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杜建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不会有“大动作”

作者博客
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方面可能方针提出预测,认为“明明是中国政府高层从来没有对国企私有化等问题做过任何明示甚至暗示,可为什么人们总是会认为三中全会将在这些领域有大动作呢?这主要是受媒体报道影响所致。”

一、三中全会不会讨论国企重大改革(即私有化)等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会在经济改革方面有大动作",这是一年来(十八大以来)"自由派"掌控的中国主流媒体和部分国外媒体(如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的宣传工作的重点。不过相对于这一鼓噪而言,即将于11月召开的三中全会肯定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会有大动作出台。

何谓大动作?在笔者看来,媒体所宣扬的大动作,无非是两条:第一,对庞大的国有资产进行重大改革,即私有化;第二,金融改革,包括对外和对内两方面。掠夺资本--即"自由派"资本--企图通过这两项措施将中国高速发展三十多年的成果都装进自己口袋里。笔者认为,在这两个领域,三中全会不会有大动作。先谈谈金融方面。中国政府肯定不会允许资本自由流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历历在目,中国政府岂能重蹈覆辙?国内方面,中国政府今年已经做出了促进私人资本成立银行的决定,这是"自由派"的胜利,不过自由派欲壑难填,还企图有进一步的要求。自由派不仅要求放开私人银行的限制,相反还要求进一步的优惠或特权,比如降低保证金门槛等,这无异于玩火,政府肯定不会予以支持。另一个是放纵非法集资与集资诈骗,即让吴英、曾成杰们为所欲为,对此政府也不会答应。

下面重点谈一下国企改革或国企的命运。

国企改革不会有大动作,或者说,政府根本不会允许进行大规模的国企私有化,这一点其实早在2012年就已经很明显了。

国企一度被舆论认为是即将淘汰的历史遗留事物,但是出人意料的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国企尤其是央企早已摆脱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困局,不断做大做强。如此大的一块国有资产肥肉肯定会招来觊觎者,于是媒体秉持张维迎的"吐痰论",于2008年以来不断向国企泼污水,意图为瓜分国企制造舆论基础。一段时期内,中国政府的核心媒体--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央视--的核心版面一度对国企问题不予置评,国企的生死兴衰成为疑问。直到2012年3、4月份,这一局面才发生了改观,人民日报等媒体纷纷在主要版面大量刊登肯定国企的报道,甚至连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也参与了表态。参考消息突然于4月12日刊登了某记者于2月15日对前西德总理施密特的采访,在采访中施密特称现存的国企是中国的命根子,不能私有化。而一向在经济领域缺乏主见、一般爱模仿自由派、对国企并不友好的环球时报,也在5月17日刊登社评《舆论应该回到国企和民企的中间位置》。至此,政府对国企的态度已经基本明朗,那就是继续保留。到十八大报告时,重申了"两个不动摇",继续强调国企与私企一样,都要发展壮大。若无意外,三中全会不会出台与十八大报告相冲突的政策,即大规模私有化国企根本不可能。至此,国企存废之争实际上已经是盖棺论定了。当然自由派媒体则依旧继续攻击国企,不达目的不罢休。

2013年7月以来,习近平先后视察兵器工业武重集团、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一重集团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公司、中行沈飞、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央企和地方国企,并对上述企业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予以了肯定。这进一步宣示了政府对国企的态度。

2013年8月27日,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于11月召开三中全会。新华社的新闻稿,只是说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并没有透露改革的具体内容或措施。10月7日,习近平在第21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闭幕演讲中,表示"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透露了三中全会的重点内容。在习近平列举的主要改革措施中,根本没有谈及国企改革。至此,三中全会对国企不有大动作已不存任何疑问。

 

二、"听见风就是雨"--媒体爱对政府表态进行过度阐释

 

明明是中国政府高层从来没有对国企私有化等问题做过任何明示甚至暗示,可为什么人们总是会认为三中全会将在这些领域有大动作呢?这主要是受媒体报道影响所致。

媒体特别善于利用政府或领导人表态中在所难免的字面上的模糊性来做文章。

改革,在当今中国具有政治正确性。不管哪一届领导人,都会强调"深化改革"的,否则自己就违背了政治正确性,丧失了合法性。不过,"改革"这个筐,什么都能装。强调深化改革,并不必然意味着要将国企私有化,也可能是另外的内容。

