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89 90 91 (92) 93 94 95 ... 205 »
文章
  1. 王晓明:文化不能被钱牵着鼻子走
    人文 2012/06/18 | 阅读: 1956
    要理解当今中国社会的支配性文化,不能离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以及在这个经济影响下形成的日常生活对人的影响。 文化要大发展要大繁荣,关键一条,是必须打破现今这种实质上是一切向钱看的"支配性文化",至少要打破它对社会的支配地位。
  2. 张静:被单位吸纳的阶级
    政治 社会 2012/09/29 | 阅读: 1917
    由于协调利益的职能在工作单位,那么没有固定单位的流动人群就被排斥在"利益协调"之外,既无阶级也无单位代表他们的诉求。这样一种特别的身份差别和组织化利益结构,是理解当今中国不少问题的关键。
  3. 黎湘萍:战后台湾文学的文化想象
    文学 2012/10/03 | 阅读: 2771
    有过五十年被日本殖民历史的台湾,在其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相当独特的"问题意识",它不仅像大陆那样有现代思想"启蒙"的问题,还涉及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等"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条件下形成的"台湾现代性"问题。
  4. 黎湘萍:从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文学 2012/10/10 | 阅读: 2759
    日据时代的台湾的中国作家在失去母语的状态下用日文写作属于自己的而不是日本的文学,这种凝聚着历史、语言与精神之创伤的、令人感到悲凉而沉重的文学"十字架",无疑令人深思。后来,他像许多左翼人士那样,成为国际性冷战政治下台湾50年代白色恐怖的牺牲品。
  5. 布罗代尔:卡尔·马克思
    人文 思想 2012/10/23 | 阅读: 2536
    事实是自1945年以来(或许更早,但影响范围较小),马克思的词汇已经闯入了政治生活乃至各门社会科学的普通用语之中。有关这一闯入过程,在没有作出严肃认真的考证以前,人们还很难说清楚。总的说来,我个人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从思想深处对一切都产生了怀疑,即使最有头脑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的教导。
  6. 黄平、何兴强、余功德、王玮: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社会 2012/10/03 | 阅读: 2049
    本报告拟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用一些已经发表的数据,去看待美国力量变化问题,而不直接讨论美国是否已经"衰落",更不把"美国是否衰落"作为一个主观偏好的选项。
  7. 布热津斯基:美国能否继续独步天下 (访谈)
    政治 2012/10/04 | 阅读: 1827
    真正令我担心的是,美国公众并不理解这个世界。他们甚至不了解这个世界。
  8. 张思:20世纪初中国农村手工纺织业的遭遇和命运
    历史 2012/06/17 | 阅读: 1781
    本稿主要依据当时海关报告、英国领事报告及地方志中的稀见文献资料和统计数据,力图通过对20世纪以前40年间直鲁农村手工棉纺织业的曲折经历的展示来整合长期以来各家的纷执异说,并藉此说明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多岐遭遇和命运。
  9. 冯象:法学的历史批判--答《北大法律评论》
    法律 2012/10/04 | 阅读: 4528
    如果没有充分自由的思想争鸣,特别是尖锐的批评意见,革命就极易受腐蚀,胜利会走向失败。千千万万的接班人,不可能是任何权威的"驯服工具",而只能经由对革命的不断反省、触痛、批判而争鸣来培育。这争鸣的制度性保障,便是民主。
  10. 郑任钊:龚自珍与清代公羊学风的转变
    历史 2012/10/05 | 阅读: 2675
    龚自珍不再专注于学术层面上的公羊学研究,转而致力于援公羊学说抨击时政,倡言变法,真正发挥了公羊学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推动"公羊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社会,从论学转向议政"
  11. 饶宗颐:略论李唐西北边政之得失--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编年》序
    历史 2012/10/07 | 阅读: 1865
    唐人治边徼, 其得在于善用人, 而失则在自戕其人
  12. 邱士杰:有政治視野,才有跨地域統一戰線: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無政府主義活動素描
    历史 2012/10/08 | 阅读: 2531
    日据下的一九二○年代是台湾唯一有无政府主义活动的时代。无政府主义运动还是留下重要遗产,而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共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政治视野,一个把全人类的社会变革当成自己任务的视野,从而使跨地域连带与各地域事务的介入成为可能。
  13. 齐泽克: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制
    思想 2012/10/09 | 阅读: 3258
    资本主义的动力就是迈克尔·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和《大众》中心问题,这也是德勒兹政治学的最高实践。这两本书都需要重新阅读,因为它们都关系到一个现实的全球反资本主义抵抗运动的理论反思。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西雅图,热亚那,萨帕蒂斯塔的气味和声音。他们的局限也同时是这种实际运动的局限。
  14. 刘禾: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
    文学 2012/06/17 | 阅读: 3579
    进化论在清末民初的迅速传播,表明生命科学已蓄势待发,大有取代宗教和文学之势,一跃成为对生命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学科。当现代生命科学越来越依赖于生物模仿的技术时,文学写实主义也相应地获得广泛的合法性,为我们确立生命的具象和意义。文学写实主义因此成为一种广义的生物模仿技术,与科学主义一脉相承。
  15. 夏明方:真假亚当·斯密--从"没有分工的市场"看近世中国乡村经济的变迁
    经济 2012/10/18 | 阅读: 2443
    本文聚焦于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一书,对国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有关斯密型动力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批评与讨论,对阿里吉与加州学派有关斯密分工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表现所做的解读提出强烈质疑,并通过阅读斯密、马克思的原典,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斯密,即强调"社会分工"的斯密,并引入吴承明"没有(社会)分工的市场"概念,主张将两者(即真假斯密)结合起来,用历史的眼光对明清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演变做出重新解释,进而为中国乡村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一条不同于主流认识的新思路。
  16. 崔之元:从欧美金融危机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注记
    经济 2012/10/16 | 阅读: 1674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已经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经济"- 一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争论的焦点是如何从理论上来做出说明。我将迂回地从2007-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谈起,看看美国"暂时国有化"措施的经验教训是否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 爱德华·萨义德:若雪·柯利的意义:尊严与团结
    政治 2012/10/19 | 阅读: 2089
    我将以一个反讽做为结尾。许多迹象显示,世上越来越多的人跟我们团结在一起,而我们却反而没有展现出相称的自我团结与尊严,甚至别人恐怕都比我们自己都还要更景仰并看重我们的文化,这听起来很荒谬不是吗?
  18. 胡鞍钢:国企改革,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经济 2012/10/16 | 阅读: 2633
    提高国有企业竞争力,推动和深化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从历史和国际两个视角,来认识国有企业的性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在未来时期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19. 胡鞍钢:如何打开和阅读中国这部天书
    社会 2012/06/16 | 阅读: 2047
    中国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巨著。
  20. 田雷:你为什么可以不读布雷耶?
    法律 2012/10/17 | 阅读: 2535
    主张"可以不读",是希望回应近来流传的一种观念:要理解美国宪法,就要读布雷耶,而读了布雷耶,也就读懂了美国宪法。一时间,布雷耶及其所代表的司法化宪法叙述似乎成为理解美国宪法的充要条件。这正是我近期思考所致力于超越的美国宪政叙述模式
« 1 ... 89 90 91 (92) 93 94 95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