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社

人社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6 ... 12 »
文章
  1. 欧明俊、陈堃:李清照《词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文学 2009/03/18 | 阅读: 2257
    本文在对《词论》研究史初步梳理的基础上,对《词论》研究中的作者、作年、如何理解“别是一家”说、为什么不提周邦彦、词论和词作间的“分离”现象及《词论》的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与反思。
  2. 阿玛蒂亚·森:重读亚当·斯密:我们不需要新资本主义
    经济 2009/03/19 | 阅读: 1557
    人们目前产生的最强烈疑问,与其说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不如说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变革的必要性。
  3. 一个大陆的觉醒、抗争与自强——20 世纪非洲国际关系理论之研究论纲
    政治 2007/03/30 | 阅读: 2008
    非洲大陆在 20 世纪艰难地走向现代与复兴,在这个过程,非洲民族主义的政治领袖、思想家和知识分子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思考着非洲在世界体系中的位置,探寻非洲与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之关系。文章探讨了非洲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及其关注的核心主题,并分别讨论了非洲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泛非主义、非洲新兴国家独特的边界问题、民族国家构建理论以及当代非洲国际关系理论的最新进展,文章还对非洲本土国际关系研究机构做了介绍。
  4. 温铁军:农村政策的底线是不搞土地私有化(专访)
    经济 2008/03/21 | 阅读: 1515
    无地必反。如果政策失误,制造出一两亿无地农民,聚集到城市形成贫民窟,就要出大乱子。因为,中国的问题,是一个人口膨胀而资源短缺的农业国家追求工业化的发展问题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度安排问题。中国一旦以土地私有化推进大规模兼并,那就不是贫民窟的问题了,而是暴力冲突。
  5. 韩树峰:魏晋法律体例的变化与学术风气之关系
    法律 2008/03/28 | 阅读: 1272
    学界谈及魏晋法律,无不将儒家化视为其主要特点之一。“法律儒家化”可以称之为“法律内容的儒家化”。如果从法律形式即体例方面进行观察,可以说,魏晋法律与儒学没有太大关系,而是具有浓厚的名理学和玄学色彩,对此,可以称之为“法律形式的玄学化”(包括名理学)。
  6. 任文利:《式古堂书画汇考》王阳明佚书四札附考论
    历史 2009/03/20 | 阅读: 1315
    清卞永誉纂《式古堂书画汇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下简称《汇考》)卷二十五所录明人书“王守仁”条下中收有王阳明书信四封,为王阳明佚文。
  7. 司马平邦:《金陵十三钗》之圣婴情结悖论
    人文 历史 宗教 影视 2012/01/12 | 阅读: 2817
    《金陵十三钗》里不是没有感动,许多细节处理仍有神来之笔,但更首先处,创作者试图用西方式的崇高感和价值观改造这个完全发生在东方、完全由东方组成完成的血肉故事,却难免左支左绌,太少反抗太多柔弱,太少必然太多巧合,让这个故事在真实性(包括逻辑上的真实性)上得分甚低。
  8. 贺美英:回忆我的父亲贺麟及中老胡同32号
    人文 历史 2011/07/05 | 阅读: 2314
    我父亲(贺麟)是抱着改变自己,适应社会大变化的态度迎接解放的。他说在美留学时,认识胡适的侄儿胡敦元(他思想很进步),胡曾对他说过:“做共产党,第一要改变生活方式,第二要改变意识形态。”此话对他印象很深,他虽做不了共产党,但进入新社会了,自己也要改造自己,不能做遗老遗少。
  9. 戴锦华、汪晖谈《南京!南京!》——写在《金陵十三钗》公映前
    影视 2011/11/20 | 阅读: 3874
    谈到日本问题的时候,民族主义是一种本能的东西,愤怒会很激烈。但《南京!南京!》不是怎么表现日本、表现中日战争,它成功地给了观看者两个位置,一个位置是80年代的世界主义,一个位置就是极狭隘的民族主义,观众一点都没有翻身的余地和空间。
  10. 王利:保卫“利维坦”——论霍布斯政治哲学中的现代国家
    政治 2008/07/28 | 阅读: 1289
    霍布斯为《利维坦》一书设定的任务是探求政治生活的正当性根据:寻找关于“自然正义的知识” 。在深刻洞察人性的基础上,霍布斯着手寻找政治理想主义和政治现实主义的结合点:他不是自然主义者,绝不肯将公理建在强权上,仅仅通过赤裸裸的暴力来实现正义;也不是道学家,绝不相信仅凭一些抽象的道德法条就能约束人类的激情和欲望。霍布斯慎重思考政治和道德事务的结论是“利维坦”。
  11. 刘星:法律“强制力”观念的弱化——当代西方法理学的本体论
    法律 2008/07/28 | 阅读: 1134
