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社

人社 文章列表 全部 按阅读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 12 »
文章
  1. 波斯特:鲍德里亚与电视广告——经济的语言
    社会 2009/02/25 | 阅读: 3431
    鲍德里亚关于媒体的思考追随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轨迹。
  2. 殷力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
    建筑 2007/02/20 | 阅读: 3389
    “应建立一个本民族的建筑学,借鉴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回顾梁思成等营造学社先贤们的学术生涯,他们不仅仅是建筑历史学科的奠基人,而且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先驱。他们把古代建筑纳入文物保护的大视野,确立了整旧如旧、整体性保护历史面貌等文物工作原则,更留下了一个严谨的治学方法,即:“不避艰辛的田野调查、耐心细致的文献考据、跨越学科界限的开阔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有一个具备前瞻性的逻辑演绎”。展望未来,这一学术传统是建筑历史学界、文物界后辈学人仍需奉为圭臬的。”
  3. 王岳川:从“去中国化”到“再中国化”的文化战略
    社会 2008/08/24 | 阅读: 3271
    新世纪中国文化安全与“再中国化”问题的提出,是对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单边主义文化霸权反思批判基础上的新思维。本文从九个方面凸显走出边缘化的中国思想的前沿学术问题。
  4. 黄平:中国在21世纪上半期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选择
    政治 2008/11/04 | 阅读: 3253
    2008年黄平专访。
  5. 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
    经济 2008/07/28 | 阅读: 3159
    在1990年代短暂地经历了“市场社会”的梦魇之后,中国已出现了蓬勃的反向运动,并正在催生一个“社会市场”。在社会市场里,市场仍然是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但政府通过再分配的方式,尽力对与人类生存权相关的领域进行“去商品化”,让全体人民分享市场运作的成果,让社会各阶层分担市场运作的成本,从而把市场重新“嵌入”社会伦理关系之中。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社会政策显示,中国政府既有政治意愿也有财政能力来充当社会市场的助产士,虽然无论在意愿还是能力上,两者都有待加强。今天中国社会还存在大量严重的问题,但社会政策的最终出现具有历史转折点的意义。
  6. 黄平、姚洋、韩毓海:漫长的20世纪
    思想 2008/08/31 | 阅读: 3026
    漫长的20世纪是阿锐基对资本主义数百年的扩张历史作的描述,相对于布罗代尔“漫长的十六世纪”和霍布斯鲍姆“漫长的十九世纪”,“漫长”意味着观念上的实际,而非时间上的世纪。黄平、姚洋、韩毓海的谈话把20世纪中国也放在这个过程中考察,试图推翻一些成见,提醒读者一些以往被忽略的方面。
  7. 熊月之:晚清几个政治词汇的翻译与使用
    社会 2008/03/28 | 阅读: 2951
    “自由、民主、总统这三个词,中国原来都有,但含义与近代都不完全一样。新词自由是放大、抽象了旧词,也包含了旧词。新词的产生是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对于陌生事物、陌生制度、陌生思想的理解不断加深、词汇构成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使新造词汇逐渐符合汉语习惯的过程。”
  8. 鲁能700亿国资被“私分”案情
    法律 2007/02/01 | 阅读: 2902
    “这一案子的‘曝光’不亚于当年的‘银广夏案’。同时,鲁能案与当初的‘金元帝国’案都发生在电力领域,这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巧合。由于电力行业拥有超额垄断利润,但公司治理也非常欠缺,导致职工持股具备非常好的效益,却乏人监管。”
  9. 周远廉: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满文老档》研究之二
    历史 2009/03/19 | 阅读: 2791
    本文拟以努尔哈赤、皇太极执政时期编写的《满文老档》为主要依据,结合《明实录》等文献,考察 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
  10. 司马平邦:《金陵十三钗》之圣婴情结悖论
    人文 历史 宗教 影视 2012/01/12 | 阅读: 2755
    《金陵十三钗》里不是没有感动,许多细节处理仍有神来之笔,但更首先处,创作者试图用西方式的崇高感和价值观改造这个完全发生在东方、完全由东方组成完成的血肉故事,却难免左支左绌,太少反抗太多柔弱,太少必然太多巧合,让这个故事在真实性(包括逻辑上的真实性)上得分甚低。
  11. 汪晖:为未来而辩论
    社会 2008/12/23 | 阅读: 2670
    讨论的激烈程度表明,我们对于过去和当下的理解,我们对于未来的想象是如何不确定。过去内在于当下,对于过去和当下的理解的不确定导致了未来的不确定。关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社会分化、环境危机以及制度创新等问题的讨论,包含着对于应当有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的深刻思考。
  12. 王绍光:财政没有透明就不是民主
    经济 政治 2008/08/19 | 阅读: 2640
    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改革成为广泛参与的改革?平等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乃至投票权的前提是什么?
  13. 陈建华:“时代女性”、历史意识与“革命”小说的开放形式——茅盾早期小说《虹》读解
    文学 2009/03/13 | 阅读: 2634
    在茅盾的早期小说中,写于 1929 年的《虹》,同它前后的《蚀》三部曲 (1927) 和《子夜》 (1931) 相比,似乎较少受到学者的青睐。像三部曲一样, " 时代女性 " 仍是小说的主角,但 梅女士和《动摇》里的孙舞阳、《追求》里的章秋柳相比,个性却显得不那么鲜明。和《子夜》比,在表现都市生活方面则不够广阔、深刻, " 现实主义 " 的艺术技巧还不够成熟。但本文试图从长篇小说这一类型同现代中国历史展开的内在动力的角度来揭示《虹》的重要性。
  14. 姜广辉:传统的诠释与诠释学的传统——儒家经学思潮的演变轨迹与诠释学导向
    思想 2008/03/26 | 阅读: 2630
    “每当社会变革的时代,便有重新诠释经典的迫切需要。现代人对古代经典诠释活动往往看作学究的嗜古成癖。这种漫画式的理解是不对的。事实正好相反,经典诠释活动常常反映出人们在新与旧之间、活的与死的之间进行选择的制度焦虑与人生焦虑。一部经典诠释的历史,即反映一社会共同体文化思想新陈代谢的历史。”
  15. 甘阳、刘小枫:重新阅读西方--《西学源流》丛书总序
    思想 历史 2008/11/06 | 阅读: 2612
    上世纪初,中国学人曾提出中国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说法,但他们当时似乎没有想过,西方史何尝不是层累地造成的?
  16. 王铭铭:作为“陌生人”的人类学家
    社会 2007/02/26 | 阅读: 2572
    齐美尔说: “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 因为他(它) 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 因而与我们之间, 没有远近之分,“无所谓远近”。齐美尔笔下的流动人, 原型虽是商人, 但概念实指知识分子, 特别是指知识分子那一漂泊的特征。