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强调自己的改革决心时,经常会讲一些"敢于啃硬骨头"、不会"畏葸不前"、甚至于要"壮士断腕"之类的豪言壮语,这让不少人浮想联翩,但是这些抽象的豪言壮语背后到底是具体什么样的实质内容?对此还是不要急于下结论为好,而是应该等政府出台的具体政策措施后再确定。断什么腕?会把庞大的国企资产给断掉吗?如前所述,中国的新一届政府迄今为止,始终没有要将国企私有化的任何明示或暗示。

遗憾的是,"自由派"媒体以及部分境外媒体总是一厢情愿地对高层领导关于深化改革的相关表示,进行有利于己的解读和发挥。好像一说"深化改革",那就是决定要把国企给分了,允许热钱肆意进出中国,允许集资诈骗,由此吴英、曾成杰将由罪犯而变为金融创新英雄一样。

比如,8月27日政治局会议召开决定三中全会时,表示要"必须充分认识改革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增强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对于这种抽象的表态,联想过度并不可取,因为在公布这些豪言壮语时,并没有同时透露相应的具体的落实措施。

再如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中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是因为,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许多媒体对此欢天喜地,不过他们似乎没有注意到,习近平在讲完这番话后,紧跟着又补充道,"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或许可以理解为"雷声要大,雨点要小"。"稳"字当头,这才是最近这些年来中国政府在采取重大经济改革措施时的一贯作风。

如果说中国政府的面临重大经济改革时的表现是"雷声大雨点小"的话,那么中国自由派媒体的一贯作风恰好相反,抓住任何蛛丝马迹予以发挥夸大,可谓是"听见风,就是雨"。

比如,6月下旬,发生钱荒事件,与此同时,巴克莱银行的黄益平抛出"李克强经济学"一说,称"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是不要增长只要结构改革,即广为人知的"休克疗法"。国内媒体随即跟上对巴克莱的解读予以了广泛报道。7月5日,南方周末重点推出《"新政观察"》系列报道,其第一期《新政百日 金融破题》兴奋地赞扬新政府面对经济下滑采取了"踩刹车、转方向"的对策,声称"眼下,距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尚有三个月左右,按照惯例,这次会议一般会确立并通过新的经济政策走向,这也是观察新一届政府执政思路的关键节点。"结果不出一周,李克强在视察广西时候就强调要"稳增长",不让经济滑出下限。"踩刹车"不见了踪影,南方周末的《"新政观察"》系列报道也只出了一期,再也不见下文,空欢喜一场。这种迫不及待地将愿望当做现实来宣传的案例还有很多。

2012年来,"自由派"的战略部署就是"以危机倒逼改革",让中国经济在2013年夏天爆发经济危机成为逼迫三中全会出台大动作的关键,为此,"自由派"不遗余力地压迫、诱使政府只要"调结构",不要"稳增长"。可是结果到2013年7月份,政府态度明确地表示"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并采取投资措施令经济止跌回升,危机或硬着陆没有发生。危机没有爆发,中国经济形势依旧正常,政府干吗要为了所谓深化改革而不惜自毁好局?经济形势的企稳回升令三中全会出台大动作失去了理由。

 

三、媒体如何主动营造舆论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半年来"自由派"以及境外媒体围绕三中全会所刻意制造的几起舆论事件。

近年来积极参与中国内部事务的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于5月14日刊发文章《中国要以主动"革命"应对危机》。该文讲到,"澳大利亚媒体The Age 5月13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计划以革命来阻止财政危机爆发》的独家报道,文章援引接近中国领导层的消息人士的话说,中国正在制定一份大规模改革的蓝图,其目的在于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该报道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将牵头为今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准备一份涉及七大领域的改革蓝图。"

乍一看,三中全会似乎将会有大动作,不过即使这样一份危言耸听的文章,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领导层在如何改革国有企业方面未能达成共识"。

紧跟着,5月16日,善于与华尔街日报互动的财新网刊发报道《七大领域改革方案正在起草》,称"上任未满两月,新一届中央政府即着手筹划新一轮体制改革事宜。接近决策信息的人士透露,目前,七个由政府高层官员及政策顾问组成的独立工作小组正在起草改革方案"。

遗憾的是,"接近决策信息的人士"并没有透露出任何国企改革的信息,对此财新网自行作了如下解释:"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七大领域改革未见国有企业身影。巴克莱表示,原因可能是'最高层没有达成政治共识',但大可不必感到悲观。"财新网便如此将"最高层"代表了。

