严人物,竟然变成了一个在实现指定的日子里用普通人声音说话的凡人"[10]。(重点号为引者所加)

这是天皇由神变人的开始,驻日盟军统帅部加速了这一进程。首先是"迫使"天皇亲自拜谒驻日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并强行将两人的合影公之于众。在日本社会看来,拜谒行为本身就是"破天荒", 合影中身着正装的天皇形象更破除了长期以来国民礼拜照片(御真影)中的天皇形象,"一时之间引起了全日本极大的震惊和恐慌"[11],"他们在照片中看到的不是一个活着的神,而是一个肉身的人,他站在一个现在要向其表示恭顺、比他年长很多的人的旁边"(重点号为引者所加)[12]。日本政府开始禁止公开此照片,后在驻日美军司令部的强迫下方才予以公开。

接下来是1946年元旦天皇发布的《人间宣言》,这是应驻日盟军统帅部戴克上校提出的天皇亲自宣布"全面否定他自身的任何神格化或神话化"之要求,由首相币原喜重郎亲自起草,驻日盟军统帅部和天皇本人审阅后公布,重点在于"申明天皇是人而不是神"[13]

在1946年11月发布的(次年5年生效)新宪法中,天皇仅仅成为国家的象征,"天皇在国民主权之下,只是日本国的象征了。这的确是一千几百年来日本国家历史上最大的变革"[14]。驻日盟军的"改造"政策,加速了天皇由神向人的转变,几乎掏空了天皇作为最高权威的全部实质内容,建立天皇象征制,推进了日本社会的宪政和民主进程。然而,天皇由神格化向人格化的转变一度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混乱,出现了"真假天皇风波",一时之间冒出了包括"熊泽天皇"在内的十几位"天皇",正是利用了这段时间天皇的"神性空白"。在麦克阿瑟给艾森豪威尔的电报中,他指出:"派出了日本天皇,日本就会瓦解······很可能需要供养一支百万的军队,无限期地维持秩序"。[15]正因为如此,驻日盟军统帅部没有废除天皇,而采取了保留天皇制与"祛除"天皇神性并举的政策。

根比天皇更加具有绝对权威性,不仅顶级域名只能由根来创设,次级域名亦须经根"认可"方能有效(实现解析)。互联网的分布式架构给人们以"自由的幻象",高高在上的根隐身于"自由幻象"下而不为世人所感知。从技术上而言,人类无论如何都无法"掏空"根作为网络空间最高权威的实质内容,这是域名与IP的全球唯一性这一技术架构要求所内在地决定。因而,只能从人类制度入手,即解决"谁拥有根"、"谁控制根"、"如何治理"这样的基本问题。

全球互联网十三根服务器中的十根在美国,包括主根--A根,即互联网的终极一点。1998年之前,一直是美国政府直接控制着互联网的根。互联网起始于美国国防部的APARnet,全球互联网的形成实际上是各国局域网"并入"(建立连接)美国主干网。因此,互联网的历史是全球各国克服囚徒困境选择合作和集体行动的历史,核心仍然是全球接纳了TCP/IP架构。[16]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形成,美国单边控制根引起了各国的不满。1998年9月美国商务部主导成立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ICANN尽管成员来自世界各国,达到相当广泛的代表性,但仍然置身于与美国商务部的合约[17]之下,受美国商务部控制与监管。2009年9月,ICANN首尔会议前夕,美国商务部将新的合约改为承诺申明,以此"切断"对ICANN的直接控制,把"ICANN的控制交给全世界", 使ICANN成为"几乎完全"自由的、非盈利的互联网管理机构[18]。这标志着互联网的根初步进入全球共同治理时代。

当然,"几乎"不等于"完全",根的治理仍然有很多问题,美国政府仍然有很多特权。一定意义上,互联网的"天皇"--根,仍然处于美国的实质且有效控制之下。把"天皇-美国"与"根-美国"的历史关系做一对比,将会引发很多有意思的联想。一言以蔽之,全球互联网走向基于自由、公平、正义的良治之路,相当于互联网领域"改造天皇"的"宪政"之路,尚需相当时日的全球努力。

【参考文献】

1. A. Michael Froomkin: Almost Free: An Analysis of ICANN's 'Affirmation of Commitments', Journal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High Technology Law, Vol. 9, 2011, pp187-234

2. Daniel S. Morrow: Vinton G. Cerf Oral History, http://www.cwhonors.org/Search

/oral_history_archive/Vinton_g_cerf/oralhistory.pdf

3. Milton L. Mueller, Ruling the Root:Internet Governance and the Taming of Cyberspace,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

4. Tim Berners-Lee with Mark Fischetti, Weaving the Web: The Original Design and Ultimate Destiny of the World Wide Web by Its Invento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0

5. 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郑静译,孙歌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6. 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

7. 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第二版),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

8.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李旭、姜丽楼、王文英译,袁泳审校,中信出版社,2004年

9. 王东宾:呵护全球互联网公共性,《中国经济》,2010年4月

10. 叶渭渠主编:《日本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 此文系2012年4月6日在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字斋学术沙龙《开源与互联网》报告中所使用的例子。

[1] 劳伦斯·莱斯格:《代码》,李旭、姜丽楼、王文英译,袁泳审校,中信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 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是互联网最基础的协议,由Vint·Cerf与Bob·Kahn共同发明(主要贡献者)。2004年,二人共同获得计算机领域最高奖--图灵奖;2005年,美国平民最高荣誉勋章 - 总统自由勋章。值得一提的是,二人一开始就放弃申请该协议的专利,使TCP/IP最终成为全球互联网的基础协议。

