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全部 按阅读顺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 123 »
文章
  1. 于静、王子华:1910—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著作要目(中文版)
    宗教 2010/11/26 | 阅读: 3600
    书目:1910—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著作要目(中文版)
  2. 汉森:混合宪制vs.三权分立:现代民主的君主制与贵族制特征
    政治 2012/04/18 | 阅读: 3605
    欧树军译,王绍光校。今天,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说存在太多例外,已经漏洞百出,成了理解现代民主结构的障碍而非助力。因此,我们有必要恢复混合宪制,从而纠正"西方国家就是纯粹的民主制"和"民主就是由人民统治"这两个流行观念。
  3. 胡鞍钢:毛泽东是真正的中国国情研究大师
    思想 政治 2016/08/20 | 阅读: 3606
    2016年5月中旬,我和鄢一龙所著《中国国情与发展》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十多年来为清华大学本科生开设"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的教材,这门课是让他们认识中国、分析中国的入门之课,也是引导他们与中国兴盛同行、终身受益之课。我以"毛泽东"为关键词检索了这部70余万字的书稿,获得了345条记录反馈(包括正文、引注和附录)。
  4. 刘宗迪:古道西风泥孩儿——摩睺罗与中古七夕风俗的波斯渊源
    历史 2012/05/24 | 阅读: 3616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未有大变。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㬋罗、谷板、种生等。
  5. 李零:也说“民国范儿”
    历史 2013/07/21 | 阅读: 3628
    民国时期是个天下大乱的时期,根本不像现在人吹的,简直是黄金时代。天下大乱,最倒霉是谁?是老百姓,不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再不舒服,也跟老百姓没法比。你不能把全部历史都写成知识分子的受苦受难史。即使"文革"也不能这么讲。当时谁都知道,首当其冲是老干部,知识分子顶多是陪绑。更何况,整知识分子的,很多也是知识分子。
  6. 刘小枫:谁能使中国恢复"大国"地位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三思
    书评 政治 2010/12/26 | 阅读: 3658
    学术和文教体制从属于主权国家,受主权国家利益支配--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国外(比 如美国或日本)接受大学教育和学术训练并进而获得教职,接下来的生涯就得为所在国的文 教体制效力。倘若所在国的国家理由与中国的国家理由并不一致,这类华侨学人的学术位置 就面临某种尴尬,这种情形尤其见于社会科学领域--最突出的莫过于政治学的中国研究。
  7. 王绍光:学习机制与适应能力: 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变迁的启示
    医卫 2009/09/16 | 阅读: 3666
    1988 年出现了 1949 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率 , 引起社会上一片恐慌。那时 , 戈尔巴乔夫已在苏联启动了以"公开性"、"多元化"为特征的政治改革 , 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时代英雄"。相形之下 , 不仅没有人谈"中国模式", 人们听到更多的是国内外观察家的预测 : 中国的政治体制即将崩溃。
  8. 于治中: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西方:一個認識論的考察
    思想 2017/05/22 | 阅读: 3666
    中國之所以需要被重新認識,事實上與另一個問題密切相關,那就是重新認識西方。換言之,重新認識中國與重新認識西方,事實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面向,二者互為前提。因為正是由於我們對西方知識的認識發生了問題,所以要重新認識中國。
  9. 王中忱:佐尔格-尾崎秀实事件的叙述与档案解密的政治——以1940—1950年代日文文献为中心的初步检证
    历史 2015/11/11 | 阅读: 3669
    佐尔格-尾崎秀实事件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叙述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理。在1940年代,“帝国日本”的国家权力缘何将之讲述为“国际间谍案”?在二战以后,伴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占领军情报部主持编撰的“威洛比报告”又缘何将之讲述为“苏联间谍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分析,指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通过主导档案的作成、密存和有限度公布,完成含有政治意图的事件叙述的。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0. 龚伟亮:碎片·炮灰·文化政治与"社会主义"--对"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的述评
    影视 2012/11/01 | 阅读: 3683
    以"会议评论"文体尝试在新综合基础上展开对"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的有效绍介和实质评论。包括"为什么是电视剧?"、"碎片与炮灰"、"'谍战'与'宫斗'"、"资本体制与'社会主义'"、"结语:电视剧中的文化政治及其他"等五部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1. 汪晖:重影--扬州杂忆
