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普通 按标题顺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6 ... 14 »
文章
  1. 刘敬东:中国汽车零部件案专家组报告要点分析
    法律 2008/08/14 | 阅读: 1524
    由于专家组报告刚出台不久,以上的法律要点分析只是初步的,对于这个报告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分析。有人称该案为“中国入世后败诉第一案”,尽管败诉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也完全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第4条指出:“争端解决机制(DSB)所提建议或所做裁决应旨在依照本了解和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实现问题的满意解决。”可见,WTO专家组裁决只是解决成员方彼此之间贸易争端的一种方式而已,与政治因素、国家形象等无关,根据DSU相关规定和做法,败诉方只要改变或放弃WTO裁决的、不符合相关协定条款的措施即可,无须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等其他责任。美国、欧盟、日本等WTO的发达成员方乃至印度、墨西哥等一些发展中成员在WTO争端解决中也屡遭败诉,美国更是WTO争端解决中的败诉“大户”,如著名的美国“海龟案”、“伯德法案”、“归零案”等败诉案件,影响颇大。
  2. 刘昶: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师
    社会 人文 2009/01/25 | 阅读: 3002
    在乡村中国,十九世纪末以来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者群体,他们是公共学校的教师,他们的人数众多而且在不断增长,他们接受的主要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而不是儒家经典的训练。绝大多数乡村教师是二十来岁的男性,他们多来自家境贫寒的农家,他们的年龄和背景使他们精力充沛并不满现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和他们从事的职业,使他们成为乡村中拥有并传播现代知识的先锋阶层。但这些并不必然使他们成为激进的革命者,使他们变得激进和革命的其它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穷困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以及他们周遭闭塞落后的环境。这些与他们所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和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在很多地方是乡村教师建立了当地第一个党组织,最早在农民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并在乡村开展了最早的革命活动。根据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史料时所做的估计,中共早期乡村党组织有70-80%是由乡村教师创建的,乡村教师充当了中国革命中这个普罗米修斯的角色
  3. 刘洪等:五问美国金融危机
    经济 2008/10/14 | 阅读: 2165
    一问:救市方案为何一波三折?
    二问:谁制造了华尔街金融危机?
    三问:救市方案会成为“拐点”吗?
    四问:这场金融危机将向何处发展?
    五问:全球经济衰退会出现吗?
  4. 刘继明:走近陈映真
    文学 2009/01/21 | 阅读: 2046
    一年多以前。我从媒体上看到一条消息,陈映真因中风而在北京陷入重度昏迷,正在北京朝阳医院重症病房治疗,据说很难再苏醒过来了。像几年前听说德里达和苏珊·朗格塔等相继辞世的消息那样,我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毫无疑问,这一代人的渐行渐远和最后离去,意味着某种弥足珍贵的知识分子传统成为了历史。但历史不会就此终结,任何值得尊崇的思想遗产都会像幽灵那样,在未来的某时某刻,以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中间。
  5.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
    人文 2008/12/11 | 阅读: 1121
    对乡村社会功用化的超越依赖于乡村社会与现代性之间的二元格局的超越。
  6. 包华石:人民”意象变迁考
    艺术 2008/11/19 | 阅读: 1314
    从跨语际和跨文化的分析角度考察“人民”这个现代概念的多元起源,并讨论这一历史发展是如何进入西方国族主义话语,如何成为了西方中心论之大叙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7. 包雅钧:罗伯特·达尔论美国民主政治体制
    政治 2009/07/04 | 阅读: 2204
    美国宪法并不比其他国家民主宪法优越。达尔基本的结论就是,不要把美国立宪民主政治体制看作是实现民主的样本,或是把它看成最优的,它只不过是适合于美国而已。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美国政治体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达尔所提出的对于美国立宪民主体制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立法机构的失灵;新的政治失序;总统制的伪民主。
  8. 北岛:北京的味
    文学 2008/08/01 | 阅读: 1494
    北岛的散文谈他童年北京的气息,现在的北京还是以气味著称,只是内涵不同。
  9. 叶秀山: 解释学的哲学基础
    思想 2008/05/11 | 阅读: 1078
    编者按 中国经学史和经学方法论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在写作、研究《中国经学思想史》的同时,又启动了“中国经典诠释学”课题,意在对中国丰富的经学诠释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2003年10月28日,中国思想史研究室邀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研究员作了《解释学的哲学基础》的报告,全文较长,现摘要发表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10. 吕正惠:老舍长篇小说的特质──中国市民阶层革命与民族解放斗争的一面镜子
