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17日,四十余位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海内外学者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聚会,以“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为题,召开了一次学术座谈会。会议共设立了四个议题: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问题、二十年来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思想论争与超越左右、当代学术生产与现实关注。
-
社会
经济
政治
2011/08/25
| 阅读: 3791
有机会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虽多,但也不会超过全部农民的5%。95%的农民是大田农民,他们以种植粮食维持生活,他们有怎样的诉求,他们的诉求才是我们采取何种土地制度的真正基础。
-
广东贵屿这个村庄自从2004年开始就因为走私进口垃圾被人民网等媒体曝光,5年过去,垃圾依旧。《时代周刊》对中国垃圾回收的看法比《纽约时报》记者要脚踏实地得多。这些图片在各论坛有转载,但说明文字有不确处。
-
世界著名科普作家临终前的最后一部作品
-
"我将中国的土地储备制度和亨利·乔治联系起来,并不是硬给中国实践带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标签,而是强调:我们要有对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的自我意识。什么是中国特色呢?我认为就是在中国还有一个社会化资产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有这个特色就不是社会民主主义,不是简单地讲公平和进行二次分配,而是在一次分配的基本制度上,和资本主义不同。但是我们还没有一个理论的框架,一个中国制度创新的自我意识。"
-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努力开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撰写了两部有关明治维新史的专著。一部是《日本书目志》,丁酉年(1897年)冬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出版。另一部是近年在故宫博物院发现的《日本变政考》,戊戌年进呈光绪帝御览。
-
思想
文学
2013/05/16
| 阅读: 3723
「社会性质」问题是一个有浓厚马克思主义色彩、并透过共产国际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传统。陈映真于90年代放下小说创作之后,在大陆、韩国,以及台湾不同世代所提出的「社会性质」论(或论争)的基础上,形成他自己的「社会性质」论。陈映真在80年代即面对的分离主义问题(分离主义的论述以及分离主义的成因),是考察陈映真转入「社会性质」研究的重要媒介;而本文所研究的陈映真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以「社会性质」论为媒介的马克思主义观。
-
宗教
历史
2011/07/08
| 阅读: 3716
古代西域的龟兹国,即今新疆库车地区。在极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道的重镇,宗教、文化、经济等极为发达,此外尚有冶铁业,名闻遐迩,西域许多国家的铁器多仰给于龟兹。
-
本书是京沪五位青年学者--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的思想结晶,也是策划编辑王海龙的成功。五位学者秉承了中式民本主义而非西式人本主义的思想传统,反对把问题归结为"体制"。古今中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为解决新问题而不断调整政策,在政策调整中走向进步和文明。
-
印度的执政阶层可能无法完成领导印度走向繁荣的任务。
-
安德森教授应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邀请,于2014年3月元19日与26日在清华做两次公开演讲,第二次讲演主题为:东南亚华人认同的悖论。
-
尽管高行健不断强调文学的个人性,强调文学的非政治性和脱意识形态性,他的现代主义选择的根柢就不能不带有显明的政治性。他控诉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戕害,他反对「文学革命和革命文学」。他反对民族主义──反对文学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忠诚。这样的思想,占去了他的受奖辞的很大一部份。法国对他的受奖辞的反应恰恰是说其「政治性」很浓厚。
-
以"会议评论"文体尝试在新综合基础上展开对"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的有效绍介和实质评论。包括"为什么是电视剧?"、"碎片与炮灰"、"'谍战'与'宫斗'"、"资本体制与'社会主义'"、"结语:电视剧中的文化政治及其他"等五部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
宪政原本是一种建立国家的方法,但这个概念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民主和民意的表达形式,之后又以跨国宪政主义的形式迈向全球化。在诸多现代宪政体制中,基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一党制度一直颇具争议性。这篇文章将关注强世功对中国一党宪政制度合理性及合法性的论述。
-
佐尔格-尾崎秀实事件在今天已经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这个“故事”的叙述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清理。在1940年代,“帝国日本”的国家权力缘何将之讲述为“国际间谍案”?在二战以后,伴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占领军情报部主持编撰的“威洛比报告”又缘何将之讲述为“苏联间谍案”?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考证和分析,指出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通过主导档案的作成、密存和有限度公布,完成含有政治意图的事件叙述的。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
斯蒂格利茨挪用了林肯的名句--民有民治民享:”美国民主中1%的人获取将近1/4的收入--这种不平等是富有者也将会感到后悔的。“
-
宽恕这个词在法语中是来源于拉丁文的,它的来源非常的复杂,以至于我们今天不能正式的涉及这个词。
-
中國之所以需要被重新認識,事實上與另一個問題密切相關,那就是重新認識西方。換言之,重新認識中國與重新認識西方,事實上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面向,二者互為前提。因為正是由於我們對西方知識的認識發生了問題,所以要重新認識中國。
-
1988 年出现了 1949 年以来从未有过的高通货膨胀率 , 引起社会上一片恐慌。那时 , 戈尔巴乔夫已在苏联启动了以"公开性"、"多元化"为特征的政治改革 , 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时代英雄"。相形之下 , 不仅没有人谈"中国模式", 人们听到更多的是国内外观察家的预测 : 中国的政治体制即将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