华尔街日报和财新网的报道,引起了较大反响。不过,炒作归炒作,等到8月27日政治局会议召开时,炒作者们不得不悄悄地承认自己的期望落空了。

8月27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发文章《猜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药方》,坦言"政府关于进一步改革的提案将面临艰巨的审议过程。预计在今年年底前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的改革提案可能会遭'瘦身',甚至完全不被提上议程。"

9月2日,渣打银行发布报告,称三中全会"将不会明确指向国企本身,而可能致力于改变其生存运营的环境,迫使国企调整适应以继续生存。"

9月11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文《10个你需要知道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点》,称"国企改革仍是敏感话题,可能不会明确出现在今年的全会文件"。

9月16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刊文《中国正在改革之路上倒退?》,抱怨"随着秋季中央全体会议的临近,围绕中国主席习近平改革议程的预期可能需要暂时被搁置了。"

9月27日,财新网刊登文章《中国: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指出"我们不应对11月会议的直接成果抱有太高期望。......近期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的可能性不大。我们预计11月份的会议将仅仅重申要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这就是五月份财新网和巴克莱银行自行代表高层的结果。

不过,已经认识到三中全会不会有大动作了的媒体,依旧继续制造相反的舆论。随着三中全会召开日期日益临近,2013年10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发改委副主任"刘鹤"的名字突然响彻全国,这是因为10月7日,即习近平在APEC峰会上介绍三中全会改革纲要的同一天,华尔街日报推出了长文《刘鹤的艰巨任务:让中国经济再次腾飞》,同时该文内容得到中国各路媒体的大量转载。

该文称,"引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蓝图开始交由现年62岁、儒雅沉静的刘鹤来描绘。他是一名中共官员,其同事和西方领导人都知道他是经济改革者。在下个月中共450名最高官员参加的闭门会议上,将公布这幅经济蓝图。......选择刘鹤作为中国新经济计划的总设计师(这一点得到了许多中国官员、学术人士和知情人士的确认)让外界燃起了希望:市场改革者将占得上风。"同时,该文还对国企大张挞伐了一番。

在该文中,华尔街日报一上来就用了一些模糊而夸张的文字,对一般读者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似乎由刘鹤正在牵头起草的三中全会的经济改革方案,将会在国企和对外金融开放方面进行重大改革。办报纸的人都知道,绝大部分普通读者,对于稍显专业的经济类的长文的理解,通常都是由标题以及文章中作者所刻意突出的段落决定的。而各路媒体在转载介绍时,也大都侧重于此。比如,联合早报在评论此文时说道:

"习近平尽管在一些问题上表现左倾,(但)他在经济问题上展现直面增速放缓和藉此推动改革的意愿。一位熟悉领导层想法的中共干部说,改革的时机已到,新一届领导人有10年任期,如果他们坐视问题不理,中国经济将陷入灾难。"

令人吃惊的是,在制造了上述印象后,《刘鹤》文又透露了相反的信息。

首先,刘鹤办公室此前已经表示并不同意华尔街日报刻意夸大他个人的作用。

其次,"曾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纽约大学经济学家斯宾塞(Michael Spence)称:'刘鹤是中国实用主义的一个典范,他认为市场是使经济有效运转的重要机制,但他不是这种机制的信奉者。'"

更重要的是,"参与者说,不大可能推出对国企巨头进行直接大规模改革的措施。......即便是刘鹤的盟友也认为,刘鹤旨在增强国有企业所主导行业竞争的努力没有获得多少支持。一些参与制定三中全会改革方案的经济学家说,此次会议不会提出针对国有行业的重大改革计划,尽管他们认为国有企业的垄断限制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可见华尔街日报明知他们所心仪的那些"改革"并没有在三中全会被讨论、通过的可能,明知刘鹤并非如他们所描绘的那样,但是却依旧在大多数读者中间制造了相反的判断。

华尔街日报以及中国的媒体玩弄这类小把戏,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做是在自欺欺人呢,还是明知这一回输了而坚持在为未来做舆论准备。

 

四、未来"自由派"将通过国企资产资本化来达到目的

 

三中全会马上要召开了,不少媒体依然在锲而不舍地制造三中全会将会对国企动大手术的舆论。香港最大的英文报纸、原来港英殖民当局的喉舌南华早报,10月13日发表社论《北京面临艰难选择》,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可能会动摇国有垄断企业在战略经济部门的支配地位"。在形势已经如此明朗的情况下,南华早报与这种依旧坚定地把愿望当作现实的勇气不知从何而来。

