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朱永嘉:《刘邦与项羽》前言及目录

朱永嘉:《刘邦与项羽》前言及目录

《刘邦与项羽》

作者博客; wsg
《刘邦与项羽》一书于四月二十日在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此书原是作者在2010年6月20讲课时的一次讲稿,经过整理后交出版社。现将此书的前言与目录刊载于下
朱永嘉 刘邦 项羽

按:《刘邦与项羽》一书于四月二十日在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由全国新华书店发行。此书原是我在2010年6月20讲课时的一次讲稿,经过整理后交出版社。现将此书的前言与目录刊载于下,供读者指正。

                                    朱永嘉

                               2013年4月25日

 

前言

 

一九六四年,毛泽东在重读《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时,填了一首《贺新郎·读史》的词,今引其全文于下: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首词的上阕概括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演化的过程,从猿到人,经过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才慢慢进入阶级社会,群雄彼此在疆场上角逐统治天下的权力,认识到这一点,经历了几千年人类历史。词的下阕则是讲了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并没有真实的实物根据,但后人却信从不疑,故称其骗了无涯过客。他赞扬的盗跖、庄蹻是战国时期的农民起义领袖,陈王指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他歌颂反抗压迫的斗争精神,正是这种无数次革命斗争才带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歌未竟,革命胜利了,革命的精神要永葆不息,这在毛泽东同志身上贯穿始终。

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抗秦暴政,自立为王,号张楚,前后不过六个月时间,被其御者,即驾车的庄贾所杀。陈胜虽死,最终推翻秦王朝的都是陈胜派遣的王侯将相,其影响最大的便是刘邦与项羽这二股力量。

司马迁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的序言中说: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

在五年之间,中央政权三次更迭,司马迁感到有史以来,历史的变迁从未有这样急速过。这五年是历史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从读史者讲,都喜欢这一个急剧动荡变化的历史时期。乱世出英雄,所以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人物角色特征鲜明,即使如项羽这样的悲剧人物,读《史记·项羽本纪》也能让人动情。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上,最有兴味的往往不是什么盛世,而是由盛而衰,乱世历史更显精彩,这里面有故事有人物。秦汉之际是如此,两汉之际是如此,汉魏之际是如此,隋唐之际是如此,元明之际是如此,明清之际亦是如此。这是历史剧烈转折的时期,也是底层大众奋起反抗斗争的时期,无论其成还是败,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历史正是从这种矛盾冲突的激烈斗争中不断前进的。从个人生活讲,还是太平日子好过,那样的乱世日子可难熬了啊!战争极其残酷,人口锐减,土地荒芜,饥荒,逃亡,这些艰难的日子,不是大家都喜欢过的吧。还有我们现在读史的时候,要知道现在全球化了,这个世界在经济上各个国家互相的依存度加强了,但是这些年来战争还是不断,霸权主义者还在国门前不断地耀武扬威,战乱的威胁还没有完全过去。所以我喜欢读分裂时期的历史,如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分裂时期,很有趣,战乱不断,兴亡不断更迭,这里面也是故事多,人物多,可以吸取的经验教训也多。从生活上讲,我希望社会还是有一个统一的国家,大家生活可以安定一些。读史的爱好,和对生活的追求往往并不一致。这个矛盾也是好事,作为一个革命的政党,经过风风雨雨几十年的斗争,成为执政党时,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为民而执政,如何保持往日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如何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可不能躺在父辈过去的功劳簿上酣睡,把执政视作我之产业,借之以奉我逍遥之花息。可不能因此而变成群众革命的对象,可不能变成敌对势力分化瓦解的对象。那么多知道一点兴亡的故事,多知道一点分裂时期的战乱和痛苦,可以更加明白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可贵而珍惜之。多知道一点由盛而衰的历史,对我们有益。历史从来没有长盛不衰的事,懂一点这方面的教训,能益人心智。中唐文学的发展,是安史之乱后唐由盛而衰,时人对盛唐时期安定生活的追思和怀念。李白和杜甫的诗,白居易的《长恨歌》,都离不开那个时期世道的剧变。由于中国历史的时间太长了,我们读史应有所选择。

再说政治家读史,与史家的读史,二者有同有异。政治家读史,是从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以史为鉴,也就是以古人成败得失为鉴,他并不要求系统的研究,他把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案例来思考和借鉴。所以往往可以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起他独特的联想。毛泽东读史,一方面他系统的读,反复的读。他读《资治通鉴》十七遍,读廿四史,对《史记》、《汉书》、《后汉书》和《晋书》都很熟,过去介绍毛泽东读史的书很多,只是说他读了什么,读了多少遍,介绍他如何挤时间读,而没有介绍他是在什么时候读什么,他为什么读这个篇目。要知道他对历史的关注点,往往随形势的变化而跳跃。他推荐别人读史,都是有感而发,有所指而为。如他在1969年3月珍宝岛事件之后,6月在武昌重读《南史·陈庆之传》及《南史·韦睿传》,是为了应对苏军进攻的。他能从《南史》中挑选这几篇传,是他长期读史积叠的结果。史家则比较强调在系统和完整地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和人物作出比较全面的记录和评价,强调对史实的订正。修史,无论是编年、纪事还是纪传,强调的是完整、系统、全面地掌握资料,和准确的进行表述,这需要扎实地基本功训练和长年累月的积叠。政治家则没有那么多功夫去这样做。然而这二者又是互相呼应的。史学,作为学术,有它相对独立的一面,但它不可能与政治绝缘,关键是它为什么服务的问题。脱离现实需要钻象牙塔可以由少数人去做,但毕竟不是史学发展的方向。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经常会成为毛泽东关注的对象。史学家也应该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一个个案例,对其利弊得失作一点细微的分析,既能提高人们读史的兴味,又能供人们去参考借鉴。史论式的札记便是做这一方面的工作,它对后人认识历史还是非常有益的。刘邦和项羽也是毛泽东一再关注的人物,他们一成一败,都是乱世英雄。既然同学们点名讲刘邦,那我们在下面先说一下刘邦其人其事,顺着这个次序谈秦汉之际楚汉相争的历史过程。从刘邦和项羽这二个历史人物的历史遭际讲,他们的成与败、得和失,有鲜明的对比性。或者从历史事件讲,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人们反复思考。毛泽东在讲话中多次关注到这二个人也不是偶然的。

