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法律

朱苏力:社会转型期不能过分迷信法治

凤凰网;wsg
朱苏力教授在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发言
朱苏力 法治
作者简介: 朱苏力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愚人节(因此很不聪明)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一直很瘦)。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78年因高考成绩不佳,不幸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注: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史哲),仍不好读法律书,每每歪曲马克思的话(大意是“我总是把法律放在哲学和历史之后”)为自己的不务正业辩解。终于于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聘讲师(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

凤凰网原编者注:在未来改革转型过程中,法治能扮演怎样角色?现在是否太过迷信法治?转型期的一系列热点案件又体现出怎样的司法特点?凤凰大学问相继编发王振民、陈卫东和朱苏力三篇文章,探讨法治前景,聚焦"转型下的法治中国"。

在朱苏力看来,转型下的法治很容易流于口号,他在《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中说,"当我们感叹'没有法治',我们可能是感到目前的这种秩序与我们习惯的或理想的关于秩序的观念有很大冲突。......'法治'作为一种理想已经变成了一种公众追求和新的流行话语。然而,一旦公众化和流行化,任何复杂的问题都很容易被简单化,变成一种不假思索且无须思索的应然"。

12月21日,朱苏力在参加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对话时,坦言对于当前中国发展中的法治环境,并不是特别乐观,他希望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法治的改革能有所进步,但是,"也觉得很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措施,带有很好的想法,但不一定会很成功"。

朱苏力认为只有等市场经济基本定型,法治才能定型,因为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许多制度是临时性的,制度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如果到2020年中国市场经济基本定型,也就是说社会制度定型了,到时法治才能真正定型。

朱苏力说,"所有人都讲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其实有一个迷信在里面,因为法律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政府规制的措施。因此,要防止过分迷信法治,觉得政府管的是错的,只有交给法律去管才是对的。司法腐败和政府寻租是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法律就不是政府,它只不过是政府的另外一种方式。"

朱苏力,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前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学理论、司法制度等,著有《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等。

以下为发言实录:

市场经济基本定型,法治才能真正定型

对于当前中国发展中的法治环境,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乐观。我觉得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法治要求不能朝令夕改,昨天如何,今天如何,明天还如何,但是随着中国发展,整个社会又处在急剧变化时期,这是一个矛盾,急剧变化就没办法稳定下来,法治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保守的力量。

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许多制度是临时性的,可能三年、五年就需要改变,这就给法治带来很大问题,制度实际上没有办法稳定下来。如果到2020年中国市场经济基本定型,也就是说社会制度定型了,到时法治才能真正定型。这是中国法治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整个社会转型太大带来的。

第二个大问题,除了经济以外,改革创新本身也会带来社会的复杂性,特别是技术问题。法律不可能靠规则本身解决问题,一定要深入到各行业非常细致的问题,比如互联网或者保险业,都会慢慢形成它的规则。法律人现在获得的法学教育,或者法律本身,都缺少对于这些部门本身规则的理解,因此去干预的话不一定很恰当,而如果不干预,站在外面,法律又不可能作为一个制度发挥作用。

所以,法律所讲的已经不只是社会治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银行业、保险业、互联网、知识产权等,他们所带来的复杂性,也是目前这代法律人很难有效处理的,包括法院都很难处理,很多法官是文科出身,对金融、保险、互联网非常不清楚,如何应对?

转型期要防止过分迷信法治

第三个大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转型的问题,容易腐败,腐败并不是因为他有权力才腐败,而是所有人都处在这一过程中,都比较关心熟人,比如我认识了任总(编者注:指同台演讲嘉宾任汇川),下次找他办什么事情,他就好象有义务要帮我一下。这与法治其实是冲突的,法治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同样对待,但是在中国我们这一代人是刚进入城市,或上一代人才进入城市,或者正在进入城市,这就给中国法治带来很大的一个问题,抽象的法律信任很难建立。