    文学 2013/02/14 | 阅读: 3683
    在20世纪,时代这个词神圣而又普通。我入学时18岁,而年长的同学的孩子已经十一、二岁了。干部、教师、工人、农民、职员、知青,或者还有其他的身份,在这个时刻都变成了大学生。在此后的岁月里,像这样将年龄、经历、背景如此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77级,还有78级,大学生这个词所包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任何时代所不具备的。
  12.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东南亚华人认同的悖论 2014年3月26日 第二讲
    社会 2015/12/13 | 阅读: 3689
    安德森教授应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邀请,于2014年3月元19日与26日在清华做两次公开演讲,第二次讲演主题为:东南亚华人认同的悖论。
  13. 白轲(Larry Catá Backer):创建发展一套健全的中国宪政理论--强世功有关中国宪政形式主义与合法性问题的论述
    政治 2014/03/28 | 阅读: 3690
    宪政原本是一种建立国家的方法,但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民主和民意的表达形式,之后又以跨国宪政主义的形式迈向全球化。在诸多现代宪政体制中,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一党制度一直颇具争议性。这篇文章将关注强世功对中国一党宪政制度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论述。
  14. 季羡林:龟兹研究三题
    宗教 历史 2011/07/08 | 阅读: 3699
    古代西域的龟兹国,即今新疆库车地区。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15. 潘维:《大道之行》序言
    书评 2015/03/15 | 阅读: 3700
    本书是京沪五位青年学者--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的思想结晶,也是策划编辑王海龙的成功。五位学者秉承了中式民本主义而非西式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为解决新问题而不断调整政策,在政策调整中走向进步和文明。
  16. 杜海姆:软弱的印度精英阶层
    政治 2013/01/02 | 阅读: 3704
    印度的执政阶层可能无法完成领导印度走向繁荣的任务。
  17. 邱士杰:从中国革命风暴而来--陈映真的「社会性质论」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
    思想 文学 2013/05/16 | 阅读: 3713
    「社会性质」问题是一个有浓厚马克思主义色彩、并透过共产国际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传统。陈映真于90年代放下小说创作之后,在大陆、韩国,以及台湾不同世代所提出的「社会性质」论(或论争)的基础上,形成他自己的「社会性质」论。陈映真在80年代即面对的分离主义问题(分离主义的论述以及分离主义的成因),是考察陈映真转入「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媒介;而本文所研究的陈映真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以「社会性质」论为媒介的马克思主义观。
  18. 村田雄二郎:康有为的日本研究及其特点——《日本变政考》《日本书目志》管见
    历史 2011/07/11 | 阅读: 3716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另一部是近年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戊戌年进呈光绪帝御览。
  19. 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参与模式:群众路线
    政治 2013/02/06 | 阅读: 3724
    群众路线的决策模式调转了参与的方向,要求决策者主动、持续地深入群众。公众参与模式强调参与是民众的权利,而群众路线模式则强调与民众打成一片是干部的责任。它们不是对立的,本可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幸的是,当公众参与模式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时,一份丰厚的遗产却被淡忘了。
  20. 谭中:北大外院讲演综述(共三讲)
    思想 历史 2006/12/16 | 阅读: 3725
    “谭中先生指出,已故哈佛大学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教授提出的“中国中心论”,对西方许多大学产生了影响。费正清抓住“中国”这两个字大做文章,认为从中国的“中”字可以看出,中国人自高自大,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而别的地方是边缘。谭中先生说他2004年参加在台北举办的第十八届亚洲历史会上,就有三位北美学者再一次提起“中国中心论”,后经过谭中先生的提醒,这些学者才知道原来“中国”一词是译名。” 谭中先生祖籍湖南,1929年生于马来亚柔佛邦,1931年至1954年在中国长大。1955年至印度,并在印度获得了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印度尼赫鲁大学汉语系主任、教授,英迪拉·甘地国立艺术中心顾问。
« 1 ...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 123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