[3] 因而全球互联网的管理机构是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4] Milton L. Mueller, Ruling the Root,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P6

[5] Milton L. Mueller, Ruling the Root,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P273,注释6

[6]  沟口雄三:《中国的公与私•公私》,郑静译,孙歌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第264页;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与普通人一样,有姓,因而有"李唐"、"赵宋"之说,日本的天皇则完全不同,故而对天皇的理解,重点应在"天"而不是"皇"。中日差别导致中国人对天皇的理解往往落在"皇",因而实际上"轻视"了天皇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

[7]  Milton L. Mueller, Ruling the Root,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P6

[8] 裕仁自1936年巡视北海道之后就完全停止了地方巡幸活动。即便在之前的几次巡幸中,"他的存在不能让人看见(因为所有的眼睛都必须向下看,不能望他)。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130页;英文原著名为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感谢罗岗教授推荐本书。

[9]   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384页

[10]  大江健三郎:《自述》,约翰•南斯安翻译(纽约:格罗夫出版社,1968年版),第7至8页,转引自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第二版),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第237页

[11]  康拉德•希诺考尔,大卫•劳瑞,苏珊•盖伊:《日本文明史》(第二版),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第242页

[12]  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10页;这是一张近照,日本给天皇拍摄的照片必须经宫内省批准,并至少从20米外拍摄,有各种各项的具体规定,如"天皇面带微笑的照片不能用,因为活着的神是不应该笑的",详见第410-411页。

[13]  叶渭渠主编:《日本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55至356页

[14]  井上清:《日本历史》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934页;转引自叶渭渠主编:《日本文明》,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57页

[15] 赫伯特•比克斯:《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王丽萍、孙盛萍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第422页

[16] 互联网的形成史及制度分析,请参见Milton L. Mueller, Ruling the Root:Internet Governance and the Taming of Cyberspace,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2; 关于TCP/IP协议与互联网,请参见Vinton Cerf的口述史,Daniel S. Morrow: Vinton G. Cerf  Oral History, http://www.cwhonors.org/Search/oral_history_archive/Vinton

_g_cerf/oralhistory.pdf,Cerf认为,互联网取得今日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和卡恩(Bob Kahn)放弃申请TCP/IP的专利;关于万维网(World Wide Web,www)如何促成互联网的统一,参见Tim Berners-Lee with Mark Fischetti, Weaving the Web: The Original Design and Ultimate Destiny of the World Wide Web by Its Inventor,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0;笔者简要梳理了促成互联网统一的关键事件和因素,其中开源(Open Source)对互联网走向统一非常重要,参见王东宾:呵护全球互联网公共性,《中国经济》,2010年4月刊。

[17]  美国商务部与ICANN的合约最早是谅解备忘录(MOU,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条款多次修改,2006年9月,由联合项目协议(JPA,Joint Project Agreement)取代,2009年JPA又由承诺申明(AOC,Affirmation of Commitments)取代。美国商务部通过这些合约来调整与ICANN之间的关系。

[18] A. Michael Froomkin: Almost Free: An Analysis of ICANN's 'Affirmation of Commitments', Journal of Telecommunications and High Technology Law, Vol. 9, 2011, pp187-234。这篇论文也是对美国与ICANN关系历史的一个很好的分析。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5/3240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240

美SOPA与PIPA两议案将表决 柄谷行人:关于7月1日"反对野田政权游行"的声明(起草)
相关文章
崔泉墨:互联网的渗透
莱斯格:美国天生是一个盗版国家(《自由文化》选译)
王东宾:回乡调查之一:农村低保的民主治理
回乡调查之二: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村官)?
回乡调查之三: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
回乡调查之四:政府和社会帮扶农村的基点在于村治
回乡调查之五:合作社与村治
劳伦斯·莱斯格:互联网创新濒临毁灭性围剿的思考
赵晓力:假面舞会的终结?(专访)
左亦鲁:过滤时代的美国互联网管制(一)
陆高峰:“洋绿坝”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09年1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2009年7月
2008--2009西部地区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
熊澄宇:对互联网非违法但有害信息治理的思考
杰克·高登史密斯、蒂姆·吴:谁控制互联网?——无边界世界的幻象
刘静怡:網際網路公共資源分配機制的政策與法律問題
左正東:從突尼斯到雅典:網路治理的未來
左正东:國家代碼域名-發展歷史的回顧
王东宾: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早期历史 (一)
王东宾:立法与金融:合作社促进政策的国际经验
伊本·莫格勒: 网络共产党宣言
王东宾:呵护全球互联网公共性
王安忆:隔断与打通
左亦鲁:美国的互联网管制--以未成年人互联网保护为例
王绍光:谣言止于......?--凯斯.桑斯坦《谣言》序
王东宾:开源战略与区域经济:日本松江Ruby城的启示
王晓明:从尤奈斯库到《魔兽世界》
毕宏音:从控制到解构:移动互联热潮之反思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摘要)
伍斯特: 开源程序已到达策略转折点
美SOPA与PIPA两议案将表决
麦克切斯尼、福斯特:互联网与资本主义的邪恶联姻
雷启立:传统纸质媒体是否会消亡
王东宾:宿州土地流转信托的创新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