刘邦是秦汉之际的一个人物,孟子说过"知人论世",要理解一个历史人物,都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那个时代有一大群人物组成,秦末起义的领袖有陈胜、吴广,在江东也就是现在浙江宁波起兵的有项梁和他的侄子项羽。那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要说清楚在那场逐鹿战争中,为什么刘邦能够胜出,总有他的道理。项羽进入咸阳,应该说是一个胜利者了,他的力量也远远超过刘邦。在楚汉相争中,从战役上讲,刘邦往往是失败者,而最终却是他取得胜利。一个历史人物的成功,总需要考察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才能弄清楚其何以成功的道理。对于刘邦这样的历史人物,他所以能奠定汉王朝数百年统治的基础,总有他过人之处。尽管刘邦距离我们有二千多年,但他在那个时代,与对方相处,与自己部属相处,他对那许多复杂事件的处置方法,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作为喻旨和联想,对后人思考问题时还会有启迪和教益。我看到过一份回忆录,毛泽东在开国大典结束后,回到住地,一边吃饭,一边手上拿着《史记》,那时他读的《史记》还是线装的武英殿版的殿本中的一册,亦还是《项羽本纪》与刘邦的《高祖本纪》,毛泽东在革命胜利的时刻,在共和国成立的那个时刻,读这二篇东西,还是很有意味的事情。他思考的亦还是项羽何以败,刘邦何以胜,胜利以后刘邦何以立国的经验教训。一直到晚年,一九七三年七月,毛泽东还曾要我们把《史记》中的《陈丞相世家》、《黥布列传》、《绛侯周勃世家》、《灌婴列传》、《陆贾列传》标点注释以后印成大字本送给他看。这些人物都是刘邦在逐鹿战争中立有大功的文臣武将,又是在刘邦身后对汉王朝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这时候毛要看这些人物的传记,无非想看看刘邦如何处理身后事。人们都喜欢引用韩信被处置时说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讲刘邦杀功臣宿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刘邦去世时,留下的功臣宿将还有不少呢,被处置的大都属于他过去的同盟军,并非所有的功臣宿将。"白马盟誓"便是刘邦与他的功臣宿将之间的契约,《汉书·高帝纪》讲到刘邦"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史记》的汉功臣年表中,讲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由此可知刘邦与功臣宿将之间的关系,《汉书》还说刘邦"虽日暇不给,规模弘远矣"。故对刘邦生平的许多事还是要具体分析,不能人云亦云,要用脑子思考一下。我这里主要是把刘邦与项羽楚汉相争的五年,作为一个历史案例来研究和分析的,当然,也要涉及统一以后的人和事。毛泽东曾经说过"分析好,大有益",所谓分析,就是实事求是地解析事物的方方面面,人和事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多元的,由此及彼地弄清其中复杂的相互关系,也许它会使我们在应对现实问题时,自然产生某些相似的联想而从中受益,说到底便是以史为鉴和古为今用,这才是我们所以读史的基本宗旨。

 

前言

一、刘邦的出身及其社会关系
二、项羽早年的出身与性格特征
三、陈胜其人及其起兵的经过
四、刘邦起兵的原因及经过
五、项梁与项羽起兵的原因与经过
六、关于陈胜失败的原因
七、刘邦与项羽进击秦军的比较
八、鸿门宴--项羽带兵入咸阳以后的失策
九、楚汉之争
十、垓下之战,霸王别姬
十一、田横及贯高之死与五百壮士
十二、刘邦称帝
十三、刘邦在洛阳南宫与功臣宿将
探讨刘、项成败的原因
十四、战后军队士兵安置的问题
十五、刘邦如何论功行赏
十六、刘邦处置异姓王的问题
十七、刘邦与知识分子群体
十八、刘邦关于身后事的安排
后记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382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822

胡清雅:吴叡人〈贱民宣言〉批判的一点补充 赵刚:哭笑不得的现代性--阅读卓别林《摩登时代》
相关文章
朱永嘉:诗文两则
朱永嘉:一段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兼记王守稼、谭其骧与陈旭麓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朱永嘉:王安石与苏轼在政治哲学上的两种不同思路
朱永嘉:从《水浒传》的高衙内说到严嵩父子、王安石父子、苏洵父子以及卢武铉的高山跳崖
朱永嘉:关于宣室的两个故事
朱永嘉:六十年前在上海的那些日子
朱永嘉:海婴走了,我想念他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上)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中)
朱永嘉:为余秋雨订正一些历史事实
朱永嘉:曹操的《求贤令》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
朱永嘉:五一劳动节随感
朱永嘉:刘邦与知识分子群体
朱永嘉: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冤案、错案和疑案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