最后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所有人都讲市场经济、法治经济,其实有一个迷信在里面,因为法律只不过是另外一种政府规制的措施,政府同样可能制定出错误的法律,甚至可能是一个长期的法律,如何改变?我们要坚信法治,追求法治,完善法治,另外要防止过分迷信法治,觉得政府管的是错的,只有交给法律去管才是对的,事实上许多国家都有过这个经验,曾经有过制定大量法律的时期,而这些法律对市场经济是非常不利的,包括对整个社会转型。

另外,要注意司法寻租,也就是司法腐败的问题,比如两个人打官司,我作为法官,就可能有人来找我,这就是利用法律寻租,其实和政府寻租是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法律就不是政府,它只不过是政府的另外一种方式,是一种固定化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是中国法治需要完善的,也是如何应对新经济、新变革、新时代,法治需要做出的一些变革。

法治改革比经济改革难度大得多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法治有非常详细的论述,对于改革时间表,到2020年未来七年的法治建设,我希望它能有进步。但是,我也觉得很多关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措施,带有很好的想法,但不一定会很成功。比如打破区域来管辖案件,其实很早就有人提过,但并不一定是有效的。因为随着现代技术发展,是否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扩大管辖就能改变对案件的判断?比如随着互联网和电话发展,使得扩大管辖并一定能够发挥作用。在19世纪,扩大审判区,或者上海发生的案件拿到浙江审理可能会起作用,但是今天不一定能很好的起作用。打破区域管辖实际上是减弱人际关系对审理案件的影响,在今天的情况下,电话、互联网、微信等日益普及,人际关系已经很难改变,而且,人际关系已经不只是地域化,比如我们都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上一个MBA,你是法官,在浙江或者在贵州,我去找你,或者都不用找,打一个电话,你是我的老同学,就可以解决了。

法律改革制度实际上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作为支撑,而且法律本身也需要社会稳定之后,法律才能稳定。而处在这么一个时代,中国整体经济改革是最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我也是承认的,以及中国大量的人都是从熟人社会过来,甩不开面子,这就变成一个很大的问题。而中国的司法又必须改革,必须增强老百姓对法律的信任,这就变得非常难,比经济改革的难度要大得多,因为经济改革中每一个商业主体或者市场主体都会追求自身的利益,而且在长期摸索过程中遵循一些规则来追寻自身利益,但是法律不一样,法律与经济改革相当不同,不可能指望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就会形成整个社会的法治。(编辑:周东旭)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1/4031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4031

季剑青:令人失望的“学术批评” ——评杨奎松《以论带史的尴尬》 汪晖:从当代变迁中重新思考改革--关于政党国家化与市场决定作用的一点思考
相关文章
朱苏力:社会变迁中的法理学问题
30年人文社科话语:中国的文明责任
朱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
梁治平:法治进程中的知识转变
梁治平:从“礼治”到“法治”
福柯:尼采·谱系学·历史学
朱苏力:戏仿的法律保护和限制——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切入
朱苏力:中国司法的规律
朱苏力:司法的边界
强世功、沈岿、苏力:再论法治的本土资源
朱苏力:80学人与30年人文社科发展
苏力:《波斯纳文丛》总译序
苏力:更是播种的季节——北大法学院2009级迎新致辞
朱苏力:《自由秩序原理》读书笔记
朱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
苏力: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
朱苏力:关于能动司法与大调解
苏力:中国法律技能教育的制度分析
朱苏力:语境论——一种法律制度研究的进路和方法
朱苏力:费孝通与中国文化自觉
朱苏力:中国法官的形象塑造:关于“陈燕萍工作法”的思考
朱苏力:大学教育研究数量与质量——中国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和回应
朱苏力:关于抗辩制改革
苏力:审判管理与社会管理—法院如何有效回应“案多人少”?
朱苏力:死刑存废问题
苏力:修辞学的政法家门
苏力:法律人自身的问题
朱苏力:早期儒家的人性观
苏力:中、西法学语境中的“法律道德性”
甘阳:谈宪政:守法,变法与保守主义
朱苏力:从药家鑫案看刑罚的殃及效果和罪责自负
朱苏力:城市与法律
朱苏力:法律人思维?
苏力:作为制度的皇帝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