环球时报,在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方面,与"自由派"媒体常常有不同见解,但是在经济领域,环球时报却缺乏独立见解,多数情况下跟在"自由派"后面瞎起哄。比如,最近环球时报评论版也设立了一个展望三中全会专栏。10月11日该专栏刊登中国美国商会会长葛国瑞(Gregory Gilligan)文章《中国能将艰难的改革进行到底》,该文称尽管"许多既得利益者会抗拒变革。例如,在低息信贷、低监管要求和竞争保护壁垒下养尊处优的某些国有企业",但是,"中国政府有决心将必要的改革贯彻到底"。难道环球时报与葛国瑞认为习近平不久前视察的兵器工业武重集团、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一重集团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公司、中行沈飞、沈阳鼓风机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央企和地方国企,都不是凭借产品和竞争力在市场上站住脚,而是在"低息信贷、低监管要求和竞争保护壁垒下养尊处优"的?

"自由派"对国企的觊觎之心是百折不挠的,虽然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不会满足他们的期望,但是他们会另辟蹊径的。"自由派"媒体近年来一直鼓噪新一轮的国企私有化,不过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进行的那种"管理层买断"之类的国企改制--私有化,"吃相太难看",现在想简单重复进行已经不太可能。直接的私有化不成,"自由派"便寄希望于间接私有化或曲线私有化。近期,"自由派"开始出新招,企图通过让国有资产证券化或资本化、然后再通过金融证券手段予以侵吞的手段,来实现曲线私有化。庞大的国有资产,好多还没有实现证券化,上市公司只占其部分资产,一旦全部实现了证券化,侵吞起来就方便多了。

如2013年10月国研中心公布的"383方案"这一所谓的"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行动方案"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国有资产资本化为重点,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为国有资产资本化创造条件。对尚未实行改制的国有企业,包括国有独资企业和集团公司,尽快实施规范的公司化改造。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股权结构多元化,或做出上市安排。"老牌地方国企上海家化今年被平安投资通过所谓的资本操作给占有了,莫非就是上述设想的实践例证?

"自由派"虽然以改革派自居,但是有些改革,他们却是坚决反对的。比如,据闻三中全会可能将会就遗产税出台一些政策。遗产税,是一项新事物,绝对可以称得上是有利于缩小贫富分化的改革之举。但是,对这样的改革,"自由派"就不高兴了。2013年10月份,"自由派"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妖魔化遗产税的宣传战役。未来遗产税能否落到实处,难以预料。

"自由派"在2013年虽然没能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但是依旧有得有失。三中全会,只是斗争的一个新起点。

 

2013/10/24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014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4014

苏力:作为制度的皇帝 刘纪鹏:国资改革的取向是市场化而非私有化
相关文章
王兵:谈记录片《铁西区》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一文附记
左大培:请吉林省有关当局讲清楚
韩博天:中国异乎常规的政策制定过程: 不确定情况下的反复试验
夏小林:非国有经济回升面临新一轮压力
夏小林:著名公众人物接二连三杜撰中央文件观点--兼谈优化所有制结构和收入分配问题
崔之元:陈元,格林斯潘,渝富模式
黄宗智: 重庆经验理论试解:国有资源市场增值社会化
张夏准:“国家发展战略”视角的公共投资和国企改革
杜建国:在世行行长演讲时散发的公开信
天下雜誌 :貪腐民主與出賣公有資產--陈水扁
焦长权:政权“悬浮”与市场“困局”:一种农民上访行为的解释框架——基于鄂中G镇农民农田水利上访行为的分析
胡鞍钢:国企改革,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杜建国:谁在支撑莫言获奖与中国崛起?
杜建国:三一陷入掠夺资本、自由派媒体、美国政府的三面夹击
林毅夫、蔡昉、李周:国有企业产生的逻辑
周维楼:从十八大经济政策重心的转变看中国经济的前途
杜建国:国企老总和员工到底平均拿多少钱
史正富、刘昶:从产权社会化看国企改革战略
牧川:拉美历史之鉴--私有化与国有化之争的实质是国家主权之争
杜建国:南方周末造谣煽动民众反PX
张夏准:私有化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
杜建国: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刘纪鹏:国资改革的取向是市场化而非私有化
杜建国:国企改革依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
杜建国:反民主的美国宪法
杜建国:《无问西东》对清华传统的片面呈现--兼论民国精神的凋零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