    文学 2009/02/15 | 阅读: 2199
    长期以來对於老舍的评论,一直有两种倾向。一种从左翼的革命立场,或者分析他的不足,或者强调他的觉醒过程;另一种则把老舍趣味化,强调他的民俗气味、北京风味和幽默语言。我认为,这都不能看出老舍的伟大。老舍首先是属於市民阶层的,他描写了他们的善良、他们的软弱和痛苦、他们的苟且偷安,以及他们的不得不觉醒。
  11. 吕正惠:陈明忠访谈纪录
    政治 2008/08/14 | 阅读: 6485
    陈明忠先生,1929年出生于高雄冈山一个大地主家庭。日据末期,考上高雄中学,因在学期间备受日本同学欺凌,才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开始反抗日本人。毕业后服役,被迫构筑工事,因脱逃曾遭关押。光复后,就读台中农学院(中兴大学前身)。二二八事变期间,加入起义队伍,并参加谢雪红二七部队的敢死队,在埔里的乌栏桥战役中最后一人离开战场。 1950年白色恐怖期间被捕,判刑十年。 1960年出狱后,因其优异的化学知识,曾到制药厂工作,最后升任厂长。 1976年再度被捕,被控接受中国共产党命令,在台阴谋\判乱。狱中备受酷刑,坚不屈服。经海外保钓学生及其他特赦组织大力营救,终由死刑改判为十五年徒刑,1987年保外就医。出狱后,曾为组织「台湾政治受难者互助会」及「中国统一联盟」大力奔走。陈先生与林书扬先生(被关三十四年七个月)为目前台湾左统派中最受尊敬的两位前辈。
  12. 吴冠中:专访吴冠中
    艺术 2009/01/12 | 阅读: 2052
    本文是吴冠中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访谈
  13. 吴新雷:南京剧坛昆曲史略
    戏剧 2008/08/08 | 阅读: 2277
    昆曲现称昆剧,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它起初称为昆山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杭州腔并称为南戏五大声腔。
  14. 吴良镛:人居环境的人文科学思考
    建筑 2007/03/12 | 阅读: 2835
    吴良镛教授指出“中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社会上又似乎存在一种不平衡现象:一方面,我们对城市化建设高潮的学术准备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却对建筑学缺少应有的关心和重视,肆意破坏生态和人文环境,对此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屡禁不止,疲于应付。"其实很多破坏难道不是建设领导和管理部门造成的吗?吴良镛教授任教的清华建筑学院也算有名,为什么清华西门内一片巨型建筑却丑陋得那么荒诞?
  15. 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
    社会 2009/01/24 | 阅读: 1354
    孙村所谓的“例”,乃是民间事关敬神拜祖、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的成规,相当于李安宅先生讲的“民仪”(mores)----“一切民风都起源于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所自然无意识地使用着,变成群众现象,那就是变成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自觉,以为那是有关全体之福利的时候,它就变成民仪。直到民仪这东西再被加上具体的结构或肩架,它就变成制度”。“例”不象风俗习惯那样容易移变,却也不如制度那样具刚性约束。其实,孙村并非世外桃源。虽然没有人愿在主观上削旧“例”或创新“例”,但剧烈的社会变迁及悄然的民风(folkways)转化无人可挡,“例”的移易难免发生。问题是,在社会变迁、文化断裂及社会记忆发生危机的大趋势下,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为什么在社会整肃运动不断的毛泽东时代可“例”行如初,而在社会相对宽松的后毛泽东时代却“例”变不已?
  16. 周传家:北京的昆曲艺术
    戏剧 2008/08/08 | 阅读: 3864
    北京从明万历年间便成为 昆曲艺术的重镇和中心之一,在宫廷和民间出现了持久的广泛流播、大红大紫的局面。其后虽然屡遭磨难,仍爝火不息,成为昆曲艺术的重要流派。
  17. 周小川:中国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明确
    经济 2009/02/12 | 阅读: 1365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消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10日在马来西亚央行高级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但采取怎样的措施仍需深入研究。
  18. 唐岱:《绘事发微》
    艺术 2008/12/26 | 阅读: 1713
    画论。清代唐岱。一卷。1716年。为论画二十六篇。认为绘画是“怡情养性”的东西。是“轩冕巨公不得自适于林泉而托兴笔墨,以当卧游”。反对“用之图利”,认为“六法中原以为气韵为先”。认为一个画家“善文”、“善书”,对于提高绘画技巧有重大作用。
  19. 地震灾区的重建:人类学的视野
    建筑 2008/08/14 | 阅读: 10579
    鲍江整理自“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座谈会”的录像资料。这次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中心在北京发起,2008年6月9日由罗红光主持。
  20. 塔赫尔 ·默罕默德:第三世界国家的宗教法规--亚非范例
    法律 宗教 2007/02/20 | 阅读: 1804
    最近一批世界著名的信息机构开展了一项全球性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现在居住在地球上的60亿人口中,绝大多数人都以信仰为准绳或笃信宗教。在这些人中,从地区来看,非洲最为突出,91%的非洲人都信仰宗教,其次是拉丁美洲和中东。从国家来看,菲律宾和印度占据了首要位置,在这两个国家中,按照宗教信仰要求生活的人分别占各国人口总数的90%和87%。
« 1 2 (3) 4 5 6 ... 1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