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wen.org.cn

wen.org.cn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倒序

http://wen.org.cn
wen dot org dot cn at gmail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 42 »
文章
  1.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
    法律 2009/05/06 | 阅读: 1835 | 评论: 1
    中国共产党的法律传统形成于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这一时期所发明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以及由此推动的人民调解成为中国共产党法律制度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主要传统之一,这一传统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中国的司法实践。
  2. 迈克尔·威维尔卡:“改革”或“转型”都不能完全描述中国经验
    社会 2009/05/07 | 阅读: 1011 | 评论: 1

    改革带来了改善和转型,但改革是一种渐变和协调的结果,而转型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有时候还会代表暴力或者革命。改革是从上到下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但转型可能有更多的参与者。
  3. 沈语冰:弗莱之后的塞尚研究管窥
    艺术 2009/05/13 | 阅读: 1663 | 评论: 1
    塞尚批评与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文献目录,形式主义作家们对此贡献尤多。
  4. 葛红兵:论中国现代、当代文学史的断代问题
    文学 2009/04/22 | 阅读: 1281 | 评论: 1
    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概念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形成的,随着时代发展,其局限性也逐渐暴露。
  5. 易英:历史与批评
    艺术 2009/05/15 | 阅读: 1675 | 评论: 1
    吕澎老师让我讲80年代以来的批评史和批评现状,这涉及到很多概念性的问题和一些历史问题。我想把中国现代艺术的实践与批评实践与这些问题结合起来谈。
  6. 纪录片:有中国模式吗?
    经济 2009/05/15 | 阅读: 1793 | 评论: 1
    崔之元,王绍光,郑永年,张维为,Daniel Bell等出现在这个基于一次巴黎会议纪录片里。 教育网读者注意,stream观看需要能出国。
  7. 吴钊:中国古琴艺术的过去与现在
    音乐 2009/05/16 | 阅读: 1511 | 评论: 1
    我们现在弹奏的古琴,多数并非传统的古琴,而是受到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的古琴。当代琴家对琴曲的处理,除了吟猱和节奏的改变,有时甚至改变旋律。他们认为这是‘表现自我’,其实是对传统的背离。
  8. 综述:医改方案尘埃落定--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
    医卫 2009/05/18 | 阅读: 2406 | 评论: 1
    作为中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新医改方案在历时3年,数易其稿后,4月6日正式出台。
  9. 中国经济周刊:《邮政法》10年争端内幕
    法律 2009/05/18 | 阅读: 1202 | 评论: 1
    从1999年,国家邮政局开始着手修法,到2009年4月24日通过,《邮政法》的修改走过了10个年头。国务院从2006年开始,每年都将《邮政法》列入当年一类立法计划,全国人大法工委2006年就已着手调研,做好了迎接的准备,但由于各方分歧太大,国务院几次都未能提交全国人大。
  10. 孙小宁:小津安二郎的“战争”
    书评 影视 2009/06/30 | 阅读: 2829 | 评论: 1
    《小津安二郎周游》
    作者:(日本)田中真澄 译者:周以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1. 万俊人:何处追寻美德?——重读麦金太尔的《追寻美德》
    思想 2009/06/26 | 阅读: 2232 | 评论: 1
    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一书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以启蒙运动为代表的现代自由主义之“道德谋划”——即:凭借普遍理性的预设建立普遍规范伦理,以填补上帝退位后所留下的道德规范空缺,重建现代公共社会的伦理秩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已然失败,而重叙以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为典范的美德伦理传统,则是挽救这一道德文化失败的惟一可能的通途。不过,在确信并认可麦金太尔的上述判断之前,人们有理由至少提出这样三个问题: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为何追寻美德?何处追寻美德?如何追寻美德?回答这些问题正是《追寻美德》一书的基本主题。
  12. 钱理群:“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
    人文 2009/04/19 | 阅读: 3994 | 评论: 1
    3月11日,为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国家历史》大讲堂联合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会,邀请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小礼堂做了题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鲁迅”的讲座。钱理群是我国著名学者、文学理论家,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
  13. 余英时: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思想 2009/06/30 | 阅读: 2483 | 评论: 1
    最初我想提出的问题主要是关于自我(self)的问题,也就是在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中,中国人对自我的态度、看法是否有所改变的问题。现在正式写出来的题目是“个人观”,所以我在下面也将略作调整,以免文不对题。好在“自我”与“个人”关系很密切,内容调整并不太困难。
  14. 章培恒:以“人性”修文学
    文学 2009/06/29 | 阅读: 1607 | 评论: 1
    2007年《中国文学史新著》出版后,章培恒与《文汇报》的访谈。
  15. 卢建平:张彭春和《世界人权宣言》
    历史 2009/06/30 | 阅读: 1705 | 评论: 1
    张彭春将儒家精神引入了《世界人权宣言》。由于他的折冲樽俎,宣言的起草才得以顺利进行而免于流产. (为网络阅读方便,附:《世界人权宣言》原文及若干相关文章)
  16. 杨联陞: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
    历史 2009/06/30 | 阅读: 3311 | 评论: 1
    杨的英文文章,译者佚名,其中引文都译成了白话。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国史探微》中有此文,据的是台湾联经本,该文为梁庚尧译。附《国史探微》目录与一篇1982年杨写的台湾版序,其中提到引文查找。恐非同篇,待查。
  17. 钱永祥:如何理解儒家的「道德內在说」:泰勒的启发(一)
    思想 2009/07/03 | 阅读: 1978 | 评论: 1
    本文根據徐復觀、牟宗三、余英時三位先生的部份著作,探討(新)儒家有關道德內在論的說法。文中的討論,集中在道德價值的地位、以及道德實踐與價值的關係兩個問題上。本文參考泰勒關於道德實在論以及道德實踐的一些觀點,釐清道德內在說的這兩個面向,並期盼儒家可以借鏡,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相對想法。不過,泰勒思想裏包含的表達論以及多元論,可能會阻礙新儒家的採納。
  18. 童世俊: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
    思想 2009/07/04 | 阅读: 1273 | 评论: 1
    哈贝马斯的规则观涉及三个问题:遵守规则的条件、规则意识的产生和规则正当性的辩护。他把主体间性看作是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无法知道某人是不是在遵守一条规则;离开了主体间性,就既不能形成“规则意识”,也不能从“规则意识”中发展出“原则意识”、分化出“价值意识”。离开了主体间性,更无法为规则的正当性提供辩护。哈贝马斯之所以关注规则概念,是因为他关注这样三个问题:“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社会现象的研究何以可能?”、“现代社会中真正自由的人格何以可能?”、“现代社会制度的合法性辩护何以可能?”。为了回答这三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哈贝马斯用他的交往理性概念来扬弃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把康德关于“无规则即是无理性”的观点和哈贝马斯的“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得出“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理性”的结论。
  19. 左玉河: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对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一种简略考察
    思想 2009/04/18 | 阅读: 1426 | 评论: 1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近代意义上的学术分科,但并不意味著没有自己的学术分类体系。从“孔门四科”到“儒学四门”,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按照自身的历史逻辑,开始向近代分科性的学术门类演化的历程。
  20. 张世英:“本质”是一个与人类历史文化俱进的发展过程
    思想 2009/06/26 | 阅读: 1620 | 评论: 1
    本质之为共相与本质之为殊相( 使事物“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东西) 两者间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本质”是如何由共相发展成为“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的呢? 亚里士多德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 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却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发。
« 1 ... 15 16 17 (18) 19 20 21 ... 4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