    “强制力”是指压制或强迫的力量。尤其在近现代,这种观念已经成为阐释法律基本特征的主导意识。但是,自本世纪50年代末开始,西方法理学各种理论在推进各自观点的同时却不约而同地对“强制力”观念予以弱化(有时甚至是消解),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承认在某些境遇中法律的实施有赖于“强制力”作为后盾,但取消“强制力”在法律概念理论中的基本特征的地位。换言之,它们主张,“强制力”的运用不是法律存在和法律实施的本质特征。这种弱化,明示着西方法律概念乃至法律制度的概念变化更新的机制,标志着西方法理学诸多观念的本体论层面上的变革。笔者以为,为探究西方法理学的演变并为深化我国法理学的研究,对这种弱化予以关注具有重要意义。
  12. 季卫东:从边缘到中心:二十世纪美国的“法与社会”研究运动
    法律 2008/07/28 | 阅读: 1188
    所谓“边缘学科”,是指在两种以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的方法”(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门类。因为这种研究涉及到不能纳入既有的理论框架之内的新现象,于是有人把边缘学科理解为“科学发展的前沿部门”(the frontiers of science)。又因为这种研究往往游离于不同学科的中心课题和权威话语之外,边缘科学在各个有关领域中的位置也多半是“边缘化的”(marginal branches)。而无论采取上述三种涵义中任何一种还是全部,我们都可以说:法社会学的确是十分典型的边缘学科。
  13. 英法博物馆尴尬面对文物追索
    艺术 历史 2009/03/18 | 阅读: 1945 | 评论: 1
    在人类充满战乱的历史上,文物向来是胜者钟情的战利品。据英国学界估算,大英帝国的殖民领土扩张了111倍,它从殖民地掠夺的文物也增加了百倍;法国的历史轨迹显示,它每一个疯狂的对外用兵阶段,都是获得别国文物最多的时期。
  14. 欧阳江河: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文本变迁
    影视 文学 2008/12/04 | 阅读: 1811 | 评论: 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本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天翻地覆。
  15. 佩奇:巴赫金、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
    人文 2009/02/25 | 阅读: 1380 | 评论: 1
    原文发于《文艺理论研究》, 1996.01.网络上各个文本都有错误。
  16. 鲍德里亚:虚拟与事件性
    思想 人文 2009/02/25 | 阅读: 1573 | 评论: 1
    唯有事件方能享其美誉,切断某种非事件.
  17. 孙立平: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
    社会 2009/02/26 | 阅读: 1413 | 评论: 1
    在传统的发展社会学中,学术传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化理论,一个是以拉丁美洲、非洲和东亚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发展理论。这两个学术传统构成了发展社会学的主要论题,同时也限制了发展社会学的视野。本文认为,中国、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过程为发展社会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议题,包括如何看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道路,如何看待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如何看待发展过程中社会不平等的问题等。这些议题扩展着发展社会学的视野,也为建构新的发展社会学理论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发展社会学应当面对转型国家的社会转型实践过程,形成现代化理论、发展理论、转型理论三足鼎立的发展理论新格局。
  18.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2009法治蓝皮书》
    法律 2009/03/16 | 阅读: 1278 | 评论: 1
    摘登蓝皮书总报告《2008年的中国法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继续前进》一文的主要内容。
  19. 比柯顿:解码萨科奇--评巴迪乌的《萨科奇的意义》
    政治 书评 2009/02/28 | 阅读: 2433 | 评论: 1
    Le Monde Diplomatique的一篇英文文章。
  20. 葛涛:“百代”浮沉——近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盛衰纪
    音乐 历史 2008/12/04 | 阅读: 3809 | 评论: 1
    百代公司,民国时代最大规模的唱片企业,既是民国时代斑斓多彩的城市生活中的一面,也是社会时尚、流行文化在 声音上的具现。
« 1 2 (3) 4 5 6 ... 1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