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朱永嘉:曹操的《求贤令》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朱永嘉:曹操的《求贤令》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朱永嘉《论曹操》封面

《论曹操》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编辑供稿
曹操说的"二三子其佐我",就是希望大家帮助他来荐举有才能的贤士大夫。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春下这份求贤令,与他赤壁之败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关,他需要的是能打破这个格局的谋略之士,而不是那些只会空谈道德修养的人。《论曹操》选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网址

(十八)曹操的《求贤令》与《让县自明本志令》

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〇年),曹操发布了二个命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了《求贤令》,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载其十二月发布的《让县明本志令》,今录《三国志·武帝纪》《求贤令》如下:

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是曹操下达的一份求贤的命令,先把这份求贤令用的典故说明一下,"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是孔子说的话,孟公绰是鲁国的贤大夫,赵、魏是晋国的六卿,晋是大国,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老,是家臣的长,意谓如果让孟公绰到赵、魏这二个卿家作家臣之长,他完全能够胜任。孟公绰为人能廉洁守成,自己能清静寡欲,故适宜在赵与魏这些卿家作家臣之长,而且能做得很优秀,但他不一定适宜于去滕、薛这些小国充当大夫,因为这些小国多盗贼,治安不好,事务烦剧,去这些小国作大夫要有才干,能及时处理好问题。在魏、赵这些六卿之家为家臣之长,尚德,要清静无为,在滕、薛那些小国作大夫,则尚才。用人尚德还是尚才,各有其时。多事之秋,用人尚才,能够及时解决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平静之世用人尚德,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人才有长短,各个历史时期对人才的需求不同。

下面讲"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这是讲齐桓公用管仲以霸,为什么上面提出廉士的概念呢?因为管仲这个人曾经贪财,管仲与鲍叔合伙搞贸易时,管仲总是多得,鲍叔不认为管仲贪财,那是因为他客观上有实际用途的需要。令中有"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那是指姜子牙吕尚,《史记·齐世家》云:

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悦,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吕氏春秋》云:"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曹操令中的意思是难道今天没有如姜子牙那样谋略之士钓于渭水之滨吗?至于盗嫂受金这个典故是讲陈平,陈平是从项羽那儿来投奔刘邦,由魏无知推荐给刘邦,得到刘邦的重用,周勃与灌婴不满陈平被重用,而在刘邦那儿告状,《汉书·陈平传》载其言云: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为此刘邦先询问魏无知,对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日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作疑乎?"这里讲的是一个人的才能与德行是二回事,今天你需要的是德行,还是才能之士,有德行的人不可能有益于楚汉相争的胜败之数。刘邦接着又与陈平直接对话,陈平说:

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臣居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臝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划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大王所赐金俱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刘邦还是用了陈平的离间计,离间了项羽与龙且、范增、钟离眜等人之间的关系,建议刘邦:"能出捐数万斤金,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疑忌信谗,必内相诛,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在有事之世,用人的原则,德才比较起来,才是第一位,用的人要为我解决问题。在平世用人,则应德才兼备,德更重要,至少可以不添乱。总之这个问题,因时因人而异,"黑猫白猫,会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实际上便是唯才是举,是为了突破那时的困局。过了那个阶段,缺德的人多了,也不好办,也会坏事,那猫不抓老鼠,光贪嘴,而且与老鼠和谐相处,那也不好办。这个事对国家是如此,对一个企业也是如此。

从曹操《求贤令》总的精神看,就是他令文的最后二句:"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不仅是自己努力去发现这样的人才,还希望大家能举荐这样的贤才。《论语·子路》载仲弓问政,孔子讲到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曹操说的"二三子其佐我",就是希望大家帮助他来荐举有才能的贤士大夫。他需要的是有才能的谋略之士,不是只有德行的士人,故后人称其唯才是举。曹操在建安十五年春下这份求贤令,与他赤壁之败以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有关,他需要的是能打破这个格局的谋略之士,而不是那些只会空谈道德修养的人。曹操这个思想也是一以贯之,早在建安八年官渡之战以后,曹操也下达过一个《论吏士行能令》,其云:"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管窥虎欤!"那个时期是乱世有事之时,当然要赏功能之士,不是尚德行的时候。

同年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前已论及,不再引述,这时曹操所以写这一篇《明本志令》,可能与当时赤壁之战后已有人们在背后私底下议论曹操对东汉政权有不逊之志,这个矛盾在其处理董承的案子实际上已露端倪,其令有:"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从这一段话,可见曹操确实听到一些对其有不逊之心的耳闻,才会如是说,才会有这份《明本志令》。他发这份令的目的,是暂时平息和安抚一下猜疑他的人们,是为了稳定他与随汉献帝而来的仍忠于东汉的诸士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年在孙权与刘备之间还发生一些事,刘备去见孙权时,《三国志·周瑜传》载:

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

结果孙权还是送了一个妹妹给刘备,以固结友好。还有一件事,是周瑜建议由荆州进攻益州,《三国志·周瑜传》称:

(瑜)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

周瑜这个建议,孙权曾告知刘备,《三国志·蜀书·刘备传》称:

权遣使云欲共取蜀,或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从之,权果辍计。迁观为别驾从事。

这件事由于周瑜的去世,自然也只能搁置起来。这二件事反映了孙刘之间的关系,有时联合,有时对立,主动权在孙权方面,周瑜去世以后,鲁肃取代了周瑜的地位,那么孙刘之间的矛盾又暂时缓和了一个时期。

周瑜病重期间,曾上疏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的岗位,《三国志·鲁肃传》云:

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原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陨踣之日,所怀尽矣。"即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令程普领南郡太守。肃初住江陵,后下屯陆口,威恩大行,众增万余人,拜汉昌太守、偏将军。

看来孙权的重兵和主要将领都在上游今武汉一带,荆州的江陵是鲁肃上任以后,才正式借给刘备的。鲁肃走马上任时,要路过寻阳,今江西九江的对岸,吕蒙驻屯在那里,鲁肃与吕蒙之间有一段谈话,《三国志·吕蒙传》云: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从这一段谈话看,鲁肃是坚持孙刘之间联盟,对关羽并没有什么心机,所以会说"临时施宜"。而吕蒙则比鲁肃多一个心眼,尽管目前"东西一家",实际矛盾还存在,要预设应对之策。吕蒙心中早有夺回荆州的想法,他秉承的是周瑜取回荆州的方针。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把这次二人的会见讲得更加生动具体,吕蒙本来是一个粗人,行伍出身,是孙权辅导他学文化,读经典,慢慢才有分析形势、判断事态发展的可能,才能提出各种对策,而令鲁肃刮目相看。《江表传》云: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鲁肃称吕蒙"非复吴下阿蒙",说明学习读书,是能增长人的才识,行伍出身的人,光凭勇敢、蛮干要出问题的。记得毛泽东曾多次推荐干部读《三国志·吕蒙传》,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视察安徽途中,毛泽东与同行的张治中和公安部长罗瑞卿闲谈,他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很感不便,后来的孙权劝他读书,他接受了劝告,勤学苦读,以后当了东吴的统帅。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吕蒙传》。"并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把它译成白话文,印发给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在一九七二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毛泽东又曾通过姚文元,要我们标点注释《三国志》的《吕蒙传》,那是因为林彪事件以后,他希望军队干部好好学习文化和历史及理论,不要受骗上当,他这是从爱护军队干部出发的,希望军队干部真正能做到文武双全。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3328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328

徐冰:古元的意义 刘宗迪:古道西风泥孩儿——摩睺罗与中古七夕风俗的波斯渊源
相关文章
齐泽克: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朱永嘉:诗文两则
朱永嘉:一段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兼记王守稼、谭其骧与陈旭麓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朱永嘉:王安石与苏轼在政治哲学上的两种不同思路
朱永嘉:从《水浒传》的高衙内说到严嵩父子、王安石父子、苏洵父子以及卢武铉的高山跳崖
朱永嘉:关于宣室的两个故事
李敖:我眼里的毛泽东
保罗·哈里:国外学者关于毛泽东思想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
朱永嘉:六十年前在上海的那些日子
韩毓海:毛泽东与郭沫若--兼谈明亡300年时的一场争论
裴宜理:中国革命中的知识精英与底层教育
陈传席:谈今古书法家及书法
朱永嘉:海婴走了,我想念他
纪坡民:“夹击中的奋斗”--毛泽东出兵援朝的艰难决策
李方祥:关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争议和史实辨证 
纪坡民:关于庐山会议政治风波的回顾与反思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上)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中)
朱永嘉:为余秋雨订正一些历史事实
朱永嘉:在求真中求是——纪念谭其骧诞辰一百周年(下)
邓力群:初到新疆的历程
韩毓海:为什么康有为的政治体制改革失败了?
黄仁宇: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几点看法
朱永嘉:《刘邦与项羽》前言及目录
朱永嘉:五一劳动节随感
朱永嘉:刘邦与知识分子群体
夏寒:"国父"何以成为问题?
朱永嘉:漫谈中国历史上的冤案、错案和疑案
丁耘:矛盾论与政治哲学
戚本禹:亲聆毛主席讲"五七指示"--敬以此文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二十周年
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汪晖对话前西德总理施密特
韩少功:革命后记
清园读书会:《论十大关系》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
胡鞍钢:毛泽东是真正的中国国情研究大师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