    从“陌生人”的客观性与自由感来看, 人类学家不是知识分子的特殊群体, 而无非是他们的一员。人类学家须如同其他知识分子那样, 成为流动人, 拥有能力来摆脱定式与偏见, 自远而近, 来“鸟瞰”社会的内在关系。人类学家之所以热衷于到远方去从事所谓“田野工作”, 恰是因为他们要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社会的“远方之见”, 使自身通过摆脱固定的关系, 来“鸟瞰”这些内在与他们自身的关系。
  17. 范迪安、徐冰谈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
    艺术 2008/08/04 | 阅读: 2571
    范、徐曾是中央美院同学,毕业后20年重聚,对话中谈及30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理论实践变化。这是搜狐策划的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30人谈的一部分。

    “从78年,我们这一代人对西方古典艺术、现代艺术都完全懵懵懂懂的这样一个初入艺门的状态,到今天能够看到中国和世界的融合,这里面的巨大变迁,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财富。使我们今天看待问题不会简单的陷入一种偏狭的状况。”
  18. 钟大丰:从“文明戏”到“影戏”——二十年代上海电影工业的奠基
    戏剧 2007/03/01 | 阅读: 2558
    “中国拍摄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个世纪之初的1905年。这一年北京的一所照相馆为一个著名的京剧演员拍摄了一段他极受欢迎的演出的片段。至于电影的放映更是早在1896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直到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电影才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商业娱乐媒介。电影在中国的真正流行是和清王朝的解体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分不开的。”
  19. 福柯:作者是什么?
    人文 2009/03/13 | 阅读: 2535
    在提出这个稍显奇怪的问题时,我意识到需要某种解释。(英译本可下载)。
  20. 《大西洋月刊》:Google让我们愈变愈笨?
    科技 2008/08/07 | 阅读: 2492
    19世纪的文学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尼采在晚年眼睛不好,所以买了一台打字机,让他回复到从前的写作速度,不过,尼采的朋友读了尼采用打字机打出的文章,就已经认为 「尼采不一样了」。他们发现,尼采用打字机之后,他的作品,从雄滔滔的辩论(arguments),软化成直接教导的格言(aphorisms);从较为 深度的思考(thoughts),变成较表面的文字玩弄(puns);从反覆推敲(rhetoric)到完全的「电报风格」(telegram style)。他们认为,打字机正是罪魁祸首,因为那个年代的人老是认为,「文章的质量,常常取决于『笔』和『纸』的质量。」
« 1 (2) 3 4 5 ... 1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